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危险运输安全(整理2篇)

时间: 2024-09-21 栏目:办公范文

危险运输安全范文篇1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

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化工企业的增加,危险化学品运输数量和种类在不断增加。由于危险化学品一般具有燃烧、爆炸、毒性、腐蚀性等固有危险性,其道路运输事故的发生不仅可能造成车毁人亡,而且可能造成泄漏、燃烧、爆炸、腐蚀、毒害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导致环境污染,甚至造成群死群伤或严重财产损失,对人民生命财产、社会公共安全、周围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作为一种动态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运输备受人们的关注。

一、将危险品公路运输风险评价纳入运输规划管理中

国外在危险品公路运输规划管理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其风险评价。而到目前为止,在我国运输规划和管理资料要求中还没有明确提出危险品公路运输风险评价的要求。将危险品公路运输风险评价纳入运输规划管理中,在危险品运输登记资料要求中明确规定所需提交的有关运输风险评价方面的资料,从而为危险化学品运输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样既可以提高我国危险品运输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又可有效促进我国危险品运输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对运输车辆、容器的管理

由于不同危化品的危险特性不同,在公路运输时会对车辆的结构、技术性能和装备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因此要依据所载的危化品的性质、形态、包装选择合适的运输用车和容器,配备要求的灭火设备、防静电设施、液位计等安全装置。其次,运输企业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订适用的设备管理、车辆和容器检查、维修维护及保养等制度,规范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容器的管理,做好车辆和容器的隐患排查和安全检查,提高运输车辆和容器的安全状况。再次,利用无线射频技术、卫星定位系统、行驶记录仪、视频、自动报警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对车辆方位、速度、行驶线路和运行状况等信息的监控,确保运输车辆按指定的行车线路行驶,杜绝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

三、建立和完善运输法规、制度危险品的安全

运输必须具备确保安全的运输设备和装卸设备、具有熟悉危险货物性能的营运管理人员和懂得危险品运输相关知识且技术熟练的专业驾驶员等基本条件。但是,由于运输企业的独立性和注重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其危险品运输管理工作不到位、人员素质低、操作不规范、车辆技术状况差,这些成为造成运输事故发生的主原因。此外,运输时的天气状况、出行上路所处的时间段、道路类型和牵引车拖曳形式等客观因素对危险品的安全运输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为保证运输的安全性,必须对整个危险品运输系统加强管理和完善,提倡以人为本的运输理念,制定危险货物运输安全规则,研究建立科学的行政法规、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体系。

四、加强对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

针对运输车辆的流动性对危险品运输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GPS),对这些危险车辆全程实时监控,一旦遇到危险或发生事故,监控终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信息,通知有关部门启动应急机制,有效控制事故发生和发展。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监管手段不足,缺乏切实有效的跨部门、跨区域的监控手段,GPS在当地行政区内是没有问题的,一旦跨区域就没办法监控了,无法对危险品运输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故应加强各行政区GPS信息系统间的沟通与融合,尽可能实现对危险车辆的全过程实时监控。

五、加强对从业人员各项安全知识的培训

押运员、驾驶员必须经过各项安全培训,熟悉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懂得运输中的注意事项,掌握防火防爆知识,学会处置泄漏等事故,并经有关部门考试合格颁发证书后才能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工作。运输单位应严格掌握司乘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派车时对有家庭矛盾和未休息好的司乘人员应禁止出车。

六、建立安全运输的风险预警机制

在危险化学品识别和监控体系的基础上,在共性技术的支持下,开发多介质的风险现场模拟系统,确立预测、预警指标体系,对相关技术进行集成,构建预警技术平台。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理化特性,设计危险化学品风险预警系统,包括前端预警和末端预警,分别对应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件发生前及发生后的风险预测,检测出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件发生的早期“信号”并及时预报,从而指导潜在风险承受者采取科学的风险控制对策。前端预警系统在事故出现之前提供警告信息,以便采取措施阻止事故的发生,有助于决策者选择适宜的应急控制对策,并使应急系统进入戒备状态;也可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运输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末端预警系统在事故发生时以最佳应急方案和最快的处理速度对危险化学品事故进行处理,从而对事故进行有效控制,及时切断风险源,减少受害范围,使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危害最小化。

七、总结

危险化学品运输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综合以上分析,要控制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发生,完善法规标准、健全管理机制是保障,运输业户严格守法、确保安全运输条件、做好车辆设备检验、完善制度规章规程、认真组织培训教育是基础,政府部门严格执法力度、大力宣传培训、严格资质审验、强化市场监督管理是关键,调整道路运输企业多、小、散、弱的规模结构,调整车型技术落后,改变运输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是根本。此外,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救援准备工作,包括救援队伍的培训、救援组织的健全、救援设备的配置、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等等,也是预防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许立虎.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安全的问题和对策[J].新疆化工.2010(02)

[2]认真吸取事故教训确保危化品运输安全[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05)

[3]黄耀樑.浅论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中的安全问题[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9(05)

危险运输安全范文篇2

危险品运输车辆现代化程度普遍不高,有相当一部分运输危险品的车辆是由普通车辆经过简单改装而来,对于危险品缺乏切实有效的隔离防护处理措施,易造成危险品泄露或变质。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处于节省成本等原因,装载危化品不按规定操作,由于各种人为的原因、管理上的漏洞,以及客观原因等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2]。运输过程中对于危险品的掌控仅由驾驶员一人负责,驾驶员可能缺乏在紧急情况正确处理危险品的技术方法,尤其是在城际间道路上,技术指导和救援不能及时到达,驾驶员若采取错误的施救措施会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和事故。近年来,车载监控设备发展速度较快,危险品运输企业普遍采取车载嵌入式监控和车辆行驶记录仪的方式来监控运输车辆的行驶状态和行驶路径,通过GPS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车辆的定位和通信,已经实现了一定的对城际运输车辆监控的能力。但监控系统构成比较简单,系统各部分是独立工作的,只能进行基础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处理缺乏时效性。存在诸如定位精度不够、定位有偏差;山区间信号覆盖强度不足,数据信号丢失等问题。实时监控能力的不足可能造成对潜在隐患发现不及时,增加事故发生风险,若事故在城际间的道路上则会延误最佳救援时机。另外,对于运输危险品的实时监控、危险实时预警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技术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叫做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是感知全面、传递可靠和智能处理。物联网典型体系构架分为三层,自上而下依次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结合城际危险品运输实际需求,每个层级有各自的功能划分。感知层由各种有感知功能的传感器和检测器组成,包括监控记录摄像头、GPS全球定位系统、RFID标签及读写器、胎压监测器等设备,用于识别和检测运输车辆的胎压、车速、地理位置、海拔高度、行驶路径等指标,也用于监控所运输危险品的实时状态,如液体和气体浓度、温度、压力、有无泄漏和变质等指标及状态。感知层用以采集各项状态信息,是物联网体系的基础和信息来源。网络层对感知层的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数据传递,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网及无线局域网等基础网络设施进行传输[3],如3G/4G/Wi-Fi等技术手段。网络层的主要作用是信息数据的传递。应用层用于连接物联网和用户,将物联网技术结合到实际的危险品运输行业中,对资源加以整合开发利用,使行业专业应用实施智能化,推出更为全面具体的低成本且高质量的问题解决方案。

3系统中主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

3.1传感技术

主要指各类传感器,通过各类传感器采集车辆及危险品的物理信息及指标,它是构成物联网的基础单元。目前最新的MEMS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系统主要应用的传感器包括倾角传感器、速度及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阀门开关传感器和泄露浓度传感器以及其它MEMS传感器等[4]。

3.2物体识别技术

RFID技术是物体识别技术的代表,RFID读写器能自动识别读取RFID的标签信息,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能高效识别运输车辆身份和所运输危险品的类型等各种基本信息。具有识别速度快、数据容量大、标签数据可动态更改、动态实时通信等优点。实现对车辆及危险品的智能监控。

3.3位置识别技术

GPS是目前较为成熟,运用范围广泛的定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应用的比重达到40%以上。GPS定位系统具有在轨卫星数量多、定位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而我国研制开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逐渐趋于成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较于GPS具有通信和目标定位等新兴优势。

3.4地理识别技术

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管理、存储、分析处理以及输出空间数据的能力,将GIS系统与车辆运行情况相结合,提供车辆位置可视化的地理位置等信息,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3.5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讯技术发展势头迅猛,3G标准的TD-CDMA技术已经成熟,最新的4G标准的TD-LTE技术相较于前几代技术在数据传输速度上有很大提高,100MB的理论下载速度、50MB的理论上传速度,能够适应高速移动的车辆的数据传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且可以与云端存储完美结合,随着网络覆盖的广泛化和深入化,4G技术能够胜任物联网的数据传输需求。

4城际危险品运输安全监控系统结构

城际危险品运输安全监控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为车辆及危险品综合工况信息采集系统、信息数据传输系统和远程监控调度指挥中心系统。实现对危险品状态的监测与安全预警、位置跟踪、运输过程信息记录等功能。安全监控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4.1车辆及危险品综合工况信息采集系统

城际之间道路形式多种多样,有路况良好的国道及高速公路,也有路况差的乡道县道等道路。运输空间跨度较大,距离少则一百公里,多则上千公里。危险品运输车辆需要在复杂的道路条件和气候环境条件下长距离长时间行驶,对车辆及危险品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控显得尤为重要。车辆工况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完成车辆车况的采集和集中处理工作,是整个车载系统的核心,该系统由各种传感器和数据变换设备组成[4]。根据制定的危险品运输规则,对车辆的行驶速度、加速度、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以及车辆所在的道路环境,气候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对于所运输的危险品的温度、湿度、浓度、震动情况以及是否泄漏等信息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对于驾驶员和车辆前方的路况使用摄像头进行录制,将采集的数据发送给驾驶员和监控指挥中心,如果有信息数据的异常情况和检测导致危险的因素,驾驶员和监控中心能及时做出反应,排除安全隐患。若运输车辆已经发生突然事故,系统也能及时通报驾驶员和远程监控中心,给出发生问题的原因,为监控中心迅速派出救援和指导驾驶员正确救灾提供便利。车辆及危险品工况采集流程如图2所示。

4.2信息数据传输系统

通过卫星及无线数据通信技术,使采集的信息得以传输到驾驶员端和远程监控调度中心,同时使车辆控制终端和远程监控中心实现实时通信。基于GPS全球定位系统和3G技术,加上北斗系统作以辅助。能够有效传输信息采集系统收集的数据,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信息传输速度以及信号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快速的信息传输速度和高强度的网络信号是紧急情况下指导及救援的重要保证。3G技术的成熟度已经很高,在传输数据和声音速度上相较之前的GPRS制式网络有了质的提升,适用于对于采集数据的传输和紧急通话。随着3G网络覆盖面的加深和4G网络的普及,即使在城际间复杂的地形中,如山区之间和隧道内部,都能保证信息和数据的顺利传输。若在通信网络不佳的极端条件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可用于紧急通信,驾驶员通过车载终端能及时与远程监控中心取得联系,同时能标定运输车辆及危险品所在位置,作为常规通讯手段的辅助和保障,多重手段保证通讯不中断,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排除危险。

4.3远程监控调度指挥中心系统

远程监控调度指挥中心是整个系统的关键部分,起到信息汇总、数据分析、通信传输、信息管理、监控与指挥的作用。通过接收从车载终端发回的信息数据,随时监控运输车辆的行驶状态诸如速度、位置、海拔高度等信息,通过摄像头和无线网络能实时检测驾驶员的状态,是否有超速及吸烟等违反规定易触发危险的行为。同时能监控危险品的各项参数指标,配置各类服务器、专用的应用管理程序等,用于数据的周转和数据分析以及指导解决方案的导出。配以救援调度系统,结合详尽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运输车辆邻近城市救援系统联动,对发生事故或危险的地点及时派出救援力量,规划出最佳路径,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救援工作。通过查询事故发生前的车辆及危险品状态的信息记录,加上专业软件技术人员的分析,能推导出事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使得在责任认定时证据充分、更准确更直接,也对后续运输工作方案及操作流程提出警示和整改方案。

5结论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收集3篇)
  • 下一篇:文物安防消防工作总结(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