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影像作品(收集3篇)

时间: 2024-09-07 栏目:办公范文

影像作品范文篇1

对大多数中国摄影人来说,“影像市场”还仅仅是个概念,既没有形成体系,更谈不上成熟。影像的一级市场仅限于国外机构、个人零星的低价购买。而在他看来,二级市场的建立是成熟市场体系的标志。

“影像市场中作品资源,有的有形,有的无形。有形的是少数已被市场证明有价值的。无形的则是多数尚未被市场证明其价值、有待我们去整理发掘的。这正是中国影像市场的机会和魅力所在,谁占先机谁就会有收获。”

同时他也强调,在这之前,重要的是先将中国百年来的摄影图像做系统而全面的梳理,重新判定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像作品的艺术价值,理清影像艺术的源头,找出有代表性的中国人自己拍的最早的影像作品。

在中国艺术史中,影像史是个巨大的空白。这里所说的“影像史”不同于“摄影史”,前者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影像艺术的特质,注重从学术的层面评判影像的文化艺术价值,它以影像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背景和所对应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为依托,后者则是对摄影本身的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人和事进行系统的归纳和研究。

经过这种学术层面和历史背景的剖析,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对影像价值有重新认识。原来一些认为不错的,现在有可能做出颠覆性的评价,而原先一些没引起重视的,现在可能会标以“经典”。经典的作品才是不朽的。这是建立中国影像市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中国,不是缺乏有价值的影像,而是我们对影像艺术历程缺少研究,从而使许多经典影像藏在深闺人不识。

做为艺术家,重要的是在自己的作品上下工夫,明确自己创作的理念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市场资本依附的需要,这同作品的面貌、内涵关系很大。通过市场的自然成长,慢慢地经过市场的筛选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突现出来,没有价值的就会被淘汰。

摄影作品收藏的国际标准

1摄影作品具有复制性,因此购买一张照片作品,要注意几个必要的要素:作品名称、作品尺寸、作品编号以及艺术家的亲笔签名。

2一般来说一件摄影作品会有一张底片,同一张底片最多能印两个尺寸,每个尺寸至多做10个编号,编号为1/0到10/10。当两个尺寸的20件作品全部售出时,艺术家才可以做这件作品的AP版,一般可做两个尺寸,每个尺寸2件。

3摄影作品的价格制定一般以艺术家的知名度、照片作品本身的知名度和市场的行情为依据,照片的价格一般与印数成反比,也就是说印数越多价格越低,反之则价格越高。

4画廊应当按照编号的顺序卖作品,从1/10开始一直到10/10,并且价格按阶段逐渐递增。

5买家在购买照片作品时,画廊有义务提供此件作品前几个编号作品的去处,以便买家确定购买的是第几张作品。

6当买家购买一件作品时,艺术家应当提供该件作品的原件和demo版两件,demo版用于展览,原件用于保存。

7在照片的保存上,应当用专业的塑料布包好放入冰箱内恒温保存,如果作品由于某种原因损坏,藏家可剪下作品编号返还艺术家,艺术家则有义务无偿复制一份,其中包括作品的原件、demo版、作品的编号、尺寸、艺术家的签名等。

如何判断摄影作品的价值

20世纪90年代初买照片都是论斤买,而现在一幅作品的价值都升到了五千到一万左右。随着摄影作品价格的节节攀升,进入这个行业进行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么,怎样判断一幅摄影作品的价值呢?

判断一幅作品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作品在社会历史、艺术历史上所占的地位来判断。

2从作者的地位来判断。

3作品保存的完整性。

4序号和发行数量。

影像作品范文篇2

“新生代”概念的提出源于200S年瑞士爱丽舍博物馆举办的“50位新生代摄影师”联展,意为“再创造,重新确立”。史上的摄影大师已渐行渐远,而创新成为新一代的课题。这些青年人面对当前社会的使命、问题和困难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发出了属于这一代人的声音。

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接受过艺术或摄影的高等教育——这是新生代摄影师们的共同之处。他们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成熟的艺术表现力,使用相机、photoshop等工具表达人类、物质与存在、空间与形式、工业对自然环境的侵占、战争和病痛,想象和回忆等主题,在探索摄影艺术前沿方向的同时,不乏深入和独特的个人思考。在他们的作品中,新的观念和技术手段得到大量运用,而传统训练中惯用的手法消失了。例如影室人像,虽然焦点还是如传统般地放在人物身上,但是对于人物个性的揭示却被类型学的区分所取代。

学院是否能造就杰出的摄影师?他们怎样处理艺术与商业、真实与虚构、经典与当代之间的关系?是否真的有一种被称为“学院派”的标准风格?新生代摄影师们的作品正在给出答案。

人物组合

玛拉·卢瑟福(MarlaRutherford),1978年生。2001-2004年就读于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玛拉·卢瑟福的照片展现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将不同的人们放在一起。她作品的独创性在于将老人与孩子,受虐者和拜物主义者并列呈现出来。通过将这些人物组合放置在普通的场景中,作者把平凡与奇特混合在一起,从而使观者更加容易接受这些异常事物。在其色彩明亮的作品中,卢瑟福使用了一种接近广告摄影的风格以吸引观看者。

美容师系列

拉斐尔·赫夫提(RaphaelHetti),1976年生。1998-2002年就读于瑞士洛桑州立艺术学院。

拉斐尔·赫夫提在百货公司找到他的模特儿。采用正面的视角,他尽可能获取更多的细节以达到让脸部成为一幅图画“的效果——这个观念在被摄者身上得到证实,她们是化妆品销售员,致力于推销娇韵诗,兰蔻,香奈儿等化妆品牌。在化妆面具的掩饰下,人的个性被隐藏起来。背景中的彩妆和护肤品依稀可见却无法看清,这些产品试图让我们相信自己可以战胜时间和身体的自然衰老。创造一张脸即创造一幅图画——赫夫提拍摄的肖像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一主题。

白化病人系列

彼得·雨果(PieterHugo),1976年生。

2002-2003年就读于意大利班尼顿艺术学院。

彼得·雨果是个关注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纪实摄影师。2003年起,在前往非洲、欧洲和南美洲的旅程中,他开始了庞大的拍摄工程。在白化病人系列中,他呈现出这个边缘人群直面镜头毫无畏惧的肖像。在今天的非洲,白化病仍被认为是噩运的标志;或被极端崇拜,因为他们外表的特殊被视为一种魔力的象征。彼得-雨果的摄影报道试图为白化病,并观察外表的差异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日常生活的。

虚构人物系列

伊娃·劳特琳(EVaLauterlein),1977年生。

2000-2003年就读于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校。

伊娃·劳特琳质疑脸部作为个体标志的观点,而这一观点却是传统肖像摄影的核心。采用一种“立体派”的风格,她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同一人,再使用计算机来建立许多肖像,有时一人能得出30幅完全不同的影像。通过观看肖像,我们无法得出任何关于模特儿个性的信息。

粘土雕塑系列

影像作品范文篇3

[关键词]《白鹿原》;影像化;文学作品

《白鹿原》连载于1992年《当代》第六期和1993年《当代》第一期,199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白鹿原》一面世,评论界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可谓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所罕见。

不过针对《白鹿原》一直有不同的争论、批评。然而,真金不怕火炼,尽管它本身还存在某些不足,文中的价值观、世界观多少有些“落伍”,但那些非科学的批评、压制,却无损于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它先是荣获陕西第二届“双五”文学奖最佳作品奖和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后来,略加修订的《白鹿原》又在1997年12月19日荣获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海外评论者梁亮评价《白鹿原》,“肯定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从〈白鹿原〉和〈废都〉看大陆文学》,摘自《交流》1994年第一期),《白鹿原》的作者实,毫无疑问,是当代中国作家群中的大家之一,他以自己震惊中外文坛的非同凡响的佳作,达到了一般作家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实在小说开头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而这样的题记也为整部小说定下了基调。《白鹿原》洋洋洒洒50万字,故事时间跨度大,叙事结构繁杂,人物众多。虽然主要人物是白嘉轩和鹿子霖,但两大家族以及相关主要人物就多达26人。其中出场人物,有名有姓有台词者加起来将近百余人。改编成影视剧是相当困难,再加上其中大量露骨直白的性描写以及对“历史”的一些价值重估和批判,村中怪力乱神的描写等,如何在纷杂中找出一条合理的故事主线,既能赢得口碑又要得到票房,这非常考验编剧和导演的功力。迄今为止,《白鹿原》被改编成舞蹈、戏曲、话剧,但影响甚微。《白鹿原》电影的缺席一直是不少人的遗憾,有人曾说“《白鹿原》是最难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

1993年小说出版后一个月,原西影厂厂长吴天明就找实谈电影改编权。吴天明当时还在美国,直接让在国内的弟弟找到实,签了授权书。“我觉得吴天明很适合,他是陕西人,拍过《老井》,懂得农民。后来谢晋也找到我,我说已经签给吴天明了。”实后来回忆说。剧本由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编剧芦苇操刀,芦苇当时已是电影圈中的重量级人物,他参与编剧的电影有《霸王别姬》《活着》《秦颂》等。结果由于大环境问题拍摄计划被迫搁置。

2002年,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李建国发话要把陕西做成影视大省,并点名提到《白鹿原》《李自成》《司马迁》等项目。西影厂开始准备《白鹿原》,并委任芦苇为编剧。从2003年到2007年,芦苇总共写了7稿剧本,每稿都超过6万字,合在一起有一尺半厚。在2004年,他举荐王全安为导演。当时王全安仅凭《惊蛰》等一些地下电影在国际上小有名气,但完全不被国内观众所了解。芦苇慧眼识英雄,全力举荐王全安,按芦苇的话说“只认活好坏,不管人如何”。2005年因为资金问题,剧组暂时停止拍摄。在等待资金期间,由芦苇编剧王全安执导,弄出来一个《图雅的婚事》的“小品”级作品,扬名海外,为王全安捧回了一个小金熊,也为后续的拍摄提供了便利条件。

芦苇介绍说,一开始导演的人选是张艺谋和陈凯歌,但二人都因档期等问题婉拒。最终选择王全安,是因为芦苇对王全安早期作品的一种肯定和信任。但到2010年正式开始拍摄阶段,芦苇才发现自己的剧本被弃之不用,王全安另起炉灶,自己亲自上阵改写了剧本,芦苇的剧本只有部分元素被采用。

2012年2月,王全安带着“他的《白鹿原》”参加了第62届柏林电影节,也是当年惟一一部参加竞赛单元的华语片。柏林电影节是王全安的福地,2007年凭借《图雅的婚事》,王全安斩获了他的第一个金熊奖,也使他跻身国内一流导演队伍。2012年他还想如法炮制,结果却大失所望。虽然华语媒体好评如潮,可是国外媒体一片郁闷。大部分都集中在线索太多太乱,人物形象不清晰,故事背景交代不清,总之外国媒体普遍反映看不懂。最后的结果也表明了这一困惑和不解。《白鹿原》最终只获得了最佳摄影银熊奖,获奖的是德国籍摄影师,王全安从2010年开拍到2012年上映,历时2年艰苦岁月最终为他人做了嫁衣。

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片长150分钟版本剪掉了大量故事内容,给观众欣赏带来不小的困难。王全安一再强调,影片主要是拍给那些没看过小说的观众看的。而且,他也承诺要忠实原著。不过就目前能看到的公映的150分钟版本,似乎王全安并未能兑现他的承诺。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就要遵从电影规律。一般电影,主角人数很少有超过7个。这是电影经过一百年发展总结出来的规律。王全安对《白鹿原》主要人物的增删也依据这个原则。影片中,王全安只保留了白嘉轩、鹿子霖、鹿三、黑娃、白孝文、田小娥和鹿兆鹏。为人诟病的是他去掉了书中两个重要角色,朱先生和白灵。

朱先生,白嘉轩的姐夫,白鹿原的才子,白鹿书院老师,一生都在修白鹿原的县志。这也是实动笔写《白鹿原》时,最早成形完整的人物。朱先生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暗伏的主要线索,也是故事发展点题的人物。影片中去掉朱先生后,每每进入一个新历史时期,都用字幕交代了事。白灵是白嘉轩的女儿,新社会理想和自由的代表。活泼、善良、勇敢,是白鹿原象征白鹿的化身,忠诚的革命者。这一人物原先已经拍摄完毕,但是最终上映时被删得干干净净。小说中白灵的分量比田小娥重得多,导演在影片中的取舍多少让人容易产生“徇私情”的联想。用电影讨好他的新婚爱妻。

《白鹿原》改编的一个最大难点是故事叙事线索繁杂,几条主线齐头并进,同时又加进了许多“旁枝末节”的支线剧情。实在其小说后记中也着重提到,白鹿原就是白嘉轩,白嘉轩就是白鹿原。白鹿原的文化内涵全在白嘉轩一人身上集中体现。书中叙事线索繁杂,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在白鹿原几代人的恩怨斗争;黑娃的个人成长历程,淳朴的革命分子、土匪、军人、知识分子;鹿兆鹏、鹿兆海、白灵三人的革命追求和爱情纠葛;田小娥和黑娃、白孝文、鹿子霖的孽缘……这众多故事走向中任何一条,皆可以独立成篇,单独拍成一部电影都不为过。最后,王全安在150分钟的公映版中,选择了以田小娥为中心的叙述主线。

故事一开始从张丰毅饰演的白嘉轩和刘威饰演的鹿三在麦田里割麦展开,紧接着镜头切换到白嘉轩领着族人诵读《乡约》,再到鹿兆鹏、白孝文、黑娃三人看马、驴配种,白孝文挨打,皇粮被抢鹿子霖哭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鹿子霖当官,鹿兆鹏结婚逃婚,黑娃第一次见到田小娥。这么多信息全部压缩在影片的前半小时内,情节如同走马观花让人应接不暇。如果是没有阅读过原著小说的观众,头半个小时肯定不少人会晕头转向。即使加上大量的对白,也让人感到话不达意。

与前30分钟不同的是,从田小娥出场,节奏似乎一下慢了下来。从疾速狂飙的状态突然进入了闲庭漫步。导演开始努力着墨于田小娥的细节,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端着她的烟枪吞云吐雾……总之,明眼人都能瞧出来,导演为张雨绮扮演的田小娥的出场做足了工夫。这让前面的白嘉轩等一干人等,顿时没了光彩。接下来的情节展开也不出所料地围绕田小娥动起来。但田小娥的故事基本按照小说原著,改动不大,只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不过,田小娥死后化成厉鬼,附到鹿三身上报复白鹿原村民这一个重要精彩的情节,可能因有宣传怪力乱神封建迷信的嫌疑,被导演放弃。前期影片宣传时大肆宣扬的田小娥与黑娃、鹿子霖、白孝文的戏,也仅有个只鳞片爪。如果冲着这些去看白鹿原的观众,一定会大失所望。这些场面还不如同期上映的《二次曝光》来得生猛。

故事到田小娥被她老丈人鹿三刺死,影片迅速收尾,到1938年日本飞机把白鹿原祠堂炸毁,全片戛然而止。早期在预告片中看到的白孝文当县长、黑娃被枪毙等情节在150分钟版本中没有看到。整部电影顿感单薄了不少。而王全安之所以只保留了田小娥这一线的故事,这和王全安本人的水平和能力有很大关系。

综观王全安的所有作品,几个代表作《惊蛰》《纺织姑娘》《图雅的婚事》,就会发现,他最擅长的题材是女性题材。最爱表现女性被压抑的、沉重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欲望。因此他最后在白鹿原中保留了完整的田小娥的戏份,虽然有讨好新婚爱妻的嫌疑,但是更多的应该是他对女性题材准确和成熟的把握,让他更有信心去完成整部作品。重复自己往往也是最简单最直接让自己不失败的做法。

好的导演对演员的表演掌控也是非常严格的。而《白鹿原》集合了中国一流的演员阵容,即便是不冲着故事,演员们的表演也是一大看点。目前只能看到150分钟版本,仅就这个版本来评判张丰毅的表演,只能说比较失败。除了表现出来白嘉轩的笔直的腰杆,白嘉轩身上的传统儒家文化的浸润,很少看到。只是一副封建家长的做派,几场在祠堂执行家法的戏让人有点讨厌这个角色。张丰毅版的白嘉轩有威严,有气派,缺少人情味和狡黠。吴刚扮演的鹿子霖倒是放得很开,恣意盎然疯疯癫癫,只有放没有收。鹿子霖那种农民的狡猾丝毫看不到。鹿三倒是忠心耿耿,淳朴老实,不过似乎这种表演也没多少亮点。

鹿兆鹏、白孝文和黑娃三人,前二人简单的脸谱化的表演,没有亮点。尤其是书中白孝文这种封建伦理培养出来的懦弱、卑鄙、阴险的革命投机分子,人物塑造应该是非常复杂和多面的。可惜成泰燊将其塑造得太过平面化,从一个性无能者到后来的县长,非常丰满的人物,在导演的剪刀下,变得呆板。段奕宏的黑娃保持了一贯表演水准,也许是田小娥的关系,让他有了发挥的空间。

影片中麦田、牌坊、轿子、戏台、皮带面、秦腔……各种服装道具细节做得非常认真仔细,堪称完美。可这些原本应该是为剧情和人物服务的细节,在影片从头到尾都被割裂在整部影片之外,实在让人扼腕。王全安有野心有抱负,可惜他的《白鹿原》更像是从《清明上河图》上面裁下来一小段画面,从大格局变成小场面,没有了厚重没有了深刻,有的只是画面,成就了摄影师。

[参考文献]

[1]实.白鹿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梁亮.从《白鹿原》和《废都》看大陆文学[J].交流,1994(01).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怎么介绍我自己(整理2篇)
  • 下一篇: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