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全球环境问题(收集5篇)

时间: 2024-09-03 栏目:办公范文

全球环境问题篇1

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113个国家,共1300多名代表。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对策和措施。这次会议提出了响彻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最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以及包含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人类环境宣言》提出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规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会议建议将大会开幕日这天作为“世界环境日。1972年10月,第27届联大确立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这是联合国确立的关于保护环境的纪念日。那么关于世界环境日的来历是什么?世界环境日的意义以及宗旨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跟学识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113个国家,共1300多名代表。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对策和措施。这次会议提出了响彻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最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以及包含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人类环境宣言》提出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规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会议建议将大会开幕日这天作为“世界环境日。1972年10月,第27届联大确立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设立世界环境日,就是要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世界环境日也是联合国提高全球环境意识、敦促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1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根据人类环境会议的决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促进和协调联合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

unep负责确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这些主题基本反映了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很有针对性。

unep每年6月5日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从1987年开始,unep每年还要选择一个城市作为联合国的宣传活动中心。许多国家的政府、民间团体和人民群众每年也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世界环境日设立宗旨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WorldEnvironmentDay),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

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然而由于人类常常采取乱砍滥伐、竭泽而渔等不良发展方式,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正使生态系统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如果地球生态系统最终发生不可挽回的恶化,人类文明所赖以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将不复存在。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

设立世界环境日,就是要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世界环境日也是联合国提高全球环境意识、敦促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1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根据人类环境会议的决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促进和协调联合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

unep负责确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这些主题基本反映了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很有针对性。

unep每年6月5日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从1987年开始,unep每年还要选择一个城市作为联合国的宣传活动中心。许多国家的政府、民间团体和人民群众每年也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世界环境日设立宗旨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WorldEnvironmentDay),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全球环境问题篇2

【论文摘要】全球环境威胁彰显了生态相互依存与各自割裂的国家体系(相互承认主权且互不干涉)之间的矛盾,日益得到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国家是趋向合作还是单独行动?集体行动的困境在全球环境问题方面表现得如何明显?两新理论在国际结构、国际制度、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相互依赖、行为者的多样化等方面对国际合作的认知来理解全球环境政治中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近三十年来,因人口的持续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资源消耗的急剧增加,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断浮现,如全球变暖、臭氧空洞、酸雨、森林减少、土壤流失等,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国家民族、地区间,可能会出现转嫁污染、争夺资源的冲突,甚而引发战争。环境问题已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问题,也不仅仅是一国的内政事务,其无论在影响层面还是解决途径上,都超越了国家与区域的界限,而与国际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密不可分,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国际问题。随着冷战结束,东西对抗格局的崩溃,包含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非军事性议题的”低级政治”(1owpolitics)领域日益受到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并从而促成全球环境政治的兴起。

一、全球环境政治所面临的问题

在如何处理或解决全球环境议题时,各国都面临如下困境:任何国家均无法单凭一己之力解决问题。但很少国家会愿意付出维护其他国家利益的代价,大多数会抱着搭便车(freerider)的心态,希望在不付出的情况下从其他国家的行动中获益。这样,在国际竞争压力下,现实主义所认为的国家本质将明显浮现。国家的目的不仅在于最大化自己的绝对利益,同时也确保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有利地位,即获得相对利益。换言之,若要某国接受一项对其国家权力和经济发展不利的环保合作计划,将是极其困难的。此外,由于全球环境问题议题牵涉层面的广泛、管辖权范围的跨国化使得国家内部利益与国际利益交换的难度提高,国内层次与国际层次协同行动的机会更加渺茫。

全球环境政治的基本逻辑围绕在集体行动(collectiveaction)的概念,并由此衍生出关于相对艴对所得、国际制度的角色、权力中心观、和多样行为者(如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对于合作可能性影响的争论。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以下简称新自由主义)可说是目前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主流,现今关于全球环境政治的分析架构也多源于两者。大体而言,前者偏重国际结构的决定作用,主张在无政府状态下,各国因担心遭他国欺骗而危及自身安全,对于国际合作持较为消极的态度;后者则偏重国际体系内成员互动的过程,认为只要有明确的利益,在国际制度的帮助,国际合作是可以形成的,且最终可以带来互利的局面。

二、新现实主义的视角

(一)关于国际合作(集体行动)的观点

1.国际体系结构对国际合作的决定作用: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对外行为主要受国际体系结构层次所决定,而国家和国内政治,决策者层次均非重要的决定因素。国际体系主要包含国际结构和国家单位两部分,而国际结构是由国际无政府状态、国家、和能力分配所构成,其中真正决定国际结构的是国家间能力的分配,而国家对外行为则是由国家结构决定的。在此情况下,国际合作将很难实现,即使发生合作行为,亦很难维持长久。对于全球环境问题,必要的国家合作是不可缺的,新现实主义者对于这种合作的认识是基于国家的理性考虑的,这种合作大多受到国际权力分配的制约和霸权国家的支配。

2.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霸权稳定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制度的建立与霸权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国际强权建立霸权后,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将随着权力的大小作不同等级的排列,国际权力分配会形成结构化,霸权国会根据国家利益、意识型态、国家权力等因素,来设立国际制度和机制,有效的维护霸权国的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安全合作与经济发展,这就是吉尔平所认为的”霸权稳定论”。国际制度对于国家行为来说仅具边际效用(marginaleffect)而已。国际制度并未改变国家追求利益的权力主导型态。

但新现实主义者并未完全否定国际制度的价值,其承认国际制度对于国际关系的运作具有一定程度的功能角色,如果国际制度不存在,所有国家的利益都会受损。

简言之,国际制度基本上只是国际权力分配状态的反映,是强权国家利益和权力的反应,对于国家行为不具有独立的影响作用,和国际和平合作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对全球环境政治的认识

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为了生存,千方百计的追求权力和相对利益,各国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对对方的行为做出最坏的打算,并且国际体系中文化、政治、及经济的异质性,此外,国际间缺乏制度,也无法稳定期望、防止背叛和搭便车、及鼓励与扩大国内对于国际合作欲求这些都是国际合作中的阻碍因素。新现实主义者认为的这种割裂的国家体系在面临全球环境危机时显得是多么的不合时宜,而正是这种国家体系与生态相互依存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全球环境政治面临的问题:集体行动的困境。于是在国际社会中,无政府和冲突是常态,有规律和合作则是例外。

依新现实主义者的看法,当面对全球环境问题时,各国基于理性自利的考虑,主要会关注国际问的权力分配,并且担心自我努力的成果可能被别人搭便车,导致相对利益的损失,故较为排斥国际间的共同合作,且就算存在国际合作活动及相关国际制度,其也大多受到国际权力分配的宰制和霸权国家的支配。对于全球环境问题方面的合作持比较悲观的看法。

霸权国家为增强霸权的国际领导地位,并提供国际社会的稳定运作必须提供公共物品,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所建立的一系列国际制度和机制反应国际权力结构和霸权的利益,霸权国从中获取安全、政治、和经济等利益,以确保相对获利的优势,维持国际主导地位。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和机制不过是霸权国的权力和利益的反映。

但是新现实主义者关于相对利益、霸权稳定和单一国家行为体的认识,及其由此而得出其阻碍合作的观点,是有缺欠的。新现实主义无法深究造成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在全球环境政治中为什么国家放弃了某些传统追求,这些新现实主义都忽略了。

三、新自由主义视角

(一)关于国际合作的观点

大体而言,新自由主义对于现实主义理论观点的批判是从关注”相互互赖”(interdependence)现象开始的,相互依赖引出了政治战略的经典问题。由此展开了后来对于无政府状态、国际合作、国家与非国家行为者角色、国际制度的作用等一系列论断。基欧汉将相互依赖表述为一种在交往中产生的,需要有关各方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状态。必须有两项基本条件,一是代价,二是限制,亦即一方面当事国中止这种关系必须付出代价,他认为,如果交往并没有带来显著的需要各方都付出代价的结果时,只能被称作”相互联系”;同时这种关系会产生某种约束,让双方都必须重视现有的情况,以决定外交政策的方向。这样在相互依赖的政治过程中,国际交往的复杂化提升了获利的可预期性、和增加对抗行为成本等功能,促使各方采取互惠策略(strategyofreciprocity),以使国际合作稳定化。霸权指令和单边主义(Unilateralism)的效果不高,强国也须与他国进行政策协调,以满足需求。国家问在某一议题领域内,存在透过合作就能取得共同利益的可能。

(二)对全球环境政治的认识

自由主义认为随着经济相互依赖的增长、国际制度的发展,国际合作的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它们主要从国际制度、组织、和非政府行动者的分析中,找出全球环境危机的管理、解决之道。

首先,新自由主义认为国家追求本身的绝对所得,而不去考虑他国所得与自己的比较,他们认为当面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威胁时,各国倾向绝对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模式,将使得共同利益较能获得彰显,合作也越发可能。

第二,同时全球环境治理也对政治系统形成挑战,深切影响到各国内部的组织结构,并赋予次国家角色(团体及个人)权利,重视多元跨国行动者,主张国家不再是能满足治理功能的唯一实体,并且,自由派学者多将环境恶化的冲击视为互赖增长的结果之一,故其抨击国家中心观的论点,主张”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不一定不适于合作,重点是合作的努力不一定须来自国家。”

最后,由于国际合作将牵涉许多层面的行动者,所以其强调国际制度在无政府国际体系下塑造各方期望和行为,从而促成针对环保议题进行合作的重要性。其认为制度影响国际社会中权力分配的走向,且无论其价值对于某一或某些强国来说是否重要,或其参与者间的相互关系是否恶化,制度都将继续存在,故不须藉由霸权国的维持来达成其目的。全球环境政治中的合作更加倾向于制度的创设和维持。

但新自由主义对国际制度促进全球环境合作的认识亦是有欠缺的。1,它们主张国际制度是影响各行为者在全球环保事务中行动的决定性因素,但同时却忽视了制度在形成初期中的权力角色,未考虑到国际社会中基础权力结构的不平等。2,国家利益大部分仍取决于国家民族认同,及其公共事务所遵循的政治或宗教价值。新自由主义虽扩展了分析层面,注重相互依赖、国际制度的重要性,但国际制度对于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影响仍是不确定的。3,共享共同利益的程度(环境恶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层度)是影响国际制度一致性的重要因素,而环境恶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程度是十分复杂的,因而国际制度本身的发展要比较理论上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全球环境问题篇3

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与加剧,足以引起全世界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一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构想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既是建立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协调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本文认为其内含的国际环境关系及其共同发展的理念在于:

(一)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国界看待全球环境问题,以求在环境要素的垒球化配置中解决不利于环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从而要求人类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改善生态环境对发展的制约。主张全球问题由各国共同解决,比如在环境问题上要求发达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协调解决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共存于一个地球的现实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所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强调发展不应超过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纳力,并通过重构国际经济关系,在事关经济发展与生存所需基本要素资源的协调问题上取得一致,实现环境资源、环境要素的合理配置。由于可持续发展既表明了正确对待代际环境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代内环境经济关系的解决。显然,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还不能保证代内公平的实现,所以,需要建立国际环境保护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着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要共同承担有区别的责任。例如,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进行环境资源核算体系的完善。以及严格法制约束等,而可持续发展思想正是强调不同国家应根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改变各自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量使用资源和少污染排放为目标,在环境保护中加强协调与合作。因此,《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本准则。

二、环境问题的跨国性强化了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对国际环境问题的关注又促进了全球意识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而经济全球化又会使资源和环境容量禀赋状况难以支撵自身持续发展的国家,选择通过开放程度的提高,避免和化解所面临的发展约束,从而保持和促进本国经济活动规模及实力的不断扩展和提高。因此,作为全球问题之一的全球环境问题与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而全球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由于污染具有扩散性因而具有跨国性,所引致的全球环境关系问题日渐突出。因为环境恶化会损坏国家存在的基础,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从长远来讲是没有国界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面对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超出其可持续极限的现实。所做出的应对措施就是污染转移。即直接利用贸易和投资这些跨国往来形式,使对外贸易和投资行为具有不可持续性。说明在整个国际经济活动中始终存在要素使用的不可持续性,即一国可能在以其他国家的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来保证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环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经济交往中体现出的环境烙印深嵌于国际分工格局之中,从而使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得到加强。从目前来看,环境保护运动已经向着全球化趋势发展,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深化,深刻认识到由于环境问题的流动性,使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危机具有跨国性,导致不太可能单纯或主要依靠一国政府解决环境问题。而且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增加对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需求。同时,不断出现的污染转移、垃圾及各种废料的跨境倾倒现象,使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需要国家间的合作来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由此形成在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上,把所有国家纳入其内的国际化趋势。

三、全球环境保护要求国际环境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四、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推进了环境运动的国际化

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在环境运动中的作用程度各异。尤其是在环境运动中非政府组织及公民的环境行动,确实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政府依靠强大的力量和政策法规,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体系。而非政府组织的保护措施更趋于理性与制度化,以替代初期的频繁发生的抗议活动。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及国家间政府组织虽然以其权威颁布着各项法令、法规和相关文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非政府保护组织从中仍然发挥着推动、敦促、协调、沟通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形成的环境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全球非政府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解决环境问题单靠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越加明显,同时。以各国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垒球治理体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民间的非政府力量在推进环境问题国际化中起的作用既直接也具有影响力。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将在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上的积极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主要的表现是环境保护的组织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参与成员的跨国性特征也越明显。所做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越来越广泛而深入,既对本国有深刻的影响,也在国外有非常大的影响,其活动范围和内容都具有跨国性。另外,组织和活动的广泛联系性,使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问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尤其是与联合国组织的多方面合作,促使全球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的频繁出台和实施,引领着环境保护向区域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全球环境运动中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所以,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代表着目前和今后环境运动国际化趋势将不断得到加强。

五、环境质量上的国际差距,成为中国关注国际环境问题的理由

为了切实解决环境问题,中国必须重新确定新的发展标准,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保护生存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的支撑能力。

全球环境问题篇4

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与加剧,足以引起全世界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一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构想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既是建立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协调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本文认为其内含的国际环境关系及其共同发展的理念在于:

(一)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国界看待全球环境问题,以求在环境要素的垒球化配置中解决不利于环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从而要求人类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改善生态环境对发展的制约。主张全球问题由各国共同解决,比如在环境问题上要求发达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协调解决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共存于一个地球的现实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所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强调发展不应超过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纳力,并通过重构国际经济关系,在事关经济发展与生存所需基本要素资源的协调问题上取得一致,实现环境资源、环境要素的合理配置。由于可持续发展既表明了正确对待代际环境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代内环境经济关系的解决。显然,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还不能保证代内公平的实现,所以,需要建立国际环境保护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着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要共同承担有区别的责任。例如,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进行环境资源核算体系的完善。以及严格法制约束等,而可持续发展思想正是强调不同国家应根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改变各自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量使用资源和少污染排放为目标,在环境保护中加强协调与合作。因此,《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本准则。

二、环境问题的跨国性强化了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对国际环境问题的关注又促进了全球意识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而经济全球化又会使资源和环境容量禀赋状况难以支撵自身持续发展的国家,选择通过开放程度的提高,避免和化解所面临的发展约束,从而保持和促进本国经济活动规模及实力的不断扩展和提高。因此,作为全球问题之一的全球环境问题与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而全球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由于污染具有扩散性因而具有跨国性,所引致的全球环境关系问题日渐突出。因为环境恶化会损坏国家存在的基础,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从长远来讲是没有国界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面对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超出其可持续极限的现实。所做出的应对措施就是污染转移。即直接利用贸易和投资这些跨国往来形式,使对外贸易和投资行为具有不可持续性。说明在整个国际经济活动中始终存在要素使用的不可持续性,即一国可能在以其他国家的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来保证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环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经济交往中体现出的环境烙印深嵌于国际分工格局之中,从而使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得到加强。从目前来看,环境保护运动已经向着全球化趋势发展,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深化,深刻认识到由于环境问题的流动性,使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危机具有跨国性,导致不太可能单纯或主要依靠一国政府解决环境问题。而且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增加对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需求。同时,不断出现的污染转移、垃圾及各种废料的跨境倾倒现象,使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需要国家间的合作来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由此形成在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上,把所有国家纳入其内的国际化趋势。

三、全球环境保护要求国际环境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环境保护的全球化以及国际环境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环境问题国际公约的产生以及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国际化趋势加强。《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国际环境合作的开始,到以后更加专门化的《关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合作协议》、《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控制危险废物的《巴塞尔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等,1992年的《里约宣言》仍然将不损害国外环境作为国际性责任准则。姑且不论全球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效果,但从这些努力的行动中,至少应当肯定的是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行动纲领为标志,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达到空前的程度。能够充分证实这一判断的依据是1992年《里约环境宣言》和《21世纪议程》颁布的前后,全世界所签署的与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条约和协定达180多项。这一方面说明保护环境需要规则的制定和行动的落实,另一方面也说明进行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而艰难。特别是在各国环境保护程度和环境保护能力具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难免存在环境保护的履约程度、时间和范围等方面的不同,致使国际协调活动凸显必要。

由于任何协约的履行过程都是各自国家利益让渡或协调的过程,而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的纷争是难免的,关键在于形成妥协或一致的过程有时漫长和艰难,从而使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效果依然不是很明显。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它着重讨论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安排等问题,但由于立场上的重大差异,美国与欧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激烈交锋,欧盟赞成这一目标而美、日等国都反对。其结果是大会提出妥协方案,建议不再提具体减排目标。因此最终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是妥协的产物。但终究以所有发达国家《公约》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而将美国纳入其中就是一大问题的解决。同时“路线图”更强调了国际合作,即依照《公约》原则,特别是以“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在考虑各方社会、经济等条件差异的基础上,坚持长期合作共同行动,包括一国关于减排温室气体的全球长期目标的履行及实现。可见,每一公约与协定的通过都体现着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全球意识和国家领域的政治承诺。

四、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推进了环境运动的国际化

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在环境运动中的作用程度各异。尤其是在环境运动中非政府组织及公民的环境行动,确实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政府依靠强大的力量和政策法规,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体系。而非政府组织的保护措施更趋于理性与制度化,以替代初期的频繁发生的抗议活动。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及国家间政府组织虽然以其权威颁布着各项法令、法规和相关文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非政府保护组织从中仍然发挥着推动、敦促、协调、沟通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形成的环境非政府组

织,已成为全球非政府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解决环境问题单靠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越加明显,同时。以各国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垒球治理体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民间的非政府力量在推进环境问题国际化中起的作用既直接也具有影响力。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将在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上的积极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主要的表现是环境保护的组织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参与成员的跨国性特征也越明显。所做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越来越广泛而深入,既对本国有深刻的影响,也在国外有非常大的影响,其活动范围和内容都具有跨国性。另外,组织和活动的广泛联系性,使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问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尤其是与联合国组织的多方面合作,促使全球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的频繁出台和实施,引领着环境保护向区域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全球环境运动中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所以,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代表着目前和今后环境运动国际化趋势将不断得到加强。

五、环境质量上的国际差距,成为中国关注国际环境问题的理由

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2003年有机水污染物排放量、SO2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正式了评估世界各国或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估结果显示。在全球144个被评估的国家或地区中,芬兰居第一,中国位居第133位,全球倒数第12位。而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的环境质量差距还表现在目前中国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仍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一)从能源消耗强度看,直接反映能源消耗的能源消耗强度指标的比较情况是,2003年按汇率计算的中国单位GDP一次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2倍,是世界能源消耗强度排名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的5-10倍。其能源利用效率在6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53位,靠后的位次说明资源消耗强度大,资源利用粗放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二)从水资源消耗强度看2003年在13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于第100位和第89位。靠后的排名同样表明中国的水资源利用水平比较粗放,与发达国家形成9―99倍的差距,是瑞士的99倍。是美国的9倍。(三)从钢材消耗强度看,中国单位GDP钢材消耗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78和2.11倍,在96个国家和地区中,分别居第94和第93名。此外,从水泥消耗强度与有色金属消耗强度的国际比较更体现其状况的严峻性。因为中国的单位水泥消耗强度和有色金属消耗强度的指标值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参排的国家和地区中分列倒数第三和第一,说明中国消耗强度较高。

为了切实解决环境问题,中国必须重新确定新的发展标准,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保护生存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的支撑能力。

全球环境问题篇5

【关键词】全球化全球伦理全球化问题全球问题德治法治

1.全球化带来哪些问题

伴随现代高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电子通讯,交通工具,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家间的交往已打破原有的时间与空间障碍,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正如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言:“世界正在形成一个地球村”。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之间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世界正兴起全球化浪潮,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这一时代潮流之中。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促进了世界和平,其有利的方面有目共睹。但任何事情都有利则有弊。全球化也不例外,伴随它的兴起,引起了一系列全球化问题。

在此,笔者有必要先澄清一下全球化问题与全球问题的区别。全球问题主要指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同一时期,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同该问题困扰,具有全球性、综合性,挑战性、超意识形态性。例如,“四P”问题,即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污染(Pollution)、核扩散(Proliferation);腐败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原料问题等等都属于全球问题。全球化问题主要指由于各国间相互来往、交流、互动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所导致的矛盾和冲突,进而演变成全球普遍性问题。例如环境问题,南北问题,问题,文明冲突问题,贸易摩擦问题等等。全球化问题强调国与国之间的互动性,强调多国间的融合与碰撞;而有些全球问题则可以不强调互动性。例如艾滋病问题属于全球问题,但不属于全球化问题。全球化问题与全球问题既有差异也有相同之处。例如,环境问题就属于二者共同问题。可见,全球化问题不等于全球问题,全球问题包含全球化问题,后者属于前者。以下仅四方面谈谈全球化问题。

1.1文明冲突

不同文明间的矛盾和冲突由来已久,而伴随全球化的兴起,文明冲突问题将更显突出。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国家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不同文明国家间的冲突。他也说:在正在显现的世界中,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的关系不仅不会是紧密的,反而常常会是对抗性的。但是,某些文明之间的关系比其他文明更具有产生冲突的倾向。在微观层面上,最强烈的断层线是伊斯兰国家与东正教,印度;非洲和西方基督教邻国之间。在宏观层面上,最主要的分裂是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在以穆斯林和亚洲社会为一方,以西方为另一方之间,存在着最为严重的冲突。未来的危险冲突可能会在西方的傲慢,伊斯兰国家的不宽容和中国的武断的相互作用下发生[1]。文明冲突其实是文化全球化的负效应。

最近,美国拍摄的一部涉嫌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的影片《穆斯林的无知》引爆了利比亚、埃及、也门等地穆斯林民众的反美示威及袭击美国使馆的行为。穆斯林民众反西方的示威越演越烈,9月11日在利比亚班加西袭击美使馆事件最为严重,事件导致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和3名外教人员身亡。反美暴力袭击只是中东危机转向新危险的开端。13日,伊拉克多地举行数百人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这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的影片。示威者走上各地街头,呼喊反美口号,高举反美标语,一些标语上写有号召伊斯兰国家关闭美国使馆、抵制美国和以色列产品的字样,部分示威者焚烧美国国旗。这次发生在9-11纪念日的袭击一定会深深触动美国,也触动整个西方。美国西方同阿拉伯世界的文明冲突并未因革命而淡化。相反,阿拉伯民众对西方的不满,两个文明发生尖锐冲突的几率在增加。

文明冲突问题在全球化浪潮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亨廷顿所预言的那样文明冲突将成为未来世界国家冲突的主因。

1.2环境问题

目前,每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环境恶化现象。而伴随全球化的加剧,环境问题在全球事务中也日益突出。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整体关联性,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环境污染通常会涉及多个国家,从而引发国际环境纠纷[2]。例如,1984年发生的印度博帕尔污染事件,90年生的比利时“二恶英”公害事件等导致了重大国际环境纠纷。

全球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海洋污染等。气候变暖主要是源于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气温逐年升高。据科学家预测,21世纪,全球总的温度将升高1.5-4.5摄氏度,随之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南极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假如海平面上升20-140厘米,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海滨城市将面临灭顶之灾,许多地势低洼的岛屿国家或地区,像马尔代夫国家的生存将受到威胁,甚至被海水淹没[3]。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最深远的挑战,哥本哈根会议这么认为“减排不利可能引发全球健康灾难”,减排问题已成为国际环境纠纷争论的焦点。固体废物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世界许多城市都被生活垃圾污染所困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缺少资金和技术无力处理日益严重的垃圾污染,加之不少发达国家为转移污染而将本国含高放射性的电子垃圾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发达国家为转移污染,通过跨国公司的渠道,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生产,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引发环境纠纷,加深了南北矛盾。

总之,全球环境问题严重困扰着人类,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1.3削弱

二战后,各类国际组织蓬勃兴起,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地位逐步提高,尤其是以联合国为主体的政府间组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行为主体角色和行为模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发展促进了当代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多样化。原来认为完全是各国家范围内的国内政策正受到国际规则的制约,成为国际谈判的因素,国内问题日趋国际化。传统的国家观正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这一问题俞可平先生在《全球化与国家》书中已有论说。

全球化削弱了国家观,最明显的例子是人权观问题。人权政策本属于每个国家国内事务,随着全球化发展,人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性问题。联合国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人权法体系,包括了专门用以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人种、移徙工人和其他弱势群体权利的有关标准。为此,联合国成立了专门的人权理事会,以便保护和促进全世界人民的全部人权,联合国秘书长将人权事务视为一个中心任务。可见,传统国家分内的人权政策已受到制约,受到来自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挑战。

1.4贸易摩擦问题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繁荣;国际贸易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全球化。然而,随着各国国际贸易额连年攀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频频发生。一些国家通过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的贸易战。

贸易摩擦事例层出不穷。例如,1993年,欧盟开始实施香蕉进口制度,通过许可证制度、配额制度等对香蕉进口进行限制,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对,由此引发了欧美香蕉贸易战。自从中国入世以来,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而两国间的贸易摩擦次数也逐年加大;美国纺织品特保、轮胎特保案、对华反倾销等问题构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内容;美国曾对中国DVD、钢铁等产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相继在钢铁案败诉;2003年11月18日,美国商务部又宣布,对来自中国产的胸衣、长袍、针织品三大类纺织品设立新的配额限制,以限制进口中国纺织品;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中美间的贸易关系。最近,中欧之间又引发了光伏贸易战。今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启动对中国出口的所有太阳能光伏组件和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片、硅片)进行反倾销调查--涉及中国210亿欧元出口、上千家企业存亡和40万人就业。由于欧洲市场占到中国光伏企业销售市场的70%以上,一旦反倾销成立,这起始于2012年7月25日的贸易诉讼将给中国光伏带来毁灭性打击。中国多位国家领导人公开呼吁欧盟在此问题上应采取公正立场,中国商务部也派出代表团奔赴欧洲,就光伏反倾销事件与德、法两国政府相关部门及欧盟委员会进行交涉;事件正在进展中,这场数额巨大的贸易战将会持续很久。

类似现象还很多。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国际贸易战将越演越烈。贸易摩擦由此成为全球化重大问题。

2.解决全球化问题需要全球伦理

以上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难题?传统的途径是依据国际法理论,通过国际会议进行谈判、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例如,联合国大会、世界环境大会,世界人权会议,世界卫生组织会议,WTO会议等。应该承认,国际会议对解决全球化问题起到重大作用。然而,光靠国际法以及国际会议不能完全解决全球化问题。这就是为何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了多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问题上仍无法妥协;WTO规则已经完善,WTO会议经常召开,然而贸易摩擦问题仍旧不断,贸易歧视、贸易壁垒等现象依然存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世界宗教会议频频召开,然而文明冲突问题仍然严峻。事实说明国际法不是万能的,依靠国际法而行的法治不能根本解决全球化问题。在全球治理中,不仅需要法治,还需辅以德治,诉诸伦理机制调节并约束国家间行为是更佳途径。这种伦理机制便是全球伦理。

首先提出全球伦理概念的德国学者孔汉思在《寻求全球伦理标准》一书中说:“随着人类文明进入2l世纪,世界也进入了一个可以和工业革命相比的深刻而影响深远的转变时期。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困境也全球化了,此即人口、环境、发展、失业、安全以及道德与文化的堕落问题。”[4]。孔汉思也说:世界正处于这么一个时期,它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多地由世界性政治、世界性技术、世界性经济、世界性文明所塑造,它也需要一种世界性伦理.换言之.全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各文明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已经进入一种全球化时期,它们也迫切需要一种“全球伦理”。国内一些学者也呼吁通过建立全球伦理来化解全球化矛盾。如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主张:“伦理学必须应用于全球化,我们需要一个伦理的全球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伦理是全球化的伦理也未尝不可”[5]。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认为:全球伦理解决的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是跨文化、跨地域的问题[6]。还有学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建立一种共同的道德规范是必要地和可能的”[7]。可见,国内外一些学者主张在伦理道德的层面解决全球性问题,而不仅诉诸法制来解决。在和平与发展主题的今天,通过伦理协调国家间利益关系、缓和各种矛盾与冲突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全球伦理的原则是什么呢?孔汉思认为是东西方道德金规,他说:“数千年以来,人类的许多宗教和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一致维系着这样一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换用肯定的措辞,即:你希望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应当在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规则,不论是对家庭、社团、种族、国家和宗教,都是如此。”[8]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肯定了孔汉思思想,并提出“底线伦理”的概念。“底线伦理”即是全球伦理,其包含的道德原则主要是:“人其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9]。前者意指“每一个人都应当得到人道的对待”,后者出自孔子的思想。二位学者观点大同小异。

笔者认为东西方道德金规中的“己”、“人”、“你”即指人与人关系层面,也指国与国的关系层面。道德金规作为全球伦理原则的表述可看着“国所不欲,勿施于国”。拿环境问题来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其实质涉及各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大利益,是一个现实的经济问题,表现为激烈的国际外交斗争[10]。无论是《京都议定书》、《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还是《哥本哈根协议》等条约如不能以道德伦理为基础,不能达成一致的伦理观念,条约定的再多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碳减排问题上,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更大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降低污染;发达国家人均消耗的自然资源要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气候变暖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污染谁治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发达国家将高污染的企业以及高放射性电子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种行为都有悖于全球伦理,假如发展中国家也这样对待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会怎么想?“国所不欲,勿施于国”,这是国之常道。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也应如此,在共同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的前提下,达成“国所不欲,勿施于国”的伦理共识,才能妥善解决贸易壁垒,贸易歧视,反倾销等贸易问题。对于削弱问题,任何国家不该打着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西方有些国家实行双重人权标准,对自己一套,对别国则另一套,以人权为借口,以联合国为旗帜,对他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甚至向别国施压,干涉他国内政,侵犯别国,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你不想别国干涉你国,你也应不干涉别国,国家间只有付诸道德伦理,平等相待,才能和睦共处,才能避免没必要的纷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国家间以诚相待的底线。在这一底线下建立国际秩序属于全球治理中的德治。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对一个国家是如此,对国际社会也是如此。为解决全球化问题,除了凭借国际法及相关规则外,还需诉求全球伦理。在国际法与全球伦理的前提下,构建德法并用的国际社会才是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1]《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P161页.

[2]《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蔡拓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P115.

[3]同(2)P106-107.

[4]互动委员会:《寻求全球伦理标准》,

[德]孔汉思、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57页.

[5]赵敦华:“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P14.

[6]万俊人著:《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9页.

[7]转引《国际政治全球化与国际道德危机》韦正翔著2006年1月第1版P326.

[8][德]孔汉思、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9]何怀宏著《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P198.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整理2篇)
  • 下一篇:大学生毕业求职自荐信(收集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