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学分制教务管理创新
Abstract:Baseonteachingmanagesystem,educatilnaladministrationrunningmodelandmanagemeans,thetextexpoundthenewchangeofeducatilnaladministrationworkaftercarringoutthecreditsystemteachingmanageanddependonabsorbingtheformerresearchharsvest,discussingeducatilnaladministrationrunningmodelofhighschoolinordertopromotingscience,standard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onhighschooleducatilnaladministrationmanage.
Keyword:creditsystemeducationalmanageinnovation
一、动态的教学管理机制:刚柔并举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推行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新教学管理机制,这主要体现在:
(一)实行选课制,贯彻因材施教
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是学分制的根本和核心所在。因此,高校应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开出高质量选修课,文、理互相交叉渗透、门类齐全的系列分组选修课程或模块化课程,供学生选择;其次,积极推进本地区高校跨校选课,互认学分的进程;最后,组织、指导学生(尤其是新生)选课,在入学第一学期,教务处将其所在年级的教学计划指导书发到他们手上,便于学生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指导
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和生活等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研究生教育,1872年,美国率先在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进而推动导师制在欧美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也开始实施导师制。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责概括为以下三点:1.向学生宣传学分制及其他教学管理制度的功能、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2.指导和组织学生按教学计划进行选课和合理计算学分、学分绩点,并结合个人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任选课,督促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3.通过交谈或网络等方式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
(三)弹性十足的管理制度
1.弹性学制。以教育部颁布的各专业目录中所规定的基本学制为参照,允许学生在3—8年内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总数,允许优秀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延迟毕业,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经济、家庭、创业等情况,暂停学业,允许学生停学创业。
2.学分绩点制。学分绩点是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双重相关的量化指标,其计算方法是将学习成绩按分数高低等级折算成绩点学分,将累积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资格认定、学位评定、评优(优秀学生、奖学金等)、申请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的依据。
3.辅修制和第二学位制。辅修制是一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辅修制有辅修专业或辅修第二学位两种形式,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后,可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考试管理制度
与学分制密切相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分制操作质量的就是学生的成绩考核,学分制下的考试管理充分体现了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原则。
1.免修、免听、间断听课制。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课程,本人在开课学期开始提出免修考核申请且考核成绩合格,即获得该课程学分,准予免修;学生在课程开始两周内提出某门课程免听或间断听课申请,在完成课程实验和作业前提下,可参加该门课程统一考核,成绩合格,即可获得该课程学分,但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及实践性课程不能申请免修、免听、间断听课,每学期免修、免听、间断听课的课程的总学分不得超过6学分。
2.补考制。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理论上没有补考,只有重修。但实际上,由于课程安排、学生不及格人数多等限制,真正完全实施重修难度很大。所以给予不及格学生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再进行重修。这样可以减轻重修课程安排上的压力,也使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复习补考,从而减轻新学期的学习压力。
3.重修、重考制。经补考后不及格的必修课必须重修、重考;不及格的选修课应重修或改选;同一门课程可以多次重修、记载最高一次重修成绩;已获学分课程,可以申请该门课程的重新考核,记载最高一次成绩,从而给学生获得学分、取得更高成绩提供了多次机会。期末考试分年级错开安排,便于学生参加重考。
4.推行试题(卷)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教考分离是学分制下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试题(卷)库建设是高校加强考试管理,贯彻落实教考分离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课程要建立计算机试题库,或每次考试出几套在信度、效度和难度相近的试题,积少成多,进而逐渐形成试题(卷)库;建立严格的考试要求、考试纪律、考试管理处理体系,使严格考试制度对学生产生威慑感,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二、校院二级教务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实行校院分级管理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载体。长期以来,教学事务高度集中在教务处,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基层部门的增多,在管理上容易造成信息传递速度慢、数据失真、工作效率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等不良现象,特别是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给教务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学校一级教务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学分制教学改革,因此,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
(一)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1.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撑。现代管理理论的组织管理幅度原理和集权与分权原理是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名组织的领导者,由于受知识、经验、时间、精力、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能够有效地、直接地领导的下级人数总是有限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降低管理的效率,最高管理者理想的直接领导人数是3-4人,中低层管理者适宜幅度是8-12人;组织规模扩大后,组织的层次和部门会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不断增加。层次增多会使上下沟通的速度减缓,造成信息延误和失真,并意味着今后彼此间的配合工作也会迅速增加。因此,为了加快决策速度、减少失误,使最高主管能够集中精力处理重要决策,也需要向下分权。
2.学院制管理体制的改革成功。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开始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通过增加管理层次来化解因管理幅度过于繁重问题,将校级管理者从日常事务摆脱出来,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当前,各高校已完成对学院在机构、学科、人员等方面的资源重组,学院制管理体制初具模型,学院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主体,在学校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各项事务管理。
(二)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的运作模式
实行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涉及管理学中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明确校院两级权责关系,然后各司其事,各负其责。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后,学校成为决策中心,学院成为管理中心。学校将很多权力下放到学院,学校立足于宏观调控、协调和监督,成为决策中心;而学院则是拥有一定权力和职责的实体,负责本学院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是学校的管理中心。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如开课、选课、排课、考试和成绩等)和教育质量工作,以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在科研方面,负责学科建设(组织和规划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科研成果、成果鉴定、评奖等);在行政管理方面,负责学院下设的系、所、中心的主要行政工作,平衡各系、所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
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学校将教学管理工作等下移,明确校院权责,实行分级管理,学院在学校主导下,充分发挥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基于网络平台运行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辅助管理,实行全程监控
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后,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参与选课的学生和提供选择的课程很多,学籍管理、成绩管理、重修和辅修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和选课管理、毕业审核等教学工作较学年制难度大,为保证系统的顺畅,教学管理不能再依赖传统的手工操作,应采用现代教学管理手段,即依托计算机和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校园计算机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网络管理软件——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高校教学信息管理手段从手工管理到网络管理的飞跃。
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学分制实施的技术支持平台和强有力的保障。目前,高校采用的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自行开发软件、校企合作开发软件和购买现成管理系统三种类型。无论采取哪种类型的软件,都要与本校长期办学中形成的教学管理模式一致,并根据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务管理软件。例如,我校使用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就是根据我校教学管理模式而设计、研制开发的管理软件,从2001年投入使用至今,经不断完善,现已成为教务管理人员工作上的得力助手。
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技术手段高度融合的产物。该系统是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以本科生教务管理为主,面向学校多个部门和多类用户(学校各级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它对全校的招生、注册、收费、学籍、教学计划、排课、选课、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课程考试、成绩、毕业审查等教务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全校信息共享。通过学校一级(教务处)授予用户不同的管理权限,实现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者在网络平台下相互交流和信息传递,从而形成多维度、开放化的管理格局。这样,学校通过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效监控,实现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学校教务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蔡先金,宋尚桂等.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管理模式;规范化;制度化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该课程无固定教学内容、任课教师队伍成分复杂、教学内容涉及知识领域极为广泛等特点,规范化和制度化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不断提高课程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总的来说,近年来就全国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较之本科思政课其他四门课程而言,其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且参差不齐。目前,在论及如何提高该课程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时,论者或是引用教育教学某种理论进行理论论证和推论,或是就实践方面提问题、提对策、提思路。但目前具体可操作的、一定程度上可复制推广的“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管理制度或管理模式却很缺乏。笔者及其所在学校进行了多年探索,已经形成了以实施课程《教育教学规范》为标志的一套比较成熟的“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秉着为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略尽绵薄之力的良好愿望,笔者在此不揣浅陋,以就教于同仁和方家。
一、课程规范化管理模式的缘起和依据
我校实施课程《教育教学规范》为标志的“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模式缘起于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以及当时我校该课程教育教学现状。当时,我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既有一定基础,又存在较多问题。所谓一定基础就是:“形势与政策”课和其他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都由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统一管理,统一负责组织实施教学,课程按专题集中在学期中一段时间教学并制定统一的课表、统一的专题,期末各任课教师负责自己指定班级考核和提交成绩。主要问题在于:课程都集中于星期六星期天上,不利于师生正常作息,教师只上一个专题,学生班级轮流,造成生不知师,师不知生,很难对学生出勤进行有效管理;没有集体备课,教师基本上照上级下发的教学资料或自己找的资料各行其是;教师评定学生成绩随意性较大,等等。2005年9月,笔者出任主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研室主任,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精神,整顿“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秩序,大力提高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自当年当学期开始,开始建立课程集体备课会制度,尝试制定并开始实施课程的一些规范化措施。2006年上学期开始,坚持并进一步完善了上述措施,每学期在课程开课之前制定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规范》,在开课前的集体备课会上印发给每位专兼职任课教师,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并执行该规范。时至今日,已经连续不间断坚持了10年。多年的坚持和探索,制定和实施课程《教育教学规范》早已成为我校一项基本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并由此形成了以实施课程《教育教学规范》为标志的“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管理模式。
二、课程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基于我校多年来开展以实施课程《教育教学规范》为标志的“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这一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内容:(一)每学期制定和实施《“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规范》这是整个课程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模式的中心环节。每学期“形势与政策”开课之前,都会根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本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及相关要求的通知,结合本校实际从中选取5个要点为实施教育教学专题,制定本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规范》。《教育教学规范》对本课程教育教学主要问题进行了规范:(1)本学期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内容资料主要来源、专题名称及其顺序;(2)教师备课上课要求、教学纪律要求;(3)课程期末考核方式方法、学生成绩结构及其评定要求;(4)集体备课提供的基本教案、PPT课件使用;(5)期末课程教学资料整理存档,等等。这一规范为各学期各教师实施“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教学任务和要求,规范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为达到课程教育教学目的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探索形成了由以下几项制度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其一,坚持和完善课程集体备课制度。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课程集体备课会,一般是开课前举行。这次集体备课会的中心任务就是组织各专兼职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本学期课程《教育教学规范》。对教师提出的疑问,组织者要给予明确解释和回答。此外,集体备课会上,各位教师就之前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本学期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共同讨论,相互交流教学经验,集思广益,对有关问题进一步细化、明了。在一学期教育教学过程中,若遇到特别重要情况确需集体讨论的话,视情况再次备课会。平时,采取网上形式实行集体备课。这几年,先后采取了公共邮箱、QQ群等方式,随时在网上交流信息、上级最新指示、共享教学资料、解答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集体备课制度的建立健全,为课程《教育教学规范》的落实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其二,实行正常课表制度。在本校领导和教务处等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这几年我校“形势与政策”课同其他四门本科思政课一样在开学前一同编入正常课表。教学活动一般都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正常教学作息时间进行,有个别特殊情况的教师放在周日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周日进行,也同样编入课表,教务处视同正常课表,按正常课表要求组织教学。同时,教务处、校级教学督导组对所有编入课表的课程一视同仁实施教学监控、检查、督导。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正常课表制度,意味着该课程进入全校课程规范化制度化保障和监控体系,这就为执行课程《教育教学规范》提供了校级层面的保障。其三,实行正常课程考核制度。所谓正常课程考核制度,如同正常课表制度一样,凡是编入正常课表的课程都要按照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组(教学评估中心)标准和要求实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合理、公正评定学生成绩。因此,如同其他课程一样,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在课程结束时都要实行考核,而后评定每位学生成绩并及时提交。根据本课程特点,一般采用考查方式,即在最后一次课上当堂以开卷形式进行。教师事先从本期课程考核题库中选取不少于两道题,要求学生当场作答完成(题库一般在之前由教研室根据本学期教学内容拟定)。学生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各占40%、60%评定。平时成绩来自教师对学生上课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社会实践的记录和评定。正常课程考核制度的建立健全,意味着“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全过程所有环节都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标志课程《教育教学规范》得到彻底实施。
三、成效和基本经验
近十年来,随着以实施课程《教育教学规范》为标志的“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逐步建立和推行,我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发生了根本性改观,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有了质的跃升,课程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明显提高。这一成就得到我校领导、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及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这几年,不仅笔者本人所任教“形势与政策”班级学生对教师评价有了较大改观,期末学生评教达到95分左右,而且全校所有“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来自学生的评价普遍都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总结经验,我们认为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必须实现课程教学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即首先要理顺课程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势与政策”课应由哪个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这是对课程规范化制度化具有决定意义的首要环节,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组织是“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作为一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课程,该课程应该归属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或称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应归属校党委宣传部、学工处、团委、教务处等部门,但这些部门应全力协助和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还须确定具体的教研室及其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学校、学院(教学部)、教研室、教师要形成一套组织严密、管理有效的课程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课程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制度,为教学活动提供基本遵循。第二,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必须实现课程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众所周知,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管理是实现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途径。对于“形势与政策”课而言,首先,高校本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必须将“形势与政策”课明确纳入其中———和其他思政课一样对待,明确学分、学时、开课学期等事项。其次,在开课期间每学期初必须将该课程纳入学校统一的课表,一般应为每周正常教学作息时间,个别班级特殊情况可以放在晚上或周末。最后,日常教学管理和其他课程同样对待,包括开课前制定授课计划、明确授课内容、教学纪律,建立正常的教学监控、督导检查制度。第三,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必须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规范化确定化。由于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都在变化这一特点,这就决定该课程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如果课程教学内容不确定不规范,教师可以各行其是,那这种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只是徒具形式,没有实质意义。虽然“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教学内容都在变,但同一学校同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做到明确、规范。一般地,教学内容应该按照每学期开课前教育部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确定,各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从这些要点中选取若干个为每学期教学基本内容,实施专题教学。对于我校来说,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一部分来自教育部社科司、思政司委托《时事报告》杂志社每学期编写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课件,一部分来自各地省情教育材料,一部分来自本校党委宣传学习材料。无论哪部分都要组织编写统一的讲稿或教案、PPT课件,作为教学必须传授的基本内容。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授课对象实际情况作一些修改和完善,但基本内容不能随意更改,任课教师不能各行其是。这是必须遵守的教学纪律。第四,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必须实现课程考核评价规范化制度化。考核评价是课程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形势与政策”课也不例外。因此,课程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必须减少随意性,增强考核评价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这方面必须统一考核方式、方法、内容、评价标准等,考核应多元化进行,既有期末考核,也有平时考核(包括课堂出勤考核),甚至还有相关社会实践考核。思政课主管部门及相关教研室应对各任课教师在上述各方面考核提出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并提供基本考核题库。因学生所属行政班级经常发生异动,且每学期各班都要根据学习成绩来评定奖学金等各种奖励项目,因此从管理有效性和实践经验看,考核成绩应每学期评定和提交一次。
四、余论
一、构建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保证的学校高效管理制度
(一)以人为本,确立促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教育新体制。它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我校把“以学校为本、以师生发展为本”作为思考与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秉承优良传统,凝结集体智慧,贯穿现代思想,确立了“以人为本,让每个师生得到充分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实行主体教育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在创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过程中不断整合办学理念,把促师生全面发展,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使人人都可以获得成功,依靠师生发展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二)构建扁平化内部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在我国香港等地区,学校效能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改革趋向。政府再造大师奥斯本也曾经说:“你需要的是廉价的学校,还是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要保障学校自主和谐发展,就必须构建起规范、系统、科学、高效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我校结合学习上海市建平中学、上海市市东中学、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惠州市华罗庚中学以及惠州市实验中学的经验,实行扁平式管理改革与探索,变现有的三级管理为二级管理,降低管理层级,中层由执行转化为自主管理。以校长、书记为领导中枢下设教学管理部、学生管理部和校务管理部,各部设置中心,突出服务于年级。坚持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给中层干部更多的自,最大限度的发挥参与性和创造性,破除职务终身制,实行任期制和竞争上岗,创造高效的学习型组织,建立竞争型的学校内部人事制度,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
(三)深化学校领导制度改革,建立严格有序的监督机制
学校领导制度改革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依据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我校推进“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把关定向,办公会集体决策,教职工全程监督”的管理机制,健全由党组织、办公会、教代会三者责权明晰的学校领导系统。党组织是学校重大事情的决策机构和保障监督机构,主要是完善学校章程。正确定位发展目标,理清学校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以校长为代表的办公会是决策的执行机构,主要通过会议讨论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并在实践中具体执行贯彻,落实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教代会是民主决策和监督机构,主要是以校务公开作为民主管理的载体。民主参与学校决策和监督,把领导与决策、保障与监督、执行与反馈有机结合起来。
为了完善学校监督制度,我校建立了工会监督评价制度,健全了家长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校讯通”平台的作用,组建教育义工团,与永汉镇派出所和交通大队开展共建活动,完善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与闭合相统一的管理系统。另外,成立了监督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通过开展思想大论坛活动和定期召开学校管理汇报会的形式,由监督委员会对学校管理进行监督,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促使学校管理不断完善。
二、完善以规范学校管理为目标的学校校本管理体系
(一)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现代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规范学校管理首先要开展课程改革。我校在课程改革上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教育活动课程化。我校制定了《永汉中学教育活动课程化制度》,要求各项活动的开展要具备课程目标、内容、实施途径与方法以及评价四大要素,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六个方面”重构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确保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校本课程成为新课改的重点。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努力探索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构建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为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挖掘、利用山区资源,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将美术学科与龙门农民画有机结合,把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创造了美术教育特色。并开展美术课程改革,编制校本教材,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深化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民主参与、科学管理、社会监督的学校制度,可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校以规范管理为切入口,深入推进学校制度建设,经过清理管理工作中各项保留、废止、修订、新立的制度,根据学校实际草拟修订相关制度,经学校有关会议审议通过后,以适当形式向全校公布清理目录;修订和新立的各项制度及时予以颁发执行:经学校教代会审议的重大修订和新立制度。经学校教代会审议后颁发执行。
近年来,立足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制定和修改了《永汉中学规范化管理方案》《永汉中学教学常规检查工作方案》《永汉中学教职工考勤制度》《教师队伍管理办法》《校本培训制度》《学科组教研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还编制了《龙门县永汉中学学校管理规章制度集》,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专业结构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教育行为,使学校有章可循,依法治校。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学校教师发展体系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具体实施者,优秀的教师队伍又是学生发展的保障,是学校优质发展的关键点。因此,要坚持“人才强校”,才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牌。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抓好聘用制度、激励制度、教研制度、培训制度和考评制度等人事制度改革,打造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优秀教师队伍。概括而言,就是“五个字”,即凸显一个“聘”字――推行教师聘任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按照“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结合龙门县科技教育局制定的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和教育教学成绩,科学合理地聘用教师岗位和职称。并加强聘后管理,结合年度考核工作,对教师教学成绩、班级管理成绩、教研能力、各类竞赛获奖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了客观评价、聘用、奖励的评聘分配系统;强调一个“励”字――突出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和情感激励三大激励制度,用多样化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智慧和潜能,激励教师积极向上,投身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尽量做到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和情感留人;抓好一个“研”字,坚持科研先导、科研兴校的发展观,积极开展“关注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系列活动,大力实施和探索永汉中学“引思导学三段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有效教研活动,探索新课程在农村中学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努力做到三个结合: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业务学习相结合,课题研究与经验总结推广相结合,并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激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申报课题立项,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长效保障机制:强化一个“培”字――扎实实施新教师岗前培训、新课改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尤其是充分发挥广东省中小学赵榕深教师工作室、龙门县教师工作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以老带新,结对帮扶,实施青蓝工程,开展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打造名师效益;注重一个“评”字――健全有力的考核评价制度,制定了《永汉中学教职工年度考核评优评选条件及评选程序》《永汉中学评优评价方案》《永汉中学专任教师教学业绩量化考核表》《永汉中学教师师德考核量化表》等相应制度。
同时,还建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实施教学三年跟踪制度和“学校年度绩效考核”制度,“从进口看出口”的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形成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全面、公平、公正客观评价。
三、健全以提升学校文化与学校精神为途径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文化变革。我校主要通过学校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精神内涵建设来逐步建设相关校园文化制度,实行了三个提升:
一是提升了学校的精神内涵。学校精神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真实反映,是凝聚和团结师生共同为实现办学目标的精神动力。我校在74年的历史沉淀中归纳浓缩出了“永中精神”――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开拓创新。这种精神一直对我校全体教职工产生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二是提升了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为教师提供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因而,我校一直主张要协调好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倡导顾全大局、团结奉献和自我批评。同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主动工作的意识,并通过行政与教师谈心活动和师生谈心活动,不断增进感情,创设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三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我校本着高起点、整体性、实用性的方针,做好校园布局的整体规划。同时,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建设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走廊文化、楼梯文化等,让走廊、楼梯和班级的每一块墙壁都能发挥育人作用。另外,健全宣传报道机制。通过标语、简报、宣传栏等形式正面宣传和引导,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整体推动“和谐型学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