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颖的教学形式注入课堂
在日常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往往不能吸引学生。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新奇、有趣的教学形式,它将会给学生干涸的思维中注入一汪甘洌的泉水。日常我们所接触到的一些事物,只要你以创造性的眼光来看待它,使“画图”工具真正为你所用,那你一定能画好它。在学习图形工具一课中,我在桌子上出示了一个杯子,请学生们来画。学生以前都是按照书上已有的图画进行练习,这次出示的实物激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都兴致勃勃地观察,边观察边小心移动着鼠标,俨然一个小画家的样子。有的学生居然还给杯子画出了放置的桌子、椅子。当学生的创造思维萌发以后,老师所要做的就是稍加点拔和保持它的热情,然后就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创造的喜悦与快乐吧!
二、留给学生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在介绍完一节课的基础内容之后,在本节课的基础上适当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去创作,在添加文字的教学中,学生掌握了文字工具的使用即可。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动手制作电子贺卡。于是学生们在圣诞节来临之际,饶有兴致地把送给朋友的贺卡画到了计算机屏幕上。把自己对他们的祝福也通过画图软件写在了送给他们的贺卡上。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快速掌握了文字工具的使用,还创造性地将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图案画了下来。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他们能把一张白纸变得五彩斑斓。
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这种“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态。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和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和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授予方法,体验成功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强烈欲望。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首先要树立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和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长此以往,学生就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六、开展师生互动活动
关键词:数学小学创新创造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加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吗?”……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好奇又使学生萌发出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讲《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略),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创新精神是指能敏锐地把握机会并勇于付诸探索实践的精神状态。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并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的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如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办法。我进一步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样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自己主观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能力,在这个范畴之内所形成的方法、设想(尽管早被前人所认识)等,就是学生的创造。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
三、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其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精神的科学态度,就是促成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能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知识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学生从小就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像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要从创新性的想像开始。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
四、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只要不墨守陈规,能别出心裁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性,人人皆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平等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在大力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教师即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书本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便是对老师不敬,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了。相反,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努力探讨与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师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惟有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第一步。能发现问题就等同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甚至一大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可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问题应成为教学的开端,且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更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思考问题,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自信心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
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增强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思,即便看似荒唐,也不轻易全盘否定和排斥,尽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评价学生应坚持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很独特;你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想不到;你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还不能肯定,我们课后探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