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县级产业发展规划(整理2篇)

时间: 2024-08-30 栏目:办公范文

县级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县;创建;实践;思考

1台安县创建生态县的实践

1.1台安县基本情况

台安县地处辽宁省中部辽河三角洲腹地,为辽、浑、柳、绕几大水系汇聚之地。台安流域面积1388平方公里,辖17个镇场区,153个行政村,38万人口。台安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鞍山市第一个省级生态县。台安西平森林公园是全国最大的人造省级森林公园,大麦科湿地是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台安县辽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成绩显著。

1.2创建的过程

台安县自2004年就启动了生态县建设工作,于2004年编制了《台安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经过规划、论证、组织实施,于2011年11月完成了省级生态县建设的各项任务,达到了相应的各项指标标准,通过了辽宁省环保厅组织的省级生态县验收,成为鞍山地区首家省级生态县。从那时起,县政府开始组织修订《台安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现已修订完毕,组织实施。

1.3创建的经验及取得的成果

1.3.1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生态立县作为台安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生态立县”是台安县委、县政府新时期的战略抉择。根据《辽宁省省级生态县创建指标》和《辽宁省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考核验收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要求,全面落实辽宁省省级生态县(市、区)创建工作推进会的部署,确保省级生态县目标的实施。全面推进省级生态县建设的步伐。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2004年,台安县委、县政府确立“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编制完成《台安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经县人大审议通过,政府颁布实施。成立了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主管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各镇场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生态县建设的具体协调、指导工作。在有关部门确定生态县建设联络员,负责生态县建设的沟通、联系工作。建立和完善生态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在生态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生态县建设目标责任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围绕总体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组织专人认真贯彻实施。二是多元化筹措资金,完善投入保障机制。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租赁、拍卖、股份制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建设;各级财政把生态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优先安排各项建设所需资金,长期投入并逐年加大,尤其是加大对特产建设、林地建设、水资源产业及环境保护与监测等项目的投资力度;对全县已有的农业开发基金、基本建设投资等,都要与生态县建设项目相结合,统筹规划使用;县政府根据财政情况,每年拨出专项费用,建立生态县建设基金和有机绿色产品生产扶持基金,优先用于有机绿色名牌产品,扩大生产规划及系列开发;积极争取和引进国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同时提供与之相配套的资金、信贷、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通过一系列资金投入保障措施,为生态县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强化法制建设,保障顺利实施。加强人大、政协及监察部门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执法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监督作用,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氛围。严格执法,建立环境保护宏观决策制度,区域开发,项目建设等均需考虑其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危及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或可能影响重要生态功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均可一票否决。依法行政,保障生态县规划目标的顺利实施。四是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突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作用,建立为生态县建设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研究开发适合台安县不同类型生态环境资源特点的新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五是全民动员,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在全县广泛开展生态县建设的社会公众教育,在县内及乡镇建成区出口和公共场所增设宣传生态县建设的大型标语广告牌设施。加强媒体舆论监督,表扬生态县建设的先进典型,揭露破坏生态环境的一切违法行为。充分调动全县人民和各行各业积极投身生态县建设的积极性,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

1.3.2全力打造四个生态功能区,全面实施七大工程建设

一是全力打造四个生态功能区。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地域优势,协调农村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全县划分成四个生态功能区,突出区域特点,实施“分灶吃饭”,选准突破口,开辟主战场,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开通主航道。

四个生态功能区总经营面积5691公顷,划分为核心区1691公顷,缓冲区1867公顷,实验区2133公顷。

(1)台西北风沙绿化生态恢复区。在桓洞、洪家、西平、桑林、西佛五镇场,建立了台西北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1984年经县政府批准建立了西平自然保护区,2006年划入市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几年来,共造林3066公顷,主要是杨、柳、榆、桢、花、灌木等,森林覆盖率达65%,植被覆盖率90%以上。建成了多林种多树种高效益的防风固沙保护水土的平原绿化基地。(2)台西南稻鱼洼地生态保护区。在新台、新华、富家三镇场建立大麦科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地表水及饮用水源地。2005年4月被确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开展保护区恢复与修复工程建设,加大保护区管理力度,确定对核心区要绝对保护,缓冲区保护性利用,实验区引导性开发。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水资源,总面积7190公顷,其中核心区1530公顷,缓冲区1360公顷,实验区4300公顷。通过实施各项有效措施,大大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3)台东南两河平原生态建设区。在新开河、黄沙坨、高力房、韭菜台、达牛五镇建立各级排灌系统,规划用地,建设优美小城镇。完善各级排水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工业化学品投入,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加强畜牧业规范管理,开展争创优美城镇活动。(4)台中城镇工业污染控制区。加强台安县城四区工业污染治理,县域内所有新上项目都分别进驻县经济开发区、农业高新区,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二是全面实施七大生态工程建设。(1)生态工业工程。为全面巩固工业污染治理成果,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控制新建工业项目产生环境污染,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彻底清理“十五小”、“新五小”,优化调整工业结构,引导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清洁生产工艺。规划建设3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共吸纳120余家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项目落户。加快了工业经济向开发区集聚步伐。(2)生态农业工程。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我们因地制宜,根据县情把生态农业放在了生态县建设的首位,立足于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的开发,种植面积比重达75.73%。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引导农民有效回收利用农用地膜、推广秸秆还田等,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广使用沼气、秸秆燃气等清洁能源,全县共建成秸秆燃气站23座,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81.2%,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3)生态林业工程。我县土地面积为1388平方公里,森林(林草)面积为373.372平方公里,覆盖率为26.9%。充分发挥森林覆盖率较高的优势,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了对鞍山大麦科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平省级森林公园、西北地区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巩固了保护区的面积,扎实推进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4)生态旅游工程。制定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要求,确保旅游设施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科学界定旅游区的范围,合理设计旅游路线,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大对自然景观、景点的保护力度,合理进行旅游设施建设,以生态理念指导旅游设施建设,以旅游设施建设带动旅游环境面貌的改观。对旅游区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进行了科学处置和达标排放。将乡村旅游纳入环境监管范畴,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行为,加强对乡村旅游环境的监管,完善旅游项目的环保审批手续,加强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达标排放,避免了餐饮废水直接排放影响周边环境和水体。(5)生态家园工程。按照“适应需求、完善配套、集中财力、保证重点、提升品位、改善环境”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一流城区环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1.2%;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50吨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2%、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及利用率达99%;建成了一县一热源的供暖工程,城镇集中供热率达91.6%。在建城区内主要交通路段设立约两公里“环保绿标路”。在村镇,进一步完善集镇规划体系,准确定位不同村镇环境特征的农村环境功能,安排落实8352万元用于环境综合整治、优美村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公共绿化景观、生态建设等项目的投放,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生活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典范,其中有11家乡镇达到省级优美镇标准。(6)生态文化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水平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组织教育部门将生态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不断健全生态县建设教育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城镇文明创建,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使生态伦理标准成为公众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充分利用每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组织妇联、教育、团县委等部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环境意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创建活动,将改善村容村貌与环境优美乡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相结合,创建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30个,开展了公众环保问卷活动,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7%以上。(7)饮用水源安全工程。以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着力点,加快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编制保护规划,对已规定的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地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巡查和整治力度,严禁在饮用水源地内建排污口。不折不扣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项政策,禁止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生产活动,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确保全县饮用水源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1.3.3生态建设方兴未艾,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几年来,生态县创建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台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台安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3亿元,年均增长26.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5亿元,年均增长36.8%,固定资产五年累计完成了313亿元,年均增长5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亿元,年均增长34.4%,出口创汇达到12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9%,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在全省44个县(市)由2005年的20位,提升至第14位。县工业园区集聚效应显著增强,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实施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到2010年末入园项目已达到120个,其中亿元的以上项目50个。

(2)环境效益。经过几年的生态县创建,县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地下水质量都达到国家标准,城区环境噪声符合功能区要求,生态县建设达到了省级目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

(3)社会效益。“生态立县、生态强县、生态富县”的总体目标正在加速实现,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

1.4存在的问题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考虑其建成后稳定运行;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需进一步提高水利用率;做大做强生态农业;2004年的生态县建设规划需要修编;城镇基础设施、农村相关环境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完善档案资料,有的指标支撑材料不足;需进一步提高县城污水处理厂管网收集及处理率;项目应重点体现效益;需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农村污染治理有待加强。

2创建新的思考和建议

为何进行生态县创建?生态县建设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的组成部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生态文明,一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建设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之路;四是四个转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五是建设五大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制度体系。

怎样进行生态县创建?(1)生态县创建,领导重视是关键。首先要建立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其次是成立生态县创建办公室,具体负责生态县创建工作。(2)科学规划是前提。由绿色决策,形成绿色规划,充分体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理念。(3)资金是重要保障。保障生态县建设顺利实施,必须有足够的经济作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是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三是加强建设资金监管。(4)工程建设是重点。围绕国家生态县建设考核标准,为保障已达标的指标继续保持、防止后移,同时使尚未达标的指标尽快缩小差距,达到考核标准,按照《生态县建设规划》要求,从生态安全、生态产业、资源保障、环境保护、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建设六个方面,实施重点工程建设。(5)落实目标责任制是措施。按照《生态县建设规划》年度要求,将年度计划指标、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年末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6)档案建设是创建过程和成效的具体体现。收集、整理和归档生态县创建工作的相关资料和工作总结,是技术评估、考核验收和复核的重要依据,所以,生态县创建自始至终都要加强档案建设。

3结束语

生态县创建工作是县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的集中展示。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才能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使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明显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能源得以节约,最终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强县。

参考文献

[1]梁成华.台安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11-2023年)[M].沈阳:沈阳农业大学.

[2]台安县委、县政府.鞍山市台安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报告(2011年)[R].

县级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县委建设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县的决策部署,以构建健康为目标,以建立健康产业发展区为着力点,壮大医疗卫生服务产业,延伸服务链条,集群发展医疗、康复、整形、养生、养老等健康相关产业,打造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健康产业发展区,以满足县、周边区(市)县乃至(以成南、成德南高速为轴线的)成渝经济发展带不同层次健康服务需求,为全域健康产业发展做贡献。

二、奋斗目标

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民营特色医疗产业、康复养老产业、健康促进产业。到年,基本构建起与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县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将打造为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集健康保健、养生康复与健康旅游为一体的健康服务聚集地。

三、推进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原则。合理规划布局县内医疗机构,规划健康产业发展区,促进健康产业科学发展。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坚持政策导向原则。按照省市相关政策落实好用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健康产业发展,鼓励开发新型增资服务,刺激健康消费。坚持项目带动原则。通过对上争取和招商引资,规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促进健康产业区快速发展。坚持产业互动原则。促进健康产业与农业、加工业、旅游、房地产等其他产业协调互补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化互动的健康产业发展格局,营造新兴经济增长点。坚持改革开放原则。打破区域、所有制的界限,促进公立与民营医疗机构的有序竞争和融合发展,促进多元化的、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健康服务体系的形成。

四、重点工作

(一)规划健康产业发展区。利用紧临成南、成德南高速的优势,在县城赵镇及周边区域规划健康产业发展区,结合地域条件,按民营特色专科医院、康复(养老)产业和健康促进产品研发等三个功能区进行规划布局。

1.规划民营特色专科医院发展区。在赵镇云绣片区,集群发展民营医疗、整形等机构,形成具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院发展区。在发展区内举办的各类医疗机构,统一基本准入条件,原则上应为符合国家二级标准的特色专科医院。区内各类医疗机构,可以依照程序申请作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执行与同等级公立医院的报销项目和标准。

2.规划康复(养老)产业发展区。在赵镇、三星镇、官仓镇、栖贤乡等区域,依托北河、龙泉山脉、白马氡温泉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吸引民间资金发展康复、养老、养生等健康产业。

3.规划健康促进产品发展区。在赵镇杨柳片区,配合成金复合发展工业新城建设规划,引入民间资金在工业总部发展基地中建设健康相关产品研发基地,发展健康促进产业。

(二)实施医疗机构上档升级计划。到年,全面完成县、乡两级公立医疗机构的改扩建工程和升级达标。其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县精神卫生保健院实施整体搬迁,县第二、第三人民医院分别实施门诊和住院楼改扩建工程,规划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亿元。同时,将县第一人民医院打造为国家三级医院,县第二、第三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升格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县精神卫生保健院升格为二级乙等医院。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升级达标为载体的软实力的提升,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发展中医药产业。实现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达标。以创建工作为载体,重点抓好三大方面的工作:

1.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县中医医院为龙头、县乡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主体、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全县中医药服务体系,大力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为群众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

2.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产业。鼓励开办养生、康复、按摩、足疗、药膳、健身等各类与中医药应用有关的服务业,不断提高群众的保健水平。

3.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和加工业。利用我县丘陵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源和有一定规模与特色的中药材种植优势;利用土地资源自由流动的优惠政策;争取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引导群众和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中药种植和加工,形成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和中医药产业发展。年前,分别在淮口、隆盛、官仓等乡镇规划建成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并争取引进1-2家中药加工企业。

(四)实施全民健康管理。

1.实施全民健康体检。认真落实《市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工作方案(试行)》,对县域内居民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检查,系统采集居民生活信息、病史信息、体格检查信息、放射检查信息、心电图检查信息、超声检查信息和生化检查信息,夯实居民健康管理基础。

2.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切实做好居民基本情况、居住条件、健康状况与卫生、既往病史、家族史、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和个人爱好、健康意识、生活起居与体力劳动、传染病防治、妇女保健、儿童与学生保健、生态环境与地方病防治、外伤及意外伤害、心理与精神卫生等信息计算机录入及更新工作,建立动态的居民家庭电子健康档案。

3.实施全民健康干预。(1)实施居民健康评估。搞好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分析,明确健康或疾病诊断,分析居民健康或疾病影响因素,科学判断居民健康状况,作出综合评价。(2)开展健康指导。依据居民健康危险因素和疾病发展程度,针对性的实施居民健康维护、促进、康复、治疗,全面指导居民维护健康和治疗康复疾病。(3)加强居民健康教育。实施健康教育全民行动计划。以预防保健为切入点,推进健康教育社会化。制定全民健康素质教育计划、教材及宣传手册,推进健康教育进学校课堂、进社区家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讲座等方式,在群众中广泛深入宣传个人卫生习惯与卫生行为常识、饮食卫生与营养知识、家居环境卫生与城乡环境保护知识、妇女保健与生殖保健知识、儿童保健与学生保健知识、心理与精神卫生知识、传染病与寄生虫病防治知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地方病防治知识、劳动相关疾病防治知识、药品常识与家庭急救护理知识和社会卫生公德知识,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意识。(4)深入开展居民健康干预“九大行动”。建立和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在社区和乡镇培育一批家庭医生团队,因地制宜的建设一批健康小屋,拓展健康干预。在全县城乡居民中深入开展居民生活方式改善促进行动、改善膳食结构营养指导行动、预防保健与就诊指导行动、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调节行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家庭管理指导行动、灾害性疾病家庭管理指导行动、疾病康复与残疾康复家庭管理指导行动、生活生产环境维护与改善指导行动、劳动条件改善与劳动安全防范指导行动,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五)建立健康产业发展信息平台。以我县与大学华西医院共建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示范县为契机,按照全市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的统一要求,加快建立我县健康产业发展三大信息平台即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健康产业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县域所有医疗卫生资源,完成医疗、预防、保健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共享,实现全县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和互联互通,实现全县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康复保健、专科特色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健康教育与教学、医疗卫生保障等信息网络化,实现与医保、社保、民政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五、推进方式

(一)搞好规划。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县委、县政府建设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县的要求,紧密结合县情,搞好推进我县健康产业发展的六大规划,即:县域医疗机构布局规划、健康产业发展区规划、医疗机构基本建设与升级达标规划、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全民健康管理工作规划和健康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为推进我县健康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南。

(二)落实好政策。按照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落实好有利于推进我县健康产业发展的引资引项、行业准入、用地、税收、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筹集各级各类资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推进我县健康产业发展。

(三)抓好项目。抓好健康产业发展重大、重点项目的挖掘、规划、包装工作,建立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库。抓好健康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与国家、省、市健康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对接工作,千方百计争取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扶持性和开发性项目资金。抓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康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按照有关规定抓好健康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的规范管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县、乡镇分级负责的健康产业发展推进工作体系。成立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统筹、发改、规划、国土、建设、经济、农发、卫生、旅游、民政、税务、物价、工商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健康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联系会议,研究解决推进工作的重大问题。相关乡镇要落实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负责本地区健康产业发展推进工作。

(二)加强服务。对健康产业的重点项目,实行县领导和部门“一把手”联系制度,协调推进项目实施;相关部门在立项审批、规划选址、用地、环境评价、建设管理、行业准入等方面要建立“绿色通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快项目推进。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长白山的历史文化(收集5篇)
  • 下一篇:消费扶贫工作简报(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