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1新农村规划的理论和编制方法尚未形成自身完整的体系
我国目前对村庄规划的理论研究较少,没有形成我国村庄规划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编制办法和标准体系,这对占全国总人口60%左右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和需求来说是极不相适应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不断改善农村地区人们生活质量,迫切要求制订农村地区的规划编制办法。
1.2规划周期较长,内容重点不够突出,与指导新农村建设要求有一定差距。
现行村庄规划编制内容较多地体现在参照城镇规划编制的手法和内容,规划周期相对较长,没有突出体现农村规划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没有从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往往出现规划编制与实际操作中的脱节,发挥不了规划应有的指导作用。
1.3新农村建设面广、差异大,如何体现分类指导,提高规划的针对性、指导性。
农村居民点数量大、分布散、规模小,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也有一定的差异,生态环境容量相差很大,如何体现分类指导,制订不同的发展策略,探讨符合农村自身发展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是规划中一项重要内容。
1.4规划建设标准及实施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
新农村建设提出具有时展的背景,有着特定的发展目标,如何体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要求,实现发展目标,必须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必须加强规划的标准及实施策略的研究和制订,完善现有村庄规划的理论体系和内容,为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提供支撑。
2.构架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和相应的主要内容
我国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相关标准方面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框架,根据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理念,不断完善农村规划编制体系框架,构建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可划分六级层次,相应层次编制阶段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更加明确。
第一级、国家级层面,第二级、省级层面,第三级、省辖市级层面,第四级、县(市)级层面,第五级、乡镇级层面,第六级、农村层面。
3.加强村庄规划,逐步完善新农村规划的有关内容,健全覆盖农村的规划体系
立足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居民点分布及规模等不同特点,按照不同发展模式的要求,实事求是,注重效率,指导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对新农村规划编制的内容进行简化、深化,突出以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和中心居民点规划建设两部分为重点内容,明确规划发展目标和相关建设标准,提出规划强制性内容,对道路宽度、河湖水系、绿地、农田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划定强制性控制的红线、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对动态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因素,提出规划指导性内容,让农民看了规划明白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真正实现让规划“龙头”领跑新农村建设。
3.1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的功能定位和承担的作用,决定了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的编制目的和主要内容。应是以村庄居民点布点规划为重点,解决农民住区建设发展的空间载体。居民点布局规划应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产业集中布局、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居民点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的编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3.1.1人口规模预测
依据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等因素,预测村域近远期总人口。
3.1.2居民点合理布点
从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和满足城镇建设需要出发,按照安全、方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分类、分步、分期地进行布局调整,把居民点整合与空间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考虑区位、地形地貌、区域性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合理的耕作半径等因素,并依据上位规划要求,结合现状居民点分布和相应的人口规模,近远期人口发展,科学进行规划居民点布局,明确居民点规划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注重体现居民点体系空间布局特色。
3.1.3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设施包括文化、中小学、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等公益型公共设施。村庄公共设施配套要体现按居民点规模分级配套的原则,提出配套的内容和标准。配套水平与居民点的规模相适应,并与居民点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
3.1.4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电信、广电、环境卫生设施和能源利用等方面。坚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先行,充分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共享共件、管网的衔接。提出配套内容和相应标准,建设标准适应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近期重点解决水、路和环境景观特色。
3.1.5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及空间利用
坚持产业发展与居民点体系建设互动协调发展的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的原则,充分研究村域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合理安排生产用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发展空间。
3.2中心居民点建设规划主要内容
中心居民点规划建设是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也是近期建设的重点和突破点,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3.2.1明确中心居民点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形态。
3.2.2确定中心居民点的建设模式,提出原有居民点整治方案,明确新建区的具体规划建设方案。
3.2.3明确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和对策。
3.2.4对水、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提出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
3.2.5对中心居民点风貌、环境特色、建设时序提出指导性规划。
3.3一般居民点规划指引
一般居民点建设规划依据村庄居民点布点规划,有计划分批编制,一般以整治规划为主要内容,结合用地发展条件和生产需要,对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形态和建筑布局进行统筹安排,提出整治方案,根据相应的规模和长远发展的要求配置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4.完善新农村规划技术经济指标,科学确定村庄规划建设标准
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及管理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订新农村规划的各项建设标准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新农村规划编制全国各地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目前尚未形成符合村庄自身发展要求的完整的标准体系,部分已有的规划标准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有的指标可进一步简化,统一指标统计口径。目前出现建筑面积、套内面积、使用面积等指标,概念太多,不能使人明了,可比性差,建议采用建筑设计面积和使用面积两个指标来统计,建筑设计面积反映了建设的规模,使用面积反映了每户关门后实际的使用面积。这样统一了技术经济指标统计口径,表述更科学、更准确、更实用。由此可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制定通俗易懂、实用的规范技术经济指标,相应明确统计的内容和口径,建立相应的规划建设标准体系。
5.加强新农村规划实施路径和政策的研究,建立责任目标考核体系,推动新农村健康快速发展
一、指导思想:
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各项方针政策,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鼓励劳务输出,促进村域经济实力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落实惠民政策,如期实现脱贫,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教育、“五保”供养、低保、农村合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努力把英阿瓦提村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优村、经济强村。
三、工作任务:
(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夯实新疆稳定发展的基础。以争取人心、做好群众工作为统领,以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为重点,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团结引领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变化变革、敢于担当,着力在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基层基础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二)重点项目建设
1.贯彻落实安居工程,配合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安居房政策,保证所有群众都安居乐业。
2、争取上级支持解决过境公路、周边矿场环境污染问题,
(三)基础设施建设
1、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改造饮水工程,让全村百姓随时都能用上自来水。
2、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逐年硬化泥泞的巷道道路,完善渠系、绿地建设,美化亮化巷道,实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
(四)产业发展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试点摸索适宜英阿瓦提村种植,改变现有的玉米、小麦这种简单、单一种植模式,发展鲜食玉米、林果、庭院经济相结合的新型混合农业。
2、整合养殖资源。整合现有的养殖户,成立养殖合作社,提升科技养殖水平,强化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如果可能实行人户分离养殖模式,改善居住和养殖环境。
3、支持和鼓励短平快企业在本村落地,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个体农产品加工循环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
4、在完成环境治理和美化亮化的基础上,延伸庭院经济产业,发展农村度假旅游。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堡垒作用。继续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加强班子的学习和团结,进一步提高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执政能力和执行力;推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建设好学习型、创新型、廉洁型、节约型的村级组织,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