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整理2篇)

时间: 2024-08-27 栏目:办公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心理健康素质。

分类号B848.9

1问题的提出

早在1958年,海德(Heider)在他的名著《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了归因的概念,将其界定为归因者“根据观测线索推测一般意义上的稳定的心理特质”。他认为人们都相信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必有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客观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1]。在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称之为归因风格[2]。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评价、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等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国内有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问题。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很多研究仅仅是将归因风格看作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认知因素之一。比如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由于其归因不当,造成了心理封闭所致[3];而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研究者也认为归因倾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突出的因素[4]。但实际上,在认知加工的过程中,归因是为了构建“心理模型”而对知觉性输入进行转译的过程[5],因此它应该是心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不仅仅是影响因素。沈德立、张大均等人提出了心理健康素质的理论,并将归因风格纳入到该理论之中,认为认知归因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6~8]。因此要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就必须对青少年归因风格特点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在关于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的探讨中,不同研究者在取样、研究工具的使用等方面也是存在着不同的。姜玉飞、黄恩等人的研究选择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Lefcourt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量表(MMCS)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性与归因风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9],在陆桂芝、李勇的研究中以中师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不同学生的归因风格以及道德行为[10]。这些关于归因风格的研究,由于研究工具的不同、取样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研究之间缺乏可比性,也就无法全面了解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变化趋势、特点进行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调查研究选取了来自不同省市地区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试图通过比较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变化,更深入地了解我国青少年归因发展的现状及水平,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控借鉴的实证性资料,并进而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素质理论。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调查工具

采用沃建中、孙慧明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即内在外在性、持久暂时性、可控不可控性以及整体局部性。采取4级评定,各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其中“完全符合”为4分,“比较符合”为3分,“不太符合”为2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各维度所属项目之和为维度分,各维度分之和的平均数即归因风格总均分。内在外在性主要是考察倾向于外部归因还是内部归因,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内在,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外在;持久暂时性主要是考察倾向于稳定归因还是不稳定归因,得分越低,越倾向于稳定,得分越高,越倾向于不稳定;可控不可控性考察倾向于可控归因,还是不可控归因,得分越低,越倾向于不可控,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可控;局部整体性主要是了解倾向于整体性归因,还是局部性归因,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局部,得分越高,越倾向于整体。总量表的α系数为0.753,分量表α在可接受范围之内[11]。

2.3数据整理与分析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用SPSS13.0完成。主要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归因风格整体特点分析

3.1.1青少年归因风格数据分布分析

对参加调查的44063名调查对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得分在1.41~4.00之间,平均数为2.969,标准差为0.295,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967~2.972。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偏度值为-0.302,峰度值为0.251(见图1)。

表2显示,有1533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39(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3.50%;有835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55(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1.90%,有41695名青少年的得分在2.39~3.55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4.60%。

3.1.2各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总均分的比较

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总均分的描述统计结果发现,青少年归因风格的总均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其中小学五年级青少年的得分较低,初一、初二年级青少年的得分略有升高,高中各年级的发展水平相对平稳,进入大学之后,又出现了升高的趋势,结果见表3。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9.842,p

3.2青少年归因风格各维度的发展比较

3.2.1青少年内在外在性归因的发展分析

青少年内在外在性归因得分的平均数为2.455,标准差为0.514,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2.450~2.460。在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内在外在性维度得分的描述统计发现,青少年的得分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升高,结果见表4。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7.385,p

3.2.2青少年持久暂时性归因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持久暂时性归因得分的平均数为3.187,标准差为0.538,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3.182~3.192。表5是对不同年级青少年持久暂时性归因得分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青少年在持久暂时性维度上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阶段性增长的趋势,在小学五年级、高中三年级阶段出现了波动。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090,p

3.2.3青少年可控不可控性归因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可控不可控性归因得分的平均数为3.048,标准差为0.500,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3.043~3.052。表6是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可控不可控性归因得分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青少年在可控不可控维度上的得分在不同年级阶段,出现了波动。

方差分析显示,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594,p

3.2.4青少年局部整体性归因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局部整体性归因得分的平均数为3.187,标准差为0.509,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3.183~3.192。在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局部整体性维度得分的比较发现,青少年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结果见表7。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0.549,p

4讨论

4.1我国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

在对44063名青少年归因风格整体分布形态的分析中发现,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青少年归因风格得分在1.41~4.00之间。得分在两个标准差以外的仅占5.40%,其中有1533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39,占调查总人数的3.50%;有835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55,占调查总人数的1.90%,有41695名青少年得分在2.39~3.55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4.60%。

对青少年归因风格发展趋势的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得分较低,并表现出了波动,而在初三到高三年级阶段起得分有所升高,发展相对平稳,从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其得分出现了波动变化但又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可能与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关。在不同的年级阶段,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整个小学阶段,青少年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而初中生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抽象逻辑思维,但是这种思维是不平衡的,变化较大,这可能是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发展表现出波动的原因;进入高中以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因此青少年归因风格也表现得较为平稳;从高三到大学阶段,青少年面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新的适应任务,使得其行为归因发展受到影响,并进而表现为归因风格发展的波动。

4.2青少年归因风格的结构性发展

归因风格具有多维结构。根据海德(Heider)的控制点理论,人们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韦纳(Weiner)则认为归因还包括动机成分;贝德曼(Biederman)又增加了局部整体归因的系统;我国学者沃建中、孙慧明等人在总结前人归因理论的基础上,主张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个体归因风格。他们认为,作为心理健康素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内在外在性、持久暂时性、可控不可控性、以及整体局部性4个维度[11]。沈德立、马惠霞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和基本的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整合,它具有基本性、稳定性和内隐性[6]。所以说对于健康儿童而言,其心理健康素质是处于一个和谐稳定的状态;相反,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其心理健康素质结构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相冲突的现象。同样,作为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儿童的归因风格各维度也应该是相互一致、相互协调的。根据本调查的数据资料,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四个维度的比较发现,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内在外在性、持久暂时性、可控不可控性以及整体局部性四个维度的差异方向具有一致性,并没有表现出交叉波动。这表明,就整体而言,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是稳定的、和谐的、一致的。

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各维度差异的相似性并不能表明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在各年级之间也不存在差异性。在本研究中发现,在归因风格四个维度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这可能与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水平有关,在对我国青少年认知发展水平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我国儿童在6、7岁左右认知发展达到具体运算阶段;12岁左右达到形式运算阶段;在17岁左右,个体的认知发展完全达到形式运算阶段[12]。这说明,青少年认知的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青少年认知水平的发展是存在不同的,这一结论可以为本研究的结果提供解释。本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在内在外在性、整体局部性、持久暂时性维度上的得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可控不可控维度的得分变化并不明显。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各不同归因维度的发展趋向成熟,因此可以认为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在不同年级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可能受到了青少年心理成熟及认知发展的影响。

5结论

根据对本调查数据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其内在归因倾向逐渐减弱;(2)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不同维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

1HeiderF.ThePsychologyofInterpersonnalRelations.NewYork:Wiley,1958

2赵华.归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20~21

3蔡翥,汪凯.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卫生软科学,2006,20(2):157~160

4邵海燕,王水珍.大学生个性特征、人际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1):109~111

5王沛,张国礼.社会认知对于归因理论与研究发展趋势的影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1):105~109

6沈德立,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7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82~585

8梁宝勇.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77~578

9姜玉飞,黄恩等.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与归因风格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学,2005,14(2):148~149

10李占江,邱炳武等.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1):6~8

11沃建中,孙慧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90~94

12白学军.中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测验的研究.心理学探新,2000,20(3):25~29

ADOLESCENTMENTALHEALTHDIATHESIS:ASTUDYOF

ATTRIBUTIONALSTYLESDEVELOPMENT

KangTinghu,BaiXuejun

(AcademyofPsychologyandBehavior,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074)

Abstract

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亿用户使用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规划》中明确指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阶段是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研发现,虽然有许多学校对于刚刚入学的青少年都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做好了记录工作。但是,却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工作,有些学校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过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等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以固定的课本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教育的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教师队伍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还比较匮乏。许多学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承担着多个年级的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更加困难。(3)学生思想的限制。许多学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书籍、舒服的座椅等,与教室相比较更加舒适温馨。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利用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心里有秘密却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这样就导致学生很难向教师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灵活。现如今,许多青少年都通过互联网来认识与解这个世界。自媒体更是让青少年快速融入现实生活。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变得更加灵活。(2)形象温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最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拥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负的压力也更大。他们对快节奏的生活充满着困惑。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困惑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其他人去沟通。学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个群,让心理教师与学生在群里进行沟通。自媒体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会消除恐惧感,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让心理教师的形象更加温暖。(3)顺应时展的需要。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23亿人,也就是说通过自媒体可以很容易缓解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采取更加新颖的教育方式。四、结语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打开学生的心扉,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丛源.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1):163-164.

[2]王萌.自媒体时代青少年价值观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职场新人必须要知道的职场礼仪(收集3篇)
  • 下一篇: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