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百香果的种植技术要点(收集5篇)

时间: 2024-09-01 栏目:办公范文

百香果的种植技术要点篇1

1.1川、台、盆地区的发展探索

兰州市的河谷川、台、盆地相对面积较少。两个最大的断陷盆地:一个在榆中县的菀川河谷,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这里就已开始农业生产;另一个是永登县的秦王川,约470km2,现正在开发中。作为秦王川生命之源的“引大入秦”之水,跨流域东调120km,有效灌溉耕地约6.67万hm2。起初,从其它地区大量移民,其主导思想是大力发展农业,解决温饱问题。现在看来,这个定位明显偏低。“引大入秦”把优质的水与肥沃的土结合起来,必须要用科学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规划前景蓝图。比如在粮食种植方面可考虑良种培育,蔬菜种植方面可考虑反季节蔬菜的无公害种植等。注重开发水产养殖,扩大虹鳟鱼等水产品的养殖规模。探索生态平衡与循环经济的发展走向。目前,在该盆地的南部正在建设一个湿地公园,面积274hm2;对防洪、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都有好处;对兰州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将起到难以估量的助推作用。兰州市区内的河谷川、台地大多在黄河沿岸,多为城市用地,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较少。因此,开发小规模、高附加值的城郊特色农业,应是城郊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红古区的蔬菜种植和七里河区的百合种植历史较长,然而始终未能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未能提升到科学化、规模化发展的层面上。比如百合生长期长,若在同一块土地上复种,就会出现减产、蜕化等问题。种植户用适宜当地种植的农作物倒茬,收效不明显。近日偶得信息,说有人在试验用适宜的中药材种植与百合倒茬,效果突显。为了尽快推广这一经验,当地政府应培训农户掌握种植药材的技术,获取药材和百合的双丰收。

1.2南部和西部二阴地区的发展探索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兰州市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应是气候资源与土地资源的最优搭配。老蔬菜种植区的生产技术改造、管理能力提升等问题已是农业科技部门长期的研究课题。笔者仅对新开发的二阴山区种植“高原夏菜”及存在的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兰州市南部和西部的高寒、阴湿(二阴)山区,历史上一直是农业的滞后地带。近十年来,在海拔2000m以上的高寒二阴山区开发的“高原夏菜”产业,已显示出其蕴藏着的“能量”,有待今后大力开发。“高原夏菜”生长在独特的气候与自然环境中,其特点是:生长期长,病虫害少,无农药污染,色泽鲜亮,菜香浓郁,营养丰富等,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在一些大城市已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口碑。目前,全市的种植面积已达5.33万hm2以上,是农民致富的重点项目。然而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觑,如生产粗放问题,在蔬菜种、长、收过程中检测管理不到位,不够科学化、系统化;品牌意识不强,只当作普通的反季节蔬菜来种植、去销售,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同为高原气候的云南省,近年来也将高原夏菜作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虽然起步较晚,因其生产标准高,品牌意识强,已经和北京农产品市场实现了无缝对接;当天收获,当天运走,价格上高于同类蔬菜40%,依然供不应求。在同一市场里,兰州的高原夏菜与之相比,都不能与其相媲美。若要把“高原夏菜”打造成兰州市的一张名片,农业科技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制定出应时适地的检测、管理规范,并加以推广。政府部门应在技术支持、种植户培训、科研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如此这般,这张“名片”将走遍全国,也会走出国门。

1.3东北部干旱地区的发展探索

兰州市的东北部是榆中县的北山和皋兰县部分山区,这里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地陡墒薄,干旱贫瘠。当地人对广种薄收的传统方式早已不报希望,大多数人员都在外打工,或寻找其它生活出路。根据《甘肃农业》载文:山杏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有着很好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却少被人们开发和利用。经过了解,杏树不但是重要的经济树种,而且还是优良的生态树种;具有喜光、耐旱、耐寒、耐贫瘠,以及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等特点,反映出它有极强的适应性。其根系发达,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等良好的生态功能;是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的优良树种。据专家对山杏分析,所含的油脂、蛋白质、维生素E、B17等成分,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工业油、高级化妆品等行业。由于富含苦杏仁挥发油,是美国人的第二大嗜好风味,广泛用于日化业。其药用价值,中国人早有认识。研究表明,杏仁中富含的维生素,能抑制和杀死癌细胞。其综合开发的产业链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气候类似兰州北山的河北省某地,已从山杏林木中获得了可观的效益,当地农民称其为“不吃草的羊,不占地的粮。”可谓“绿色银行”。兰州市如果要将山杏之类的林木种植业发展起来,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转变只重视“以劳务输出解决温饱”,而忽视因地制宜实现致富的思路;对区域发展要有宏观、长远的规划,借助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东风,让荒山早日披上绿装。皋兰县的什川乡利用百年梨树发展起来的梨园观光农业,成为兰州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为果农带来了效益。但因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自发,出现了服务项目雷同,特色不够突出,接待水平低,露天环境条件差,冬季难以吸引游客等问题,值得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兰州周边修建类似什川果园观光、休闲项目,在其发展空间和前景方面也具有一定潜力。

2部分动植物资源调查及利用

2.1植物资源

2.1.1森林资源

兰州市的森林资源受气候干燥因素的影响,总量较少,且多为天然次生林,森林覆盖率仅为6%。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兴隆山、马衔山和西部祁连山东南麓的连城、奖俊埠岭等地。树种主要以耐寒、耐旱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市区的南北两山早年荒无树木,建国后,居民依托黄河,提水浇灌,经过60多年的大力营造建设,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皋兰山和白塔山为主的两大人工林区,成为市民夏日休闲纳凉的好去处。随着兰州新区的发展,连接主城区的3条公路已修建完毕;新区的绿化、公路沿线的绿化,以及南北两山等处的绿化,应在以往绿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常抓不懈。

2.1.2药材资源

兰州市野生药材资源384种,享誉全国的中药材有甘草、当归、大黄、党参、柴胡、黄芪、麻黄、祖师麻等。这些野生药材资源多半分布在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方,产量低。除了甘草、当归等几种中药材实现成片种植外,其余几百种药材均未实现大面积种植。七里河区在二阴山区开发种植的甘草、当归、党参、柴胡、黄芪、贝母等药材生长良好,病虫害少,品质优良,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科研跟进,将药材地与百合地倒茬种植,为解决百合常年种植中出现的“连作障碍”(黄化)问题,探出了一条新路。目前,榆中、永登两县的药材种植业发展较快,2013年,全市种植面积已达7800hm2,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明显。为推进这一新型产业的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应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提前规划,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避免盲目种植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向规模化、基地化发展迈进,逐步培育壮大产业。

2.2动物资源

兰州市的野生动物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和西部的两大林区中,类型较为丰富。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麝、黑鹳、藏雪鸡、金钱豹。金钱豹属于华北豹亚种,主要分布在兴隆山、马衔山一带,是兰州地区特有的亚种。其体型与虎相似,且只有虎的三分之一大小,属于中型食肉猫科动物,处于所有动植物食物链的顶端,属高等级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猞猁、水獭、马鹿、黄羊、蓝马鸡、雪鸡、血雉、白鹭、石豹等。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兴隆山林区的麝,又名香獐子,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小型偶蹄类食草动物,常年生活在山地的阔叶林、灌木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有时随季节的不同作垂直性的迁移。麝的食量很小,所食的植物种类却很广泛。雄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有香囊,俗称麝香,有特殊香气,可制香料,亦是上等中药材。自古以来,就有“一两麝香一两金”的说法;目前,天然麝香的价格约在1200元/g左右,远高于黄金的价格。1990年,全国麝香的收购量还在400kg,但是到了1995年,收购量仅剩15kg。全国范围内麝的数量在急剧减少,目前不足十万头。兰州市境内的连城林区、兴隆山、马衔山皆有麝分布,其中兴隆山林区麝的数量达到5000只以上,是全国少有的高密度区。这主要得益于对保护区科学、严格的管理。麝香的用途主要是在香料和中药材中,麝香是“百药之王”,著名药品片仔癀,就含有麝香成分;其对枪伤刀创、恶疮虫毒有惊人疗效。国际著名香水“香奈儿5号”中就含有天然麝香。如果麝香一旦消失,将导致270种传统急救中成药停产,有关部门应从战略高度引起重视。随着科技发展,麝的半野化养殖和活麝取香技术已逐渐成熟;将成为山区民众致富的一条新路。

3结语

百香果的种植技术要点篇2

稀特野蔬菜在现代农业园区中的作用及发展意义

郝天民林晓明李志娟韩涛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出现了农业园区,当时主要是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的农业科技园区。从此,在全国各地涌现出以展示和应用世界先进农业设施和农业高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高潮。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等国家有关部委办局相继下发文件,通过总体定位、理顺关系、创新以及加强指导等措施,引导农业园区正常的发展。目前,我国地市级以上的农业园区总数已达到5000多个,遍及31个省、市、自治区,而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其类型可概括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生态农庄、生态餐厅等。现代农业园区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与示范、推广为手段,通过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的高度集中与高效管理,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组织形式。已经建成的各类农业园区,确实显示了它们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稀特野蔬菜在现代农业园区中的作用

纵观我国各地的各类现代农业园区,无一不把稀特野蔬菜种植作为其中的主要项目之一,以提高农业园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观赏效果,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无土栽培模式的展示

无土栽培是我国当前蔬菜栽培的一种高新技术,它包括基质栽培和水培两种基本方式,其中水培又包括营养液膜技术(NFT)和深液流技术(DFT)。各地在农业园区的建设中,为提高经济效益,无土栽培多应用于稀特菜的栽培。在基质栽培中,多种植樱桃番茄、水果黄瓜、彩色甜椒、人参果、观赏茄、情人果、黄秋葵、酸浆等,在水培中,多利用蔬菜树、蔬菜墙、蔬菜柱等多种管道式、立体式、箱式设施,种植乌塌菜、叶用莴苣、紫背天葵、番杏、红梗叶甜菜、京水菜、香芹等。这些稀特蔬菜,通过无土栽培方式,展示出无限的发展前景。

廊架式栽培的凸现

绝大多数现代农业园区,都设立了游廊、棚架等设施,以供人们休闲、观赏之用。这些游廊和棚架,多为钢式和竹木式结构,为一、二年生蔓生蔬菜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空间。于是农业园区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充分利用这些设施种植各种稀特蔬菜。如在游廊两侧种植各种南瓜、蛇瓜、瓠瓜、丝瓜、老鼠瓜、葫芦类,人工引其在廊架上生长;在架式栽培中,多种植刀豆、眉豆、四棱豆、荷兰豆、长豇豆、彩色豆等。廊架式的蔬菜栽培,一是充分利用了稀特蔬菜的攀缘、蔓生生长习性,二是展现了各种稀、特、观赏蔬菜的形态特征,三是为农业园区增添了千资百态的景观。

人造景观的基础素材

各地在现代农业园区的建造中,为提高科技含量和景观效果,充分地利用稀特观赏蔬菜的特征,人为用这些蔬菜为基础素材制造各种景观。如在显著的位置上种植大型南瓜,这种南瓜不仅体重大,一般单瓜重可达50kg以上,而且颜色鲜亮;同时在观赏南瓜的家族中,选择种植了东升,大吉、金童、玉女、龙凤瓢、鸳鸯梨、飞碟瓜、香炉瓜等多个品种,这些南瓜品种形态各一,颜色多样,组成了一个南瓜大世界。有些园区充分利用紫甘蓝、羽衣甘蓝、青花菜、食用、紫叶生菜、彩色苋等各种颜色的稀特菜,组成各种图案,看起来五彩缤纷。还有的园区利用抱子甘蓝的结球习性,朝鲜蓟的苞片和瘦果的形态,制造人文景观等。

芳香蔬菜、药用蔬菜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现代农业园区稀特蔬菜的种植中,芳香蔬菜、药用蔬菜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人们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认识的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园区为人们开拓这方面的视野提供了园地。在芳香蔬菜的栽培中,园区多选择了结球茴香、紫苏、罗勒、珍珠花菜,在药用蔬菜的栽培中,则为蕺菜、荆芥、叶用枸杞、薄荷、藿香等。这些蔬菜不仅气味香郁、令人心醉,而且更主要的是使观光者进一步了解到这些昔日不被人们了解的植物,已经成为人类的保健蔬菜、高档蔬菜,其防病治病功能,有着其他蔬菜不可替代的效果。

山野菜的人工栽培

园区的设计者们,常常利用边角、林荫空地进行山野菜的人工栽培。如针对蕨类山野菜喜冷凉、湿润环境的特征,在林荫下、花丛边进行人工栽墙在边角空地,人工种植马齿苋、蒲公英、菊苣、荠菜、山芹菜、酸模等山野菜,以提高园区的土地利用率、光能利用率。

发展稀特野蔬菜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政府政策的推动和引导下,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最终目的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拉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稀特野蔬菜通过在农业园区的种植示范,已经和正在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促进了蔬墓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稀特野蔬菜在农业园区的种植和展示,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通过引进、试验示范,迅速大面积推广种植,建立了生产基地,逐渐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成为当地种植业的主导产业,拉动了一方经济。

河北省把稀有蔬菜芦笋作为出口创汇型产业,年种植面积达1.18万hm2,年产量11.5万t,总产值7.35亿元,加工企业发展到6家,出口额568.5万美元;云南省昆明市从2001年开始种植稀特蔬菜朝鲜蓟,几年中种植面积呈几十倍增长,现在稳定种植面积570hm2左右,经济效益显著增长,涌现出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种植大户,加工、出口龙头企业不断涌现新疆、内蒙古的一些地区,通过种植加工番茄品种,相继建立了一批番茄加工企业,推进了特色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华北、东北等省份的一些地区,通过建设人工栽培山野菜的生产基地,建立了山野菜加工厂,逐渐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种植和经营;广西百色地区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樱桃番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其紫色樱桃番茄在

当地销售价格为每千克6~8元,成为农民的一项主要收入。

加快了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丰富了菜篮子和餐桌,提高了农民收入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以来,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2007年,全国蔬菜生产面积已达2250.2万hm2,但其中以常规品种居多,约占70%以上,出现了局部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常规蔬菜品种销售价格下降,菜农收入降低的情况。如山东大蒜一度出现产地批发价仅每千克0.4~0.5元,华北某些地区夏季番茄、茄子产地批发价每千克0.3~0.4元的情况。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特菜的种植,樱桃番茄、彩色甜椒、水果黄瓜、紫甘蓝、青花菜、花叶生菜等一大批特菜品种迅捷推广种植,其成品菜迅速抢占市场;一些芦笋、银苗、百合、山药、牛蒡、菊芋、草石蚕、辣根、朝鲜蓟等稀有蔬菜,也充满了京、津等大城市的蔬菜市玩许多稀特野蔬菜的生产者和加工企业,把这些蔬菜包装成礼品菜,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青睐,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一些芽菜如萝卜芽、荞麦芽、花椒嫩芽、花生芽、生姜芽、软化白菊苣等,绿叶保健类蔬菜如京水菜、长寿菜、友好菜、紫背天葵、番杏等,一些名菜如守宫木、豆瓣菜等,更是走进了高档饭店、餐厅,创造了不菲的价值。这些稀特野蔬菜价位居高不下。据调查,北京蔬菜市场各种樱桃番茄、五彩甜椒等的零售价一直在每千克3~4元以上的高价位上运行,水果黄瓜、乌塌菜、菜心、紫菜薹、叶用莴苣、青花菜、抱子甘蓝、结球茴香、荷兰豆等,销售价格也连年居高不下,确实是提高了农民收入。

蔬菜栽培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

在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中,其展示的各种稀特野蔬菜的栽培技术,都是现代高新技术,无疑,各地在推广稀特野蔬菜的同时,也推广应用了这些高新栽培技术。设施育苗、无土育苗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取代了露地育苗、阳畦育苗的传统育苗方式;育苗基质也从过去的农家肥、园田土变成了草炭、蛭石、珍珠岩、砻糠等;育苗工具广泛应用营养钵、穴盘,从而提早了育苗时间、提高了育苗质量,为蔬菜的优质、高产、高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来,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又开始应用稀特野蔬菜的水培技术。由于水培技术具有占用耕地面积小、设施经久耐用、管理方便、产量高、种植品种广泛等优点,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大面积应用,特别是气候炎热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区的应用面积较大,据不完全统计,已达到近百公顷。观光、休闲农业的一道闪亮风景线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在我国呈蓬勃发展趋势,许多政府领导、企业家逐步把观光农业项目的建设纳入到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城市休闲功能完善的课题中来。观光农业的出现,迎合了社会发展和现代人们的普遍要求,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的生产功能,而且具有新技术、新品种的科技示范功能和对城市居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生活服务功能,而观光、休闲农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品种展示。于是,稀特野蔬菜就成为现代旅游农业园区中的一道闪亮的风景线,它们以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各种芳香气味、各种栽培方式展现在寻求远离喧嚣、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游客面前,而且可以就地采摘、品尝,从而增加了旅游农业的新内涵。

综合分析,稀特野蔬菜是蔬菜种植内部结构调整的新品种,是形成蔬菜产业化生产的新项目,是出口创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居民休闲、观光、采摘、品尝的新去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链接:

以“绿色・科技・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近日在寿光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本届菜博会进一步加大了蔬菜多品种种植技术、蔬菜艺术制作、精品菜果造型的展示比重,新增各类稀、特、优菜果品种50多个。其中,有一些新技术发展前景很好,适合在现代农业园区中推广。

盘点菜博会四大亮点

蔬菜成“树”

菜博会上众多的“菜树”异常壮观,分外引人注目。单株“茄子树”累计结果可达600多个、100多kg,单株“西红柿树”覆盖面积可达140m2、累计结果能达3000多kg;单株“黄瓜树”累计结果可达5000多条、300多kg;单株“辣椒树”累计结果可达500多个、50多kg;普通农民种的西瓜,一棵只能结果两个,而寿光菜博会培育的“西瓜树”每株可结果50多个、75kg……这都集中体现了世界前沿技术,菜博会上的成功经验,为蔬菜树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一棵菜能长成一棵树,不光让人称奇,具有观赏性,还展示了水培、基质培等先进的栽培模式。无论是观赏性上,还是科技推广价值上,“菜树”都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栽培模式不断创新

旋转的圆盘上,是一条条翠绿的藤条,转盘的顶棚上,结满了金灿灿的南瓜,活像绿色的“旋转木马”。在第十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7号展厅――奇翠园中,人们可以充分领略无土栽培等当今国际蔬菜生产尖端技术的魅力。

转动式喷雾技术的应用,将蔬菜种植变身“旋转木马”。这种种植模式,蔬菜种植全部实现无土栽培,内设的喷雾装置将营养液雾化,直接喷射到植物的根系,提供其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水分。透过透明的玻璃,人们可以看到南瓜白花花的根系,时不时笼罩在喷出的雾气中。

“植物工厂”填补我国空白

7号展厅里,在菜果围绕中,有一座白色“水立方”式的小房子,这就是人工气候温室,也称“植物工厂”,它是本次展会最大的创新亮点。通过配置LED光源补充,替代了日光照射帮助植物完成光合作用,全自动控温、控湿、二氧化碳补充、紫外线杀菌、微循环等系统,完全由人工创造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蔬菜在人工营造的环境里安全地生长,真正实现了绿色生产。

植物工厂的出现与日益加速的城市化需求相吻合。日本、美国、以色列、荷兰等发达农业国家都积极进行“植物工厂”的研究和推广。菜博会“植物工厂”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

百香果的种植技术要点篇3

关键词:珍稀植物;檀香;栽培

收稿日期:20151201

作者简介:严珍花(1986―),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04903

1引言

檀香木是目前世界上稀缺、价格昂贵的木材,主要用于精美工艺品加工,提炼檀香油,用于高档化妆品材料和医药行业,碎屑做成香袋、香盘,枝桠用做焚香,可以说檀香一身是宝。檀香木目前在国际贸易中货源奇缺,价格昂贵,每吨约220万元人民币(主要集散地仙游榜头),国内需求旺盛。近年来,由于檀香资源被人为的无序开发,资源枯竭,传统的檀香出口国印度已经禁止原木出口,从而使国际贸易中檀香的货源比较奇缺,价格很昂贵。莆田市又是工艺品、红木家俱的生产基地,每年产值达150亿元以上,吸纳了几万人的劳动就业。而创造这么多产值的产业原材料――檀香木料,却每年都要从国内外进口,价格越来越贵,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

2试验地概况

2.1试验地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试验地位于福建省仙游县,地理坐标北纬25°11′~25°43′,东经118°27′~118°56′,海拔在672~950m间,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秋天和冬天半年盛行偏北风,少雨且干燥;春天和夏天半年盛行偏南风,气温比较高,雨水少,气候比较湿热湿润。境内年平均气温是20℃,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是29.l℃,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是11.6℃,极端最高气温是38.7℃,极端最低气温是-3.5℃;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是4446~6720℃;年平均日照时数是1935h,年太阳辐射总量是4622.6兆焦耳/m2;无霜期230~340d;年降水量是1300~2300mm,相对湿度78%,适宜檀香的生长。

2.2试验地土壤条件

土壤为红壤,土层厚度1.5m以上,腐殖层厚度为10~15cm之间,有机质含量为1.6%~2.8%,土壤呈微酸性,pH值在5.5~6.5间,土壤质地疏松,肥力中等,全氮含量0.144%,速效磷3.8×10-6,速效钾138×10-6。其土壤条件适宜檀香的生长。

2.3试验地地形地貌

试验区内地貌为中山丘陵,海拔在672~950m间,地势以东南向西北拔高,东南部农田最低,海拔672m,北部山地最高,海拔950m。适宜檀香的生长。

2.4试验地植被情况

仙游是福建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国南方集体林区改革县,具有丰富的林业自然资源。林业物种丰富,林木生长旺盛,森林覆盖率70.3%。西北部多林,但多为退化的针叶林或次生的阔叶树杂灌混交林;东南部少林,多为经济林、防护林,速丰林为倍受争议的桉树林,而檀香除了绿化大地,吸收CO2,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3基本原则

3.1因地制宜、择优发展原则

遵循自然规律,根据珍稀物种的生长习性和目前市场发展趋势,确定本县不同地方适宜的发展物种,确保珍稀物种的种植质量和效益。目前,仙游县推荐发展物种为沉香、柚木、铁皮石斛、金线莲等珍稀种类。

3.2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原则

政府通过出台珍稀物种发展扶持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主、林农种植珍稀物种,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筹资投入。

3.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

各乡镇认真规划,引导做到资源培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示范带动,从不盲目引进,主要是为了确保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3.4基地示范自愿参与原则

支持建立集约、规模种植示范基地的同时,以农民、企业自愿为前提,以企业得效益、农民得实惠为目标,在不对其他农民造成影响的前提下,从而大力动员和鼓励重点利用荒地、旱地、生态林地(含生态区位用材林)等种植,积极引导公司+基地+农户、农民多户连片且以合作社形式,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3.5良种壮苗、技术支撑为原则

对良种壮苗的引进加强指导和管理,从而确保良种壮苗的地上床种植;学习、引进各地育苗、种植栽培的新技术和先进经验,加强高效益的立体经营模式的研究,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和经济效益;进一步进行珍稀植物引进,综合利用研究,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壮大发展。

3.6以短养长、不断壮大原则

名贵树种种植投资大,生长经营周期一般比较长、效益慢,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而沉香2年可卖树叶、5年可进行人工促进结香,铁皮石斛一年半可逐步有收入、金线莲苗木落地种植半年可采收,可以以短期收益滚动投入壮大发展,还可以促进培育其它周期较长的珍贵树种资源,确保产业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4技术路线

莆田市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檀香栽培的指示性作物芒果、龙眼、荔枝生长正常,莆田市南部大部分适合种植龙眼的区域都可以种植檀香,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可用于发展种植。根据中科院的研究数据,每树每年可产心材1~2kg,按现行价可值2000~4000元/株,每亩种植30株,每年每亩可获得6~12万元的产值,是真正绿色、高效益的产业。

4.1幼林期寄主假蒿栽培研究

在檀香相隔1m的四周种植4丛假蒿,采用压顶与不压顶,每丛假蒿只留4~5个单株与五个以上单株,观察在此不同方法条件下,假蒿消长(存活)情况及对檀香生长影响。

4.2永久性寄主的配置

配置不同的终生寄主,主要以龙眼、台湾相思、龙柏等,观察檀香寄主的优良性,及耐寄生性。观察檀香的生长情况及寄生的生存情况。

4.3肥水管理技术

在栽培园地,每株每年施20kg的干鸭粪(来源易)平衡土壤肥力;选择生长较为一致,采用氮、磷、钾高中低三因素三水平,每组处理三株,三个重复,观察檀香对肥料的生长效应,并进行周年叶片分析,观察叶片N、P、K含量变化规律。

4.4生长素对结香的影响

(1)在檀香生长旺期,第一次梢(春梢)稳定后,在头部环刻3mm及在主杆顶部环刻3mm,伤口用200ppm的乙烯利涂抹;每相隔一个月再涂抹一次(连续二年)。

(2)树杆喷射100×10-6的乙吲哚叮酸,包裹黑膜,每年喷药2次(连续处理二年)。

(3)在檀香生长旺期,在树两边打洞,各埋100g的电石,连续处理两年观察檀香生长及结香情况。

(4)增施硼肥,然后观察促进结香情况。

5造林与抚育管理

5.1整地方式

本试验采取了6种整地方式营造6片檀香林地,每片大约是1.00~1.33km2,伴生树种组合是假蒿、山毛豆、龙眼、台湾相思、龙柏。造林3a以后,对6种整地方式的檀香林分进行胸径、树高测定,结果发现,全面清杂,然后钩机挖穴,穴规格80cm×80cm×60cm,株行距3m×4m,再以150g复合肥、10kg鸡粪、0.5kg过磷酸钙作基肥,穴土中加入2kg河沙是适合檀香生长的最佳整地方式。

5.2定植和寄主配置

种植檀香以前要在穴的四周栽好多年生的草本或灌木,并在两穴的之间定植了乔木寄主植物,然后将檀香苗和寄主带土团一并栽入穴内,把土压实,并浇足定根水。如果没有寄主或没有足够的寄主,要及时补种。檀香容器苗除了旱季、低温以外,其它的季节都可定植,以每年的3、4月最好,最晚不超过6月,最好是选择阴雨天气种植。寄主植物要选择适生性比较强、浅根、根系比较发达、具有固氮的功能、萌发力较强、寿命较长、耐修剪的乔木草本和灌木等。寄主植物的配置应该要从地上空间和地下根系的发育全面进行考虑,营造了一个最适合檀香生长的生态环境。檀香寄主植物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短期是以草本为主,比如飞机草、假蒿等;中期是以灌木为主,比如山九里香、毛豆等;长期是以乔木为主,药材植物是大叶紫珠、苏木、女贞子等,水果类植物是无花果、龙眼、黄皮等,经济类树种是木麻黄、台湾相思、耳叶相思等,珍贵树种是花梨木等。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选择寄主植物应该充分考虑经济收益,在每株檀香周围配置了乔、草本、灌木寄主。

5.3抚育管理

5.3.1松土除草与追肥

檀香定植以后,每年除了草浅松土要至少2次,并结合全面除草合理施肥。除草时候要同时松土,松土时应该要避免伤害檀香的根系并与寄主植物根系的结合。开浅沟追肥,追施的是腐熟有机肥结合无机肥,每年要最少施肥1~2次。

5.3.2修枝整形和淋水

檀香的小苗需要荫蔽,但是荫蔽太多也会影响生长,并且容易发生病虫害。对寄主植物要及时适当的修剪,从而使林内通风透光。檀香分枝的能力比较强,应该要适当修剪侧枝,并将病枝、弱枝及过密枝一起剪除,使主干增粗、挺直,提高了心材产量,必要的时候进行扶竹,可以抵御风害。通过试验结果发现,檀香虽然是非常忌积水,但缺水时生长会变缓慢、叶片会萎缩掉、变黄。在干旱的季节,要适当修剪檀香枝条,从而减少叶面蒸腾,同时每隔4d要淋水一次,可以促进檀香明显增长、枝叶繁茂。

5.4病虫害防治

当前我国檀香的病虫害还不是很严重,但还是要以“预防为主”。要加强通风透光,并及时剪除病残的枝条,清除杂草,从而减少病虫的发生条件。主要的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如下。

5.4.1苗立枯病

这种病主要是侵害檀香幼苗,发病的初期可以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1.25g/L溶液,或者立枯净2g/L溶液,或者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g/L溶液进行喷雾防治。

5.4.2根腐病

这种病是因土壤积水引起的,发病的初期可用50%多菌灵1.25g/L溶液,或者50%代森铵1.25g/L溶液淋灌病株的土壤。

5.4.3叶灰斑病

[JP3]这种病要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1.25g/L溶液,或者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33g/L进行喷雾。[JP]

5.4.4金龟子

杀灭幼虫要用90%敌百虫晶体、50%辛硫磷分别各1.25g/L溶液灌浇其根部。灭成虫要用40%氧化乐果1.00~1.25g/L溶液、90%敌百虫晶体,或者50%马拉硫磷乳油0.67g/L溶液进行喷雾。

5.4.5桑寄生粉蝶

可以用90%的敌百虫1.25g/L液进行喷雾。

5.4.6咖啡黑点木蠹蛾

可以用40%的氧化乐果0.50~0.67g/L溶液进行喷雾防治。

6结语

种植檀香除了绿化大地,吸收CO2,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外,种植一株檀香,在人工栽培条件下,每年可获得2kg心材,按现价值6000元/kg计算,每亩每年可获得12万元的高收益,基地建设规模80亩,年产值可达960万元,是真正高效益的绿色产业,必将促进农村新一轮的创业。

参考文献:

[1]

莫小路,曾庆钱,蔡岳文,等.檀香种胚离体培养快速育苗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0(2).

百香果的种植技术要点篇4

全国星火科技二传手、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贵州省农村拔尖乡土人才,阿栗村青年农民汪玉桥是乌当区引进高端农产品、发展高效农业、精品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的代表。

近年来,按照打造“贵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定位,乌当区坚持用“生态、绿色、观光、休闲、健康”的理念谋划农业,用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用品牌战略提升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有效转变,走出了一条特色、高效、品牌、观光的现代农业之路。

规模扩张

向群园发展转化

规模是推进地块聚集、基地聚集、产品聚集,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的“孵化器”,基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引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火车头”。

以盛产杨梅而闻名的阿栗村,以杨梅为主的优质水果发展到万余亩,年产干鲜水果260多万公斤,水果收入3000多万元,户均3万余元,阿栗杨梅园因此被评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

昔日因石多土地贫瘠、荒山岗长不出庄稼而得名的下坝乡岩山村,引进美国“黑珍珠”优质樱桃种植成功,经过近10年的规模扩张,建成了4000亩樱桃园,2012年仅樱桃收入就达2000多万元,户均收入3.3万元。阿栗、岩山是乌当区以基地扩规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园,打造高效农业富裕农民的典范。

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中,乌当区还围绕“种植业建基地集园区,养殖业抓特色建小区”的模式,立足“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大力推进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引导农民适度扩张规模,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集中,由点带线、由线连片,形成一园多区的发展模式。

以贵开路、马百路为主轴集中布局农业经济带,发挥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羊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孵化”作用,现已建成了次早熟和延晚蔬菜、外向型冷凉蔬菜、时鲜蔬菜、观光蔬菜四条各具特色的蔬菜产业带。阿栗杨梅、下坝樱桃、小岐山酥李、百宜黄金梨、新堡葡萄、谷定香细菜、喇平晚番茄、羊昌新甜椒、红旗折耳根、洛坝生态蔬菜、王坝水生蔬菜等精品农业示范园。以及黄连大鲵养殖、水田、东风观赏鱼养殖、百宜黑羽鸡、羊昌芦花鸡、绿壳蛋鸡、新场有机鸡养殖、新场奶牛养殖等畜禽水产特色养殖小区83个。

特色鲜明的乌当农业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培育出了无公害蔬菜、特色水果、花卉苗木、中药材、特色养殖及生态观光等六大农业产业基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支柱产业。

产业升级

向品牌农业转化

“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有规模还要有叫得响的品牌。”乌当区分管农业的副区长李朝阳说:“要在提升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注重开发精品农业、高效农业,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大价值,实现更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品牌先行,品质是根本。乌当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引领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汪玉桥按照“安全、绿色”果品标准,将引进的日本秋锦梨进行种植技术改良,全部使用鸡粪、土杂肥等农家有机肥,自制生物农药治理病虫害,推广疏花疏果、套袋、摘叶转果铺反光膜等新技术,生产的秋锦梨不仅单果重达2公斤,而且具有色泽好、果味香浓、含糖量高、耐储存等优点,今年出产的20万公斤梨被市民入园采摘销售一空,创造了亩地产出8万元的效益。

“要想赚钱增收,光靠产量不行,还必须提升产品质量,有特色品牌。”百宜乡罗广村党支部书记、红香米生产合作社理事长罗登宏感触颇深:“百宜乡的土壤里硒、钙、磷等元素含量高,适合水稻生产。”罗广村培育的红香米因米质好、口感柔、香味浓,赢得了“一家煮饭满寨香”的美誉,每公斤市场价达20元,亩地收入7000多元,其价值是种植高产水稻的两倍多。阿栗秋锦梨、百宜红香米创造了同类品种亩地产出效益的新纪录,充分显示了品牌农业的魅力。

近年来,乌当区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和品牌战略,以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体系建设,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带动强农富民政策的实施。从更新品种、创新耕作技术着手,按照生态、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进行种养殖,走出了一条绿色加特色、优质加品牌的都市现代农业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区获无公害蔬菜产业认定的有48个村,认定面积4.8万亩,获产品质量认定的农产品76个,认定基地产量达12万吨。2011年,乌当区蔬菜种植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称号。

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培育出了一批质量安全、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已注册的“百宜牌”折耳根、黄金梨、辣椒,“阿栗牌”杨梅,“岩山牌”樱桃及羊昌甜椒,偏坡无筋棒豆等10多个优质果蔬产品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取得了绿色食品证书。其中“阿栗牌”杨梅、“百宜牌”折耳根先后获贵州省优质农产品殊荣。

建体系,创品牌,提高了乌当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切实改变了过去优势农产品有高产无高价、增产不增收的状况。

农旅融合

向观光农业转化

如今,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花卉产业园,阿栗杨梅园,下坝樱桃园,百宜梨园等生态农业景观,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热烈追捧的返璞归真、生态旅游、绿色度假的理想之地。

乌当区以打造生态、民俗、观光、采摘为主题的“西南高品位休闲度假区”为目标,把农业与旅游有效地进行产业融合,形成了相融共促的发展格局,实现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观光、旅游、科普体验等现代农业的转变。

四季有花,三季有果。乌当区以举办“梨花节”、“杨梅文化节”、“下坝樱桃赏果节”、“百宜梨园采摘节”等为载体,推出了“观农家美景、采树上鲜果、吃农家美食”等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以阿栗杨梅、下坝樱桃、百宜黄金梨、小岐山酥李为代表的品牌果园,已成为贵阳市著名的观光采摘基地,水果成熟季节每天接待游客数万人次。

拥有万亩杨梅园、昔日靠卖杨梅发家致富的阿栗村,如今杨梅已不再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依靠“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金字招牌,生态休闲、田园观光成为最大卖点。村民刘洪祥种植了15亩杨梅,还在杨梅园开办了“三羊山庄”,仅在杨梅成熟的一个多月,他所经营农家特色美食就收入10多万元,实现了从卖杨梅到卖生态品牌的转变。在阿栗,像刘洪祥经营规模的农家乐,已发展到70余家,年创收600多万元。

充分利用田园风光、山野河流、观光农业、民族风情等综合资源特色,乌当区建成了一批以农业体验、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群。

2010年,乌当区以独具匠心的创意,推出了“情韵阿栗”、“醉韵偏坡”、“古韵陇脚”、“美韵渡寨”、“福韵王岗”为主题的、被称为“泉城五韵”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示范点,使乌当生态旅游更具地方特色、休闲经济更具人文含量,“农家乐”更具浓郁的乡村文化色彩。

百香果的种植技术要点篇5

展区占地15万平方米

据悉,此次冬季农博会展示规模为15万平方米,设置十大展区。其中未来农业展区占地2.9万平方米,包括4个种植展区。营养液栽培区主要利用先进园艺技术,种植观赏性强、营养和经济价值高、适合采摘的作物品种,展示奶白菜、生菜、乌塌菜等10多个叶类菜品种和番茄、蛇瓜、冬瓜、食用小南瓜等30多个果类菜品种的营养液立体栽培模式,示范玫瑰花和郁金香等花卉水培技术。基质栽培区占地2.2万平方米,种植瓜类、豆角、大小番茄、蒜苗、西芹、韭菜、茼蒿等20多个特色蔬菜品种。植物工厂占地200平方米。全面采用作物生长环境完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世界设施园艺前沿技术,展示奶油生菜、花叶苦苣、紫背天葵和奶白菜4大类蔬菜绿色无公害种植技术。组培室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重点开展蓝莓种苗组培展示。

冬季到农博园里看鲜花

本届冬季农博会把所有展示内容和活动都安排在了植物展区,展会期间,占地5000平方米的君子兰展销厅将对外开放。同时,占地6400平方米的鲜切花展示区也将是展会的一大亮点,种植展示百合、玫瑰、火龙珠等观赏性较强的高档鲜切花,以及三色堇、石竹梅、欧洲报春等冷季型草花。重点展示展销大花蕙兰、蝴蝶兰、郁金香、龙血树等各种高中档年宵花卉。

占地5000平方米的观光农业展区,按照创意农业的理念,美化展区环境,种植展示羽衣甘蓝、酢浆草、观赏南瓜、葫芦、西芹、蛇瓜等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的作物品种,以及火龙果、百香果、香蕉、枇杷、橘子、木瓜、菠萝等南方果树,打造南北共融的创意农业样板区。

展位招商已完成60%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审计专业的论文(整理2篇)
  • 下一篇:燃气企业管理制度(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