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磨课;教师工作坊;内容分析法;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73-05
一、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产生与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1]为适应时展的需求,《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与《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以下简称《实施指南》)[3]共同指出各地要积极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同时《实施指南》强调要创新教师网络研修模式,发挥“教师工作坊”作用。教师工作坊融合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优势,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下能真正提升教学水平,达到理想的研修效果。而基于教师工作坊开展的混合式研修活动则是以校本研修――磨课的开展为基础。所谓磨课,就是教师以提高自身教学思想、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目的,经过多次反复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精心探索教学规律,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校本教学活动。[4]鉴于磨课研讨方式的优势,以教师工作坊为开展磨课活动的基本单位,坊内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教学能力。为观察坊内磨课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该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技术来解锁发帖记录的信息捕获教师异步讨论知识交流的情况,探究教师参与磨课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从而为后期教师工作坊顺利开展提出建议,有效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参与混合式培训的教师在磨课活动各环节发表的帖子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
内容分析法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5]应是准确、客观、有效、可复制的,任何时候都要尽可能保证其准确性与客观性。[6]内容分析法的实施过程通常为确定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目标的总体范围、梳理选择研究样本、选定研究分析单元、建立分析类目、确定编码体系、对样本进行编码与处理、分析统计结果。[7]内容分析的关键在于建立研究内容的分析类目体系。一个有效的类目体系,首先应具有完备性,保证所有分析单元有所归属;同时类目之间应是互斥与独立的,每个分析单元只能属于一个类目。类目体系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编码者对分析单元所属类目的意见一致性)确保该编码体系可用。[8]本文将按照内容分析法的一般步骤对活动中教师发贴内容进行处理、分析。
2.研究对象
以“国培计划2014”混合式培训中教师工作坊典型磨课活动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小学教师参与磨课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通过跟踪调查,选择湖北省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中AA学校的数学课题组第一轮磨课活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为研究样本,活动各环节中教师发表的每条评贴为分析单元。
3.研究编码体系
本研究编码体系的建构目的主要是分析坊内教师评贴,将所有评贴分为人与人的交互和人与内容的交互两个类别,人与人的交互主要是指磨课活动中教师之间的同侪互助、知识共享,如图1所示。
图1中坊主与辅导教师是活动主题的者与活动开展的引导者;授课教师针对相应主题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准备授课,提交教学设计与课堂视频,是活动开展的执行者;观察教师作为重要参与者针对主题评价授课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视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给出有效建议。图1表明所有教师彼此之间都能互动交流。
人与内容的交互主要是指教师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评论,对授课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视频的分析、评价与建议,或是活动中的收获与感想。因此本文的内容编码体系在活动开展的基础上,结合布卢姆学习目标分类的认知过程维度,[9]分析总结教师认知过程的循环变化(图2),借鉴Gunawardena的反映协同知识建构不同阶段的内容分析模型,[10]从教师同伴互助、交流互动的角度出发,创建了用于分析教师工作坊磨课活动平台发帖的类目分析模型,如表1所示。
4.研究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对同一对象进行测量时采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与客观性的重要指标。[11]本研究使用Cohen的Kappa统计量评价不同编码者内容分析结果的一致性。[12]采用kappa值进行一致性检验的标准为:结果大于0.75时,具有高度一致性;结果低于0.40时,具有较差的一致性。本研究的kappa值为0.764,表明不同编码者运用同一类目体系进行编码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使用该类目体系,分析结果可靠。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师发帖过程
教师工作坊磨课活动的开展共分为研修计划、教学设计初、课堂观摩初、教学设计终、课堂观摩终、研修总结六个环节,AA学校数学课题组教师在活动各环节中发帖数量如表2所示:
由表2看出,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研修计划环节发帖数量最多,所占比例超过了50%,教学设计初环节发帖数量急剧下降,教学设计终环节教师发帖数量达到最小值,研修总结环节发帖数量再次明显上升。
2.教师知识建构过程
针对教师工作坊磨课活动的评估不仅依靠各环节中的发帖数量,更重要的是发帖内容,从而探究坊内教师的知识建构过程。表1教师知识构建编码分析模型中显示,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变化主要体现在人与内容的交互(A1-A5)和人与人的交互(学术性支持A1-A5)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师知识建构过程,依据表1编码分析模型对A1-A5类评贴进行归类,并采用折线图表示编码类目A1-A5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A1类(无实际意义)、A2类(与学习内容相关)与A5类(迁移应用与建议)数据在研修计划环节发帖数量处于最高点,随后逐渐减少。A3类(表明态度与反思磨课)数据在研修计划与研修总结两个环节为极大值,而在教学设计终环节发帖数量最少。A4类(分析与评价)数据在研修计划与课堂观摩初环节达到极大值,在教学设计初为极小值,且在课堂观摩终与研修总结则没有相关数据。
随着磨课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认知水平逐渐升高。研修计划环节只要求教师知道活动主题,对其进行简单描述;教学设计初、课堂观摩初、教学设计终、课堂观摩终等环节的开展要求教师认真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适、课堂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等,这需要教师首先有分析能力,分析授课教师提交的材料;其次是综合评价能力,能够评价主题材料的优缺点;再次是迁移应用与创新能力,要求教师依据自身教学经验,结合主题,迁移应用所学新知,以期为授课教师改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提出建设性意见。教师间的交流、讨论会帮助每位教师建构对相应主题创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争取探讨出更合适的教学模式。最后在研修总结环节,所有教师总结自身表现,对活动主题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并寻找新的活动主题,争取为下一次开展磨课活动积累经验。在此,结合磨课活动各环节对教师的能力发展要求,分析活动开展过程中AA学校数学课题组教师各类知识建构的实际发展情况(见图3)。
A1类(无实际意义):主要是简短且意义不大的发帖。对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修订版),A1类属于“知道”层次的目标。磨课活动初期,教师知道活动主题,坊内教师之间了解不多,且因为教师发帖数量是培训考核的指标之一,因此教师在活动初始环节会一些A1类评贴。
A2类(与学习内容相关):每个磨课活动都有特定主题,要求评贴与主题密切相关(并不涉及授课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视频)。A2类属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中“理解”层次的目标。针对同一主题,每个人对事物都有独特的理解,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影响学习者的建构,正是因为这种交流互动恰好促进了教师知识的建构。[13]各种不同观点,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了每个人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的。[14]如图3所示,此类评贴主要发生在研修计划环节,随后环节中几乎未出现A2类评贴,说明教师已经参与到分析评论教学设计与课堂视频的过程中。
A3类(表明态度与反思磨课):教师通过磨课活动、教师培训的开展,对活动过程或者与磨课活动相关资料的感触。A3类同样属于“理解”层次的认知目标。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需要积极主动地在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高阶知识,[15]教师能够在归纳总结自身观点时引用所学新知或者自身教学经验表明教师对活动主题达到了较高层次的理解。[16]图3中,A3类数据在研修总结阶段处于最大值,表明教师能够积极、及时反思总结磨课带来的收获。通过此类评贴能全面了解坊内教师对开展磨课的态度与建议,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心得体会。
A4类(分析与评价):坊内其他教师分析授课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视频,总结归纳其优缺点。A4类属于“应用、分析与评价”层次,表现了授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坊内其他教师的分析、评价能力。A4类评贴对坊内教师参与活动的要求更高,需要认真观察授课教师的表现并彼此交流,才能更好地分析教学设计与课堂视频,共同建构主题知识。如图3所示,研修计划环节A4类评贴数量最多,表明教师愿意同侪互助与知识共享。不过由于研修计划环节授课教师尚未提交教学设计、课堂视频,因此发帖情况与活动发展环节不太符合,可能是其他教师在活动后期通过查看相关资料,再评贴。
A5类(迁移应用与建议):坊内教师分析评价授课教师提交的资料时,若有更好的想法可以在评论中给出建议,或者反思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尝试迁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A5类属于“评价与创造”层次,对教师参与活动的要求最高。通过分析、综合和评价建构新的教学模式,表现出教师的反思、表述、认知、创造等能力,帮助授课教师更好地改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过程,形成一堂真正的精品课。图3中,A5类评贴数据与A4类相似,在研修计划环节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提出建议,不太符合活动的开展流程,可能是部分教师对活动各环节的任务仍然存在一些困惑。
从AA学校数学课题组教师A1-A5类评贴的数量与趋势来看,教师参与磨课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尽管如此,教师开展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部分教师对活动开展的六个环节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可能还存在困惑;分析评贴内容发现坊内教师之间展开的交流主要停留在分析评价主题材料优缺点层面,讨论深度稍有欠缺。尽管达到了观点共享、同侪互助的目的,但是坊内尚未达到“深层”知识建构。
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课间;行为活动
1观察方法
1.1记录方式
本文综合采用时间取样法与事件取样法。在上课前随机选取十名观察对象,等教师下课就立即开始观察。一次观察一名同学,每名同学观察三十秒;如果十名同学观察完后课间还未结束,则继续选取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记录下所观察到的人数,判断观察对象的行为类型并记录表格,做好适当备注。
1.2后期资料整理
1、整理数据,对7项不同的操作定义统计各自频率。
2、为方便进行横向和纵向研究,选取了三个不同年级的班级,每个年级进行两次观察,同时保证上下午都有观察数据,在资料整理时对各年级的不同情况进行纵向统计分析,对上下午课间不同情况进行横向统计分析。
2观察结果及分析
2.1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课间活动占比最大的是玩手机,占到了所有活动类型中的42%,其次是睡觉,占到了所有类型活动的24%。而在所有活动类型中占比最少的为问老师问题,而下位放松(简单肢体活动、游戏)也仅仅只占到4%。
通过纵向比较,我发现大三同学在课间睡觉和与同学交流的情况最多,大一同学在课间玩手机、以及下位放松的情况占比比其他两个年级多,而大二同学则大多数处于中间地位。
对于观察定义,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简单分类:上厕所、倒水和下位放松(简单肢体活动)属于下位活动,其他则属于不下位活动。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下位活动仅占所有活动中的20%,其中有16%是上厕所、喝水,即下位活动、放松的方式在学生的课间行为活动中只占4%。
另外我们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在下午课间选择睡觉的同学多于上午课间;并且在公共课(英语课,自由选课)这样的课间,一般学生不会选择与同伴聊天,而在全班一起上的专业课的课间,选择与同伴聊天的人数要更多.
2.2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在课间往往选择玩手机和睡觉两种行为活动,睡觉情况在下午出现更多。可能是因为较多大学生对手机“上瘾”,睡觉则可能是因为学生中午没有进行午休,上课容易犯困,利用课间时间进行休息。
2、学生课间很少选择下位活动,大多数是在位子上不动。大部分大学生对课间活动的理解仅限于休息(包括闭目休息、睡觉)、聊天、上洗手间等消极性休息(比例达到80%),只有12%的学生进行简单的游戏或自由活动肢体。
3学生课间行为分析反思
在平时学习生活和观察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学科都有课间,有部分课程是无休息时间的,大多是让同学们在想上厕所的时候自行离开教室去厕所,不影响班级教学活动的继续。
并且几乎所有的课间时间都在5分钟左右,课间时间短且无规律,学生不知道如何安排课间进行活动,课间活动往往处于自由散乱无组织状态,而且活动内容单调无序,消极活动居多。
4教育建议
针对在观察中展现出的几个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几个教育建议:
1、教师重视课间活动,在课间提醒同学们要外出进行放松活动。
2、学生可以在课间进行强度小、能耗低的活动,比如简单活动身体或跳跳韵律操,在这些活动中放松身心,以便更好的投入课堂学习。
3、多在课间进行师生、生生交流。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可见多和学生聊聊,同学们也可以借助课间互相沟通,也可以利用公共课的课间多认识一些同学,扩展交际面。
4、学校可以根据四季变换来调整上课作息时间,例如夏天可以适当延后下午上课的时间或者把上午下课的时间提早。
参考文献
[1]李睿恒.大学生课间体育活动现状及干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