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收集3篇)

时间: 2024-09-01 栏目:办公范文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篇1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15-02

自宋代起,以胡安国、胡寅为首的学者齐聚湖南,创立了湖湘学派,之后朱熹与张的理论讲学,使湖湘学派更为成熟,在此基础上,湖湘学派的定型与成熟促使了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经数代,湖湘文化逐步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兼具儒学正统文化与楚文化的区域性文化形态。

湖湘文化既保留了湖南人刚劲、务实、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和拼搏精神,同时也融入了儒家的“入世”观点,既涵盖了楚文化中“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的精神,也融入了自屈原以来就被湘籍文人学者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湖湘文化的内容,现代学者们主要归纳为几个方面:首先,在湖湘文化中历历可见的忧患意识。从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到近代曾国藩、左宗棠等湘籍将士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于实践,这些缠绕在湖湘精英们心头的爱国主义情怀,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其次,与儒家文化承一脉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也成为湖湘文化精华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湘籍文人们纷纷著书讲学,发展并创新学术思想,尤以周敦颐、张载等人为首的文人们在理学思想上的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再次,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使湖湘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宽,并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曾有学者评价湖湘文化“颇能自振于他省之外……胜国以来,船山王氏以其坚贞刻苦之身,进退宋儒,自立宗主,当时阳明学说遍天下,而湘学独奋然自异焉。”湖湘学派对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继承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突破与创新,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的质疑正反映了思想家们对传统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转型思考;最后,即湖湘文化中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讲究“求实”二字,而各阶段的湖湘精英们正是秉承着此精神在做事和做学问。近代湘人曾国藩以湘军为代表所组织的湖湘集团就是凭借湘人乡情,以地方区域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据湖湘区域文化特点进行军队集团的组建,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特质。

湖湘文化发展到今天,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群体,而且为湖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理论基础,促进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代化转型。在传统的湖湘文化中,湖南的书院教育在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下,逐渐成为培养人才的核心方式,它独特的教育体制、因地制宜的教育方法为湖湘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一批批崇尚理学、注重经世的湖湘人才的出现。然而,斗转星移,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湖南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往的模式,在与湖湘文化发展接轨的同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没有湖湘文化的滋养就不可能出现湖南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同样,只有在湖湘文化的浸润下,湖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才能兼具普遍性和独特性;只有以湖湘文化为理论基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与其精髓相结合。

一、“经世致用”思想与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融合统一

“经世致用”即关注社会现实,能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务实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经世致用”从古至今始终贯穿湖湘文化,同样也应当融入当今高等人才的培养之中。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思考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的人才应不仅仅只是具有专业方向的知识,还应在能力和素质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条件,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迅猛发展,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结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加强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课程,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观,提高整个群体的精神境界。

二、“笃行践履”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现

“笃行践履”实际上是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把知识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其本质与经世致用有一定联系,都是讲究将所学知识作用于社会,但“笃行践履”更强调“知”与“行”的同一,更强调理想实现过程中人具有的明确目标和坚定意志。因此,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一专多能”的模式,即将宽阔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文化教养与能力创新性的提高相结合,培养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走入社会能真正发挥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将具备的知识服务于实际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应考虑首先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于市场需求相结合,符合社会的用人要求,逐步缩减与社会脱节的专业;其次,加强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知道做”,而且“能够做”,为学生走入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三、“反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

《初学记・鸟赋》中写道:“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这句话表达了报答亲恩的意思,而其中包含的“反哺”的思想行为不仅体现在湖湘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对湖湘精英的培养上。受湖湘文化熏陶的许多先贤们在功名成就之后纷纷将目光投向故里,为家乡捐资出力,造福当地。清代湘籍两江总督陶澍、著名湘籍将领胡林翼为官之后都为家乡捐银、捐田,兴办学校,并资助家乡学子。这些湖湘人士回报故土的行为正是体现了“反哺”的情怀,湖湘文化培育了他们,他们在获得成功之后为故土贡献自己的力量。古人如此,生在当今社会的我们更不应抛弃这种“反哺”的思想。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常抱有一颗感恩之心。目前,在许多大城市,不少大学毕业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宁肯从事薪俸微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也不愿回家乡,导致大城市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和浪费,而中小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稀薄,虽然政府出台了“村官”等政策吸引毕业生,但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出现了偏差,如果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感怀故里,以感恩的心来对待培养过自己几十载的家乡,那么他终会将自己与家乡缠绕在一起,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教育知识的同时,“反哺”的这种湖湘文化精神也应贯穿其中,且在当今社会日益突显其重要性。

四、“实事求是”应体现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环节中

在岳麓书院“忠孝廉节”堂上现在还仍挂着“实事求是”的匾额,作为湖湘文化的精髓,它是古往今来不可缺少,且湖湘人士一代代继承下来的精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该将“实事求是”的思想纳入其中。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这与大学生们自我定位偏失,缺乏“实事求是”的思想有一定关系。社会资源的相对过剩导致大学生们远大抱负、美好理想与现实生活的极大反差,他们不愿面对现实,或许更多的还在自我陶醉、孤芳自赏中,这就造成了每年就业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诱导学生正视自我,以务实的精神来面对困难,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终极关怀”涵义上的转变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合

湖湘文化长久以来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基础的,岳麓书院讲堂所悬挂的“道南正脉”的牌匾正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儒学正统的特色。众所周知,儒家提倡的是“忧国忧民”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忧国”即是为君主担忧国家江山社稷的安危,“忧民”即是为君主担忧百姓的生活疾苦,这便是古代知识分子们的“终极关怀”。湖湘文人胡林翼曾表示“惟素蒙教训,未尝一息敢忘君国艰难”。如何排除“君国艰难”是他们肩负的责任,而这种“终极关怀”是与君臣之礼、为臣之道息息相关的。当今社会,“终极关怀”的内容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要求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家国安危,更应该关心社会的发展、人性的发展,以此为基础,“人文关怀”随之提出。“人文关怀”提倡的是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肯定,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它的提出是对传统“终极关怀”的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在现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我们也应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学生能主动关注人类社会、关注人性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的生存承担起一份责任。

总而言之,湖南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在与社会环境、现实相接轨的同时,也应汲取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精髓,湖湘文化与现代文化相遇之下迸发出来的火花将使湖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处于更好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杨旒麟.新湖南[J].湖南历史资料,1959,(3).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篇2

〔关键词〕湖湘文化社区意义对策

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认为:“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明白了文化,便是了解了社会。”[1]所谓社区文化,指的是在社区范围内形成的特定文化形式,具体体现为社区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话语体系以及对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感等等。作为一种以空间为载体的文化形式,社区文化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密切关联。一方面,地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是社区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另一方面,社区文化是其所处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处于不同地域环境的社区文化在形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多样性。

湖湘文化是在湖南以及周边地区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区域性全方位的文化生态,湖湘文化深刻影响着湖南地区社区文化的发展、变迁与演进。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挖掘和传承湖湘文化传统,打造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对于促进湖南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具体分析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现实意义

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既是对湖南地区历史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当代湖湘社区精神的凝聚与塑造。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将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之一。

1、传承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客观要求

作为在湖南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地域文化,湖湘文化对于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特别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湖湘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诸如心忧天下的经世情怀、上下求索的探索意识、道德修养的人格魅力、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学以致用的教育观念,深刻影响了湖南人乃至整个国人文化意识和行为习惯,因而可以视作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文化瑰宝。

近年来,尽管大学和科研院所将传承湖湘文化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相关政府部门也召开了专题会议并做出战略规划,但是,湖湘文化传统的传承不能局限于官方或者是少数文化精英层面,而是要将范围扩展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作为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依托社区实现湖湘文化传统的深度传承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社区作为湖湘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具有湖湘文化意蕴的历史文化景点和特色民间艺术,具有激发民众对于湖湘文化传统认同感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在湖湘文化发展谋求现代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将湖湘文化融入社区民众的现实生活,可以为湖湘文化的革故鼎新提供重要的动力与源泉。

2、塑造当代湖湘社区精神的必然选择

社区精神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社区成员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滋养下,逐步形成和优化出来的一种社区意识。”[2]依据西方近代文化论学者的观点,社区精神是社区民众认同感与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不同地域、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的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社区精神的地域性特征。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对塑造当代湖湘社区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地域环境造就独特的社区精神,湖湘文化培育造就了湖南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湖湘文化通过影响社区民众的话语方式、行为模式、饮食习惯、性格特征以及风俗民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湖湘社区精神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离开湖湘文化,湖湘社区精神的塑造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唯有突出湖湘文化在塑造社区精神中的核心地位,才能在社区民众中间形成和声共振,加速催生湖湘社区具有代表性的精神支柱,从而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湖湘社区精神。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路径,即是以民众为主体,以社区为载体,在引导社区民众学习、认知湖湘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体系亦博大精深,在哲学思维、伦理修养、文学艺术、民俗文化以及科学教育思想方面硕果累累,其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有诸多契合之处。湖湘特色文化社区的建设,在整合社区内的湖湘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探索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的文化教育形式。通过社区节庆文化、展示文化和广场文化等表现形式,在揭示近代湖湘革命家实现建国大业的求索过程中,倡导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念;在反映湖湘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倡导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念;在展现当代湖湘先进人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时,倡导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念。

二、当前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存在的不足

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不但扩大了湖湘社区的文化影响力,而且增强了社区民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谓是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然而,在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过程中却受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制约。

1、社区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文化产品是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由于各级部门的重视,体现湖湘社会生活的文化产品逐渐丰富,然而,就社区这一组织层面而言,专门反映湖湘特色社区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产品仍然十分匮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社区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一些社区,文化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体现得尤为尖锐。一方面是由于投入人财物等资源不足,一方面,部分社区难以独立开展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群众性活动,另一方面,由省、市、区县三级政府组织的各类湖湘文化进基层的活动又难以覆盖所有的社区,进而导致部分社区文化活动长期出现“炒冷饭”的现象,社区民众难以在家门口看到反映新时代湖湘社区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二是文化产品的供给与社区民众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的情况。就社区层面而言,许多文化活动的开展并未经过深入的调研,文化产品的创作并没有反映社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社区故事,与此同时,由于需求脱节加之监管不力,致使少数低俗的、色情的文化产品充斥于社区民众的文化生活,泛滥成灾,严重威胁着社区文化安全以及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2、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分配不合理

高占祥在《论社区文化》中指出:“社区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所创造、孕育、形成的人文环境、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4]因此,在社区层面,但凡以上种种,皆可称之为社区文化资源。长期以来,受制于条块分割的传统行政管理制度,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长期陷入各自为战的孤立局面,集中体现为社区文化建设相关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部分社区拥有丰富的湖湘文化历史遗产和保护文物资源,但是由于经费匮乏等原因,导致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长期停滞,进而造成社区的湖湘文化资源长期闲置,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部分单位在建设湖湘特色文化社区的过程中,受经济利益驱使,将公益性的湖湘文化特色设施转变为营利性质的会所等高档收费场所,存在“一切向钱看”的短视行为,导致公益性文化资源未能惠及社区的普通民众。此外,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建设还存在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相比于省市两级文化单位,社区作为基层单位储备的专业文化人才总量偏少,总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偏低,难以保障和推动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3、社区文化功能与影响力弱化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解读,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各方面的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5]因此,社区文化自形成系统以来必然发挥某些特定的功能。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文化功能的弱化,也是制约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首先,近年来,伴随湖南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电视湘军、娱乐湘军等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这对湖湘文化走向世界而言无疑是良好的机遇,然而,对于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而言也意味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电视、电脑甚至智能手机等媒介,便捷地观看高质量的文化节目,因此,他们对于社区本身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就在无形中减低。其次,部门社区干部的认识存在偏差,将社区经济建设作为硬指标,摆在首要位置,而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软任务,摆在次要位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的效率。再次,由于受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打工潮”和“移民潮”的影响,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日益沦为“留守社区”,呈现“空心化”的特征,这给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带来了难度和新问题。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社区应有的文化功能难以有效地发挥,阻碍了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进一步推进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的对策

在响应文化强国与文化强省号召的实践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优化利用好社区范围内的湖湘文化资源,从而为深入推进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这是事关湖湘文化事业发展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时代课题。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丰富和拓展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时代内涵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建设要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就必须将传统湖湘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在出席十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湖湘社区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增长,还包括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因此,要按照讲话精神的要求,探索湖湘传统文化与当代社区生活结合的切入点,积极发现和深入挖掘湖湘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创造性地将其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将建设湖湘特色文化社区的主题,放在反映新时期社区民众对美好生活追求上。在文化产品的创造上,要以推陈出新的思路,反映当代湖湘儿女发扬“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以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共同建设美好社区、美好家园的先进事迹,将湖湘精神的性格塑造与时代主题相互契合,从而引发社区广大群众的集体共鸣,以此来满足湖湘社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来增强湖湘社区的文化品位,提升社区群众的精神境界和鉴赏能力,从而使得湖湘文化特色社区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2、整合湖湘社区文化优质资源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湖南社区民间传统与风俗习惯,而且在社区留存了的众多湖湘历史名人故居和遗迹。这些都是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因此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实现对社区文化资源的科学整合。一方面,建议在全省范围内设置社区文化资源整合的规划办公室,整体统筹全省社区湖湘文化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对整合社区文化资源提出全局性战略规划和咨询建议,在保留社区湖湘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同时,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彰显不同社区文化的特色与多样性。同时,对社区文化资源整合必须与社区生活功能定位相互结合,在保留湖湘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努力探索使之融入社区城市功能的角色扮演路径,使之真正成为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尝试将社区内的湖湘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旅游文化资源,建议整合目前分散在不同社区的孤立的旅游景点,依据文化资源的年代、种类和特色,在整体突出湖湘地域文化风情的同时,注重与现代都市社区生活的发展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旅游线路,反映湖湘文化与湖湘社区生活互动发展的历史变迁,在社区范围内打造集休闲旅游、文化传播、主题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湖湘文化平台。

3、打造湖湘文化特色的品牌社区

就全省范围而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电视湘军”、“文体湘军”“出版湘军”为代表的湖湘文化特色品牌,并产生了较大的国内影响和国际声誉。但是,就社区这一层面而言,正如上文所述,在新媒体时代,社区所扮演的文化功能与影响力正在不断弱化,就全省范围而言,缺乏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湖湘文化特色的品牌社区。有鉴于此,在拓展社区文化内涵和整合社区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在社区范围内构建体现湖湘特色的文化资源品牌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可以依据社区周边的文化资源现状,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例如对位于岳麓区大学城的社区而言,可以充分挖掘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以及湖南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中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打造湖湘文化教育品牌社区,通过与高等院校确立合作共建关系,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及湖湘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在社区不定期开展湖湘文化专题讲座,或举办类似“岳麓讲坛”“道德讲堂”“百姓大讲堂”及“湖湘文化沙龙”等系列知识讲座和沙龙活动,向社区居民讲授湖湘人文、历史、地理、军事以及社会风俗民情等领域的知识,同时积极调动听众与专家展开互动,满足民众对于湖湘文化知识的学习需求,提升民众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境界。

其次,以品牌文化活动带动品牌社区建设。例如,咸嘉新村的社区文化已形成了广为人知的“四季歌”品牌文化活动:春季“元宵灯会”、夏季“文化夜市”、秋季“金秋歌咏”、冬季“家庭风采秀”。为解决举办品牌文化活动的经费问题,可以尝试引入社会资本办社区品牌文化活动的路径。例如咸嘉新村社区自2006年开始积极向辖区内企业需求赞助,举办了“钰樽楼”杯青年歌手大赛、“湘玉园”杯网球赛、“高鑫”杯青少年夏令营等文体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已经成为了社区响亮的文化品牌。[6]

再次,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强宣传湖湘文化特色的品牌社区,特别是利用湖南卫视这一在国内具有较大知名度的电视媒体品牌,积极推行文化营销策略,开设湖湘社区讲堂、制作和播放系列专题宣传片,拍摄以湖湘文化特色社区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品牌文化社区的知名度,让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多地、更好地了解湖湘文化特色的社区建设,通过品牌社区来认识湖南,了解湖湘文化。

最后,建议成立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品牌的专门研究机构,依托湖湘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同时借助市场化的品牌营销机构力量,群策群力为社区品牌开发献计献策,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湖湘文化社区品牌资源培育和保护的长效机制,按照做大做强的思路进一步整合优质社区品牌资源,积极开拓社区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在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中引入专业品牌策划和包装力量,强化品牌效果,扩大社区湖湘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民间艺术等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增强湖湘文化社区的国际影响力。

注释:

[1]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49―150.

[2]奚从清.论社区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26.

[3]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1.

[4]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1.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篇3

关键词:公共艺术;长株潭;意境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75-02

现代城市日新月异,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城市的品味及内涵,城市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的美化、塑造与建设越来越重要,这促使城市公共艺术逐渐的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公共艺术除了满足自身的基本功能之外,同时体现着城市的格调,是城市人文思想的再现,是传播城市文化的最佳手段。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渊源长流中的重要支流,历史上多位湖湘精英们不断创造和发展湖湘文化,为子孙后代的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特别是近现代,随着在历史舞台上湖湘人物出类拔萃,湖湘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了提升城市品味,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公共艺术的建设,而以其为背景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更是表现了湖湘儿女勇于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勤于发明创新的开拓精神、乐于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兼容并蓄的民族大团结精神。这种精神折射出来的也是湖湘意境的体现。

公共艺术必然会受到一定传统文化历史的影响,其中独具特色与意境特征的作品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思想文化、体现人们的生活状态、记录时代的瞬息变迁,并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综观国内外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无不以巧妙运用城市文化背景来烘托其意境,正如海德格尔曾说;“一切本质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源于这一事实:人有一个家并且扎根于一个传统。”因此,在这个各种文化兼容并驱的时代,有意识的将传统理论融入到现代化的改革与设计中来是一条非常有意义且可行的道路。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实践着这一点,湖湘文化和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有着水融的联系,所折射出的意境深深的扎根于每个湖南人的心中。

一、湖湘历史风情意境

湖湘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错聚居的地区,漫长岁月里,各个民族由于语言、地域、生产方式和等的不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但其又互相交融,影响着彼此,汇合而成一种个性鲜明独具一格的湖湘民俗文化。湖湘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一大批深刻影响中国的历史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用艺术的形式将当地历史文化融合,刻画风情,通过城市公共艺术就能很快的了解其民俗文化,读懂其丰富的内在丰韵,感受到湘景湘情。长株潭的公共艺术不少是根据古代历史事物、人物、风景风情为主题而设计的。

在湘潭东方红广场上的群雕——《乡情》就散发出一种浓浓的自然、亲民、休闲氛围,整个作品仿佛是同历史对话,诉说着一股浓烈的亲情、乡情,同时也表达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自然而然以形式体现地域性文化。长株潭风光如画,景色怡人,城市嵌于山水之间,山水又融入城市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长株潭的山水特质及相应的人文资源是构成其山水城市的自然环境特色的基础,位于湘江一桥南侧湘江风光带上的浮雕《潇湘八景》完成了制作,其设计是根据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中所记载,并参考了其他古文字及书画的描述而完成的,将湖湘地区独特的山水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为湖湘灿烂的人文和秀丽的山水树立了一块里程碑。由此,可以感受到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应讲求立意,融入场所,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摆设,是人与物的和谐,共同达到精神上的统一。

位于长沙湘江大道南端《四羊方尊》广场的设计,高耸的立柱与横梁的结合,散发出一种亘古未见的气势,同时又衬托出方尊的威严与尊贵,设计者把湖湘儿女感到自豪的“四羊方尊”复制放大,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湖湘历史文化中的古朴至真恰当表现出来,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仿佛诉说着湖湘悠久而宏伟的历史。在炎帝的故乡株洲,根据历史的记载,炎帝曾在株洲远播科教昌明,他开拓奉献创业争先的精神也一直是株洲所提倡的文化精神,为了纪念其丰功伟绩,在天元区兴建了以炎帝命名的主题广场——神龙广场,广场中央修建了一座雄伟的《炎帝》纪念雕塑,改造后的广场气势恢宏,突出炎帝神农氏雕像的统领作用,像前有大型旱喷、历史人物雕像群和三山五岳之石相衬,烘托出炎帝始祖地位。位于长沙营盘路广场上的《辛弃疾》雕塑,雕塑中辛弃疾一手牵住欲将前行的马,一手有力地握着书卷,铿锵有力,双眉紧蹙,整个雕塑表现出一股浓浓的爱国热情。同时,还有更多此类型的公共艺术,如《图腾柱》、《白石广场》等,同样也构筑着浓厚的湖湘历史文化意境。

以上以的公共艺术,时刻提醒着人们虽然长株谭城市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但保留了历史与文化、民俗风情的氛围,更加要珍惜保护这山水之城。

二、湖湘红色精神意境

湖南人的性格火辣刚烈,热情奔放。曾国藩曾热情的发动洋务运动;谭嗣同刚烈的在临刑前大呼:“我自横刀向天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黄兴、蔡锷、宋教仁等一批仁人志士执着于“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用星星之火燎原,创建了新中国,实现了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开国元勋坚毅顽强地“二把菜刀”闹革命;憾卫尊严与和平取得抗美援朝的历史性胜利,唱吟“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总之,近代湖湘文化的思想路线就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而这一思想最大的特点是就打破千年封建思想,进行大胆的创新,而艺术的本也质在于不断地创新前行,不断地开辟新的艺术思想内涵,湖湘文化的这种创新的精神刚好给了艺术发展的最需要的动力。

纵观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有不少作品力图刻画这一意境。如风光如画的湘江风光带又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就是由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设计的《辣都》雕塑,不论是长株潭还是整个湖南,都感受到一股“辣”的气息,流动着“辣”的味道。雕塑远看上去犹如一大束辣椒垂挂在一棵无枝条的树上,红辣椒每一个用中国红陶瓷制造,辣椒热烈红火,展现出湖湘人民的热情,广场将形成一个以“辣”为中心的文化广场。《辣都》将通过辣椒及周边与辣椒有关的一系列题材将湖湘“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更为广泛的传播到各处。而纪念性雕塑——《龙桥战斗场景》则位于炎陵县城接龙桥旁的炎陵文化广场上,整片浮雕生动刻画了、在炎陵首次会面情景,表现出革命年代军民团结一心、奋勇杀敌的场景,整个作品造型如风展红旗,寓意革命星星之火将成燎原之势,无法阻止革命前进的脚步。该雕塑既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同时也丰富了当地红色旅游的内容,表现出了湖湘儿女不怕困难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另外,在长沙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尊世界上最大的雕像——《青年》雕像,整个雕像以飘逸的长发、清秀的脸庞、深邃的目光等形象成功再现了青年形象,塑像象山一样屹立在橘子洲头,栩栩如生。这件塑像传达的已经不再是个人崇拜等政治因素,而是再现青年风华正茂的英姿,强化的领袖气质。在蔡锷路与湘春路之交的“共和广场”上还树立着蔡锷的大型雕塑,表现的是蔡锷将军在长沙领导新军作战时蓄势待发的情景。整个雕塑栩栩如生,气势撼人,展现出勇猛杀敌、驰骋战场的威严气概。

总之,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发展一致贯彻的思想路线,也是长株潭公共艺术设计主要贯穿的思想。在长株潭公共艺术中结合湖湘近代文化的思想路线,再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刻画出来,使得人类精神文明的开拓得以永久地发展与创新。

三、湖湘传统浪漫意境

长株潭公共艺术在审美理念上有着浪漫情怀和艺术表现手法的浪漫多彩。湘楚巫文化中的祭祀,楚辞中的《离骚》、《九歌》、《招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漆器与人物御龙帛画等,无不体现出天上人间、想象灵动的浪漫意境。这种艺术激情与意境,在此后唐代湖湘书法家欧阳询父子、怀素,在艺术家齐白石,以至一代伟人,都是一以贯之的。无疑可以说这种浪漫的艺术意境,正是长株潭公共艺术营造的审美意境之一。

显然,在当今快节奏、紧张而嘈杂的城市环境中,公共艺术设计追求浪漫情怀,注入浪漫意境犹如甘露润燥。如果在我们的设计中体认贯通这样一种浪漫的情怀,我们的设计将会赋予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光彩。事实上,长株潭某些公共艺术是充分地吸纳了湖湘浪漫情怀加以艺术构思的。例如立于长沙核心地段芙蓉广场上的雕塑《浏阳河》,以装饰的手法、锻铜的材质塑造了一位美丽端庄、纯洁善良的东方女性。她姿态优雅地拉着手中的小提琴,陶醉在乐曲中,头发随着音符飘逸扭转,既象蜿蜒流淌的浏阳河水,又如一曲娓娓动听的《浏阳河》,富有韵律优美流淌的曲线与城市高楼的直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意而浪漫,舒缓着紧张的城市节奏。中南大学虽然是理工院校,却矗立着不乏激情浪漫的《升华》,雕塑表现的是一个金属球在的炽热火红烈火中经过提炼得到升华,它一方面代表着中南大学在冶炼方面的杰出贡献,同时更象征着湖湘学子热烈的求学精神。校园里的雕塑,逐渐成为了校园精神的载体,对校园文化的培养和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公共艺术在表现浪漫意境时是追求场所效应的,如长沙市枫林路上的《金路丹枫》,26片枫叶以色彩变化处理演示枫叶由绿转黄变红,生动表现出枫叶自然生长的渐变过程,在苍翠的岳麓山下,象偶然的掉落,随意的拾取,强烈的艺浪漫气息,由形到神浑然一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所谓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的意境来源于设计者在作品形式中所表达的湖湘精神,这种精神内涵使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意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长株潭当代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要足够吸引人们的眼球,更多的是体现内在的湖湘文化意境,因此需以艺术意境为立足点去阐释公共艺术设计,去体味公共艺术表现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构成城市公共艺术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的精神力量,表现出长株潭城市的特有的魅力。

意境是每一个时代生活的艺术化,所以公共艺术要表现出其城市特有的气质,才能唤起人们的认同感,激发对城市的热爱,才能发生意境审美。湖湘意境在长株潭城市公共艺术中的构筑,以湖湘精神为形象依托和借鉴,进而表达出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功能以外的精神世界。挖掘湖湘文化深层次的内涵,不断提高和继续开阔湖湘精神的精髓,体现出时代性,才能完成长株潭公共艺术新的历史使命。

本文为201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意境研究——以长株潭为例,编号:12C0085。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杜,1999年版.

[3]古风.意境探微[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夏昭炎.意境概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5]毛宣国.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J].求索,2004.(6).

[6]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7]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8]刘旭.湖湘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记录(收集5篇)
  • 下一篇: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