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重大及基本妇幼公共卫生项目;实践;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77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7746-02
开展重大及基本妇幼公共卫生项目,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措施。上级各部门制定实施了相应政策和发展规划,多层次、多角度地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妇幼卫生服务条件有了重大改善,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现将工作实践过程和体会报告如下:
1思路
为了更好的在我县开展及实施重大及基本妇幼公共卫生项目,自2009年项目开始,根据文件精神要求,多次与周边地市各兄弟单位以及全县的各医疗机构、相关部门进行走访、交流、沟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合我们自己的项目实施方案、工作流程、领导小组、技术考核小组以及考核、评估、督导方案等。通过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县民政、计划生育、妇联等相关部门、全县各医疗机构的积极配合,使得我县的重大及基本妇幼公共卫生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现已初见成效。
2做法
2.1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我县根据鲁卫社发【2009】24号通知要求,于2010年5月1日正式开展此项目。启动之前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材料、海报等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先期补发了(2009――2010.5.1)之前的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资金,让符合条件的人员持相应证件到县妇幼保健领取。之后全县所有符合项目条件的孕妇,持相应证件到县妇幼保健站办理住院分娩补助卡,并且早孕建册,做完相应产科检查的孕妇持卡无论在全县那家具备产科资质的医疗机构分娩都可以在出院时享受省、市、县配套的500元农村住院分娩补助资金,符合条件的农村产妇在县以外具备产科资质的医疗机构分娩的持相应证件到县妇幼保健站领取。这样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农村孕产妇的需求,简化了工作流程,方便了群众。2010年发放住院分娩补助5878人,2011年发放住院分娩补助5033人,2012年发放住院分娩补助5209人,三年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发放100%。
2.2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开始采取了各种措施,开发宣传载体并利用中标商提供的宣传光盘等资料,强化对育龄妇女健康教育,广泛宣传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的意义,切实提高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和叶酸服用率。最初与县计划生育部门合作,利用育龄妇女办理准生证的同时发放叶酸,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容易出现漏发和重复发放的情况并且发放、服用、随访等信息登记不及时不完善。通过多方调研论证与县民政部门合作在领取结婚证的同时进行叶酸发放并且把相关信息与乡镇、社区共由他们及乡医负责做好进一步发放、服用、随访等信息登记工作。2010年叶酸服用人数6211人,2011年叶酸服用人数5442人,2012年叶酸服用人数6106人,符合条件叶酸发放率100%。
2.335-59岁农村妇女“两癌”检查自2009年5月1开始至2010年10月结束,由县妇幼保健站负责,通过妇联、乡镇政府部门召开全体干部项目动员大会,讲解项目要求及开展的相关意义,并且发放了大量的宣传资料,让所有适龄农村妇女做到知情同意。在计划生育部门及村委会乡镇卫生院的大力配合下,为全县852个村89900名适龄农村妇女通过走村入户以及计划生育集中查体进行了检查。本次检查,共检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51例,检出率为56.73,/10万,乳腺癌46例,检出率51.17/10万。大大提高了我县农村妇女对“两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为今后“两癌”的早诊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孕产妇健康管理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两项基本公共妇幼卫生项目我县于2011年1月开始实施。由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承担。我县有8家乡镇卫生院1家社区服务中心,具备产科资质的只有2家乡镇卫生院,对开展孕产妇健康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致使产前随访工作和产后42天查体工作滞后。通过给县卫生行政部门汇报与各医疗机构沟通协调后,加强了全县妇幼保健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严格《母婴保健技术许可证》的准入条件,各基层医疗机构充实了相关工作人员。于2011年下半年全部开展了孕产妇健康管理的相关服务规范。但是由于产后访视和新生儿访视大部分单位都是由乡医承担,相继出现了访视质量低,相关专业知识匮乏的情况。为此对各单位加强了师资培训,并定期对乡医培训、督导、检查使工作慢慢步入正轨。0-6岁儿童健康管理。0-3岁儿童结合预防接种系统以及日常医疗卫生服务等途径系统管理率一直在90%以上。但4-6岁儿童管理存在一定难度,多方与教育部门沟通,在辖区内幼儿园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使得在园儿童查体率达到95%,并且指导家长对小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儿童保健指导。
3效果
通过三年来的工作实践,对开展重大及基本妇幼卫生公共项目的
效果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3.1通过对广大群众的健康教育,充实了人们的妇幼保健方面的医疗知识,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
3.2提升了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及乡医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降低了我县的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及出生缺陷。
3.3与多部门及各医疗机构沟通、协调、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体现了团队合作,使群众对我们的满意度大大增加。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1.1管理体制不顺,三级网络管理松散
①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网络虽然已经基本建成,但仍然没有充分发挥相应的功能作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有的在卫生局、有的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市)卫生局和本辖区疾控中心联系不够,衔接不密切、配合不默契,导致在项目的监管、督导、培训、指导、资金下拨等方面都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②即使都放在卫生局管理,也存在疾控处牵头管理业务,妇社处负责下拨资金的现象,导致社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量与资金划拨脱节的现象,不利于调动社区工作的积极性。③区(县、市)卫生部门督导力度严重不足,很多区县卫生机构全年对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督导覆盖率达不到100%。辖区内很多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2年都督导不了1次。仅仅靠市级卫生部门的半年抽查和督导远远不能控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质量。④太原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单位,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一个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是规模小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几乎不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而区县一级的单位也疏于对服务站的管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属于脱管状态。
1.2绩效考核流行形式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是推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有效举措,对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增进居民健康,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实现卫生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各区(县、市)都开展了绩效考核工作,但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考核结果没有真正做到和拨付资金挂钩,因此,绩效考核效果差,监管力度差,没有起到激发和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促进项目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的作用。
1.3人员问题
我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缺乏、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不高、工作不积极的问题。尤其是基层机构很多情况下聘用临时人员来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
1.3.1基层卫生技术人才短缺:乡镇卫生院人员问题尤为突出,乡村医生难引进、留不住。年轻的专业人员太少,年龄偏大的乡村医生由于自动化办公能力有限等因素,管理公共卫生工作难度更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量日益增加的同时,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实施和质量。
1.3.2基层队伍稳定性差: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与大医院医生相比,社会地位低,受尊重程度差,工作辛苦,而且工资待遇、培训考核、职称评定等政策尚不配套,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队伍变动频繁。
1.3.3人员整体素质低下:许多基层医院的全科医生和医务工作者集预防、医疗多项职能于一身,但是基层医务人员并未具有较多的公共卫生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导致基层公共卫生力量薄弱。村医中三低现象(学历低、技术水平低、服务质量低)非常突出,很多人根本不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服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质量。
2建议
2.1明确职责、加强相关部门协作
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涉及面广、不仅需要卫生、财政等相关部门问的协调,而且也涉及到卫生部门内部各单位、各处室的内部合作。因此,需要建立责权一致的分工机制。按项目管理原则,明确项目责任部门及其职责、任务,并签订责任协议。建立政府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基层卫生组织之间综合管理机制。在组织和业务技术方面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同时需要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避免各说各话,各做各事,相互埋怨,互相扯皮的不良局面,使该项工作形成一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有机整体,共同做好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工作。
2.2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与监管机制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手段
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是有效资源配置,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的有效实施,必须对项目落实情况及效果进行考核和监督检查。针对目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和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改进:①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补偿,建立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拨付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②将日常督导考核结果、培训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分值中,真正做到将日常工作质量与年底抽查结果相结合的方式,保证绩效考核公平公正性;③对实施情况较好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提高其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积极性;④加强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和投入,充分发挥其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