[摘要]一见钟情是人类爱情的良好开端,其产生是因为对方符合了自己脑中的“爱之图”。爱之图是什么,如何产生,笔者根据婚恋咨询大量案例的分析,对爱之图产生的原因和类型,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人类爱情最完满的模式,以期对提高人类婚姻质量做出新的努力。
[关键词]情感咨询;亲子教育;心理保健
自古以来,在人类相恋的过程中“一见钟情”者司空见惯,但至今为止,人们对“一见钟情”现象仍无法解释。本文拟从“一见钟情”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在科学择偶中的重要意义做一些初步探析。
1真有“爱之图”吗?
西方学者早已提出“爱之图”一说,即说每个人的大脑深处早就有一幅最相恋对象的图画,现实生活中若遇到跟这幅图像相似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和爱恋之感,越是相似,爱恋的感觉越强烈越真实。以这一说法来解释“一见钟情”,应该是不谋而合的,现实中碰到了自己的“爱之图”,只要一见就爱恋上了,快到只有“一见”的功夫,就爱到了“钟情”的程度了。
爱之图和一见钟情不谋而合,又相互予以证明,脑中有一个现存的“图像”(爱之图),所以才有“一见钟情”现象,既然“一见钟情”,又证明了“早已爱过”,相互佐证。,既然没有人否认“一见钟情”的存在,当然人们也不能否定“爱之图”的假设。
人类婚姻自发展到单偶婚即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以来,婚外恋和婚外性行为,几乎是伴随一夫一妻婚姻必不可少的社会现象,甚至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一种补充,因为现有的婚姻并不是人类最合理的婚姻,婚姻真正有爱情的或者是持久有爱情的夫妻实在是少数,而婚姻更多的只是一种社会的性制约形式而已。为什么在多数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婚外恋情的出现呢?
因为他们即使在婚后,依然有很多的机会与自己“爱之图”有不同程度相似的对象相遇,而因此会产生各种程度的婚外恋情。
有人说一见钟情不一定有好结果,说明一见钟情只是一种短暂的假象,而不能认为是真爱。那当然,“一见钟情”缺乏对对方的真实了解,远视的图像符合“爱之图”感觉就来了,走近而视,越近越不像了,钟情之感也就越近越淡,待见到其真实,视其内心,发现原来判若两人,钟情也会不复存在,甚至转化为厌恶……
假如远视者钟情,近视仍钟情,越看越真,钟情越深,才认为是真正的“一见钟情”。
国内国外都有很多的“一见钟情”而终生相爱的或相伴的爱情故事,尤其是我国历朝历代很多爱情故事大都是“一见钟情”而开头的,因为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女孩子都很少出门,偶尔上了庙会,看了花灯,或者窗下有俊男走过,都会从此陷入爱情的漩涡。现代社会流行的旅途恋、网恋、邂逅相恋等等,也多基于“一见钟情”的基础。
2一见钟情和普通爱情有何区别
一见钟情和普通爱情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2.1时间之差
一见就是刚一看见之意,表示快,快到“瞬间”、“即刻”对方的相貌一映入自己的大脑,与脑中原存的“爱之图”磨合,立刻产生反应,那么熟悉、那么亲热、那么可爱。不像遇见陌生人,首先要仔细端详、观察,甚至试探,不断地去了解对方,产生第一印象,以判断他(她)是好人还是坏人,来者不善还是友善,自己的安全感怎样等等,以后才能逐步放开与其交往。而一见钟情者则不需要这个过程,一见如故,一见到就感到亲切,一见就有信任感,不假思索,甚至他们自己也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快就信任对方,对对方产生的都是好感……
普通恋爱,一般就没有那么快,初次见面,觉得很新鲜,会产生第一印象,从对方的相貌、身体素质、仪表姿态、气质风度,从而得到一些初步的判断,在这中间,第一眼看到的外貌也很重要。比如一位男士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位非常靓丽的女性,产生爱慕好感也很正常。因为男人视女人,审美观的主要特征都是共同的,一位美女几乎所有男士看到都会说她很美,也同时会产生爱慕,产生好感,这种爱慕或好感当然也有“一见”即生之意,但这种爱慕和好感仅仅是肤浅的一种好感,等到真正爱上对方,决不是“一见”就定的事。
2.2爱的程度不同
钟情,就是一心一意的、非常明确的、单向表达的爱慕之情,这种情是深层的、专一的,即情有独钟,非他(她)莫属,而且是全身心的。当确信对方也钟情于自己的时候,更是全身心投入,不顾一切,义无反顾,会进入一种迷醉的状态,情不自禁,忘乎所以,疯狂投入。对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高度敏感,对自己会有震撼性的影响,情感波动很大。
由于强烈爱意,常会把对方看得是完美无缺的,即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爱情中的“晕轮效应”。“一见钟情”中的爱情,瞬即投入,不知不觉即达钟情的程度,这种投入理智的成分较少。
一般爱情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正因为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即使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其爱的程度仍不易达到痴迷的或者钟情的程度,一般爱情中理智的成分相对较多。
一般爱情可以有良好的或爱慕的第一印象,随后由于接触的增多,交流沟通,相互了解,逐步加深了爱慕之感,逐渐培养了爱情。
一般爱情也可以没有良好的或爱慕的第一印象,但以后有不断接触和交流的机会,逐渐由同事或熟人发展为朋友或挚友,在不断深化的友谊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爱慕之情。
还有的根本未见过面,由文字(书信)、网上的信息,或电话交流,而产生了恋情,尤其是网恋,随着手机、网络生活的普及,越来越盛行。
一般的恋爱与一见钟情不仅在恋情发展的速度上,而且在恋情的深度上存在明显不同。
2.3一见钟情有不可替代性
存在爱之图的一见钟情,在经历第一印象到深入了解之后。会非常相互专一,不可改变,不可替代,相互执着地认定对方,对待其他条件更优秀者、更热情者会毫无感觉,不屑一顾。即使自己也想主动迎合对方,甚至对对方的热情或爱慕做出反应,但自我感觉就是不到位的,即便与对方走得很近,甚至有了正常的性交往,也能感觉到性快感,甚至性高潮,但就是留不下深刻的爱意,无法刻骨铭心;也能相互伴随,不断交流沟通,相互理解帮助,能做一对常人看来是很好的夫妻,但感觉到总是到不了一个高度;偶尔离开了,甚至长时间分手了,感觉平淡,没有深刻的相思之情;小别再聚,也没有多大的激情,若遇比对象更漂亮或更潇洒的很容易移情别恋,容易充当第三者,甚至发生婚外情。
换一个说法,即易出现婚外恋情者,说明他们并不是互为“爱之图”的夫妻,或者说他们此时已经不是互为钟情之夫妻了,真正钟情的夫妻,是无需在婚外寻找刺激或者补充的。“一见钟情”过渡到持久的钟情,是婚姻最牢固的基础,最理想的匹配。
2.4爱情的持久性
一般人的性爱,正如恩格斯所说是可变的,男人变得更快,女人变得相对慢一些,正因为男人性爱有较大可变性,所以,相对于女人,男人更花心,更趋向于多妻,或者婚外恋。即使夫妻互为爱之图,男人婚外恋趋向仍大于女性,只有女方比男方更符合于对方的爱之图时,夫妻之间的爱情才会更趋向于专一。
在现实的两性关系中,男方更关注性爱,而女方更重视情爱。男方性爱之异变,必然影响女方情爱的发展,所以当女方更接近男方的爱之图时,夫妻爱情持续和发展才有更好的保障。很多女性的感叹:“找不到我爱的人,就找一个爱我的人吧!”还是挺有道理的。
我们的口号却是找一位我爱的、他也更爱我的人更好,当然最佳的选择应该是互相都爱得执着、专一,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才能“白头偕老”,享受一生的真正爱情。
3爱之图的类别
根据一见钟情的案例分析,从爱之图的原型、爱之图情感特点、爱之图性质等特征,把爱之图分成以下类别。
3.1依爱之图原型的分类
3.1.1父母型爱之图爱之图的原型是异性父母,动物行为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动物中存在所谓“认母印刻”。以小鹅为例,刚孵出来的小鹅会把它们第一眼看见的东西认作妈,于是总是跟随着“妈妈”一起生活,这种现象就叫做“认母印刻”,人类新生儿有没有“认母印刻”尚不清楚,但父母形象对新生儿肯定是有深刻作用的。弗洛伊德认为儿子会有恋母情绪,女儿会有恋父情感,甚至会影响他们日后的婚姻生活,确是如此。父母年轻时的相貌、体态、表情、声音,对孩子的态度等,对孩子的人格形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也是影响孩子日后情感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几乎总是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孩子的爱之图的描绘。父母型爱之图的例子是很多的:拿破仑爱上比自己大6岁有两个孩子又比较放纵的寡妇约瑟芬,就是因为约瑟芬太像他的母亲,不仅是相貌上,而且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都太像了;还有英国的乔治六世的爱女玛格丽特公主和国王的侍从武官彼得・汤森的互爱;另一典型的麦当娜和肖恩・潘的相恋,则是因为这两位男人都太像他她们各自的父亲了。
3.1.2祖父母型爱之图如果孩子从小的抚养人主要是(外)祖父母时,父母很少与孩子共同生活,或者对孩子惩罚多、抚爱呵护少,孩子会对外祖父母产生强烈的依恋和爱,成年后对相似于(外)祖父母的异性产生好感或爱意。一位24岁的女硕士爱上一位74岁的老教授,说不出因为什么。只是她跟这位老者在一起时,有从小跟祖父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她从小就是她的祖父把她带大的。
3.1.3兄妹型、姐弟型爱之图同辈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指兄对妹、姐对弟的影响,兄姐在弟妹出生以后,参与了妹弟的抚养和保护,妹弟对来源于兄姐的抚爱、呵护感受深刻,回报以更为深刻的关心和爱意,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迹。中国人最常见的婚配年龄模式是男大女2岁左右,更喜欢男称女妹,妹称男哥(兄),可见兄妹型应该是最常见的爱之图模型。现时代人们发现姐弟恋在增加,这种婚恋模式应该更适合有姐弟型爱之图的男女。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顿的婚姻是典型的姐弟恋,因为泰勒和伯顿的姐姐赛西丽亚太相像了。
3.1.4其他亲人或抚养人型爱之图从小接近孩子较多的其他亲人,也包含非嫡系同辈异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亦可奠定爱之图的基本框架。抚养人包含亲属中的抚养人和非亲属的抚养人(女保姆等),自幼年就对孩子付出了特别的爱,孩子对他们会有特别的依恋和亲切感,相对父母和其他亲人对孩子影响较淡。人们都很熟悉的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的恋情,原来是因为在卡米拉・帕克・鲍里斯的身上,查尔斯找到了他母亲的保姆密斯比・梅布尔・安得森的影子,而在查尔斯的生活中,保姆密斯比太重要了。卡米拉不仅相貌与梅布尔相像,而且待人接物的行为模式也极为相似。
3.1.5老师、明星型爱之图早期对父母、亲人和抚养人都没有特别的深刻印象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后来在与老师的相处中,或者在欣赏明星的角色时,发生异常深刻的情感震撼,造成对这位老师或明星的极其美好的非常亲切的心理体验和印象,从而构建爱之图的原型。
3.2依爱之图情感特点的分类
3.2.1亲缘型爱之图包括父母、祖辈、兄姐及其他非亲人的抚养人在内的各型爱之图,特点是有血亲关系的或亲情(如女保姆之间)关系,在一见钟情时不仅有性爱和感情作用,更有亲情的参与。因而有强烈的一见如故,特别亲热之感。
3.2.2偶像型爱之图尤其是女性心目中的男性偶像,形成爱之图作用更好,或有强烈的敬仰感、爱慕感、安全感,但缺乏强烈的亲情感,此类爱之图所构建的爱情或婚姻关系,持久性差,女性从理想状态回归现实,在现实中真真实实去观察这位“星级”男人的同时,常会产生失落感,从而难以培植一种依恋关系。
3.3依爱之图的性质分类
3.3.1单一型爱之图要么是父亲或者妈妈、姐姐很单一、明确,也可以是原型的某一种特征,如声音等。
3.3.2复合型爱之图可以是两位亲人原型的复合,如女孩非常强烈的爱上一位与周润发相像的男士(未成),而她也发现自己会对像自己表哥的男孩子具有强烈的好感。原来她的爱之图是两位并不相像的男士:周润发和自己的表哥。
4爱之图的应用展望
做过长时间的婚姻咨询的人都会得到这样的结论,真正的较真起来,“亲情总是大于爱情”,尤其是在协调婆媳关系的时候,运用这个原则还是挺管用的,在婆婆和媳妇都掉进水里的时候,应该说儿子都会先去救母亲。现实婚恋中有些人爱得死去活来,因遭父母反对,甚至决然与父母断绝亲子关系。但是一定时间过去后,他们仍然会主动去关心父母,恢复亲子往来。亲情和爱情应该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人类的婚姻关系演变过程中,有一段是血缘婚或者称血亲婚。英国王室很长历史时期都是王室内通婚,说明人类的婚姻爱情,原本就是应该建立在亲情之上的一种结合,只是后来科学发现近亲配合上的遗传缺陷,才人为的杜绝了近亲结婚。在我国人的婚恋传统中,姨兄妹结合一直流传至今,认为是亲上加亲,是好姻缘。
可以说有爱之图的一见钟情,其实就是爱情+“亲情”的婚恋模式,只是它不是近亲,避免了遗传的缺陷,而又是“近亲”,因为对象还是“亲人”,是自己真正亲人的替身。这位类似自己最亲的亲人的替身,无疑会让自己回归那美好的幼年受到亲人的疼爱、呵护,自己有充分的安全,满足和愉悦感,而同时跟现时的恋人在一起,又有了性愉悦的参与,那感觉真是又亲又爱,幼年的体验和现时的感受叠加在一起,形成了“性爱+情爱+亲情”这一爱情最丰满的模式。
1、爱情需要保鲜,也需要精心呵护。饿,要用甜蜜填饱;渴,要用温馨浇灌;冷,要用热情烘烤;热,要用真心降温。6月19相亲日,祝你找到幸福。
2、偶然间的相遇,注定了那一世的情缘,这是缘分;寻寻觅觅之中,找到了那一生的依靠,这是福分。今天是浪漫的相亲日,真诚祝你把握缘分,拥有福分。
3、相亲日,送你一朵玫瑰花,花心是我的思念,愿你健康又漂亮;送你一盒巧克力,原料是我的祝福,愿你幸福又甜蜜;在这个浪漫的日子里,愿你找到幸福。
4、爱,是相濡以沫的感动,是轰轰烈烈的热情,是细水长流的温馨,是冰火两重的缠绵。创造奇迹的,是爱;6月19相亲日,大胆地去爱吧!
5、月儿弯弯,像条小船,船儿载着我的思念,缓缓启航扬帆,船儿带着我的祝愿,穿越万水千山,轻轻在你的梦中靠岸,6月19相亲日,愿你幸福永远。
6、今天的玫瑰特别鲜艳,今天的月儿特别光彩,今天的气息特别温馨,今天的日子特别浪漫,今天的祝福特别灿烂。6月19相亲日愿你心想事成。
7、你不在我身边,我会黯然神伤;你不在我身边,我会度日如年。日日停筷难下咽,夜夜珠泪落枕上,山珍海味如嚼腊,冷风敲窗不能眠。我的世界只有你,喜怒哀乐全凭你。
8、谁说枯木不开花?从今天起,枯木要开花--做盆景;谁说单身没人疼?从今天起,单身也要唱情歌--蹦发热情!619相亲日,祝:缘份伴你快乐约会!
9、今天是相亲日,邀请您参加集体婚礼,新人分别是快乐和健康,幸福与吉祥,万事伴如意。受邀嘉宾获赠亲密爱人一个及白头偕老一生,请按转发键领取。
10、有情的人儿手牵手,幸福和快乐跟着走,祝福的花儿娇艳艳,温馨与甜蜜常相伴,爱情的道路长漫漫,相亲相爱到永远。祝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天长地久!
11、一见钟情,未必能长相厮守;刻骨铭心,未必能终生拥有;牵手一生,未必能甜蜜永久;真心相爱,方才能偕老白头。
12、恋爱是追一个人的心,爱情是想一个人的心,婚姻是拴一个人的心。因此旧式婚姻先娶后奸,新式婚姻先奸后娶,摩登婚姻先奸后不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婚姻!
13、想认识帅哥的请跟我来,我是超级无敌迷人小猪。想认识美女的就跟我来,错过你会后悔遗憾终生。知道不知道我在等你呢?快乐相亲吧
母亲追悼仪式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悼念我们敬爱的母亲。首先,我代表全家向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与我们共同分担这份悲伤,和我们慈爱的母亲作最后的告别。
苍天洒泪悲慈母,大地无语祭英灵。
今年6月,母亲病情日益加重,经多方医治无效,于**年6月30日早晨6时42分,我们的母亲安祥地闭上了双眼,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78岁。尽管我们竭尽全力挽留母亲,盼望她老人家能和我们继续相聚一起,那怕是多呆一分一秒,但母亲还是匆匆地走了。母亲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晚年又承受了病痛的折磨,母亲实在是太累太累了。她老人家选择了天堂,那里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在母亲临走那一刻,我们跪在她老人家身旁痛声疾呼:妈,你朝宽处走,朝高处走,朝天上走!母亲一定能听得见我们的呼唤。母亲走了,留下了我们这些肝肠寸断的儿女,但天上人间,我们仍永远相伴。
母亲于1935年7月4日出生于**,**岁和父亲走到了一起,相随相伴70年。为了养育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母亲和父亲一生历尽千辛万苦,经受了无数磨难,好不容易把我们一个个拉扯成人。
母亲一生历尽坎坷。从我们记事的时候起,母亲为我们操碎了心。由于父亲一直在郊区工作,家中留下我们几个不懂事的孩子,千斤重担全落在了母亲身上。在工作中干最重的活为多挣一些钱,既要照管儿女,又要家里家外、灶前灶后,都是干不完的活。母亲起五更,睡半夜,早出晚归,晚上还要给我们缝补衣裳。多少次我们半夜醒来,总会看到母亲缝衣服、纳鞋底的背影。粗活重活样样都干。她老人家一生的辛劳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她自己省吃俭用,总是把好吃的饭菜留给我们,母亲默默地把苦难压在心底,以坚强的毅力和无私的母爱,为儿女们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母亲一生与人为善。她于儿媳、亲友、邻里始终和睦相处,如果别人有困难,只要她能力所及,总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母亲的关爱、宽容、真诚、善良,赢得了家人、亲友和邻里的普遍尊重。
母亲晚年,本可以安享天伦之乐,岂料母亲却身患顽症,久治无效,卧床不起,饱受磨难。母亲的离去,让我们寸断肝肠,撕心裂肺!从此,我们再也吃不到老人家做的可口饭菜,再也看不到老人家辛勤忙碌的身影。跪在母亲的灵前,我们怀有深深的愧疚之情,我们,给母亲的回报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亲爱的妈妈,当您驾鹤西去、升入天国的时候,我们永远铭记着您。妈妈,您虽然走了,我们知道,冥冥之中,您老人家在天上依然注视着我们,期待着我们,祝福着我们。我们会更加勤勉地做事,更加宽厚地为人,让您的精神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亲爱的妈妈,当您升入天国之后,您一定放心不下与您相伴一生的伴侣--我们89岁的老父亲。在您最后的岁月里,年迈父亲尽最大的努力照顾您,比我们儿女们想得都周到,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宽慰!今天,我们跪在您的灵前向您发誓:我们一定会好好照料父亲,让他老人家健康幸福、长命百岁。我们兄弟姐妹一定要像您老人家在世时一样,团结互助,相亲相爱,教育好子女后代,以告慰您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亲爱的妈妈,请您停一下离去的脚步,再看一眼深爱您的儿孙们,儿孙们会永远铭记您的大恩大德。母亲含辛茹苦数十年的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我们只想对母亲说:妈妈,来生再世,我们还要做您的儿女,报答您老人家今生今世的养育之恩。
最后,我再次代表全家衷心感谢今天前来参加我母亲追悼会的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母亲病情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各位为我们的母亲送行!
九天浓云,垂泪化雨齐举孝;一江春水,长歌当哭同致哀。
妈妈,您一路走好!愿您在天之灵幸福快乐!
妈妈,您安息吧!
您的全体子女泣上
母亲追悼仪式致悼词
感谢大家在这个初冬的早上参加家母**的辞别仪式。
在此我代表父亲王明礼、姐姐王辉及我的家人,对您的出席表示深深的感谢!
家母**祖籍**省**县。1946年12月1日出生于**市。幼年至少年颠沛流离,随母亲农作于宏伟农场。二十三岁嫁与家父王明礼,并奉养其生母至自己病重无力照顾之时。家母一生养育一双儿女,历尽艰辛将儿女抚养成人。生命最后的几年身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这患病的六年里,与病痛顽强抗争,创造了令人称奇的生命奇迹。8次化疗,在每一次死亡边缘,以超乎寻常的顽强毅力为子孙后代做出了表率。
家慈仙逝,作为后代我们要继承她以下品格:
1.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家庭与事业充满了热爱;
2.坚强的意志,珍惜生命,永不放弃;
3.对儿女超乎寻常的疼爱,以及对孙女、外孙女的细心呵护,让我们后代体验到更多的温情;
4.热爱生活。她的爱好与独特的审美能力,深深影响了两代人。
在这特殊的时刻,在缅怀家慈的同时,我们也
u感恩上苍以72年的光阴赐给我们慈爱的母亲;
u感恩母亲生前的至交亲友,陪她度过了美好时光;
u感恩所有的医护人员,以及亲友在其患病期间给予的精神上、物质上的鼓励与支持;
u感恩我的父亲,在家母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噙泪陪伴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在父亲怀里画下她人生的完美句点。
用自撰的一首七言诗结束我今天的悼词:
金叶烁烁似夏花,
艳阳粼粼胜晚霞。
西风无情催泪落,
归根化土度佛家。
祝愿妈妈永登西方极乐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再次,代表家人感谢您的到来。
母亲追悼仪式上致悼词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我们全家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悼念敬爱的母亲不幸病逝,并向她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此刻,各位长辈亲朋好友前来为我的母亲送行,在此,我代表全家衷心地感谢各位不辞辛劳地来到这里与我们共同分担这份悲伤。
【关键词】人类;爱情;内涵
Anunderstandingofconnotationofhumanlove
ZHOUZhengqi
NanjingCityPsychologyConsellingcenter,Nanjing210006,China
【Abstract】Theword“Love”hasrichconnotations,andstillremainsthetouchiestandmostperplexingthemeintheworld.Whenmanypeoplebelievetheyhavesubmergedintheloveocean,theyinfactdon’ttrulyunderstandwhatismeantby“Love”,andwhatkindof“Love”.Itisneededforthewinningofhappinessandsatisfactioninmarriagelife.ThepaperanalyzestheconnotationofLove,andexploresontheessenceofhumanloveinordertoprovideguidanceforpeopleinpursuitoflove.
【Keywords】human;love;connotation
1什么是人类爱情
1.1爱情是什么
爱情(Love)不仅仅是对某个人的性吸引或倾慕,爱情是包含于亲密关系中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结合体,而更含有认知(理性)的成分和情感的成分;爱情还是一个涉及婚姻及婚外恋关系的社会学话题。
爱情,一对相爱的异性心身渴求联为一体的愿望,不只是一种异性间极为强烈相互倾慕亲近的心理体验和使人愉快的内心迷乱,更是一种强烈持久的人格需要和角色需要的互补,即双方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道德、确定的义务与责任、事业、理想和信念上的全方位的结合、互补与和谐相处。体现男女之爱的结合可以有多种完成方式,肉体的性结合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心灵与事业上的结合的内容则更丰富,境界也更崇高,爱情不能只停留在上,而是显示出自身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生动活泼与充实完美,不仅是身体的而更是心灵的,是两个人完完全全的融合。
爱情在于以两性互爱为前提。对相爱的双方而言,应是相互的奉献,同时也是相互都获得。爱情,既有热忱主动无私的给予,也同样应有能感受、表达和获取爱的能力。只有能爱人的人才会被爱。也只有在爱的抚育下成长发展起来的人才能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爱。这种两性的互爱即可称其为恋爱。
爱情并不只是一种相互倾慕、容纳和亲近的感情,更是“责任、关心、照顾、理解”的能力,是主动满足对方心理需要的能力。爱情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心心相印”。爱是将对方的需要和成长,看得和自己的需要和成长一样重要的心理需要和能力。这种关怀对方的能力,就需要通过相互最大限度的积极的情感和信息沟通,以及专注地听取和积极地响应,以摆脱人与外界的疏离与孤独,获得彼此的承认、嘉许和同一。正是这种相爱的能力使互爱者建立起至为密切的“亲密关系”,彼此成为知己。
真正懂得爱情的人,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成熟的人,他能够正确地表露和接受爱与温柔煦和的感情,能够激励相爱的双方去充分发挥自身心灵中沉睡着的潜能,爱情之火会激发出高度的智慧和旺盛的创造热情,从而使他们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做出更大贡献,造福人类。
一般书上对爱情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爱情是在人类生命繁殖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彼此相互倾慕又渴望结合的综合性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可以更明确简洁的理解为:人类的和情爱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不断发展、提升而构成为人类爱情。人类的爱情内涵深刻,意境博远。没有经历爱情的人无法体验爱情的真谛,而陷入爱情的人又往往是“当事者迷”,对自己和对方的爱情以及对社会文化状态并不完全真正了解。
有人建议以亚当夏娃的故事来理解爱情。上帝造就了亚当,在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就了夏娃,让他们在伊甸园恋爱。看上去是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还是一个人。爱情就是这样的,把原本是一个人的两个人再结合成一个人的过程。但是否是真正的爱情,还必须具备人类爱情相应的特征。
1.2人类爱情的特征
人类爱情是在生命繁殖的本能和性吸引的基础上,产生于互为对象的特定男女之间彼此互相倾慕,又渴望结合的综合性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人类爱情的特征包括:(1)互为对象。
在性吸引的基础上,互为对象的唯一选择,表现为性意向、和性感受的一致,互为忠贞不二,挚笃专一,生理的吸引和相互的,使双方肉体上的刺激和不同层次的欲望得到全面满足。
(2)互为情爱对象。
心理相融,思想感情一致,互把对方看得最优秀,爱屋及乌,互把对象融进自己的心理层面,占据整个心灵,铭刻在心,感到自己是对方,对方是自己,互为对方的知己,心心相印。爱情中的情爱,可以包含朋友的友情,男女之间的恋情,亲人之间的亲情等等。互为叠加的情感越多越深,爱情也就越丰满。尤其是亲情和爱情的叠加,更是建立最美满爱情的必需条件。
(3)和情爱的结合。
真正的爱情就是和情爱的结合,的满足和精神追求的统一。唯论只强调肉体欲望的满足。唯精神论则强调心理需求的满足,该理论认为爱情是情感上的依恋,心灵上的共鸣,精神上的享受,谓之“精神恋爱”。
(4)和情爱的互动和发展。
真正的爱情不仅是相爱双方和情爱的结合,而且是一种互动,即促进感情的发展,感情又促进的提升,互相促进,持续提升,让爱情不断发展。人们常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后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是错的,否定了爱情的发展性。
(5)爱情是激情体验,也是理智的心理活动;在感性和理性的互动中发展。
爱情是感情体验和理智认识的统一。爱情体现为美好而又复杂的情感,产生的是兴奋、愉悦、眷恋、倾慕、焦灼、激动、痴狂之情,以及美感和道德感、责任感。然而,爱情又蕴含着理智的活动和意志的调节,反映出人的思想水平、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表现在恋爱双方的认识、了解和对恋爱活动的意识支配之中。爱情不是单一的感情上的冲动,必须有理性的调节,并在感性和理性的互动中不断发展。爱情中的情感体验是美妙绝伦的,至高无上的,许多时候也是理性不能驾驭的。
1.3人类爱情的心理特点
爱情的发展经过四个阶段:相识、相慕、热恋、相爱。相识,就是相互接触、交流、试探。经过相互认识,了解到对方的外貌品行、性格脾气,逐渐有了感觉;相互对对方有好的感觉,好的评价,于是相互羡慕;有了好感,发展了友情,逐渐有了爱慕,就会进入热恋。热恋,就是理智退守一边,感情主宰一切的时期,男女双方如醉如痴;达到真正的相爱,往往是痛苦中伴随着欢乐,双方都体验到爱情的价值。可以说相识、相慕是有冷而无热,相恋是有热而无冷,相爱则是冷与热、理智与感情的融合。真正的爱情必须经过相爱才会成熟。相识、相慕与热恋只是相爱的前奏,只是它的准备。真正的爱情,只能诞生在相爱阶段上。即使是“一见钟情”,双方再经历这样的过程,而能保持“一见钟情”之感,持续保持热恋状态,真正而持久相爱,才是真爱。
人在爱情中双方的心理特点:
(1)思想感情一致。
双方有着共同的理想、人生观和志趣。人类的爱情是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在个人人生观指导下,在青春期随着性心理的发展而逐步形成,这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所在。
(2)心理相容。
是双方特性最协调的结合,心理相容就能体验到快乐、幸福与美好,否则会感到痛苦、惆怅。男女恋爱的结果是结婚、发生性关系。共享爱情的甜蜜。
(3)性意识的协调。
双方性意识的协调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爱情。真正相爱者性意识更协调。
(4)忠贞。
爱情是纯真的,应该是挚笃专一,忠贞不二。爱情的忠贞与把爱人看成私有的附属品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5)自尊、尊重。
爱情是双方互敬的,自尊自爱与互敬互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6)热恋中的心理超常状态。
由于爱情的强烈体验,可使投入者的心理出现了不同于平常的特点:
①晕轮效应。像“情人眼里出西施”,此时个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变化,如只看到对方优点,夸大双方相似性,爱屋及乌等。
②去个性化效应。爱上对方,会为其强大“磁力”所吸引,使自己失去个性,变得百依百顺。
③振奋――净化效应。爱情给人以力量,使人奋发向前。
④铭刻效应。恋人的形象通过价值体系的层层“审查”进入内心深处,会占据整个心灵,打动人,使人铭刻在心。
⑤排他与嫉妒。只渴望对方把爱投给自己。
⑥爱的逆转化现象。恋爱不成,反目成仇。甚至是爱有多深,恨有多狠。
1.4人类爱情的多元性
从人类的重演进化的分析,证明性与摄取排放和机体的其它需要都是密切相关的,即使我们从通常人们所认知的性、生殖的概念去理解性,至少也有细胞水平、器官水平和整体水平的不同,人类还特有脑、心的不同,生理、心理的不同,意识、潜意识的不同等等。而作为广义的性的概念就更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众所周知,正是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性多元化特点的“泛性论”一说。,几乎所有的器官,都在参与性活动,其实在性活动中,全身各系统各个器官的参与也是众所周知的。
人类的可以单独存在,两人可以保持久远的往关系,得到性或的满足,但称之不上人类的爱情,即除了性吸引、之外,还必须有情感。人类的情爱是比更复杂,进化水平更高,而且非常鲜明的是跟人脑的进化、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基于生理又明显超越生理,而主要是心理或精神,甚至是心灵层面的一种体验。
爱情中的情爱:是友情、恋情和亲情。友情发展可以升华为亲情或恋情,青梅竹马、同学、同事,尤其是"办公室恋情",旅途相恋等等,均有友情发展升华的过程。事实上爱情中的情爱,最主要又是恋情和亲情,而且这两情交织,缠绵,相互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爱情的方方面面。
2人类爱情内涵分析
2.1人类爱情内涵概观
为了对人类爱情包含着的方方面面,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清晰概念,汇集归纳为以下“人类爱情内涵分析示意图”,见图1。
2.2原性之爱
与性相关的爱由生理,脑和心组成,源于动物的性吸引,人类同样有细胞水平(,卵子)、器官水平(皮肤黏膜,口鼻腔,尿道,性器官,性敏感器官和其他与性相关的感觉器官)、整体水平(两性身心的全面结合)的生理性吸引和。有性心理层面的人类所特有的脑、心。
尽管生理不同层面的单一,都能达到的体验或满足,例如、、尿道刺激。性器官的有效刺激,甚至是对性敏感器官的适宜刺激乃至感觉器官接受的与性相关的信息,也都能产生或求不同层次的愉悦感、满足感。脑的任何一种形式更然。
生理的最高境界,应该出现于性器官的霸权地位形成后,由各感觉器官、各性敏感器官,口鼻腔、、尿道的原始”欲望”,以及两个个体的全面结合,共同参与有效协同了性器官的表达,从而体现最完美的人类生理。
在完美的人类生理的基础上,又有脑和心的全面满足,则是人类原性之爱的最高层次,身心欲求的最高满足。
2.3恋情之爱
即恋情,人们常认为恋情应与有关,不可否认长期的缠绵,自然就产生了感情,相互依恋之情;然而也有长期保持性关系,而确实谈不上什么感情,只有性(爱)吸引,而无强力的感情纽带。也有注重于精神上情感上的依恋,而没有或很不注重交流的所谓精神恋爱。所以可以说,恋情与既相关:中国人旧时的婚姻就是先结婚()后恋(情)爱;也不相关:有情爱而无(或淡漠)。
恋情也可以在亲情的基础上产生或派生。儿子恋母是基于母子亲情的过于浓重;女儿恋父,自然在有强烈父爱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兄妹、姐弟相依为命,亲情浓烈,依恋之情自生,于是形成了兄妹恋情、姐弟恋情。
恋情亦可以由友情而升华,青梅竹马,同学、同事而成恋人者,大多先成为朋友,友谊发展了、深化了,很自然产生恋情,而成为情人或夫妻。
友情深化发展,升华为恋情,有时也呈现出一些异化现象,如与同性的友情,与老、与童、与兽、与物或与自己等友情升华的恋情,会出现相应的异化,或者有异常行为的学习,或有相似的环境或刺激因素的影响,会有行为或强弱上的变化,当然表中所列异化诸情况,并不一定达到性变态的程度,此处主要是指在健康范围内的变异。
2.4亲情之爱
一般讲亲情应该是指有血缘关系的情感,因为婚恋关系中有一种特别的亲情,我们称其为"亲情替代",在夫妻有了孩子以后,形成另一种特殊的亲情关系,我们称其为"血缘间亲情";人们也常认为非血缘关系下也可以培养出亲情,如寄(抱)养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的亲情情感等,特设了一项非血缘亲情,可以是友情的深化发展,也可以是爱情的延伸等。
亲情之爱中对婚恋影响最大的是血缘亲情,如母子亲情、姐弟亲情、父女亲情等,加上相应的血缘恋情,就会形成对婚恋有直接影响的相关的情感类型和相应的"亲情替代"的心理需求。
例如母子亲情浓重,使子易产生恋母情感,培育了子代的儿子型情感类型,使儿子在婚恋匹配中不仅需要母亲型女友,而且需要从女友哪儿得到尽量完满的生母之爱的亲情替代。
2.5友情之爱
由于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尤其是同乡、同学、同事,又有共同的价值观、理想目标一致、兴趣爱好相投,更容易做上朋友,产生友谊,并不断发展、升华、深化而带有恋情或亲情性质。或者发展为爱情关系,或者终生朋友,酷似亲人。
2.6友情、恋情、亲情之相关
友情可以发展升华为恋情或亲情,恋情和亲情可以互为基础,也可以相互促进,还可以交叉、渗透,。在婚恋中发挥着各自的,相互作用的,复杂,交错的影响。
三情共同构成爱情中之情爱,更有、情爱的良好互动,相互协调,不断提升爱情感受和体验。这才是我们说的人类爱情的内涵。
也可以说人类爱情是原性之爱与恋情之爱和亲情之爱的完满而有机的结合。通常人们习惯于把爱情中的情爱专指恋情之爱。所以简化为把爱情的完满形式理解为:爱情+亲情的模式,或者是“+情爱(友情、恋情之爱)+亲情(之爱)”的模式。
3对人类爱情实质的理解
做过长时间的婚姻咨询的人都会得到这样的结论,真正的较真起来,“亲情总是大于爱情”,尤其是在协调婆媳关系的时候,运用这个原则还是挺管用的,在婆婆和媳妇都掉进水里的时候,应该说儿子都会先去救母亲。现实婚恋中有些人爱得死去活来,因遭父母反对,甚至决然与父母断绝亲子关系。但是一定时间过去后,他们仍然会主动去关心父母,恢复亲子往来。亲情和爱情应该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笔者在研究了人类婚史,在总结自己近三十年的婚恋咨询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爱情的最完满的模式:+情爱+亲情之爱。+情爱容易理解,如何还要加上亲情之爱。人类婚史有一段历史时期通行血亲婚,王室内通婚,时至今日还有“表姊妹结婚,亲上加亲”的说法。在恋爱咨询和婚姻分析过程中,亲情像影子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爱情。甚至影响人一生的爱情生活。
我们在《一见钟情》一文中,对导致一见钟情的“爱之图”进行初步研究,亲情的重现是一见钟情的基础,爱之图一般都是亲情最浓的亲人之图,现实中与爱之图磨合的人就是当年亲人的替身,“亲人”(替身)的重现,意味着亲情的重现,这种重现的亲情叠加在和情爱上面,就是最完美的爱情组合。
在人类爱情中的亲情,由于人类有禁忌,众所周知的婚姻法中又都有明确规定:三代血亲之内不得结婚。人类儿童有充分的时间足以建立其防止的屏障,以及其他抑制机制,得到血亲不可通奸的道德印象,在成年后性对象选择中,便排除其所爱恋的亲人。但若遇到跟无关的但又酷似亲人的性对象,不能的道德(文化)屏障失效,从而实现爱情与亲情的叠加组合,两情的满足,又有高潮的参与,爱情的体验无与伦比。
事实上,每个人在幼稚的年龄都有过亲人所给予的最安全最幸福最快乐的体验,深深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之中,这种体验重现,又同时体验和情爱带来的巨大快乐,享受最完满的爱情感受。
可以说有爱之图的一见钟情,其实就是爱情+“亲情”的婚恋模式,只是它不是近亲,避免了遗传的缺陷,而又是“近亲”,因为对象还是“亲人”,是自己真正亲人的替身。这位类似自己最亲的亲人的替身,无疑会让自己回归那美好的幼年受到亲人的疼爱、呵护,自己有充分的安全、满足和愉悦感,而同时跟现时的恋人在一起,又有了性愉悦的参与,那感觉真是又亲又爱,幼年的体验和现时的感受叠加在一起,实现了“+情爱+亲情”,这一爱情最丰满的模式。
情爱的丰满是人类爱情的显著标志,人类加上友情、恋情和亲情之爱,就是人类真正的爱情,这其中,强调情感类型的配合就是想在婚恋的匹配中找回更多的亲情,找回来的亲情越多越浓,这爱情就越真越浓,越牢固。
许多年前我们就提出了科学择偶,除了尊重我们的文化、传统、生理、心理方方面面的“门当户对”的最优匹配之外,首当其冲的是努力寻找“爱之图”,我们真正的另一半――互为“爱之图”的一对。互为爱之图的匹配模式是婚恋的最佳匹配模式。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寻找“爱之图”的婚介模式,由南京爱之图婚姻咨询中心和南京都市心理咨询中心联合南京几家婚姻介绍机构研究编制了“婚恋匹配测试软件”,以期实现市际、省际甚至国际联网,联手寻找具有“爱之图”的最佳配偶。并大力提倡科学择偶的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婚恋质量,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
4人类爱情的发展
人具有生物属性,人类的性来源于生物的性,它同样具有生物性的特点。人类具有精神属性,人类的性也就具有了超越于动物的精神属性。
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类的性也就具有了显著的社会学特征,受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制约。人类的性,融“性”和“爱”为一体,达到新的升华,使人类的性更超越于动物。人类的性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两性之间的也就不可能是纯动物的往关系,而是一种带有生物和社会双重意义的复杂关系。它具有生物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是有情感、有思维、有理性的动物,实际上本身也是男女之间的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人类两性的结合和的满足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必然受文化的制约,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得以实现。人类具有与文化相适应的性伦理道德和姓美感。人类能把自然跟各种精神过程和文化传统交织在一起,从而使人类的不仅是双方的生理需求,更是男女双方心理的融合。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能不断用自身创造的文化成果丰富、深化两性关系的内涵。人能创造美,把艺术编织进生活,使人类的具有特殊的美感。
人类在两性相爱的过程中,虽然对对方的形体美、风度美较为关注,然而更为注重的是对方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对于一个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来说,只有当他的感受和体验到对方得到无限的满足,并又证明对方的满足是由他给予的时候,他自己才会感到充分的满足。只有两人在社会允许的情况下同时体验往的肉体和最大限度的精神满足的时候,往往才能成为人类的最高形式,可见人类的爱情既是生物性的结合,也是动物的升华,更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世界更为广泛的爱和情的结合。人类利用的这一古老的形式作为联系的纽带,在双方爱情无私奉献之中,共享人类的乐趣和情爱的真谛,共同体验爱情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
进化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人类情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人们普遍地着力追求的幸福,现代人类早已超越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把的原始生物学目标―生殖繁衍淡忘了。正常和不仅标志着也大大促进了双方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给双方带来的巨大的身心愉悦,那灵肉结合的、欲神欲仙的极乐体验,享受的快乐和情爱的满足成了人类最为重要的一种追求。享受婚姻、享受爱情、享受天人仁之乐的生活。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都心甘情愿以生命的代价去追求爱情,足以说明和情爱在人类生活中,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纵观人类和婚姻发展的历史,非常明显的感觉到人类受社会的和文化的制约、调节,甚至是一种扼杀。现代人类要努力摆脱人类爱情发展的一切不利因素,让人类爱情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不断发展,让更多的人们充分享受真正的人类爱情生活。
正是爱情把相爱的两个人凝结在一起,爱情不仅仅是一种吸引而是一种粘合,把两个人粘合成为一个新人,一对无法分开的夫妻。夫妻的这种粘合力,除了强大的性吸引、吸引更有感情的互为一体、相依相伴的巨大凝聚力。爱情的另一半,也是爱情更重要的、远远超越于吸引力的另一种力量――情爱的凝聚力。
为救战友而可牺牲自已,为恋而殉情者司空见惯,亲情之爱又更博大而深远,三情结合的爱情自然更超越,更为坚而不摧。情的发展自是爱情发展的重中之重。
亲情、恋情决定了一个人的情感类型、情感表达和情感适应的方方面面,情感类型的契合,决定了情感表达和情感接纳的匹配,也影响亲情替代的满足和恋情之爱的享受。这无疑提示我们,构建完满的爱情,不仅要关注的强弱,更要关注情爱的品质,要认真做好爱情分析,细心做好情感的搭配,关注不同情感的互动和情爱的互动,还要考虑影响爱情的方方面面的外界因素,科学择偶仍是事关重大。恋情的提升、亲情的培养和深化,又是婚姻磨合、婚姻建设中的重要方面、重要策略,也是具体的技术技巧,不仅要宣传普及相关知识,更需要广大婚姻分析师积极参与和科学指导。人类和人类情爱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人类爱情不断趋向于她最完满的模式――+恋情+亲情的模式。在爱情中,不仅有人类的满足,更有包括亲情之爱的所有情感的满足,人们真正是“娶了妻子忘了娘”,住进了伊甸园,一生享受人类的爱情生活。
同样,人们也会把相爱的两个人看成是以爱情粘合在一起的一位新人――男女结合体。甚至再也不能用社会学家的目光,把“他她”看成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人,还只适用社会学原理。而应该把“他她”看成是一个被爱情全方位牢固粘合在一起的新人,似乎更适用个体心理学原理。或者至少是两个学科的边缘(结合):“个体社会心理学原理”。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研究爱情,鼓励人们大胆寻找、享受人类真爱,人类的爱情和婚姻才会有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正猷,主编.婚姻分析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1.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写.婚姻家庭咨询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3.
3周正猷.一见钟情初析[J].中国性科学,2009.7.
4周正猷.少儿早期性教育[M].北京:中国科技文献出版,1997,5.
5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1.
6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7弗洛伊德著,罗生译.性学与爱情心理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8[保]瓦西列夫著,赵永穆等译.情爱论[M].三联书店,1998.
9邓明昱,邓明主编.实用性医学[M].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出版,1998.12.
10周正猷,张怀礼主编.婚姻分析师培训教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6.
11周正猷.从生物重演观点看儿童和性心理发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12李朝旭.斯藤伯格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述评[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13KolodnyR,MastenWH,JohnsonVE.TextbookOfsexualmedicine[M],Boston;LittleBrown,1979.
14WolmanBB,MoneyJ.Handbookofhumansexuality[M],London:prentice-Hallhc,1980.
运用你的经验・拓展空间
《爱在家人间》中“运用你的经验”设计了三个问题:1.在家庭中,你爱所有的亲人吗?为什么?2.你是因为他们特别爱你,你才爱他们的吗?3.翻翻自己和家人的照片,选择你最喜欢的几张,说说你的感受。这样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从家人之间爱的角度重温家的温暖,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反思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能说真话。
教材中“拓展空间”栏目形式多样,有的围绕主题进行体验活动,有的则根据主题设计采访调研,有的引导学生结合提示完成活动方案,等等。这个栏目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安排在课后完成。
对《爱在家人间》“拓展空间”这个栏目我没有安排情境表演,而是先由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对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再要求学生给父母写爱心卡,在爱心卡的最后写上“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课堂上再将学生写好的爱心卡拍照后发送到家校QQ群。手机与教室一体机同步登录后,孩子们还可以看到家长爱的回复。让他们在观看或聆听中再次被父母的爱感动,教师相机引导:表达对父母爱的方式还可以更多元,比如回家给父母一个拥抱等。
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
《爱在家人间》共有4个“探究与分享”,分别是第一目“亲情三碰”、第二目“甜蜜的碰撞”“亲子冲突”、第三目“亲子沟通”。我结合学情对这个框题中4个“探究与分享”做了一定的删减和整合。
第一目“亲情三碰”只保留了“亲情第一‘碰’”。学生课前或课中小组内围绕“第一碰”中的问题互相采访交流;教师课前围绕这几个问题亲自采访了几位家长并制作成视频。学生们发现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全部答出有关父母的问题,而家长却都能快速地说出子女的情r。对比之下,学生们看出父母对自己了解更多,关爱最多,而自己对父母了解太少,从而产生愧疚之情。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此时不用老师“游说”,孩子们也都明白了要珍惜亲情,报答父母恩。
第二目和第三目中的三个“探究与分享”有相似之处,都属于“甜蜜的亲子碰撞”,我以此为素材,对这三个活动做了整合。学生首先阅读79页的三个“甜蜜的碰撞”,接下来填写80页的6个亲子交往情境,小组内交流展示,之后完成81页的表格,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表演,反思同学们的哪些做法是自己所期望的,以及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或增进亲子关系,并与同学们交流分享。在一系列的探究分享之后,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们自然而然体悟到亲子之间爱的碰撞的表现、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阅读感悟・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