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收集5篇)

时间: 2024-08-30 栏目:办公范文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1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16―0078―01

一、充分开发适合幼儿教育的本土资源

1.历史方面。仅从古代建筑角度出发,就有陇上名胜――五泉山公园,它集中了元、明、清古建筑,堪称兰州古代建筑的大园林;金城屏障――白塔山公园,白塔融中国、印度建筑风格为一体,钟、鼓、塔的结构,是中国寺庙建筑中典型的廊院式结构;黄河第一桥――中山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兰州人民征服黄河险阻的见证。

2.文化方面。可以说,兰州是中西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黄河母亲”雕塑,可以说是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优秀作品,整个构图表达了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她所养育的中华民族,生气勃勃,幸福安乐。母亲身下的黄河造型水波纹和鱼纹,来源于甘肃彩陶的古老图案,更是黄河文化的象征。

3.自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也是造福子孙后代、利在千秋的要数南北两山绿化。目前已造林绿化58万亩,成活各类苗木1.3亿多株,植物种类达56科180多种,鸟类26科90多种,已经建成各种森林公园20多处,宾馆、山庄、会议中心80多处,已成为兰州的两片肺叶、空气净化器和大氧吧,为构建山水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同时,还有白塔山、五泉山、兴隆山等。

4.人文方面。以黄河风情线为代表,在黄河两岸开通了两条长20多公里的宽敞马路,成为全国目前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沿途点缀着“平沙落雁”、“筏客搏浪”、“丝路古道”、“西游记”、“绿色希望”和“黄河母亲”、“龙源”等众多的立体雕塑。

5.物产方面。兰州物产丰富,有“瓜果之城”的美称,兰州的白兰瓜、蜜桃、冬果梨等,特别是兰州白兰瓜,名声远布全国,乃至东南亚。兰州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色、香、味俱佳,已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

二、把本土资源融入到园本课程中的途径

1.引导学习。要把文化的、历史的、自然的等资源融入园本课程教学中,重要的是要按照幼儿的特点,采取讲故事、表演等方式开展。比如,对于兰州白兰瓜的历史,教师就要从1944年美国人华莱士来华访问,路过兰州所赠送的“蜜露”甜瓜种子说起,引导幼儿产生兴趣。

2.创设环境。环境创设也是幼儿园开展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院子里可以仿制水车模型一轮,用电力驱动,供幼儿参观。在走廊里,可以创建“兰州名片”长廊,设计制作图文并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模型等,同时,可以引导幼儿画出“黄河铁桥”、“白塔山”、、“水车”等,张贴于走廊,增加幼儿的兴趣。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创造意识,充分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3.开展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的,是形成从园内到园外,从社区到社会,从以教师、幼儿为主体到辅以专家、家长、社区人士共建课程的重要手段。如,可开展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南北两山绿化和五泉山、白塔山等,特别是要结合沙尘暴、空气污染等,激发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环保意识。

三、努力提升园本教育课程本土化的水平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本土资源融入到园本课程之中,教师要有迫切学习的愿望。教师只有通过对兰州历史、文化、社会的学习和研究,才能实现园本教育课程本土化,才能使课程契合孩子的特点和需要。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2

在人们的观念里,长顺总是与吉祥联系在一起。曾有人形容长顺地图宛如一尊“如意”静卧在黔中腹地,作为吉祥的象征,人们渴望拥有“如意”,于是便有了“吉祥长顺”一说。

在“如意”手柄的中央,镶嵌着一块天然绿宝石,那便是美丽的杜鹃湖。杜鹃湖是长顺的一处胜景,位于长顺县城北部。杜鹃湖湖面面积为88平方米,明亮如镜,如碧如玉,周围的山,山体清秀,绿树成荫,山水相映,甚为迷人。杜鹃湖四周山峦上遍布着乔木状的杜鹃林,春暖时节,各色杜鹃花竞相开放,点缀得沿湖两岸姹紫嫣红,迷醉双眼。夏日来临,漫山杨梅绿叶荫荫,红果累累,诱人垂涎欲滴。泛舟湖中,四周碧波荡漾,绿树倒影,举目四顾,清风送爽,野气横生,离舟登岸,漫步幽幽曲径,鸟语花香,让你仿佛置身仙境。

沿着杜鹃湖一直往北,即是“如意”的柄首——广顺。这个由明万历皇帝亲赐州名的地方,曾经是古夜郎的故地。《汉书》记载最后一位夜郎王兴,于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被朝廷镇压,从此夜郎国一蹶不振,并逐渐走向溃亡。兴起于战国,历秦至汉存在约300年的夜郎国,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广顺夜郎古城池遗址位于玉带河上游的夜合山脉上,山脉中央有一块开阔地,长6.8公里,宽1.64公里。相传二千多年前,夜朗国在此建立都城,是夜朗国政治和军事活动中心。古城池占地5平方公里,四周依山势建有土城墙,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现今还有十七道外城墙及十九道内城墙残存。整座古城池气势宏伟,地形险峻,易守难攻,仿佛诉说一段曾经辉煌的记忆,让人扑朔迷离。

同样让人难以释惑的除了古老丰富的夜郎文化外,还有那白云山上的历史之谜。白云山是长顺的又一胜景,距县城30余公里,被誉为“万山之王”。山上绿树葱郁、景色迷人,坐落在山顶的白云寺相传曾是明建文帝出家的地方。据《徐霞客游记》记载:“白云山初名螺拥山,以建文君望白云而登,为开山之祖,遂以‘白云’名之。”明末清初,白云山已成为黔中佛教名山,名人贤士纷至沓来,登山吟诗作赋,留下不少为世人称道的墨宝。

时光在对历史的只言片语讲述中渐渐消失,沉淀下来那份对历史的遐想和神往。其实,吉祥长顺,与你相近。(责任编辑/付松)

长顺文化词典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3

――[清]颜光敏

1(chan):河,源出洛阳西北谷城山,南流经洛阳城东入洛水。涧:涧水,源出河南百年池东北白石山,东流经洛阳入洛水。汤汤:水大流急的样子。2朝:朝见、拜谒。中岳:即嵩山,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3北邙:北邙山,在洛阳城北。4贾傅:汉代洛阳人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5吴楚:汉景帝时因采用贾谊等人提出的削藩建议,引发了吴楚等七个诸侯国的叛乱,最终被周亚夫领军平息。

洛阳是一座著名的历史古城,经历了太多的人间沧桑,以致后人在面对它时总不免怀着一份异样的凝重感。早在宋代,大学者司马光就曾有感于此,写下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过故洛阳城二首》)的名句。清代诗人颜光敏自然也不例外,这首七律诗即从一个“望”字入手,把洛阳城所处的地理优势和所经的历史巨变结合在一起加以表现,显得景象阔大,气韵浑厚,意境深沉。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洛阳的地理优势十分明显。它地处豫西山地和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四周有邙山、首阳山、周山、万安山、龙门山和香山环绕,又有洛水、河、涧河和伊水流经其间。这里土地肥沃,形势险要,周边有纵深的谷地与外界联系,东北可通河北北部,东南能连接江淮,北朔沁河抵达山西,南经南阳盆地和汉水与长江中游相连,西沿黄河河谷直抵关中,因此素有“洛阳天下中”之称。

正因为此,历代帝王纷纷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都城。从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来看,先后在洛阳建都的朝代就有商、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唐和后晋。至于唐代把洛阳作为东都,北宋把洛阳作为西京,也都反映出它实际地位的重要性。由于朝代的频繁更替,洛阳城屡建屡废,历经磨难。期间最惨重的几次破坏,分别是东汉末年的战乱、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曜入洛焚城、北魏分裂后的军阀长期混战、唐代的安史之乱和北宋后期金人攻陷洛阳。到了明清时,洛阳已完全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只剩了一个破旧凋敝的外壳。诗人的感慨,正由此而起。诗中“万古歌钟对北邙”一句,把历代的繁华鼎盛与埋葬帝王的墓地联系在一起,含义尤为深刻警醒。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4

它还是传统,是习惯,是约定俗成,是记忆。

是从前大地上先祖们留下的一条年代久远的汗血道路。(题记)

浑江市——白山市?

20多年前我到通化出差,因有个亲戚在通化市旁浑江市的鸭园站,就顺便去看了一下,浑江市原来叫临江县,后1960年改为市,因在浑江畔,地名来源于地理上的江名,叫浑江,地名来历有根据而准确。

浑江,这条江很有特点,我在亲戚家一个早晨特意早起赶了3里路,去看浑江,那是夏天,江水汹涌,因雨季确实有点浑,历史上故称浑江,呈现灰褐泥土色,但无污染,水质干净,凉爽,岸边还生有不少芦苇,江面亦宽阔,在东北属于中等的江河。回程经过一个江岔子,几个刚参加公社早晨劳动回来吃饭的姑娘,在水边弯腰洗脸刷锄,其情景在城里人欣赏可能“很美”,但我下乡当过知青知道她们劳动的艰辛,故在心理感情上尊重。

大约1990年前后,兴起一股“改地名风”,纷纷将“县”变成“市”,甚至大兴“复古”,不少地名竟恢复旧社会、甚至早已遗忘的古时候的地名,一次性扔掉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历史人文记忆的传统,以及20世纪的近现代地方历史演绎,例如,北京的通县,自1913年起叫通县快100年了,又想起复辟叫“通州”(最古时候也不叫通州,西汉叫潞县),抹灭了革命期、建设期两个时期群众长期形成的习惯。另,岂知“州、府”即在古代也不是地名的含义啊,而是地区级别。那一次全国到处恢复“州、府”,(仿佛“州、府”就更好?)至今在叫。

浑江市名字于是另起炉灶,叫“白山市”。我当时一听哑然失笑,倒是问问地理或历史学家呀,不,一般学者,作家,诗人也行,“白山“是长白山的含义,我1980年代在《吉林日报》工作过,走过长白山东侧、西侧的不少地方,假如说真能有资格叫“白山市”的,一个当属长白山西南侧中朝边境的长白县,根据是它地理上距离长白山主峰最近,一个是位于延边的长白山东侧主峰脚下的安图县;但如果说凡是长白山脉纵横千八百里地县都可称为长白市,那么通化、临江、集安、靖宇、抚松、和龙、龙井……算起来可能有二、三十个地方,都可以称谓。

据《中国地名词源》载浑江市词条:“在吉林省东南部,浑江沿岸,梅集铁路有支线自鸭园通市内。清光绪28年(1902)置临江县,1960年改设浑江市。以浑江得名”。

我个人至今怀念那个原本生动、准确的吉林边疆城镇历史地名——与祖国汹涌独特的一条北方江流有关——浑江市。

扶余市——松原市?

吉林省的扶余县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以有之,近年改为松原市。大概一是觉得此名“大”,(不会是假大空的大吧),二是觉得“好听”或“美妙”,(像起个笔名般潇洒吗)(地名不是私人的任意化笔名,她含有庄严、严肃、严谨的祖国与历史定义。比如我们老祖父祖母的名字,能因为小孩子觉得陈旧,不大“好听”,就给改了哦?)

松原市,这个新名字,意指松辽平原上的城市。但,松辽平原面积可大去了,如果依此类推,仅仅她的紧邻前郭尔罗斯、北边的大安、白城、以及德惠、肇源、肇东、双城、九台、农安、乾安……一应大小几十个县、市,都可称谓——松原市。连著名的北方名城哈尔滨也正好位于松嫩平原的松花江边,也可叫“大松原市”喽?……

扶余,地名很古老,唐代就有古夫余国,辽、金都在这一带兴盛过,后清光绪23年置府,1914年定名为扶余县。如果细研究历史,这里能找到许多唐、辽金的遗迹和史话。

大概有的人以为,扶余,嘬尔小地名耳;而松原,大矣。其实错了,扔掉自己独特的、拥有千年传统的名字,去就一个没叫响亮的、来历莫名的新地名,想迅速“打出知名度”,那才叫不可靠哪。

但据说扶余更名,也有原因,当年两地合为一市,(好象有前郭尔罗斯一部分,以及全部以前的扶余,还另辖2个县)但我还是觉得扔掉千年知名度的地名不太妥,太可惜,而新地名来源内涵又太浅显,不成熟,(以前曾有人建议说过叫“前扶市”,指位于前郭尔罗斯、扶余之融合,可能比现名有根据,不唐突)

录《中国地名词源》中“扶余”词条:“扶余市,在吉林省西北部,邻接黑龙江省,北、西、南三面为松花江环绕。清光绪32年(1906)置新城府,1913年改新城县,1914年改扶余县。以古扶余国得名”,——千年名城就此消失?呵呵呜呼。

“调兵山市”?“新港市”?

近年还看到一些奇怪的、新冒出的东北地名,如辽宁省的“调兵山市”。

问了许多人,什么是调兵山市?哪来的调兵山市?它现在位置在哪?连《中国国家地理》或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资深老编辑、研究员一时都说不清楚。几十年间我研究《中国地图》就没发现有这么个城市,原来是一个辽宁省的小市县突然改名哦!弄得人莫名其妙。大概哪朝哪代在这里“调过兵”?可是,您细究中国历史那么漫长,若说“调兵”,哪里没调过兵啊?……

还有辽宁省丹东市附近近年新冒出一城市,叫:东港市。名“似曾相识”,仔细回忆原来文革左右有一电影中有一地名(化名的城市)叫东港市。大概片子在这一带拍的?就凭这?还是甚麽?但以前怎么没有?城镇地名也能随便改……

如此种种。我这些年走得少,孤陋寡闻,近20年来在国内不知还有多少新“过江之鲫”?

辽宁省的调兵山市,2002年更名,原来叫铁法市,为1982年定名,原地名根据是位置于铁岭、法库之间(量名准确)。后据说近年有人提出这个名字是“铁去水,不吉利”(根据迷信?!),就提出更改。后来根据传说,(据说)宋代时候金国大将金兀术曾在此“调兵遣将”(纪念南侵中原?!)(另宋代距离今天太远了,时间看,中间是断代的,并未与本地名铁法市发生联系)——今天你走在中国哪里,说“我是调兵山市的”,别人非得奇怪一会儿问究竟在哪里不可?铁法市我青年时代曾到沈阳多次经过,开原、铁岭、铁法……地名没什么毛病呀,大家刚刚记熟了,为什么非得突然改了干什么?

辽宁省的东港市,原来历叫安东县。唐代时候归属安东都护府,清朝光绪32年(1907)安东归属奉天省东边兵备道。1929年奉天省改为辽宁省,安东为辽宁省管辖。1954年,安东县属于辽宁省。1959年安东县属于丹东市(当年称安东市),1965年安东市改为丹东市,安东县改为东沟县,1993年弃置东沟县名,改为:东港市。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5

历史最悠久的古都

西安人很早以前就宣称,在中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中,西安是建都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从西周起,直到唐代,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共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累计建都时间达1100余年。

然而近些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朝代最多、累计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从中国进入阶级社会时,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在洛阳一带立国。之后,商朝、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历史长达1529年。今年的牡丹花会节期间,洛阳在街头设有许多“千年,牡丹花城”的广告牌,为自己城市宣传造势。

洛阳对外宣称的建都时间比西安长了400多年,这让一直感觉自己城市是中国最古老的西安人听了很不习惯。但不久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国家旅游局合作主办“神州趴趴走”的广播节目中,称洛阳为“九朝”,西安人听了似乎终于找到了安慰。

为了争夺历史最悠久的地位,西安和洛阳各执其辞,都拿出古籍记载、遗迹文物、学术著作等等引经据典为自己据理力争。

丝绸之路起点

在争论谁是历史最悠久古都的同时,西安和洛阳之间关于古丝绸之路起点也发生了“争执”。

过去西安人认为西安的古丝绸之路起点地位毫无争议、不可动摇,“西安起点说”也的确在相当长时期占据统治地位。可就在西安人陶醉于“丝绸之路起点”的美誉中时,洛阳人提出了“洛阳起点说”。

洛阳人首次提出“洛阳起点说”是在1992年,但那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包括洛阳人也没有太注意。进入21世纪,洛阳人意识到这不是个小事情,开始强攻这一堡垒。他们称,洛阳的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而佛教是顺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洛阳的;洛阳出土的胡人陶俑、古罗马金币等,都是沿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来的东西;洛阳在东汉即为首都,在隋唐时期又是著名的东都,是商业贸易中心。因此,洛阳才是丝绸之路最东的起点。

西安的历史文化研究者对“洛阳起点说”的观点,似乎“不太感冒”。有人撰写文章称,丝绸之路是在西汉时期开辟的,而西汉的京都在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当然也在长安。在以后的朝代,洛阳虽然作为东都,可能有部分使节由这里西去,但无论如何,丝绸之路开辟时的首都是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在西安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按照洛阳人的逻辑,丝绸之路起点应当是更东的南京、开封,甚至是北京、杭州,也轮不到洛阳。

当然,西安说了自己的“根据”,洛阳历史文化研究者也不太买账。于是,就丝绸之路起点归属问题,双方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西安在加强对外宣传、召开各种大中型国内外研讨会的同时,从2003年开始,又启动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强化“西安是古丝绸之路西行起点和东行终点”的观点。2005年9月,第15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大会闭幕时,西安打出自己是“华夏文明故都,丝绸之路起点”的口号。2006年6月,西安又召开了以“站在新丝路的起点”为主题的“首届丝绸之路投资论坛”。

洛阳也积极行动。他们借2003年9月启动的“隋唐洛阳城南市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为“洛阳起点说”提供佐证。2005年国庆节前夕,洛阳方面组成党政代表团,考察西安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考察结束后,河南加强了争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攻势。

洛阳的各种努力终于有了收获,2006年8月上旬,“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调会”在新疆召开,会议形成的《共同行动纲领》界定,丝绸之路中国段始于公元前后的中国汉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一经,西安和洛阳两座城市关于丝绸之路起点之争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双方均请著名专家为自己论证,一时间两地媒体连篇累牍为本地摇旗呐喊,引发了两地网友的大论战。洛阳还在周王城广场发起万人签名活动,民间人士出面组织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大型文化采风活动。如果我们放弃争论的“功利”目的不说,单就这样热闹的讨论而言,对提高国人的历史文化素养,的确是件好事情。

中国第一古都

对于西安称自己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基本上没有人争议。但近些年,河南省有3座城市和西安争“中国第一古都”的地位。

安阳人说,殷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影响力大,安阳才是中国第一古都!

郑州人称,郑州商城是商汤兴建的国都,此都历经五代十朝,历时至少150年以上,已有3600余年历史,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是一座不可替代的里程碑,应为中国第一古都。

洛阳人说,作为中国历史上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第一古都属于洛阳是毫无疑问的。

河南这3座城市的说法,对于一直被尊称为“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来说,又是一个新挑战。如果西安连中国第一古都都算不上,“世界四大文明古都”的地位也就难保了。西安人立即站出来为自己辩驳,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朝代汉、唐的京都,所以在多数国人心目中才是唯一的、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古都。

仓颉造字地

仓颉,传说中黄帝的史官,创造汉字的始祖。仓颉的故里位于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但仓颉造字地出现了争议。陕西省白水县、洛南县和河南省新郑市都有仓颉在当地造字的传说,以前因为对仓颉文化开发力度不大,宣传范围也小,三方没有正面冲突。

近些年来,为挖掘传统文化,提升当地的“软实力”,开发旅游事业,于是三地都加强了宣传力度,均称仓颉造字地在本地,宣传战也愈演愈烈。

新郑市面对陕西两个对手,对外称,仓颉奉黄帝之命,在新郑城南关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字。后人把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这一点新郑地方志和《中华印刷通史》中都有记载。

洛南人对外宣传,他们县城东南隅的“仓圣祠”早在光绪五年,即公元1879年就建成了。而且古籍《策海・大书》《雍胜略》《河图玉版》等都明确记载仓颉确实是在洛南县保安镇阳虚山上造字的。1999年4月1日,洛南县保安镇举办了首届仓颉历史文化艺术节。当地人还在许家庙村修了一座“仓圣祠”,重刻了仓颉所造的28个字,竖碑于祠前。

白水县则对外宣传,据县志记载,白水在仓颉出生地修建的“仓圣庙”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白水县为扩大影响,不但陆续出书印册宣传,而且斥巨资维修仓颉庙。

2001年,仓颉庙和仓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白水县广征国内名家墨宝,在仓颉庙内建起碑林。近几年的谷雨节当天,白水县都要在仓颉庙举行公祭仓颉大典,并邀请省内外各界人士参加。

杜康传人

杜康酒因酿酒鼻祖杜康始造而得名,史有魏武帝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杜康酒因之而闻名千古。一如仓颉造字地,关于杜康酒产地,出现了三方争霸的局面。但这次争执中,河南省有两家,分别为伊川县、汝阳县,陕西只有白水县一家。多年以来,三家酒厂一直设法让人相信自己是杜康的真正“传人”。

白水县宣称,白水是造酒始祖杜康的故乡,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附近有一条大沟,因杜康在此沟畔造酒,故名杜康沟,沟底有一清泉,人称杜康泉。有清代《白水县志》为证。他们还说很早以前,人们就在杜康泉旁建了杜康庙,清康熙四十八年,即公元1709年,还曾组织民众修葺。

洛阳市伊川县对外宣称,伊川是杜康当年“觅遍千里溪山,独择黑虎二泉”的酿酒遗址,所酿的杜康酒曾被数朝定为宫廷御酒。为了证明伊川杜康酒的正宗,伊川县不仅拿出了夏文化遗址出土的酒器作为佐证,还展示了所取得的一些“光辉业绩”:1984年荣获全国旅游产品“景泰蓝”奖杯,同年在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中荣获银杯奖。

洛阳市汝阳县不甘落后,大力宣传汝阳县有杜康村、杜康河、杜康泉等等,并拿出史籍为自己辩护。

从1987年开始,洛阳每年都要举办“中国杜康酒节”,为自己的两家杜康酒厂宣传。

伊川、汝阳、白水三地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生产杜康酒。当时三家酒厂都用杜康的牌子,相安无事。到了1980年,国家工商局等部门要求商标和生产厂家一一对应。这意味着三家酒厂中只能有一家拥有杜康商标。不久,国家商标局决定由当时生产规模最大的伊川酒厂注册“杜康”商标。同时考虑到汝阳和白水两家酒厂生产杜康酒已有10年历史,在当地市场也小有名气,于是让伊川酒厂与汝阳、白水两家酒厂签订协议,允许他们无偿使用“杜康”商标。

然而20年后,2000年8月,获得商标的伊川杜康因资不抵债宣布破产,当年12月被私人以4501万元买下。伊川杜康的新主人刘更申说,他是在做好了为杜康结束三足鼎立、走向统一的思想准备前提下,才买下伊川杜康。白水杜康酒厂表示,他们也有这种想法,想像秦始皇统一六国一样,结束三方争霸,一统杜康。

看来,3家酒厂有关“杜康”的名分争夺战似乎还将继续下去。

黄帝陵所在地

近年来,陕西和河南有关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墓所在地的争夺也互不相让。

陕西省黄陵县宣称辖地内的黄帝陵是真正的黄帝陵寝,历代政府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陵的指示或通令。境内有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尤其是桥山及其周围,仰韶文化极为丰富,有仰韶文化遗址276处。黄帝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三个大字。这些年来,每年清明节,陕西省都要邀请各界名流到黄陵进行大规模的祭祖活动,同时借助中央和地方媒体进行宣传,并对外宣称是中华民族最庄重、最盛大、级别最高的传统祭祀活动。

河南省灵宝市对外宣称,黄帝陵在灵宝有李白诗为证:“黄帝铸鼎荆山涯,不炼黄金炼丹砂。骑龙飞去太清泉,云愁海思念人嗟”。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前,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在荆山采铜铸鼎,鼎成驾崩,骑龙升天。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后来,人们在此地建立黄帝衣冠冢,并建庙祭祀。1992年8月,灵宝市政府投资600万元在原址上建设成了陵墓(衣冠冢),后又投巨资修建了始祖殿、献殿、廊房等工程,使黄帝陵旅游区初具规模,并于1995年农历二月初九正式对外开放。

河南不仅有灵宝和陕西争黄帝陵墓,而且河南新郑还要和陕西争影响力。河南省新郑市虽然不和黄陵县争黄帝墓地,但他们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出生地,名声远不及陕西黄陵,因此需要宣传。新郑每年农历三月三要举行祭祖活动,他们称,这一活动从春秋时期就兴起了,这天是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业的日子。2007年春天,河南省特别邀请中国荣誉主席连战到新郑参加拜祖大典,当然规模也是盛况空前,而且对外宣传也是红红火火。

女娲葬地

女娲被尊奉为人类之母,是中国远古传说中仅次于炎黄二帝的一个重要人物。有关她的墓地一直有争议。

西安市东的临潼区提出:临潼骊山的“女娲祠”(“老母殿”)足以说明女娲墓在骊山。骊山女娲祠始建于唐,历代有修葺,香火不断。每年正月二十日有女皇节,又称女娲生日、女娲补天节。从古至今,临潼和蓝田民间一直祭祀“女娲补天”。除此之外,骊山南麓有女娲氏的母亲华胥氏陵;骊山北麓有姜寨仰韶文化遗址,距今近7000年,和女娲氏族存世的时间基本吻合。

陕西省平利县也自称是女娲墓的所在地。他们说,2004年在平利女娲庙遗址出土三块清朝石碑,其中一块是圣旨钦命刊立的“中皇山女皇氏圣皇之墓”墓碑。从另一块石碑的“中皇山碑文”上可知,平利是女娲墓所在地。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也称自己才是女娲墓的所在地。他们说,西华县文物部门曾发掘有春秋时期的女娲城遗址和“女娲城”匾额等文物,至今仍保留有女娲城、女娲宫、女娲陵等遗迹,女娲城内出土有大量釜、罐、鬲、瓮、瓦等春秋时期遗物。该城为东周城址,城墙下压着商周甚至更早的古文化遗址,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际上女娲只是神话传说,

《道德经》“产地”

老子的《道德经》对后世影响非常大,但《道德经》是在何地创作的,西安和河南灵宝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均称《道德经》是在自己的辖区创作的。

西安对外宣称,老子在楼观台说经并写作了《道德经》,然后授予尹喜,因此楼观台是道家文化发祥地、“道教祖庭”、“仙都”、“天下第一福地”。在老子诞辰2578周年纪念日之前,陕西媒体宣传声势浩大,刊登了民间呼吁保护、做大楼观台的文章,扩大楼观台的影响。4月底,陕西充分利用在西安召开的“世界道德经论坛”,扩大自己的影响。

灵宝市大肆宣传《道德经》是老子在其辖区内的函谷关写成的。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几乎年年都有关于老子的大型宣传活动,一方面每年在老子诞辰日举办大型公祭活动,另一方面借助外面力量扩大影响。

争夺中共同发展

陕西和河南相争的东西不一而足,火药味越来越浓。其原因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曾交替成为中国政治中心,陕西关中就像固若金汤的皇宫,河南就像宫廷大门口皇帝命令的开阔广场,因此双方不仅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而且有许多类似的历史,这就造成两家的争夺难以分出胜负。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合伙人的管理制度(收集3篇)
  • 下一篇:县级产业发展规划(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