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防拐骗安全教育方案(整理2篇)

时间: 2024-09-11 栏目:办公范文

防拐骗安全教育方案范文篇1

一、实――安全工作要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假

一是安全制度要实。据某校2011年统计,学校收到上级安全文件及学校制定的各种安全制度文件达到88件,这些制度和文件渗透到学校安全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在安全上做到了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学校制定的制度,任何人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实现由“对人负责”到“对事负责”的转变,从而提高教职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二是安全措施要实。针对学校存在的安全不足,提出实实在在的整改措施。比如,学校教室的后窗较低,且没有防护栏杆,就应及时装上后窗防护栏杆;针对学校门卫大多是老弱者,应及时与政府协调,取得专项保安资金,配齐专职保安队伍;针对学校门口就是交通要道,学生上下学过马路不安全,学校就应和公安部门联合,每天上下学时派2名交警,配合学校的教师安全护送学生过马路;针对学校没有安防设备,学校应及时地配置安防设备。

三是安全管理要实。加强重点部位管理,在校园食堂、宿舍、教室、走廊、楼梯等重点部位设立明显的各类安全标志和逃生路线,增设摄像头,全天开启,有效防止火灾、中毒、坍塌等事故。加强重要时段管理,学校要组织专门力量在学生上学、放学等重要时段,维护好校门口秩序,防止拥堵和外来人员混入校内,有效预防群殴等暴力现象发生。特别要强化课间、三餐、午休晚休、值班轮岗交接等空当时间管理,实行空当值班制度,实现学生安全的无缝对接。加强重点人员管理,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教学计划,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建立分类管理机制,加强对学困生、留守儿童、特殊家庭等子女的管理,尤其要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诊断、个别辅导。同时,做好校内矛盾纠纷的排查,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二、细――细节决定学校安全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安全责任分解要细。“安全工作,人人有责”,那么每个教师的安全岗位在哪里?职责是什么?安全岗位和责任应细分到每一个教师,应让全体教职员工明确自己的安全岗位和职责,形成安全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浓厚氛围。

二是安全隐患排除要细。在安全隐患排查时,不留任何的死角和空间。如有一所小学的宣传栏突然倒塌,2名正在出黑板报的学生身亡,这个悲剧的发生,是非常不应该的。据了解,教育局在前几天就要求各校要进行一次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可是学校总务处没有认真细致地进行校舍安全检查工作,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三是安全预警方案要细。不幸发生安全事故后,学校能否在第一时间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这考验着学校安全预警方案是否有效、是否制定得够细、是否有预演。安全预警方案应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个事故发生后各类相关人员应立即做什么等。细节决定事故发生后处理的效率。

三、新――安全工作要不断创新,安全工作才能与时俱进

一是安全制度措施要创新。面对安全工作出现的新问题,要不断更新安全的制度和安全的措施。这样,才能做到针对性,提高安全的有效性,保证师生在校的安全。

二是安全教育内容要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安全问题,如食品安全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食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在学校安全教育中,就应增加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

防拐骗安全教育方案范文篇2

摘要:近年来教育部及上级主管部门多次强调,要围绕“文化安全智慧安全”这一理念推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新时期校园安全管理不能仅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而应提升到文化建设的层面。那么如何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构建人本化、精细化、园本化、常态化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笔者谈谈近年我园的一些做法,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文化;智慧;安全;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73-02

一、构建“人本化”的安全管理文化

学校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在管理的态度和行动中,落实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融入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践中。

1.运用联网层级式管理模式。学校安全管理涵盖各岗位各部门乃至一日各环节,仅靠分管部门一己之力无法完成。我们将“联网层级式管理”模式运用到学校安全管理中,构建以园长为中心、行政和业务副园长为主要分支点的管理网络,按层级分解各部门所有人员的安全职责。督促中层干部、一线保教人员、后勤人员履行“一岗双责”。由上至下、脉络明晰,推动了安全管理从“被动”转向“互动”。

2.落实具有岗位特点的安全职责。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校关于安全责任的表述则比较简单或笼统,因此教师对安全职责的认识比较模糊。根据工作性质,制定了“安全职责”,并将一日重点环节如家长交接、食品卫生、进出园、午休管理、隐患自查等,制定相关《安全操作指南》,易看易懂易操作,使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有章可循。同时对照岗位职责,以“是否履行了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标准来自省自己的行为,既调动教师积极性,又减少教师压力。

3.建立共同认可的安全行为规范。完善的安全制度是学校管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建立流程上实行“从上到下、从下再上”,建立共同认可的安全行为规范。进行动态管理。

4.建构三维合作的安全防范机制。学校与社区、家庭共同构建三维防范机制,进园做到“三参与”,即参与管理、参与培训、参与助教。使学校与社区、家庭共同搭建起互动的桥梁,构建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环境。

二、实施“园本化”的安全课程文化

内容结构上立足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凸显不同年龄段的重点内容。在教育形式上,重在以游戏活动、模拟体验为主要手段,体现“课程游戏化”的教学主张。在课程管理上建立完善机制,保证师资、教材、课时、教学计划的落实。

1.立足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分阶段、分模块开展教学。公共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和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内容涵盖交通、食品、消防、防灾、用电、溺水、运动、踩踏、防拐、报警、防坠、室内外安全等。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地域特点、季节变化、疫情变化,选择适宜教育内容,按内容特点、难度不同分解到各年龄班的教学进度中,如在“防拐骗”模块中,对于小班的要求是“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中班是“在公共场所不远离线单独活动,知道简单求助方式”,大班则是“了解多种常见的拐骗方式,掌握报警或多种求助方式”。同时结合特定的活动日如消防宣传日、交通安全日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使安全教育层层递进。

2.完善课程管理,保证师资、教材、课时、教学计划“四落实”。我们整合优秀教师资源,成立专门的学科小组,来引领学校安全课程的实施。在教材方面,以省厅下发的《安全教育读本》为主,本地特色教材为辅,来编写校本教材;在课程方面,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幼儿园课程范畴来统筹安排,明确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在课时上,完成规定每年12课时,并结合特定的主题教育日开展活动;师资上,抽调有钻研精神的教师成立教研组,开展课题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编写教学方案全园推广。保证安全教育师资、教材、课时、教学计划得到落实。

3.信息技术与安全教育活动的有效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入安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环节,并对电子白板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提炼,形成优秀案例。通过整合优秀教师团队,聘请专职电教人员,设计教学课件,丰富优化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举办安全教育优质课观摩、优秀课件评比,构建互动的网络教研模式。创建校园论坛,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实现异步交流、共享成果,使课程建设更加优化与完善。

4.以游戏活动为载体,注重体验式学习。提出以游戏活动、模拟体验为主要手段,通过体验式学习来“悟”而不是“教”,体现了“课程游戏化”教学主张。即以游戏为载体,在模拟的场景中带给幼儿真实体验,让幼儿领会知识并在一定情境中学习如何运用。如“学习自救和求救方法”教育活动中,通过创设商场等模拟场景,学习走失时如何正确求助;模拟家庭场景,体验遇到火灾如何正确逃生和求救;“警惕陌生人”教育中,学习如何判断和拒绝“陌生人”的哄骗;又如我们将文明交通知识融入实景游戏,让扮演司机、交警、行人等,在模拟的道路情境中,学习正确行车、乘车和行走,体验文明交通、安全出行,以及学习拨打道路急救电话,学习使用应急求助等,使安全教育更具实践性。

三、建设“常态化”的安全环境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种实践活动,良好的环境文化是一位“润物无声”的老师。我们以建设校园环境文化、班级环境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潜移默化影响幼儿的观念和行为。

1.巧设具有文化内涵的户外安全教育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要让幼儿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把校园有限的户外空间拓展出无限的教育资源,使户外宣传环境成为安全教育的广阔天空,因地制宜地利用户外长廊、楼梯、操场设置宣传画、标语牌,精心打造安全教育氛围,如校园门口过道的交通标志线,引导幼儿和家长文明交通;楼梯处的安全童谣长廊,让家长和孩子在传诵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户外场地温馨的安全提示,给幼儿无声的保护。教育园地根据学校每月教育活动内容及各个时期的教育中心,定期出版宣传内容。使校园户外环境文化建设做到“贴近师生、贴近家长、贴近实际”。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职责(收集3篇)
  • 下一篇:普通话心得体会(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