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个城市的管理制度可以折射出该城市社会整体文明的程度和水平
城市管理制度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到2003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1%左右,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30%后,这个国家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成长期,由此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进入快速增长的起飞阶段。今天,人们大部分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已将目光转向了人居环境的优化上来,寻找一个生活环境最好,创业环境最优的地方来学习、来工作,以最低的成本延续健康的生命。城市管理制度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优化人居环境,造就人与城市的和谐共处,吸引外地人、财、物积聚到城市的功能。可见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是人居环境的竞争,哪个城市管理制度健全,这个城市精神文明程度必然就高,就能吸引大量的人才,而其他的资产都是随着人的迁移而发生的。例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市容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上,全体市民对市容和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如果都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提高文化和卫生素质,也是一个由“土”到“洋”,丰富城市内涵的表现。人居环境优化已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人财物的主要手段之一。人居环境改良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能够产生巨大宣传效应,引导其他地方人、财、物向这个地方流动。没有一个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不是走人居环境优化之路而成功的。政府必须把自己的工作,扎根于城市管理制度这一最基础的制度建设上来,极大地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程度,提高城市的竞争能力,以加快本地区的发展。
第二,城市管理制度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塑造城市形象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进入了更多地强调环境和质量的时期。要求城市管理者具备较高的综合修养和素质,提高对城市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研究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难点、立足点问题。因此城市要想发展,管理是龙头,管理是灵魂。城市管理制度旨在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连续实施。例如,城市的规划就要立足本市,着眼全国、面向世界,做到几十年不落后。同时也可借用国内外现成的高水平的城市规划方案搞好本城市建设,拿出一个高水平的规划来,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动力。高水平、协调的管理,能够促进城市生产力发展,促进产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城市竞争能力的提高。目前中国现代城市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城市管理制度要进行创新,管理意识跟上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城市管理制度就会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城市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城市的整体规划,对生产要素重新进行整合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各种要素不断整合和提升、城市之外的要素的汇入、城市各项功能的向外辐射等任务都是通过城市各项管理工作来实现,而这些管理工作的实现多是通过具体的各项城市管理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城市管理制度能够保障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各项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行。通过具体的各项城市管理制度的具体落实,保障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例如,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在各自辖区和职责范围内负责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有关管理工作;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城市区域的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城市园林管理部门负责市区内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城市市政设施管理部门负责市区道路及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工作;城市交警大队负责市区交通秩序管理工作;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实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交通秩序的监督检查和违法行为的查处。同时公安、工商、交通、卫生、规划、环保等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配合城管部门做好有关管理工作,确保城市各项工作的良好运行。
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要将一个个周边城镇和地区进行有机的组合,不是简单的进行拼凑的问题,而是将不同城市要素怎样整合与提升的问题,包括土地、水资源,包括城镇之间的交通、信息、污水治理以至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都要协调发展。城市化就是进一步释放和创新的生产力,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只有明确城市要素的不同功能定位,做好资源组合,才能迸发出新的活力。因此要对很多具体的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有效地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指导下进行开发,防止出现局部范围内现代化、范围外脏、乱、差的现象。我们知道,无序的局部开发虽然暂时对解决城镇居民衣食住行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制度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也会出现一旦政府需要总体考虑,重新征地,而征用的土地已是“熟地”,就需要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的现象。如果各个局部注重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按照各自的科学定位和相互间的协调发展,整个城市竞争力就会得到提升,也会有利于局部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城市管理制度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制度是最基础的工作。搞好城市管理制度,实现城市管理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与城市的积聚能力以及人与城市的相互作用、良性循环分不开的。在管理制度的规范下,周边的生产要素才能更有效的积聚到城市中来,才能发生集聚和增值效应,才有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才有科技、教育服务设施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城市忽视或弱化了城市管理制度,一个城市就对周边的生产要素不能产生积聚效应,而现有城市中原有的生产要素也向外发散,人、财、物的外流,这必将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并会给城市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这个城市必然会衰退。
关键词:新时期;城建档案;管理
一、城建档案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档案资料的采集、整理、储存、利用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安全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原始资料作为参考和保障。但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发展历程不长,虽经实践摸索、博采众长、快马加鞭,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还有许多亟待加强和完善的地方。
(二)依法建档、依法治档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需要完善,有效监督及执行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市建设的实践证明,无论是房屋、道路、桥梁,还是水利、电力、燃气等城市基础工程建设,它们的质量问题都涉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科学、有效监管,依法实行全过程的城建档案管理是重中之重。但目前城建档案管理的法律依存度和强制力都不足,对工程建设部门和包括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在内的城建监管服务部门的约束力都不够。重点体现在法律法规的不够完善,法律法规、文件规定等的宣传、解释、执行力度还不够。
(三)对城建档案管理的重视力度不够,档案管理的人才不足,人员的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去完成。城建档案的业务指导以及档案的整理、保管、利用和对外服务都需要足够的人手去完成。从对城建档案管理的调研情况看,地市级建设部门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比较高,但是县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特别是对城建档案的价值判断不清,对城建档案管理对城市发展的长远作用和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部分县区在城建档案管理方面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城建档案馆挂靠某个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不是单独的机构,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经费也没有单独纳入县级财政编制。很多档案管理部门虽然挂了牌子,但是一直与相关单位合并办公。有的县区城建档案由建设主管部门内设的档案室监管,很多城建档案资料零散地保存在档案室内。由于没有完善的保管环境和设施,大量的城建档案得不到系统规范的整理、储存和利用。
(四)城建档案管理所需资金不足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投入。在目前城建档案管理的体制机制下,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档案保证金和技术服务费被政府主管部门强制取消。政府此举为企业减负,对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具有重要意义。城建档案管理所需资金都由财政拨付,财政拨付资金内还包括人员工资,这样用于投入城建档案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所需的资金捉襟见肘,就需要加大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力度。
二、解决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一)依法授权、依法履责、依法治档,城建档案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违法必究
法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健全的法制,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更不会有完善的城建档案管理。应从城市建设为民利民、造福一方的战略高度入手,想方设法做好城建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千方百计多渠道做好法律法规、文件精神的宣传、解释和落实工作。使城建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规定等在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造等部门中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特别是通过大力宣传,为依法治档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应从法律法规制定和体制机制完善入手,赋予城建档案管理人员依法建档、依法归档的权力,并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城建工程的招投标、开工、建设、验收、交付等方面,实行全过程的依法建档、依法归档。建档要采用文字、图纸、声像等多种科学、规范、准确的手段进行。既要有原始资料,又要建电子信息资料,二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工程负责人和城建档案管理人签字,并依法履行工程披露义务,承担工程质量责任,使城建规划有图可循,城建质量有法可依,城建安全有责可究。
(二)从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充实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力量,全面提升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一支德能兼备的城建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随着新时期城市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必须加强档案管理人才的选用和培养。应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保障城市建设质量和安全的高度,增强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解决制约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人员不足及人员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在组织机构上,单独设立县级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单独划定机构和人员编制,单独设立办公处所,办公处所要满足城建档案的整理、储存和使用的需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城建档案的监管和服务。县级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应配备至少3到5名专职人员,实行逢进必考。面向社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招考热心档案管理事业、有档案管理专业和经验的人才进入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管理人员经常进行法律法规、业务理论和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奖罚、晋升、流转等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政府应加大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解决制约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做好资金使用方面的监管
资金不足是制约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城建档案的采集、整理、储存、使用等方面所需费用问题,解决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发生的合理性支出。财政主管部门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定期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查。确保财政的每一笔钱都能得到合法、合理地使用。对于滥用资金、滥发奖金等情况要联合政府相关部门采取限制财政资金拨付等办法严肃追究、严肃查处。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更要自觉做到对资金的合理使用,开展经常性的自查自纠,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能用之所需,落到实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