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企业课程管理制度(收集5篇)

时间: 2024-09-01 栏目:办公范文

企业课程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弹性学制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理论知识的单一化和市场经济的复杂化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对学校提出了理论知识和技能素质的思考。20世纪末,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崭露头角,并逐步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些工科院校逐渐开始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尤其是新兴的独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和研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我院自办学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体现在:邀请行业、企业[柳州五菱汽车公司、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等大中型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和审核工作;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作为我院毕业实习与设计指导教师;2010年我院第一次教学工作大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举办人才培养论坛,共同商讨校企合作,人才共育。虽然我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在合作中也发现不少问题。由于校企合作的支撑体系尚不完善,总体上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此外,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高校包括我院目前普遍实行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传统学制,学习的期限、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基本上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制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传统学制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出现越来越明显的缺陷:其一,忽视学校主体地位;其二,忽视职业学校学生差异性;其三,忽视专业的特殊性;其四,忽视市场需求的复杂性。这样,就使得学校办学被动、呆板,教师职业技能提高缺乏保障,教师上课缺乏动力,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针对这些现象仅靠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下进行小范围的改革,如进行单门课程的教学设计等是行不通的。高校亟须在与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后建立新的教学机制,应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企业建立学习制度――弹性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各类合格人才。同时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宽松的学习、就业、培训的环境和机会。这样既可以满足社会、企业、市场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逐步建立起学校企业之间、学校社会之间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部门应颁布相应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制度

弹性学制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产物,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教育部门应在企业参与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包括指导思想、实施方法、实施步骤、实施原则、证书的认可等内容的总的指导性的实施方案,用以指导、规范弹性学制的实践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学校也要在国家弹性学制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校企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制定适合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实施方案,以保证弹性学制的顺利运作。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有关弹性学制的管理制度,对弹性学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制类型、学籍管理、证书的社会认可等作出明确规定。

二、学校应推行学分制与证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必须推行学分制与证书教育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既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又可以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学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制定学分,颁布学分制度,并与证书教育制度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期间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通过考试,积累学分。各单科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代表各单科水平(能力)的单科证书,各单科学分累计达到相应的总学分时即可获得相应专业的技术等级证书或相应学历的毕业证书。学分制与证书教育制的结合,符合弹性学制的要求,既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能促进学校办学的多元化发展,体现出企业的需求,增强办学的灵活性。

三、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企合作特色课程体系

学制的变化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挑战,修订相应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其中方案的制定应由学校、企业两方面共同完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满足不同类型学制的教学、学习的需要,并且要按照“目标明确,学制灵活”“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两种类型模块式课程体系:一种类型是完成某种专业学习的基本课程模块,包括必修文化课、必修专业课、必修专业技能课、选修文化课、选修专业课、选修专业技能课等课程类型的模块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是一种水平标准化课程体系,旨在衡量学生的文化和专业水平,保证毕业生质量,能及时服务于整个市场经济,同时为学生第二职业的选择提供应用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另一种类型是便于分阶段学习的多样性的学制型课程模块,按学制分为一年制、二年制至五年制等不同类型。两种类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寓统一性与灵活性于一体,既相对稳定又富于变化,相辅相成,互相照应。

四、严格过程管理弹性学制的灵活性,加强考核管理

企业课程管理制度篇2

【关键字】高职,酒店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实践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缺乏高职特色。许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内在本质和酒店管理专业定位认识不够到位,甚至有些院校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与本科普通高校、中专职业院校的相同或相近专业没有区别,仅仅是对本科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或中职课程体系的复制等,没有形成高职教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二)课程体系雷同,缺乏体系创新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致相同,注重职业性,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技能课、公共必修课、选修课、专业证书等模块;90%以上院校开设了饭店业概况、饭店前厅部运行与管理、饭店客房部运行与管理、饭店餐饮部运行与管理、酒店管理专业英语、酒店营销、饭店酒水与酒吧运行、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课程。从中可以看出各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开设的课程均专业性强、实践性强,但长期以来,固化的课程体系只强调酒店面向一线基层而太过于注重技能培养,忽视了基础课程系统的构建,缺乏课程体系的创新及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缺乏校企间实质性合作,供需脱节。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校企合作,但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只重形式,通过简单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学生毕业时,酒店通过简单的面试后就接纳其实习,不做深层次的要求,缺乏校企间实质性合作。从某种程度上,企业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的成败。校企合作的形式化、表面化,使得课程内容和企业岗位实际任务脱节,无法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

二、高职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螺旋上升”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部长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培养“廉价劳动力”。高等职业教育是既要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又要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应注重专业的高端技能培养,做出专业特色,如外语的运用、服务意识的培养、沟通技巧的运用、管理技能的训练等方面,而不是单一的培养各部门的一线服务员。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在对企业深入调研后,分析并确定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路线是基层服务员高级服务员中基层管理人员,再依据实现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四大关键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服务能力、专业素养、管理及发展能力),设计并构建了适用于高职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的“螺旋上升”式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该课程体系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等渗透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去,给学生充分时间与真实企业接触,感受真实的行业氛围,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为实现其“零距离”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该课程体系下的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

三、高职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螺旋上升”式课程体系的实践

我们通过对两届学生样本进行新旧课程体系的实践检验,高职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螺旋上升”式课程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实践必须建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还应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务、系部、学工、就业等多重机构对学生进行综合管理,建立并完善“校企生”多层反馈评价制度等。

在实践期间,我们针对该课程体系的实施建立了校内课堂实训制度(含实训室管理制度)、校内企业轮岗实训制度、校内企业轮岗学习互助小组实施方案、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包含学生实习周报、指导老师的学生实习月报)、学生顶岗实习现场考核办法等,为该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政策、组织、资源及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企业课程管理制度篇3

学徒制是传统的技艺传承手段,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传承方式被现代职业教育吸收并创新。现代学徒制将这种技艺传承方式与现代化教育结合,让专业教师与职业师傅共同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按照现代学徒制的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会计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实操能力,以解决毕业生求职难、企业会计岗位用人难的问题。

1现代学徒制相关概述及实施现状

学徒制是师徒一同工作,师傅向徒弟传授知识技能、徒弟边学边做的技艺传承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徒制逐渐走向以生产与教育并重、涉及广泛的教育性质和利益机制并由国家规范制度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典型的有德国“二元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等。[1]这种现代学徒制使得学生兼具学徒身份,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获取更高职业技能。[2]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式过程中,主要采用订单班培养、校外实习基地以及校内公司的方式。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会计教研室与东莞某会计事务所进行订单班联合培养、与广州若干会计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发展校外实践基地以及成立友诚钰信公司实现会计校内实训,以多种方式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面临的困境

2.1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政策支持,尽管近年来教育部倡导和实施这一职业教育制度,但是相应的法律法规、详细的措施方案较为缺乏。在法律法规方面,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法律关系并未得到明确,例如,学生在这一教育制度实施下的法律身份等。而在制度层面,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政府拨款制度和就业准入机制,以及面向企业的现代学徒制推进制度。以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西方国家为例,由于存在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始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责。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对人才培养责任感认知不一,而且基层员工存在较大流动性,在没有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实施现代学徒制积极性不高。这成为当前现代学徒制实施障碍的重要原因。

2.2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落后于企业需求

相关调查表明,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主体。[3]学生毕业后就业走向以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出纳等岗位居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定位在整理类企业,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也主要集中在理论课程。虽然实训课程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实训力度较弱,职业特色并不突出。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建设未能与目标企业的岗位需求对接,使得中小企业无法分享职业院校教育成果,从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小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建设的积极性。其现实表现为现代学徒制承接载体与提供培训岗位的不足,加大了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难度。

2.3缺乏相符的教学管理制度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加强学生工学过程的管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制定与工学交替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导致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学习、考核、学分等方面与现代学徒制难以适应,降低了这一教育制度实施的有效性。

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对策

3.1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政策法规和资金支持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基础。[4]因此,国家应制定学徒制方面相关法规,提升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明确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细化各方权责,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建议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或税收政策优惠,用于专门学徒培训支出和提升企业师傅的待遇,保证企业专款专用,避免经费的不必要浪费。另外,政府加强宣传引导,使企业充分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对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配合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的职责。在高职院校方面,政府可以参考商业化拨款机制,结合学校设置的课程数量、学徒数量,通过指标量化分析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后的培训、就业质量进行合理拨款。根据高职院校的培训、就业质量来调节政府经费供给并设置奖惩机制,促进各大高职院校良性竞争,保证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有效性。

3.2构建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会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

为保证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应构建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集群模式为主框架的人才培养机制。[5]针对中小企业需求,对工作性质相近的不同岗位要求进行融合,并以此要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现代学徒制。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在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商讨下,使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更为科学实用。在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将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课程、注册会计师认证课程等进行整合,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建立由学校负责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由企业负责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的分工体系,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职业技能的共同提升。同时,学校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以校企双赢为工作出发点,使参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够从中有所收获,从而更乐意为学校提供场地、人员、岗位等支持,形成现代学徒制下校企融合的良性循环。

3.3建立校企协作教学管理制度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与之相符的教学管理制度配合。由于这种教育制度的实施属于“跨界”教育,应遵循“双元管理”原则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首先,建立日常教育管理制度,如学徒考勤制度、实习召回制度等,以确保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其次,校企共同制定教学文件,如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会计实习安排、学生管理办法、会计专业师傅标准等,确保文件能够符合学校和企业双方要求和实际情况。最后,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绩效考核体系。[5]在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时,院校需要对其中的考核项目进行细分,就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充分保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

4结论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为保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有效性,我国还需加大政策、资金上的支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并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学校与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能够共同获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

企业课程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国内大专院校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此课程站位于企业经营的角度上,是研究制造业生产体系管理和服务业运作管理的一门应用型课程。由于它的强应用性和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成为培养学生现代经营理念、实际动手能力和现代生产控制和管理方法的核心课程之一。经调研,国内大专院校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教学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学生对制造业不了解,缺少工科基础,计算和图表使学生失去兴趣等教学效果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着重解决基于工作过程重新构建课程模块体系。

一、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思路

第一,开展校外专家座谈会,明确《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在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并根据专家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进厂深入调研计划;

第二,课程组通过对制造业企业的深入调研,现有的生产相关的职业岗位具体有:生产统计员,班长,线/组长,生产工艺经理,生产改善经理,生产计划经理,调度员,质检员,库房管理员,维修组长,设备工程师,工装工程师,模具工程师,精益生产经理在,物料主任等;

第三,课程组对上述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认真分析,结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使学生系统地理解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确立现代生产运作管理理念,掌握基本的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基本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管理实践提供技能储备和理论指导。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生产战略、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

二、课程对应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

(一)典型工作任务

1.执行生产战略

2.优化工厂现有空间布局设计和生产时间调度

3.制定、优化生产计划

4.现场管理

(二)职业能力

1.符合企业组织结构要求,能够从职能层的角度制定生产战略、战术并执行。

2.根据企业选址,总平面布置,能够分析现有工厂空间布局中不足之处,优化工厂布置,车间布置和设备布置,实现“一个流”;通过生产调度,能够按时完成订单。

3.依据企业愿景,竞争战略,结合企业硬件设施,通过项目计划法制定企业生产计划,确定工期,并能够解决工期优化、费用优化和环境优化等问题;计算出生产能力,为采购、接订单服务。

4.运用5s,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等方法,在车间里解决工艺、工装、设备等日常生产及突发生产状况;其中设备管理中制定设备维护制度,确定制度有效工作时间,保障交货期。研究运用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如精益生产,JIT优化生产管理工作。

三、课程模块化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生产战略、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14个项目,具体课程模块构建如下:

(一)模块一:生产战略

生产战略模块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生产战略作为执行层战略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开展,认识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运作战略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制定企业生产运作战略的能力。

生产战略模块有三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1生产与运作战略案例分析、项目2生产与运作管理及生产战略相关概念认知、项目3制定生产战略的要点。

(二)模块二:生产系统设计

生产系统设计模块主要讲授企业生产系统空间组织设计和时间组织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辅助工程选址;能够优化现有工厂布置、车间布置和设备布置;能够计算期量标准。

生产系统设计模块有四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4选址案例分析、项目5生产系统及生产过程概念、项目6如何选址布置、项目7期量标准。

(三)模块三: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模块讲授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能够编制成批生产作业计划,绘制网络图并优化。

生产计划模块有三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8什么是生产计划、项目9如何制定生产作业计划、项目10项目计划。

(四)模块四: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模块讲授生产系统运行和维护,使得学生熟知当前生产管理技术、会进行现场管理、学会精益生产的原理、掌握设备磨损和故障规律,并制定设备保养维修制度等。

现场管理模块有四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11当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概述、项目12现场管理及5S、项目13设备管理与TPM、项目14精益生产。

四、课程模块化构建后的教学效果评估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模块

大学的教育的趋势是向就业导向,一门课程能够延伸出哪些岗位供学生就业抉择,是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首先要想到的问题。本文针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贴切制造业的特点,课程组进行了深入企业调研,获得了一手资料,明确了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岗位设置之后,再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置为:生产战略、生产系统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

(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贯穿其中

课程组在进行课程模块化构建时,细分了14个项目,项目的设置是对模块化的补充,且模块中的每个细分项目都符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每个模块都有案例开始,汇报作业结束,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三)专业课讲座的形式新颖

课程组在进行模块构建时,安排现场管理模块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业课讲座,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看到生产现场的视频,了解当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专业课的讲座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为未来择业提供参考。

(四)形成课程组,优化专业课

企业课程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

[作者简介]姜义林(1962-),男,山东烟台人,淄博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山东淄博2553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108,项目主持人:姜义林)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31-02

顶岗实习以其工作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出台相应政策强化顶岗实习的开展,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推行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的顶岗实习管理或多或少地存在薄弱之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提升顶岗实习的成效。

一、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顶岗实习已得到国内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大部分院校已将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并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组织实施,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实施顶岗实习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导致顶岗实习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仅把顶岗实习当作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非作为一门课程实施,没有将顶岗实习按照课程化管理的理念进行系统设计。其结果往往造成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缺失,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考核评价标准等要素没有明确定义,导致顶岗实习课程实施的随意性较大。

2.顶岗实习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导致各方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管理的成效。顶岗实习学生的各种实际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使得问题容易积少成多。目前,电话、短信、QQ仍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难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对顶岗实习进行实时动态管理的要求。需要建立独立的信息运行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沟通,确保管理实施和指导的即时、有效。

3.顶岗实习管理体系不完善。一方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文件或记录不系统,且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另一方面,顶岗实习的管理难以实现校企协同管理,主要表现为校企协调共管机制不成熟,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的热情不高。

4.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企业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评价主体,但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企业评价流于形式,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家长及社会参与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价的渠道不畅通,未能实现多主体的综合性评价。这就需要建立起对顶岗实习的动态评价,形成以企业为评价主体,多主体综合性评价的限时评价体系。

二、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的理论依据

1.顶岗实习的一般课程属性。目前,关于课程的定义繁多,通俗地讲,课程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顶岗实习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属于教学过程。而教学活动又是以课程为介质的共同活动,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本质上具有课程的特征和特性。顶岗实习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提升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占学生1/6以上学业时间的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和学生就业所必需的,因此它又是一门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

2.顶岗实习的特殊课程属性。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就一般课程而言,必须解决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效果评价、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也是顶岗实习作为课程管理首先需要解决的。然而与一般课程不同,顶岗实习在实施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主体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是课程的一种独特形式,这就要求对顶岗实习的课程化改造应切合顶岗实习的特点。

综上所述,顶岗实习既具备职业教育课程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职业教育课程的独特属性。这种逻辑亲缘性的存在,确立了将顶岗实习作为课程实施的理论前提。

三、实施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的途径

1.系统设计顶岗实习课程。顶岗实习课程(通常占1/6以上总学时)的学时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门课程,其效果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顶岗实习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是课程设计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真正发挥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应将顶岗实习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纳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顶岗实习的特点设计顶岗实习课程标准。

第一,课程目标。与一般课程培养目标不同,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存在实习单位及其岗位和职业情境的差异,课程目标的特征表现在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以淄博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不同阶段的顶岗实习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体验性顶岗实习侧重让学生体验工作、认知岗位,培养其整理能力;技术应用性顶岗实习在培养整理能力基础上,侧重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预就业顶岗实习在前两层能力目标基础上侧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第二,课程内容。在分析学生主要就业面向的企事业单位的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作为顶岗实习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合行业企业文化要素和企业制度规范,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目标和岗位工作的一致性。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预就业顶岗实习阶段,针对自动化责任工程师和电气传动责任工程师两个主要就业岗位,选取了胜任岗位要求的实习项目如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维护以及电机、变频器常见故障的检修等。当然,课程内容的设计更应兼顾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已有的学习基础。

第三,顶岗实习岗位的选择。为确保顶岗实习达到预期效果,实习岗位应与学生所学专业基本对口,使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真正能够实现学用一致。在顶岗实习课程标准中应对顶岗实习单位及岗位做概括性描述,这体现了顶岗实习对岗位的具体要求。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预就业顶岗实习阶段明确规定实习岗位为化工、医药、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电气控制系统及设备运行维护、电气维修、调试和安装以及管理岗位。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应根据顶岗实习的要求和课程实施的特点,对原来的生产岗位进行相应的改造,使其能够适应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的要求。

第四,指导教师的选择。顶岗实习学生需要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为保证顶岗实习课程质量,需要对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能力以及生师比做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指导教师应依据顶岗实习课程化实施的要求进行选择,并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如电子自动化技术专业在技术应用性顶岗实习阶段要求校内指导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学生管理能力、良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知识、熟悉生产企业运作和生产组织管理工作;企业指导教师要具备优良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职业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五,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企业、学校等多方面的参与。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如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团队精神、遵守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考核;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周记的提交情况以及顶岗实结报告的质量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考核不合格者需要重修。

2.顶岗实习课程的组织实施。顶岗实习课程的组织实施相对比较复杂,一是要提前落实数量充足的专业对口实习岗位,确保每位学生有岗可顶;二是与各企业积极沟通洽谈,落实企业指导教师,明确学生实习内容及具体工作任务,安排好学生食宿;三是按照顶岗实习指导手册或任务书要求,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为辅完成顶岗实习教学任务;四是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依据课程评价标准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淄博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施“三层次目标导向、三阶段组织实施”的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模式,将顶岗实习课程培养目标分为整理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课程内容分成体验性顶岗实习、技术应用性顶岗实习和预就业顶岗实习三个教学模块,教学组织分三个阶段实施。

3.制定顶岗实习过程控制文件。强化过程管理是提升顶岗实习成效的重要抓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体现了现代管理思想的精华,其理念和方法对高职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依据ISO管理规范,制定顶岗实习质量手册、程序文件(《顶岗实习过程控制程序》)、作业文件(《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等)和记录文件(《学生顶岗实习周记》《学生顶岗实习报告》等),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并严格组织实施,使顶岗实习全过程管理得到有效控制、持续改进。

4.建立顶岗实习多元评价机制。学校通过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使顶岗实习的各参与主体既是评价主体,又成为评价对象,这样的评价机制能够使得学校能够全面、客观、即时地掌握顶岗实习信息,为改善顶岗实习管理、提升顶岗实习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除了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依据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成绩评定外,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需对实习期间的表现与收获进行自我评价,也对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学生家长亦应纳入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学生顶岗实习前签署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方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管理职责和义务,调动企业、学生家长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的积极性。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设立家长管理模块,学生家长可即时掌握学生实习的相关信息,对学校的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从而更好地推动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

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已得到高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实施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有利于提高顶岗实习实施成效,有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具有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照香,姜义林.高职高专电气类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2]潘学海.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学生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

[3]祝登义,张纪生,陈蓓.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大数据培训总结(整理2篇)
  • 下一篇: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摘抄(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