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高质量发展研究(收集5篇)

时间: 2024-09-19 栏目:办公范文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1

关键词: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满意度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稳定仪,更是使大学生安心求学、追求自身梦想的制度性法宝。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由保障性资助逐步发展到发展性资助,其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励志成长成才,实现全面发展。高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方法,先后在“奖、助、补、减、勤、贷”,经济、学业、心理、就业、思想等困难或障碍学生帮扶、励志榜样引领、素质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最终能否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对发展性资助工作的满意则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对浙江省6所省属本科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实践进行调研,积累了详实的研究材料,对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现状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开始着眼于发展性资助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发展性资助的概念研究

季枫(2013)提出从价值追求、法理层面、工作机制、目标导向等方面做出努力,来促进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的开展[1]。

2.围绕发展性资助的理念研究

李小女等(2013)把发展性资助与教育公平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高校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促进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与贫困生成长成才,实现教育公平[2]。

3.围绕发展性资助的体系与对策研究

李贵平(2014)通过研究提出从培养贫困生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出发,重塑资助工作理念,着眼于贫困生成长成才;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推进贫困生资助工作;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促进贫困生工作的专业化,适应资助工作的新要求[3]。

(二)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关系研究

目前,学者对高校管理工作服务质量与大学生满意度关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高等教育管理的视角:钱晓群(2009)基于网络教育实际,主张建立网络教育服务质量、学生期望、学生价值与满意度之间的结构模型,实证检验学生对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的满意度[4];钟秉林等(2012)通过对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学生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影响因子及其与学生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5]。

(三)文献述评

通过文献分析,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涉猎高校发展性资助这一课题的研究,总体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基于概念界定、理念思考、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但对深入发展性资助与大学生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与模型构建成果不多。另一方面,值得借鉴的是关于高校教育管理与大学生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基于此,关于围绕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关系的实证研究应提上研究日程,以促进我国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不断提升。基于此,本文开始对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与大学生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构建关系模型,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根据Parasuraman等对服务质量的维度划分,本研究将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分为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共五个构面。其中,有形性是指高校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服务设施、办公场所、谈话设备等;可靠性是指高校能够按照约定,准确、及时、无误地提供发展性资助服务;响应性是指高校具有帮助贫困学生的意愿并能够对贫困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给予迅速而有效的解决;保证性是指高校的发展性资助行为能够增强贫困学生对学校的信心,同时让贫困学生感到安全,这意味着学校负责发展性资助的老师的真诚以及具备解决相关问题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移情性是指高校能够为贫困学生着想并对其给予个别的关注。具体模型如下图所示(见图1):

据此,提出本研究假设:

H1: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有形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可靠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响应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保证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5: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移情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调查问卷为测量工具,相应变量的测量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从1点到5点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有点不同意、一般、有点同意、非常同意。调研对象选取高校中被认定为贫困的学生。本研究通过统计软件SPSS19.0对取得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有信度与效度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本次调研共回收问卷11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1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76%。

(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各变量量表的信度水平。由表1可见,变量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值均大于0.6,表明本文中各变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符合研究要求。同时,本文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量表KMO值均大于0.6,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将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归为五个因子,即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学生满意度归为一个因子,这说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各变量维度之间相互独立,即各变量的效度符合要求。

(二)相关分析

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之前,本文先对变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由表2可见,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的五个构面与学生满意度之间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回归分析

由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3可知,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的有形性、移情性、保证性和响应性维度进入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回归模型中,由此验证了H1、H3、H4、H5。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的可靠性维度没有进入回归模型,说明H2没有得到验证。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高校发展性资助的有形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可靠性对学生满意度正向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硬件建设

高校应不断推进资助硬件设施建设,为开展发展性咨询提供有效场所、仪器、谈话设备,从而推进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有效开展。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布局,增加经费投入,为发展性资助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做好学生意见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查找硬件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将发展性资助工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软、硬件建设相结合,以辅导员为主导、学生干部队伍为辅助,联合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创新与发展资助工作的实施思路和路径。

(二)体制建设

应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成立发展性资助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条例,不断推进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迈上新台阶。成立高校大学生发展服务中心、发展性资助研究中心,加强对资助工作的有效领导和深入研究,与时展相同步,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内在需求。需要校团委、学生处、保卫处、后勤、宣传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老师、同学、家人的共同理解和支持,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困难学生在实现梦想的路上顺利前行。

(三)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人员相关工作技能培训和政治道德素养训练,提升人员的资助、心理咨询能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能力和响应性,不断满足大学生的各层次需要。新时期,基于社会转型、经济差距拉大、区域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家庭变故、突发事件、各种自然灾害等造成的贫困突发不断,其复杂性、困难性、潜在影响性很难评估,对学生工作者的素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往往伴随着心理困难、能力困难、交往困难等多层困境并存。因此,学生管理者需要深入理论知识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各种管理方法的掌控能力和技巧。处理相应问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四)文化建设

高校可以立足实际,积极探讨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性资助文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发展性资助指导,一方面保障大学生能够安心求学,全面提升自身素养,同时立足实际,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升综合素质。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做好发展性资助工作。从实践来看,高校资助工作要充分研究、分析学生的需要,充分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深化发展性资助。发展性资助是资助工作的一个新视角、新理念,也是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途径。将经济资助、心理引导和能力扶助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发展性需要,真正实现助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季枫.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3(05):66-68.

[2]李小女,梁艳华.确立发展性资助理念有效促进教育公平[J].现代商业,2013(23):285.

[3]李贵平.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发展性对策[J].教育评论,2014(01):72-74.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2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教育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心不断上移。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已成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创新执行主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源泉,其水平和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要求研究生教育应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项目资助制,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24字方针。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因此,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来讲,无论是国家、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不足及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

据统计,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报名人数为151.1万,比2010年增加10.3万人,增幅7.3%,其中学术型120.6万人,比2010年增加1.2万人,增幅1%;专业学位30.5万人,比2010年增加11.6万人,增幅61.4%。2011年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49.5万人,比2010年增加2.3万人,增幅4.9%,其中,学术型34.7万人,比2010年减少1.4万,减幅3.9%;专业学位14.8万人,比2010年增加3.7万人,增幅33.3%。2011年考录比为3:1(2010年为2.8:1),学术型实际考录比为3.5:1,专业学位实际考录比为1.8:1。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报名人数为165.6万,比2011年增加14万余人,增幅6.9%,再创历史新高。另据统计,目前全国在学研究生140.5万人,共授予各类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33.5万、273.2万和1830多万人,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生力军,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在最近几年确实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多种原因导致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出现下滑,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过于狭窄,只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知识创新,缺乏实践锻炼,科研能力不强,甚至出现学术道德失范等现象。另外,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重视程度、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不同,研究生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河南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采取的相关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河南理工大学自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成为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3年9月实现了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形成了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等多层次、多类型、较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截至2011年7月,学校先后招收各类研究生6000余名,授予博士、硕士学位近3000名。学校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17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拥有MBA授权点。目前,学校有博士研究生导师6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09人,在校研究生2000多人。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多措并举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通过改革研究生管理体制、改善生源结构、加强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和机制,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1.重心下移,实施校、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研究生教育形势的发展,原有的“管理重心在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为此,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河南理工大学将研究生管理权限下移,实行校、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明确三方的责、权、利关系,支持学院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体,牢固树立“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在导师”的培养理念。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学院和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各个学院结合各自实际,不断创新,推出加强研究生培养的新举措、新办法,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体制保障。

2.建立研究生生源基地,构建研究生生源保障体系

一是鼓励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积极攻读母校硕士研究生。积极开展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及硕博连读工作,强化本科生培养质量,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母校硕士学位研究生;鼓励在读优秀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博连读,切实提高学校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

二是积极开展校外生源基地建设工作。学校先后在河南城建学院、安阳工学院、洛阳理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等院校建立研究生生源基地,为生源基地考生举办考前现场咨询、考前专业课集中答疑等活动,以提高他们报考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的积极性。研究生生源基地的设立改善了生源结构,提高了生源质量,促进了兄弟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为河南理工大学强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生源保障。

3.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河南理工大学专门设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基金,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改革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按照教育部“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加快学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步伐,构建研究生自主型、创造型学习的模式,力争在5年内建设20门左右能够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教学改革成果的系列研究生精品课程,全面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为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学校成立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组,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督导专家,对全校研究生的教学、开题、中期进展、预答辩、答辩等培养环节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启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制定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处理办法,对全部学位论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允许外审,从而切实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4.推动学术创新,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研究生学术水平则是一所高校科研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学校、学院和导师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宽广的创新平台。

一是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先后与平煤集团、鹤煤集团、义煤集团、重庆能源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采用课程学习阶段在学校、论文工作阶段在企业的“两阶段、双导师”的新型培养方式,提高研究生结合科研工作、工程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设立各种研究生创新基金和奖学金,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设立有“学位论文创新基金”“优博培育基金”“安采奖学金”“金属材料及加工工程学科发展基金”“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建设基金”“则泰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活动,主动承担创新性较强的课题,形成学术水平较高的原创性成果。

三是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建立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调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

四是开展系列研究生论坛活动和“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活动,不断增强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

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坚持基础理论与科研实践并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着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使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2007年,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马耕被评为“全国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四年评审一次,本次全国共评出181名,涉及61个单位)。2009年,学校组织研究生参加由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学位委员会主办的河南省第三届硕士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两人获得一等奖(本次大赛全省共设一等奖5名);博士研究生魏风清获得河南省大学生科技作品一等奖、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三等奖。2010年,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贾智伟的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这在河南理工大学历史上尚属首次,标志着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2011年,“矿业工程”领域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河南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两所)。近年,学校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承担或参与多个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新型应用专利。最近三年,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2199篇,其中核心及以上论文937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66篇。这些成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理工大学近年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及研究生外语课程改革的成效,也展示了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对于进一步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3

1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的新特点

1.1党员教育的育人理念

高校学生群体构成丰富,有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以及本科生、研究生等学历区别,他们的价值观、自身素养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高校学生党员构成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大学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前的教育单一地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忽视了教育对象的自身特征差别,影响教育质量。随着素质教育不断重视,现在的大学教育被越来越多地赋予了育人的功能。这个演变过程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时期教育理念,突出个体培养,同时也要求高校面对学生需要改革原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针对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也需要在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上作出改进,将党员教育纳入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将党性修养作为价值观培养的一部分,从而提升学生党员的整体教育质量。

1.2教育方式的多层次性

教育方式要服务于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时代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者要针对学生党员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教育对策。在改善自身教育方法的同时,不断借鉴和学习其他学校以及其他学院的优秀做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介和信息平台,寻找学生党员接受并接受的教育方式,开展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学生党员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理论指导实际,因此如何将党的先进理论成果结合党员自身发展的思想动态,以及学校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成为党建工作者进行多层次学生党员教育的思考重点。

2提高高校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路径

2.1健全党员培养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党员培养体系的长效机制

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校党委和学院分党委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做到党员培养的制度保障,需要重视以下几点工作:第一是建立并坚持发展党员过程层级推优制度,严格团组织推优,支部推优等各个发展程序。第二是进一步完善入党公开答辩制度,对参加入党答辩的学生党员做好事先培训,严肃答辩记录,提高问题质量。第三是继续坚持推行学生党员日常生活中党员标志佩戴制度,强化学生党员队伍形象等等。

此外,在落实和完成学校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发展、教育和管理的制度基础上,高校各二级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学生专业等特点,制定出学院制定各自特色的党员培养体系。由于专业设置、学生规模、组织模式的不同,各个学院可以结合自身党建工作在不同校区发展的特点与重点,在学校制定的学生党员培养体系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设计出一套具有本学院党建工作特点的培养体系。

2.2注重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建设,为学生党员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实践证明,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党支部指导老师,即各学院党建工作者的党性修养以及工作绩效直接影响着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实际效果。基层党建工作的教育质量与党支部指导老师的个人工作能力、工作理念以及工作技巧有着紧密的关系。目前担任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政辅导员团队中,各成员的工作经历和工作思路有着很多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地方。面对不同校区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党建问题,如果能建立诸如“党支部书记沙龙”这类的社交活动,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找到相对更具备操作性和指导性的解决方法。

2.3拓宽学生党建有效载体,党员培养多层次开展

当前在多层次开展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体系中,学生社区、学生社团是重要阵地。当前在各高校推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选择进修课程、上课时间和任课老师。这就导致了学生班级等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弱化,而学生待在生活园区的机会增多。因此,学生生活园区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党建也可将工作范围扩展延伸到学生公寓等园区,在学生生活园区中建设党员服务基地,在宿舍楼道中进行党员寝室的标识性建设,扩大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引导效果。

按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划分,学生社区、公寓以及活动社团在学生群体中正发挥显着的聚合力。在这些领域中,学生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各学生党支部活动可以依据所在校区内学生群体社团以及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鲜明党组织特色的实践类及宣传教育类的党组织活动。

2.4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培训的成效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4

【关键词】政府;企业;审计;质量;效益

一、审计促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绝不是单纯的GDP的增长,而是依靠技术进步、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新工业化和绿色化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完成新工业化和信息化而审计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促进作用。

(一)政府审计

通过审计,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是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好的审计项目和一份有分量的审计工作报告,不仅仅要揭示问题,更重要的是切实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和措施。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就加强财政管理提出了五条意见,每一条都是建立在审计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都是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其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的意见,是基于有些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转移支付不规范等问题提出的;“加强财政制度建设,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预算公开质量”的意见,是基于预算编制不细化、执行中调整预算级次和项目用途以及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制度有待改进等问题提出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的意见,是基于一些地方民生资金计提不足、建立健全财政民生支出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等问题提出的;“清理规范税收优惠和变相减免财政性收入等政策,维护税法的统一公平”的意见,是基于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地方出台与国家政策相悖的优惠政策文件,将相关企业上缴的税收、土地出让收入等返还企业等问题提出的。在综合上述意见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宏观调控的整体合力”的意见。从而使整个审计工作报告的问题与建议有机统一、前后呼应、相互支撑,保障了审计监督作用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层面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审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国民经济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政府部门由依靠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转变为依托市场,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通过加强宏观调控进行间接管理。企业直接面对变化无穷的市场,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可利用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了解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便进行宏观调控。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依靠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监管,促使注册会计师增强职业风险意识,讲求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

(三)内部审计

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呈现出五大总体发展趋势: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注重管理审计;审计工作方法标准化;审计职能组织集中化;通过内部审计机制培养企业经理。

内部审计重点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企业调查显示,近70%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重视管理审计,通过审查流程和分析系统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并确保对业务流程和结构的战略性塑造。仅有6%的企业还未开展管理审计的业务。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在大型企业内部审计职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而管理审计的业务将成为未来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国有企业应参考国际经验,完成其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二、审计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营管理落后,损失浪费惊人,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重视科学技术外,就是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的评审,可以完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树立“人人讲效益、事事讲效益”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着较高的效益。

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永恒的主体,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收支效益性的审计,主要是审查政府各部门使用各项财政性的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在刀刃上;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优化、合理、科学;财政收入的构成比例是否科学;财政所投放的项目资金是否达到了投放的预期目标,特别是财政支农资金。政府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加大,资金总额每年不少于亿元,如何监督财政资金拨付的层层渠道和环节?如何监督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特别是资金的最终使用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农民是否从中真正受益,从而改变了农村的面貌。这些都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层层把关,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拨付、分配和使用上存在的各项问题,当好经济卫士,促进资金使用的单位严格按国家政策法规办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为促进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署组织17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对50个县2001至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发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很难形成合力,时常出现同一项目多个部门管理,不仅投入重复,使用分散,而且造成资金管理成本高。针对问题审计署建议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化管理。逐步实现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财政支农资金。对财政支农项目,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应相对集中管理,强化统筹协调,避免多头审批、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尽力归并支出事项和纳入一个部门管理,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审计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同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管理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全球发展新趋势.天和网.2013-03-01

高质量发展研究篇5

关键词: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

军校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很多军校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对于如何抓管理,如何抓教学,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深入的研究,导致教育质量普遍不高,和地方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提高军校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结合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加强学科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学位授权体系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发展研究生教育首先必须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水平。高水平大学的基本标准体现在三大功能上,就是能够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对军校来说,学科是学校发挥教学、科研和服务部队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学科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加强学科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面对新形势,要有新思路,用新的思维、新的视野,在新的高度上明确学科建设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从立足国防、服务部队的角度对学科建设进行科学定位,大力发展重点学科。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在我国军校教育投入还显不足的今天,发展重点学科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更能发挥自我优势。集中力量建设重点学科,从而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军校教育能力得到加强。

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发展优势,形成特色,增强学科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实现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学科结构的综合化与学科建设的现代化,为研究生教育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集体指导优势

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军队院校,导师身兼多重身份。他们既是高水平的学者,专业学术研究工作的先驱,又是研究生学习和研究上的指路明灯及领航人,更在思想上、生活上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是研究生学习的楷模。由此可见导师肩上的担子有多沉、多重。此外,由于军校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而导师队伍的增加速度远远跟不上研究生规模的扩张步伐,这也进一步加重了研究生导师的负担。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保证我们始终有一支充满活力、优秀的导师队伍。

首先,导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加强自身修养,积极更新观念,用知识经济提出的新理念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要有为军队、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作为研究生学习的典范,导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站在学科前沿,从事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国防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价值的工作。

其次,为缓解导师匮乏的问题,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将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我国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在很大情况下还是一带一的“单兵”指导模式。这既加重了导师的负担,又不利于导师指导。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可适当改善这一问题。研究生指导小组主要由本专业的导师组成,并适当加入一些相关专业,甚至跨专业的导师。指导小组是多位导师简单地相加,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工作可以缓解人手不足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团队合作方式增加了学术交流,促进了整个指导小组知识面的扩大、学术水平的提高。事实证明,研究生要在学习上有所提高、研究上有所创新突破,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而且要靠一种学术氛围,靠一个好的集体的熏陶和启迪。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孤军奋战是难有所成的。

最后,积极培养青年教师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批年老导师的退休,加剧了导师不足的困境,以至于不得不采取返聘制度,但这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只解燃眉之急。所以说,要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青年教师的培养不容忽视。在青年导师的培养上不要盲目扩张,要做到宁缺毋滥,讲究高质量,保持青年导师队伍在质量和规模上协调发展。

三、加强研究生院建设,发挥研究生院督导管理作用

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少不了一流的研究生教育。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与具体组织实施这项工作的管理机构――研究生院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应充分发挥研究生院的作用,做好研究生教育的督导管理工作。

根据对部队用人单位的调查可看出,当今,部队不只是对人才数量需求的增加,同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要求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高素质、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这对培养单位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水平受限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程度与其管理机构――研究生院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要加强研究生院建设,就得勤调查、多创新。近几年,军校培养的研究生数量有了很大提高,不过,部队用人单位却反映已毕业研究生素质较差。这说明研究生院还要对培养方式不断进行改进,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起到监督、导向作用,在关键时刻对研究生教育作出创造性革新。在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工作方面,要像对待专业技术一样建立研究生教育管理岗位,像高科学研究一样研究研究生教育的规律,有一支稳定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和政策研究的专业队伍,保持一流的管理,做到管理出质量。

四、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健全评估制度,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发展军校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在研究生规模快速发展的现阶段,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尤为重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在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拔尖人才的培育。

军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我国国防建设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己经进入了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多模式发展的时代,过去单一、统一的质量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部队发展的需求,必须依据研究生教育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多模式的教育格局,建立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研究生的多元化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健全评估制度,定期评估,以评促建。逐步实施对课程质量的评估,对教师和导师的评估,对学位论文的评估和对管理工作的评估。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复工复产安全预案(整理2篇)
  • 下一篇:师德表现自我评价(收集10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