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传统礼仪(收集5篇)

时间: 2024-09-17 栏目:办公范文

传统礼仪篇1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左传中有言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足可见礼仪在文明社会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洗濯和沉淀的,那些优秀的文化价值礼仪不应被摒弃,而应被完善、继承和发扬。

驻德全权大使吴红波曾被德国记者问道“德国人能从中国学到什么?,吴红波答道:“谦虚。譬如:中国人完成一个项目,他不会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讲得是他的团队,他的导师,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国礼制精神原则所在。所谓“自卑不是要故装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态,谦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这种诚敬谦让,合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值得提倡。

传统礼仪还传播了许多优秀的基本价值观,如敬、恕、诚、信、仁、爱。在现代功利主义教学模式下,我们早已忘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而礼仪文化却给我们提供一个精神平台来领会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核。着名文学史者刘梦溪指出:“敬、恕、诚信、仁、爱等,应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传统礼仪也有其闭塞成旧的一面。如古时女子以纤小玉足为美,从小裹脚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弯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儿女应听父母媒约,指腹为婚是谨守孝道的错误观念也使许多有情人分隔天涯。传统礼仪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礼仪篇2

读了《中华传统礼仪读本》我感受颇多深。礼,是每个民族的标志,我们的中华礼仪拥有鲜明的东方特色,从中我们能够提升自我修养,又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可所谓一举两得啊!

礼仪,如果只是外表做的好,最后还是没有用的,犹如一个外壳,没有灵魂,除非在心中已经印下一个真正的“礼”字。

从诚敬中我懂得了,对任何事物都要心存敬意,要以诚相待,如果没有诚意,那就失业了意义。在如今的社会中,开车乱抢道、斑马线上车不让人,行人乱穿马路,这些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我们应该在道德上自律,让社会变得有秩序。

从仪容和服饰中学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但表达的不要过度,要理智的把握自己的情感,在重要和正式的场合,外表要端庄、衣着要得体,在与人谈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视线方向,要注意自己的表情。

在敬长中我懂得了“尊敬”一词,不是说说就可以的,而是要具体体现出来的,在家应该懂得尊敬父母和长辈,在学校应该懂得尊敬师长,向老师请教问题时,要起立,老师解答完时要道谢,这些都是我需要改正和加强的地方。

在宴饮中学到了,任何宴请都有主、客、尊、卑的区别,不能随意变动,如果有老人和长辈在要懂得礼数,进餐时要从容文雅、举目得体,菜再好也不能全部吃完,也不要因为自己不喜欢而一口不吃,这都是对主人的一种尊重。

传统礼仪篇3

香港的华人在婚事方面大多仍沿用习俗传统。通常男女双方在求婚成功之后,都会通知父母。双方家长会就筹备婚礼而约晤。先是商量婚期,-般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找算命先生排过之后择出良辰吉日。再而商量婚礼仪式、婚宴地点与席数。继而讨论礼金、饼、嫁奁等事宜。传统结婚礼仪,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其一,过文定和过大礼。文定为小聘,大礼为大聘。过文定是男家把衣物和首饰等聘礼送到女家,作为订婚仪式。过大礼则是男家携备礼金及各种礼物,如礼饼、椰子、茶叶,鸡或鹅、洋酒等送到女家,礼品数量全部皆用偶数。茶叶暗寓婚约一经缔结,女方便要绝无反悔;椰子取义有爷有子;礼饼是聘礼中之主要聘物,女家将男家所赠之礼饼分送亲友,即所谓“派饼”,向亲友宣布女儿行将成婚出嫁。现时-般人多采用西饼饼干馈送亲友。但馈赠中式,礼饼较受老一辈人欢迎,尤显对长辈的敬意。中式礼饼一般以“担”(100市斤)为单位,一斤有4个。男家送给女家的礼饼必须有两对龙凤饼,女家领受后回敬-对给男家,留作结婚当日“上头”及祭祀时用。派发中式礼饼是按亲属的亲疏决定送赠数量,必以双数计。聘礼物品还包括海味、京果。,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其二,安床、上头。安床是指男方的父母或一对有儿子的“有福气”长辈夫妇,在择定的吉日将新人的床布置妥当,说-些吉祥如意话并放上一些好意头的东西。有的家庭还要叫一位小男孩在床上坐一阵子,暗示新人婚后生贵子。上头则是结婚当日凌晨,在好时辰时,由新郎、新娘父母或“有福气”的长辈,为准备娶妻的儿子或准备出嫁的女儿梳理头发,边梳边说些吉祥的话语。此仪式表示子女自此真正长大成人。

其三,迎亲、回门。结婚当日,由新郎亲自到女家接新娘前往行婚礼或直接回男家。传统上,女子嫁到夫家后第三天由丈夫陪伴携备烧猪果品回娘家,但现时香港人已简化成即日“回门”。在教堂行婚礼者,习惯上是由新娘的父亲或兄长将新娘带到教堂交给新郎,但香港人多照一般习俗,先到女家接新娘再一起赴教堂,依习惯行婚礼。

其四,婚宴。中、西式婚宴均有人采用,但以,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中式婚宴居多。结婚酒席通常有八道菜,包括头盘、热荤、大菜以及单尾饭面、甜品等。生果通常由主家自备。酒席之菜色大同小异,而价格高低则因设宴地点、食品级数而有所不同。无论在何处设婚宴,甚至不宴客,皆要发请柬或通知书,将男女婚期通知众亲友。亲友收到请柬

传统礼仪篇4

中国是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礼仪文化。这与中国古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重视礼仪的制定及其教育是分不开的。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精华,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历史溯源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据记载,尧舜时期就有了礼乐教育的先例。《尚书・舜典》就有舜命契、夔以“礼乐”教育百姓、胄子的记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五教”即礼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人伦教育。通过乐教,使人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谨慎,刚毅而不妄为,简朴而不高傲;从而达到“神人以和”的境地。夏商周时期,用“礼乐”教育世子成为传统。

西周时期,礼仪就已经成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大宗伯的主要职责是掌管“五礼”之事,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通过这“五礼”实现对民众的教化、国家的治理。按照《周礼》的记载,西周治国有“六典”,其二为“教典”,为地官所掌。通过社会方面的礼仪教育,从而达到教化民众、治国安民的目的。西周学制分“乡学”与“国学”,予以实施礼仪教育。“乡学”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德”“六行”和“六艺”。六德是指六种品德,即知(智)、仁、圣、义、忠、和;六行是指六种善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六艺是指六种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国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三德”“三行”“六仪”和“三乐”。三德指三种品德,即至德、敏德、孝德;三行是指三种善行,即孝敬父母、尊敬贤良、顺从师长;六仪指六种重要场合或事件的礼仪,即祭祀礼仪、宾客礼仪、朝廷礼仪、丧纪礼仪、军旅礼仪、车马礼仪;三乐指三种乐教,即乐德、乐语和乐舞。通过学校礼仪教育,目的是为了“节民性”“兴民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可见,西周的礼仪教育实质是以道德伦理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的礼仪教育主要针对贵族及其子弟,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孔子在对西周的礼仪教育进行借鉴反思的基础上,把礼仪教育从贵族的狭小范围推广到平民社会,使礼仪教育成为提高普遍人性和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孔子强调,通过礼仪教育,不能使人们仅停留在知礼、识礼的层面,而是引导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使人们明礼知耻,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礼仪规范,不做与社会规范相违背的事,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实现“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3]的和谐局面。

继孔子之后,荀子更为重视礼仪教育。从其性恶论出发,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现实意义,即通过“礼”调节人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乐”的感染熏陶,使人们认同并自觉遵循礼仪规范,也即“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4]242荀子强调,通过礼仪教育,人人都可以成为像大禹那样的圣人。

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罢黯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五经成为官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学校教育也就成了经学教育,礼仪教育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此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教育家,大多也重视礼仪教育。宋代张载特别推崇“礼”,认为学礼、崇礼、从礼、守礼,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朱熹著有《家礼》一书,主要介绍家庭生活方面所行的礼事,包含饮食、起居、丧葬嫁娶、祭祀等日常应用家庭礼仪;同时,他为白鹿书院制订了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出了学生在修身、处事、接物方面的基本礼仪要求。

二、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价值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之所以被当政者和诸多文人重视,原因是其在教化民众、涵养德性、治国安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是个人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也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通过礼仪教育,使青少年了解立身处世中个人应遵循的准则和规范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鼓励、督促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反复体验、感受并践行这些礼仪规范,日积月累,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随之养成。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现为非常具体、细致乃至繁琐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几乎覆盖社会中每个人人生中的每个阶段,弥散于生活实践中的每一个场景,蕴含于每一个或盛大隆重或简单朴素的礼仪活动之中,使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礼仪规范的浸染之中,经过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内化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模仿、掌握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可见,中国传统礼仪教育通过实践养成、榜样示范、环境熏陶等方式,把外在的礼仪规范内化为素质修养和文明教养,使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从而使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礼仪浩如烟海,表面上是规定人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具体内容,但实质是以涵养人的良好德性为旨归,使人做出更多的道德行为。孔子认为,礼仪的本质(核心)是仁爱,不只是表现为人际交往的仪式和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特别是各种重要的仪式活动,使受教育者领悟、体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德要求,并自觉的认同和践行,从而逐渐内化为个人品德。中国古代众多礼仪活动的举行,除了表达人们的情感之外,主要目的是给人以教化,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例如,作为众礼之始的冠礼,中国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是非常重视的。因此,通过冠礼的各种仪式,使加冠者意识到,作为成年人要服装齐备、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在生活中,要做到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对国君忠诚,对长辈顺从。总之,中国传统礼仪教育习惯将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贯穿于具体的礼仪实践之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来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

3.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礼仪不仅仅是维护尊卑等级关系的制度,也是维持人际关系和伦常秩序的准则,更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和标准。荀子说:“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4]312礼仪就是对地位高贵的人要尊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从,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贱的人要给予恩惠。因此,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彰显社会交往中每个人应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每个人都要以此行事。一个人如果不懂礼仪,在生活中就会不知所措,在社交场合就会手足无措,也往往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所以,孔子说,把礼仪运用到宗庙之内,就会人人恭敬;把礼仪运用到朝廷之上,就会贵贱有别;把礼仪运用到家庭之内,就会父子相亲、兄弟和睦;把礼仪运用到乡里之中,就会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可见,通过礼仪教育,使每个人了解为人处事、人际交往的规矩以及职责所在,并自觉遵循礼仪规范和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和谐景象。

参考文献:

[1]孔子.尚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1:12.

[2]杨润根.发现论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48.

[3]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287.

传统礼仪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礼仪礼仪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34-01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精神财富,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的重要性。今天,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不被人们欢迎,怎么发展事业,立足社会?

我们的语文学科,教授的是民族的语言文化,是传授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我们要培养的是民族的栋梁,是具有美好修养的人才,而不是高智商的野蛮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礼仪教育,将礼仪教育渗入语文教学。

如何将礼仪教育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礼仪知识,水到渠成地教育学生

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发现传统礼仪教育的模本。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点滴地补充礼仪知识。比如,教学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教师可以发挥,告诉学生,现在有很多人大学毕业了,却不懂礼仪,不会接人待物,和别人相处时没有礼貌,甚至出口成脏,张口闭口就是国骂。这样的大学教育是失败的,这样的大学生怎能成为我们国家的希望呢?课文中说:“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在讲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我们分析林黛玉的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可以告诉学生,到别人家里做客要讲究礼仪,不可太随意,要有礼貌地和主人讲话。分析凤姐的放诞时,可以告诉学生,在客人面前,不可粗俗无礼,不可大叫大嚷。讲《拿来主义》,分析鲁迅对“礼尚往来”的讽刺时,可以拓展开来,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要讲究传统的礼仪习俗“礼尚往来”,别人送给我们礼物时,我们要表示感谢,同时也要回赠,以表示自己的友好往来。课文《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中认为,麦当劳之所以在中国受到欢迎,就餐环境及服务质量是很大的原因。他们的服务台明确地写着:“微笑”。我们在公共环境中也要以微笑的方式与人相处,也要自律,说话声调要低,不可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这些课文对我们教育学生讲究礼貌,懂得礼仪都有帮助,老师应该在平时多多提及,滴水可以成就大海。

2充分利用包括名著在内的各种课外资源,引导学生接受传统礼仪教育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充分阅读课外读物,读书明礼。比如可以选讲古代著作《论语》。《论语》中有一个比较长的段落,这在论语中是比较罕见的,完整的段落叫做"侍坐"。文中写曾点回答老师的问题前“舍瑟而作”,什么是“作”呢,过去学生听老师讲课或者大家聊天,在席子上古人都是这样跪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那么老师发问,要表示恭敬,立起在自己的膝盖上,这叫“作”。可见古人就很讲究尊敬老师了,我们今天的学生也要向古人学习,尊师爱校,当然我们有现代的表达方式。老师还可以介绍当代比较有名望的大师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对传统礼仪的感受心得。还有古代的《弟子规》,也可以作为很好的教育材料。据《黑龙江生活报》报道,哈尔滨市中心小学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老师每天早上都和学生一起背诵《弟子规》,该校将传统文化内容编成校本教材,《国旗下学论语》、《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等成为学生每周必修的课程。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不错,可以在中学继续推行。让我们的学生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又能形成温文儒雅的礼仪风貌。

3在写作或表演中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周记或作文中写自己学习礼仪的心得,或对社会上一些人没有教养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更好地锻炼自我。还可以表演关于礼仪方面的小品,以风趣生动的形式向学生传达传统礼仪重要的理念。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春风化雨般地使学生耳濡目染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大课间活动分析(整理2篇)
  • 下一篇:员工工作年限证明(收集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