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婴幼儿补钙(收集5篇)

时间: 2024-09-03 栏目:办公范文

婴幼儿补钙篇1

摘要目的:了解大石桥市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的水平,探讨其缺乏相关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门诊和幼儿园体检的0~6岁儿童3119例进行血锌、铁、钙元素测定。结果:缺锌占23.69%;缺铁占17.92%;缺钙占13.08%。结论:大石桥地区0~6岁儿童微量元素缺乏较普通,以0~3岁婴幼儿较严重,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减低,提示我们重视婴幼儿时期膳食营养,均衡饮食,科学合理补充微量元素。

关键词儿童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人体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物质,主要参与体内大多数代谢过程,某些疾病发生发展与人体内某些微量元素的改变密切相关[1],其缺少或过量都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尤其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及智力水平[2]。为了解大石桥地区儿童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及早发现儿童是否缺乏微量元素,采取干预措施,为指导微量元素的摄入提供依据,对我所检测的3119例儿童微量元素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2010年1~6月来我所门诊和幼儿园体检的儿童3119例,门诊儿童950例,幼儿园体检2169例;其中0~6个月209例,6个月~1岁354例,1~2岁556例,2~3岁615例,3~6岁1385例;其中男1612例,女1507例。

方法: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进行未稍血的微量元素检测,每个儿童分别采集未稍血20μl,加入专用稀释液中,立即充分混匀,待检。

测定仪器:仪器为BH5100型(测Zn、Fe、Ca)的原子吸收光谱仪(博晖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其试剂由该公司提供。

结果

在儿童微量元素缺乏较为普遍,缺锌、铁比重最高,各年龄中以0~1岁缺乏最严重,表明年龄越小越易引起微量元素缺乏,随着年龄增长饮食多样性,发病率减低,表明微量元素主要从食物中获得。见表1。

讨论

锌是一切生物所必需微量元素,是蛋白质合成的基本成分,参与体内酶的合成,>90种金属酶有了锌才发挥正常功能[3],这些酶调节蛋白质、核酸、激素的合成代谢,所以锌对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和生殖功能影响很大,并增强免疫功能。缺锌易造成发育不良,生长迟缓,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锌主要源于核桃仁、动物肝脏等,而这类食物在婴幼儿摄入极少,这可能是造成婴幼儿缺锌主要原因,其次乳母摄入含锌食物不足,也是婴幼儿缺锌一个重要原因[4]。

钙是人体含量较高元素之一,体内90%钙构成骨骼牙齿,10%钙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缺钙会导致小儿佝偻病、骨质软化还可引起厌食、便秘、发育迟缓以及免疫功能低下,并影响铁和其他矿物质吸收。在上述调查中缺钙较缺锌缺铁低的原因,与大家对缺钙的认知度较高有关。一般家长会主动为孩子补钙。

铁缺乏主要发生在>6个月婴幼儿,原因是6个月后胎儿期的储铁已用尽,小儿生长发育快,辅食添加不当所致。缺铁可表现为贫血、免疫低下、腹泻、生长停滞,主要来源动物肝脏、蛋黄、瘦肉等。

参考文献

1杨克敌.微量元素与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8-50.

2曾淑萍,杨斌让,梁晓红.儿童全血微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4):272-273.

3叶应抚,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97.

婴幼儿补钙篇2

故事的开始挺喜庆,去年1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李旭顺利完成为期一年多的赴美交流学习项目,并带回了一个5个多月大的小宝宝。

“小孩儿有点儿枕秃,这是缺钙的症状啊。”她首次领宝宝去社区医院打疫苗,大夫便斩钉截铁地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并给李旭介绍了一种“效果挺好的”小儿钙颗粒。

这让年轻妈妈犯了难。在美国,她每个月都会带孩子去体检,从没被告知孩子缺钙。她还特意问医生,“要不要给孩子补钙?”得到的答案是,“不用。”

从社区医院回家后,纳闷的李旭随即给导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李可基打了个电话。就此,一项在近日完成并被广泛关注的调研被激活了:李可基和学生在北京市西城区两个保健科的预防接种门诊抽样调查了218个家长,结果高达86%的家长在孩子不到6个月时便开始为其补钙。

“吃母乳再补钙,那是荒天下之大谬。”李可基说,“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国存在这种情况。”

婴幼儿补钙不当的危害会不会比三聚氰胺造成的肾结石还严重

不满半岁且采用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孩子到底该不该补钙?在李可基看来,这是个伪命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了明确的钙摄入标准。根据其《婴幼儿营养指南》,婴幼儿0~6个月时每天应摄入300毫克钙,而母乳能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膳食钙。欧洲儿科胃肠肝病营养学会公布的《全球婴儿配方奶标准》则显示,每1000毫升配方奶应含330~940毫克钙。

“这意味着,只要小孩消化吸收正常,奶粉合格,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均没有任何必要再额外补充钙剂。”李可基说。

事实上,2012年1月12日,卫生部印发的《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第二十六条也专门指出,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相反,对婴幼儿而言,过量的钙有可能会减少铁和锌等营养素的吸收,还有可能增加肾脏负担,甚至有肾结石的风险。”李可基这样推论。

这一推论令很多家长担心不已——“婴幼儿补钙不当的危害,会不会比三聚氰胺造成的肾结石还严重?”

对此,中国营养学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修订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裕明给出的观点是,“只要补充量未超过推荐的1/2,就没有必要恐慌。”

在国际上,通常将婴幼儿钙摄入总量超过推荐量的50%,看成是过度补钙。美国的研究者曾专门进行过一项3~5个月婴儿过度补钙试验,补钙组日均摄入量高达正常标准的4倍(约每天1700毫克),对照组正常摄入量为每天470毫克。9个月后,结果显示,补钙对婴儿血钙、尿钙和铁营养指标均无显著影响。

由于肾结石主要是因为尿钙增加而引起,美国研究者推断,“即使钙摄入量高达每天1500~1800毫克,引起婴幼儿肾结石的风险也极低。”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同时为了确保安全,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食物营养专家组将0~6月婴儿钙最大耐受剂量定为每天1000毫克。

“过度补钙是不合理的,过度恐慌也是不合理的。”陈裕明强调。

但对李旭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根本无从判断何为合理。她记得,社区医生曾经通过给婴儿剪头发“查微量元素”的方式断定“孩子缺钙”,同事们也说自己的孩子都是“含着钙剂”长大的,就连婆婆都一口咬定“枕秃”就是“缺钙”。

“看着周围的年轻妈妈们,我也不想欠孩子点什么。”半信半疑的李旭在海外购物网站订购了美国原装进口液体钙。

这被视为缺钙,那被视为缺钙,连做鬼脸和说话晚也被归结为缺钙

实际上,国际上迄今为止也没有统一判断婴幼儿是否缺钙的标准。

“全部都是误解。”陈裕明叹了口气说。他认为,判断婴幼儿缺钙较好的参考标准是:首先根据营养师对婴儿日常膳食的分析,钙摄入量在推荐量的70%以下;其次是具有如骨钙化不良、X型腿、O型腿等佝偻病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最后是排除维生素D缺乏。

而关键在于,上述三点必须同时满足,才能判断可能缺钙,而轻度的钙缺乏往往难以通过检查发现。

“很多医生和营养师误以为,只要一项符合就是缺钙,因此大部分婴幼儿到了中国都会缺钙的。”陈裕明补充道,“至于枕秃、盗汗、夜啼更是十分普遍的生理现象,它们与缺钙绝不是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这种误解大部分来自错误的经验。”

误解其实不止于此。在妈妈们中间流行的一种“医嘱”是,需要补钙的不只是宝宝,妈妈也需额外补钙,这样既于孩子有益,亦可以防治自身骨质疏松。

陈裕明介绍,2010年,对冈比亚妇女的研究表明,日均钙摄入量300~400毫克的妇女,以每天1500毫克的标准进行孕期补钙,结果产后母乳钙含量、婴儿骨密度及身长体重等,均无明显差异。日均摄入量极低、仅为每天288毫克的冈比亚哺乳期妇女,以每天714毫克的标准进行补钙,在8~78周的哺乳期内,乳汁钙浓度及其变化与对照组也几乎完全相同。

另一项临床研究则显示,基础膳食钙为每天821毫克的哺乳期妇女,以每天1000毫克为标准补钙,并不能预防哺乳期的骨质流失,而在哺乳期结束后,骨密度会以每月0.5%~2.0%的速度自然恢复。

陈裕明认为,这些研究说明孕期以及哺乳期钙摄入量水平,对新生儿骨健康并无较大影响,而且在正常钙摄入量的基础上补充钙,也不能减少该时期的骨质流失(考虑到孕期和哺乳期妇女食量大大增加,对孕妇的推荐量已经比正常成人有较大幅度增加)。

某种程度上,一线医务人员的判断直接决定了妈妈们的选择。在李可基组织的调研中,有167位母亲选择为宝宝补钙是因为“听从了医嘱”。

李旭还记得,在美国的一次检查结束时,她提起了孩子的枕秃,美国医生的回答是,“孩子老躺着,肯定长得稀疏一点。”而关于孩子夜啼的症状,老外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白天睡多了,以后少睡点吧。”

“这不是说我们的医生故意说谎,事实上,很多医生尤其是基层的医生的确不了解。”李可基说,“他们可能真的是好心办坏事。”

陈裕明也分析,由于营养学是儿科极边缘的业务,医生在校时的营养教育常少于30学时。因此绝大多数医生对营养学了解极少,也不关心营养学。很多医生关于推荐量和钙等补充剂知识,来源于商业推广性质的学术会,容易被误导。

“医生讲营养和营养教授讲临床一样,大多一知半解。”他补充道,“科普的投入远远不够。”

母乳喂养支持社区负责人董明珠表示,在美国,儿科医学学会会对类似问题展开研究,一旦形成政策,便会组织指导所有儿科医生学习。

“可我们的妈妈们不知道该听谁的,便容易人云亦云,很容易就被育儿焦虑击中。”董明珠说,她以前担任某育儿论坛版主时,关于补钙产品的软文铺天盖地,有时一个下午光删帖就要删200多条。

有一次,一个管理员发了一个题为《可把钙累坏了》的搞笑帖,帖子里写道:“钙,是微量元素中最受气的一种,托医药保健品广告的福,宝宝的很多正常阶段性现象都被扣上缺钙的帽子了。”其中,磨牙、摇头、多动被视为缺钙,大奔儿头、方颅、额头长角被视为缺钙,连做鬼脸和说话晚也被归结为缺钙。

钙在骨健康中所占地位并不高

在李可基看来,发生在宝宝们身上的过度补钙现象,只是中国“全民补钙”运动的缩影。

1978年,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有37%的儿童和59%的中老年人缺钙。而在2002年,根据第八次全国营养大会通过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我国人均钙剂补充量离推荐量尚有40%~60%的差距。

补钙产品的巨大市场此后形成,据统计,规模最大时曾达到120亿元。冯小刚在电影《大腕》里曾经调侃,“我们这里的明星都已经补过钙啦。”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花样繁多的广告词如“全民缺钙、全民补钙”,“人是铁、钙是钢”,“吃了就长高”等纷纷面世。

“毫无疑问,商家对产品功能的夸大在中国是普遍现象。”陈裕明说。他举例说,2007年一本杂志曾系统综述了36项研究(17项为临床试验),结果发现补钙或正常膳食下的钙轻度缺乏均不影响儿童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只有当钙严重缺乏影响到骨钙化不良时才影响儿童身高的正常增长。

“我只问一个最朴素的问题,照理说中国人缺钙也缺了几千年,为什么还是好好地活到了今天?”李可基开玩笑说。

陈裕明介绍,事实上,钙在骨健康中所占的地位并不太高,日常钙摄入大约只能解释5%~10%的差异,遗传约占60%,剩余可以改变的因素还有:激素、运动、充裕维生素D、中等的蛋白质、禁烟、少酒、较少的咖啡、其他营养素的充裕以及心理健康等(因钙过低而导致病理性缺乏的情况除外)。

“建大楼需要钢筋水泥和黏合剂,而钙可能只相当于沙子!”李可基这样打比方。

“摄入充裕的钙最大必要性是希望在遗传基础许可的范围内,使我们的骨健康达到最优状态。”陈裕明解释道。

婴幼儿补钙篇3

【关键词】佝偻病;幼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血钙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8-0127-02

本研究对140例婴幼儿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和其血钙含量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40例0~3岁的婴幼儿,其中男89例,女51例。所有婴幼儿经过检查均无心肝肾等疾病,婴幼儿的年龄分布为:

1.2方法

对所有婴幼儿先进行严格的皮肤消毒,然后吸取幼儿的指端末梢的血液30μl并使用小儿型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对血液中的NBAP活性进行检测(试剂盒采用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根据随机原则将66例NBAP≥250U/L的婴幼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婴幼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的婴幼儿每日口服补充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和钙剂(100mg),同时幼儿的家长要配合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保证幼儿可以接受充足阳光的照射,并且保证幼儿每日都可以食用到足够的奶制品。对照组婴幼儿不给予维生素D制剂,其他补充制剂和试验组婴幼儿相同。两组婴幼儿在治疗两个月后进行NBAP的复查。

1.3临床诊断标准和依据

对所有婴幼儿的血样进行检测后规定NBAP≤200U/L的为正常值,NBAP在201~250U/L的为可疑病例,NBAP≥250U/L的为佝偻病患儿。同时对所有婴幼儿进行临床诊断,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进行判断,临床诊断由笔者所在医院经验丰富并且职称在主治以上的儿科医师完成。

1.4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复查结果将疗效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类。其中有效为NBAP的下降>50U/L或者NBAP的值下降至200U/L以下。而NBAP的下降值

1.5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NBAP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NBAP≤200U/L的为22例(15.7%),NBAP在201~250U/L为52例(37.1%),NBAP≥250U/L为66例(47.1%)。NBAP的阳性率为84.3%,其中男性为51.7%,女性为48.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佝偻病诊断

对婴幼儿的血液检测结果显示140例幼儿中,NBAP≥250U/L的为66例,符合佝偻病的诊断界限,患病率为47.1%。而根据《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的临床诊断发现40例(28.6%)幼儿符合临床相关症状。两种方法诊断相符的为30例(75.0%),详见表1。

2.3治疗效果

对NBAP≥250U/L的66例幼儿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试验组有效率为75.8%(25/33),对照组为39.4%(1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属于成骨细胞的标志物之一,一般认为它可以直观地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因此在临床上被用于对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学术上也普遍认为它是评价人体骨矿化障碍的最佳标准[1]。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主要由骨质分泌,当人体中骨骼的钙盐沉积不足的时候这种酶的分泌便会增加[2],而当骨骼中的钙盐较为充足的时候这种酶的分泌就会减少,因此该酶可以用来评价骨骼中钙吸收的情况[3]。

佝偻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在发病的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后期才会有较为明显的症状[4]。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不足进而导致体内钙磷的代谢紊乱,最终产生机体骨骼的病变,因此是一种慢性的营养性的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是生长的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板和骨组织的钙化不全。该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因此在临床上需要一个较为可靠的标准对该疾病进行诊断[5]。

本研究以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作为检测儿童佝偻病的标准,将NBAP>200U/L定义为可疑病例,结果发现阳性率为84.3%,说明多数儿童已经处于维生素D缺乏的早期,但并未观测到典型的佝偻病症状,说明仅仅依靠临床症状来判断佝偻病十分容易引起漏诊和误诊。而使用NBAP作为检测指标的临床准确率较高,说明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穆剑菁.临床儿童血钙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的测定比较及评价[J].海南医学,2006,14(1):99-100.

[2]章丽华,雷翠华.婴幼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血钙测定的评价及其意义[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4):385-386.

[3]张科英.宁波地区390例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及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9(4):105-106.

[4]何春,贺海林,苏颖.481例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分析和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3):441-442.

婴幼儿补钙篇4

【关键词】佝偻病误区分析预防措施快速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所获得的营养不仅仅要维持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机体生长越快,需要的钙越多。所以,处于生长发育极为旺盛的婴幼儿则需要更多的钙。由于缺乏正确、合理的营养学知识,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健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仍是婴幼儿期多见的营养缺乏症,也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2]。作者在多年从事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发现,很多家长在小儿佝偻病的预防中存在诸多误区,现分析如下。

1.存在的误区

1.1孕期不注意补充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应从胎儿期开始,大多数女性怀孕后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高,饮食丰富,根本不会缺乏维生素D,因此不注意补充维生素D、钙和磷丰富的食物;而怀孕后的大部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妊娠反应,因而缺乏必要的户外活动,不能经常晒太阳,结果导致外源性和内源性维生素D的缺乏,为先天性佝偻病[3]埋下隐患。

1.2婴幼儿期未补充维生素D或补量不足:婴幼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特别是婴儿期。营养需要与成人显著不同,他们所获得的营养不仅仅要维持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家长虽然注意给小儿在食物中补充了外源性的维生素D,或有时晒太阳,但两者补充的量远远满足不了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量.从而导致小儿发生不同时期的佝偻病。

1.3只注意药补,忽略了食补:无论是城市和农村,现在的家庭只要是饮食多样,食物搭配合理,并在生长发育较快的婴儿期补给充足的维生素D和丰富的钙、磷食物,注意晒太阳,一般是不会患佝偻病的,一部分家长特别是城市的家长,不注意从食物中补充这些物质,而一味补充维生素D、钙剂等,而忽略了食补。快速

1.4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不全面的认识:一些家长认为本病为“缺钙”,补钙就是预防佝偻病,这种认识虽然较过去明显减少,但仍然存在。佝偻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缺钙”是继发于维生素D不足,当然,也有部分小儿是单纯摄钙不足,或两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维生素D不足,摄钙不足,或两者兼有,都可导致佝偻病,而最常见的是维生素D不足,所以把佝偻病称为“缺钙”是不恰当的。

由于这样的误解,在没有医生指导下,一些家长十分重视补钙,给小儿吃各种各样的钙,而不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结果是无效补钙,相反,补钙过多,不能有效利用,从大便中排泄,不但浪费药源,还导致小儿便秘,影响胃肠道功能,造成小儿厌食。

2.预防措施

2.1佝偻病是一种容易预防但经常被忽视的疾病,适当日照是预防佝偻病最有效、方便、经济的方法。由于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窗,所以冬天要开窗晒,夏季日照也应少穿衣,不能过分遮挡紫外线。日照应适当,以不损伤皮肤为度。佝偻病的预防要从胎儿期开始,孕妇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平时多晒太阳。多食用维生素D及钙、磷丰富的食物。如不能做到以上者,应在妊娠中、晚期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800IU,或每月一次给予维生素D5~10万IU,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2.2婴幼儿的预防:小儿出生后应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

有研究显示,每周让母乳喂养的婴儿户外活动2小时,仅暴露面部和手部,可维持婴儿血25—(OH)D3浓度在正常范围的低值(>11ng/dI)。但专家提示要注意日光的影响因素,如:季节、气候、空气污染、环境因素、生活方式、衣着、皮肤类型等;夏季要注意防晒伤。近年来研究发现日光照射可能导致过多儿童健康问题,故不主张过多日光浴及人工紫外线疗法。如不能晒太阳者,纯母乳喂养婴儿建议生后2周摄入维生素D400U/d至2岁,混合喂养婴儿可延长至满月后摄取维生素D200-400U/d至2岁。人工喂养婴儿每日摄入500ml配方奶粉。可摄入维生素D200U/d,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进食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可酌情减少维生素D滴剂的补充量,甚至可不添加[4]。平时注意多从食物中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还是完全可以顶防的疾病。快速

2.3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多胎)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800一l000U/d,3个月后改为400U/d至2岁[5]。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维生素D(VitD)每日供给量:0~6岁儿童为400U/d,7岁以上为100U/d[6]。

2.4增强体质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和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及加强体质对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佝偻病是一种容易预防但经常被忽视的疾病,因此应该大力宣传防治佝偻病的知识,得到每个家长的充分合作是预防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主编.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5.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92.

[3]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557.

[4]《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90-191.

婴幼儿补钙篇5

【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相关因素;小儿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小儿中较为常见,属于我国的重点防治疾病之一,是由于小儿体内的维生素D缺乏,导致磷代谢紊乱和钙代谢紊乱,会对儿童的骨骼、免疫功能和肌肉等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其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1]。为减少疾病对儿童造成的危害,本文对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和分组资料选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具有活动期佝偻病体征和症状的患儿46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4±5.61)岁。同时随机抽取46例正常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婴26例,女婴20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3±5.414)岁。两组小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采用问卷调差的方式对所有小儿的家属进行调差,问卷调查由我院制定,主要表现形式为表格。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母亲在怀孕期间的日照情况、母乳喂养情况,以及维生素D和钙的摄取情况。并按照儿童保健师的设计方案进行,结合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分析其相关因素。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比较92例幼儿应用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患佝偻病的情况,母乳喂养组的婴幼儿患病率为36.73%,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组的62.79%,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两周岁以内的少儿中较为常见,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发病率也相应的有所降低。导致疾病产生的因素较多,其中维生素D摄入不足和日照不足,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若是每天的时间够长,能够显著的减少幼儿的患病率。有大量的文献表明,充足的日照能够有效预防和较少佝偻病的发生。在我国的北方由于日照不足,而佝偻病的发病率较高,因此,需要维生素D和母乳辅助补充,对于哺乳期妇女和幼儿应适当增加晒太阳的时间[2]。

导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另一相关因素,是因为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过快,致使维生素D相对缺乏,或是维生素D先天储备不足。对于体重较重,以及生长速度较快的婴幼儿,其所需的维生素D也相对增多,佝偻病的发病几率也随之增加,特别对于7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因为户外活动较少,而生长速度有较快,因此属于佝偻病的高发人群。

由于婴幼儿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饮食,母乳和胎儿的相互转换,以及皮肤的光照合成等。对于新生儿而言,通过母体和胎儿相互间的运转而得到的维生素D较其他的途径重要[3]。胎儿可通过母体获取维生素D,并且在胎儿出生后,还需要从母体内获取的维维生素D维持一段时间。因此,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的日照不足,极有可能造成母体的维生素D缺乏,从而导致婴幼儿的先天性维生素D储备不足,外加这一时期的幼儿生长发育过快,若是对维生素D和钙剂补充不足,极容易造成婴幼儿维生素D相对缺乏,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比较92例幼儿应用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患佝偻病的情况,母乳喂养组的婴幼儿患病率为36.73%,明显低于非人工喂养组的62.79%。由于维生素D具有脂溶性的特性,因此肝胆、腹泻和胰腺等相关疾病产生的不良影响,均有可能形成维生素D的吸收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佝偻病产生,所以,对于患有肝胆疾病和慢性腹泻的小儿应作为佝偻病的重点预防对象。

综上所述,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应根据相关的致病因素以预防为主,母亲和婴幼儿均应保证足够的日照时间,同时主张母乳喂养,尽可能的提升婴幼儿维生素D的摄入量,对于生长发育过快的婴幼儿需要补充适当的钙剂和维生素D,同时注意合理膳食,防止由精细人工喂养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此外,据相关的研究显示,婴幼儿每天在阳关下活动两小时,仅仅露出面部和手,能够有效的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所以日照是佝偻病预防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旭芹.0-12月龄婴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J].吉林医学,2012,5(30):402-403.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医疗数字化方案(收集3篇)
  • 下一篇:班组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