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资源整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改革;
作者简介:曹蓉(1985-),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卫生政策。;何群(1969-),男,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管理、慢性病防控、艾滋病防控。
当前我国既面临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挑战,也存在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之间的矛盾突显。为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与队伍建设,2014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财政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研究制定了《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益属性,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非典”以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机构多样、职能重叠、资源分散、区域和专业发展不平衡等体系建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疾病防控能力的提高。因此,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结合本省实际优化资源配置将是当前广东省疾病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对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广东省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形势分析表,发放给全省所有的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相关单位填写,收集各地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意见与建议。受到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没有通过焦点小组访谈而是采用调查表来收集定性材料,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电话核实和追访。定性资料的分析采用了归纳法,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对所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2相关概念
2.1公共卫生资源
目前尚无公共卫生资源的统一定义[1,2]。有研究者认为,从广义上讲,公共卫生资源是指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所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它不仅包括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财力以及设施设备,还包括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等软性资源[1]。本研究所讨论的公共卫生资源是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人财物等资源。
2.2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整体的最优[3,4]。本研究中的资源整合指通过机构的整合、调整,优化人财物的配置,从而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和效率。
3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可行性分析结果
3.1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优势
3.1.1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类别多、管理体制复杂、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发展不平衡。广东省卫生厅2006年开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三年建设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广东省共有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0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7个、慢性病防治机构(院、站)88个、职业病防治院(所)10个、结核病防治中心(所、站)13个、皮肤病防治中心(院、所、站)22个、健康教育所22个[5]。以慢性病防治机构为例,省级没有设置独立的慢性病防治机构,而在地市级和县级,部分地区则设置了独立的慢性病防治机构。如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尤其是县(区)级机构进行整合,可使有限紧张的公共卫生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提高效能[6,7]:一是县(区)卫生人力资源匮乏,整合后可统筹利用人力资源,精简行政后勤岗位,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二是部分县(区)财政投入有限,整合后能把分散的财政资源集中起来综合利用;三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设施设备可以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四是可提供公共卫生“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3.1.2有利于理顺关系,解决纵向脱轨横向交叉的问题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存在上下级之间职能设置不一致、同级之间职能有交叉的现象,给疾控业务开展带来了不便。2014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87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认为本机构与辖区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存在职责交叉的占22.3%。以健康教育为例,《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职能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和不良健康行为干预”,该职能与健康教育所的职能有所重叠。如果将相近或交叉的职能交由一个机构承担,通过资源整合理顺上下级和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职责关系,有利于避免多头管理、上下级工作脱节、同级之间相互扯皮的问题,降低沟通协调成本,提高效率,促进疾病的联防联控,形成上下联动、工作协同的局面。
3.1.3有利于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改变专病预防控制机构“重治轻防”现象
广东省专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到省市均无建设标准可供参考,从上到下体系建设与发展一直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指引。在财政投入方面,地方政府重视的,对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全额拨款;不重视或当地财政状况比较差的,对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差额拨款。在职能方面,绝大多数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承担着预防和医疗职能。由于医疗业务的收入远远高于预防业务,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很多单位往往重治疗、轻预防。部分专病预防控制机构一直以专科医院的模式运转,如某皮肤病医院加挂了皮肤病与性病防治中心的牌子,10个业务科室中临床科室8个、公共卫生科室2个。如果对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不再单设专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只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大疾控”,可向政府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减轻生存压力,改变当前专病预防控制机构“重治轻防”的现象,集中资源开展公共卫生工作。
3.2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劣势
3.2.1整合方案选择有难度
如果考虑整合,可有多个方案供选择,各有优缺点,见表1。如何权衡利弊,选择最优的整合方案,保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项业务工作的稳定发展,对决策者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
3.2.2整合过程有难度
一是卫生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的协调难。如果整合,将涉及编制办公室、财政、人社等多部门协调,争取财政投入和编制难度大,必须由政府牵头解决。二是不同类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调难。改革涉及到职能转变、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涉及到多单位利益的调整。目前广东省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参照公务员管理等多种体制,财政补助有全额、差额等多种拨付方式。如果不同类别的单位进行整合,将会面临管理体制和财政补助方式如何确定的问题。三是人员调整有难度。《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在当前政策环境下,如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整合,将会面临着领导职数和管理后勤岗位减少后人员调整的问题。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改革极有可能遭遇来自内部的阻力。
3.2.3整合后机构融合、职能转变有难度
第一,机构扩大可能增加综合管理难度。多个机构整合后,新机构的规模会扩大,在以下方面可能会增加管理难度:一是可能会出现短期或长期的多地办公情况,增加办公成本,不利于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对单位管理造成不便。二是机构整合后可能会对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等进行压缩,并且职能会增加,加大了新机构的工作压力。三是整合后存在磨合期,涉及到工作模式、单位文化等的融合。如何实现机构合并到合力的转变,将是整合后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二,专病预防控制工作或弱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东省已形成了从省级、地市级到县(区)级的较为成熟的专病防治管理架构。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业务开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专病预防控制机构来承担慢性病、职业病等防控职能,一是可以与临床紧密联系,主动发现病人,保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好地利用监测数据指导防治工作;二是容易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促进预防工作的开展;三是减少了防治的衔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四是专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和效果可能是“大疾控”体制下无法达到的水平。例如,深圳市有多个单设的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其工作效果位居全省前列。将专病预防控制机构整合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大疾控”后,某些专病预防控制工作不再独立,可能会有所弱化。
3.3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机遇
3.3.1国家鼓励探索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
自2009年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整合区域公共卫生资源的改革思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3年)》也多次强调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
3.3.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非典”之后,国家作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多年投入和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疾病防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验室检验、科研指导等任务的平均完成度为68.9%,较2002年增长了22.1个百分点[8]。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专门针对疾控工作相继出台了《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对疾控工作的高度重视。
3.4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挑战
3.4.1疾病防控任务更加艰巨
虽然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前全社会仍然面临着新发和再发传染病、慢性病、环境污染、老龄化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加和社会生活方式快速转型等多重因素的严峻挑战,疾病防控任务更加艰巨。在当前的形势下,是否整合、如何整合才能更好地防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决策者必须考量的重要问题。
3.4.2公共卫生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
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我国疾病谱发生改变,城乡居民疾病负担沉重,健康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紧张、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仍需通过创收来维持日常运转和保障职工待遇。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好公共卫生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是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4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政策建议
4.1抓住改革契机,理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制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着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职责,所提供的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对于促进全省的疾病防控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意义重大。一是要发扬广东省改革排头兵的精神,紧抓改革机遇,建立政府牵头,卫生、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共同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积极参与的资源整合工作机制。从广东省疾控工作的全局考虑,加强顶层设计,破除现行体制机制弊端,理顺上下级和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职责关系,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效能的目的。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不能死板地硬套某种模式,要避免“为改革而改革”的误区,防止“生搬硬套”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行不畅、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等问题。可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并结合本省实际,按照“大疾控”的思路来布局公共卫生资源。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例,尽管其数易其名,但整体发展路径是随着社会疾病谱的变迁以及公共卫生问题内涵和外延的扩大,陆续并入相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开展的项目,如1955年接管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控制脊髓灰质炎的职责,1957年和1960年并入性病与结核病控制项目,1967年并入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外国人检疫服务部,1986年、1987年相继并入吸烟与健康办公室、国家卫生统计中心[9],这种“大疾控”的发展模式能够减少由于机构繁多带来的资源分散、职能重叠、协调成本高等问题,集中力量办事,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采取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条件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鼓励开展试点探索,加大对试点地区的政策支持,积累资源整合经验。
4.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
人财物资源的投入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前提条件。不管如何整合,政府都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落实财政全额拨款,保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为生存和养人所忧;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的能力建设,落实人员编制,有计划地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3把握改革主动权,有为才有位
疾病控制中心一词来自美国主管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的业务机构,现更名为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目前,我国已建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相应的分支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由政府举办的实施部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范畴
1.1实施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1.2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性疾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趋势;
1.3开展对传染性疾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
1.4开展传染性疾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
1.5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
1.6开展传染性疾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2.传染性疾病类别
传染性疾病就是我们常说的传染病,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它是由病原w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最常见的如流行性感冒、乙肝、细菌性痢疾、流脑、结核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等。它有一下这些特点,有特异的病原体,有传染性,有免疫性,可以预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性疾病防治法》(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传染性疾病防治法》根据传染性疾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性疾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性疾病。
2.1甲类传染性疾病。甲类传染性疾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性疾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性疾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2.2乙类传染性疾病。乙类传染性疾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对此类传染性疾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
2.3丙类传染性疾病。丙类传染性疾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性疾病,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诊、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对此类传染性疾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性疾病防治的职责与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性疾病防治法》指出:“疫情控制”将医疗机构职责放在最前面。按照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三个重要环节: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性疾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性疾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
3.1群众有病首先到医院,因而医院是发现传染性疾病的前哨,进而又规定医院要预诊、分诊。
3.2分诊、隔离切断传播途径,为预防传染性疾病重要措施之一。
3.3治愈一个传染性疾病等于消灭一个传染源,也是预防传染性疾病重要措施之一。可见医疗机构在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工作中至少在三个环节中有两个环节能充分发挥作用。
3.4加大力度建设好疾病控制中心,改善环境,增加设备,引进人才。努力把疾控中心建设成为一支具有高科技、高效率、严要求与现代预防医学相适应的优秀科技队伍,同时建成区域性传染病流行病学的档案资料库和信息交换网络,可以对各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和突发事件及早进行检测,明确病原与流行趋势,从而能够快速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准确报告疫情和控制疫情的应急措施以便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对抗疫情的蔓延、扩散的斗争中。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对传染性疾病监测及预防性措施
4.1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划定疫点、疫区,对污染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措施,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4.2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4.3指导建立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对影响人群生活、学习、工作等生存环境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营养食品、劳动、环境、放射、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学监测;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病、食源性疾病、学生常见病、老年卫生、精神卫生、口腔卫生、伤害、中毒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
4.4参与和指导地方处理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国家重大疾病、中毒、卫生污染、救灾防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应急反应系统。配合并参与国际组织对重大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
传染性疾病的大规模频繁爆发使得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刻不容缓。从传染病传播的必要条件来看,我们要尽早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并保护易感人群。从具体措施来看,我们要从政府相关部门,人民群众和有关国际法律法规入手控制传染性疾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性疾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关键词舍饲养羊;疾病预防;常见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6-0264-01
舍饲方法养羊相比于放牧饲养,不但管理方面不相同,在疫病预防以及一些常见病的防治方面也存在差异。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舍饲羊疾病的预防,以及一些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1预防舍饲羊病
1.1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羊养殖户应该选择体质健壮、品种优良的母羊和公羊自行进行繁殖,以利于提升羊的品质,同时加强羊只抵抗疾病的能力,进而有效预防引进新羊过程中将病原体带入场内,危害场内羊群健康[1]。此外,还要记录好系谱情况,预防近亲的情况发生。
其次,应该储备充足的饲料,以使羊在营养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进而在获得充足养分的同时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营养对于妊娠期母羊、哺乳期母羊、种公羊、幼龄羊都非常重要,尤其在配种阶段,一定要为羊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以使羊健康地繁殖和生长。
1.2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首先,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在开始建厂时,就应该考虑场地卫生、疾病防治设施等问题,并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地势偏高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建厂。对周围环境进行净化,以有效消除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一是对于羊的活动场地、用具和圈舍必须一直保持干燥与清洁。二是应该为羊提供清洁的水源和新鲜的草料。三是及时清除污物与粪便,并将其堆放在一起进行发酵处理。
其次,做好消毒工作。经常消毒可以切断病菌的传播途径,并将众多病原体及时消灭。一是对羊舍进行消毒处理。先用机械进行清扫,然后使用消毒水进行喷洒。通常情况下羊舍内1周消毒1次较为适宜,使用百毒杀1700~1850倍溶液或5%~8%氢氧化钠溶液喷洒。二是对污水进行消毒。可以把污水引进处理池中,然后加入氯制剂和漂白粉等化学药品进行消毒,通常情况1L污水中应该加入2.5~5.5g漂白粉[2]。
1.3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进行正确的免疫接种,羊体内会增加抵抗某种传染病的能力。平时在传染病的潜在区内,可以对那些未患病的羊注射免疫接种疫苗,这样能够起到很好的疾病控制和预防效果。各羊场以及各地区发生的羊传染病各不相同,同时预防疾病的疫苗也有很多种,并且免疫期也有长有短。因此,羊场经常需要应用多种疫苗对羊传染病进行预防,这便要在掌握该地区羊发病状况与免疫特点的基础上,对疫苗种类、时间和次数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可以应用“羊四防”疫苗预防羊梭菌病;在对羔羊痢疾进行防治时,应该在目前未接受配种的前1个月或2个月预防注射,以便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2防治常见病
2.1羊肠毒血症
此种疾病主要是因为羊被魏氏梭菌所感染,进而引发急性致死传染病。这种疾病通常是因为羊饮用了污染的水源和饲料,或是过度食用精料导致的,任何年龄的羊都有可能患此病。在此病的常发地区,未满1岁的羊死亡率非常高。养殖户可以应用以下方法防治此病:给羊只注射肠毒血症、猝狙、羔羊痢疾、羊快疫四联疫苗[3]。同时,还要对舍饲进行管理,并做好消毒工作,还可以在羊日常食用的草料当中加入适量的磺胺胍,对此病进行预防。如果发现有羊患病,一定要将其隔离出来,应用3.5%火碱溶液进行消毒,并给病羊喂食磺胺脒,喂食剂量应该按照羊的体重计算,通常磺胺脒的喂食量为0.2g/kg・体重。还可以肌肉注射卡那霉素和头孢霉素20mg/kg・体重,每天注射2次。
2.2对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属于初生羔羊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具体特征就是一直下痢,如果未得到有效治疗,那么羔羊将会死亡。
首先,对孕期母羊进行管理,在冬季一定要进行保胎和保膘工作。产房阳光一定要充足、清洁,并且湿度要适中、通风效果要好,地面应该铺上一层垫草。当羔羊初生以后,必须做好护理工作,在断脐时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并在挤出初乳之后,再让羔羊进行吸吮。
其次,在羔羊痢疾这种疾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给怀孕母羊注射预防羔羊痢疾的甲醛菌苗,应该在分娩前的1个月进行,一般以注释2mL菌苗较为适宜。
2.3附红体病
人和畜都有可能患上这种病,具体防治方法如下:当羊群暴发此病后,要及时将病羊隔离出来,并给予恰当治疗。可以使用血虫净、黄色素、强力霉素、土霉素和那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通常土霉素以及血虫净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通常血虫净的注射量为7mg/kg・体重,如果病症较轻的羊注射1次即可,病症较重者,需第2天再注射1次,与此同时,还要使用头孢霉素等抗菌素来预防再次感染。此外,还要做好检疫与消毒工作,并利用无害化的方式对病死羊进行处理,以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2.4螨病
螨病主要就是痒螨等在羊的体表寄生,进而引发羊患上皮肤病。此病的传染性非常高,通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使羊群大批量患病,产生极强的危害。在对此病进行防治时,必须注意下述事项。
首先,应用喂食口服药或注射方法进行防治。可以选择与伊维菌素具有相同药理的药物进行治疗,这种药物不但可以起到治疗螨病的效果,还能够起到治疗线虫病的作用[4]。通常伊维菌素的使用剂量为5~10g/kg・体重。此外,还可以肌肉注射碘硝酚溶液。
其次,应用涂药的方法进行防治。此方法较为适合应用在病畜数量不多,并且患病面积非常小的情况,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同时还需要注意一次涂药面积必须要在体表的1/3范围内。可以使用的药物包括双甲脒、2%百虫杀溶液等,具体使用方法参照使用说明书即可。
最后,应用药浴的方法进行防治。这种方法较为适合应用在病畜数量非常多的养殖场,并且气候较为温暖的季节。进行药浴时,可以选择0.15%辛硫酸溶液、0.23%百虫杀溶液等。这样不但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还能够起到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还应该加强检疫力度,从源头进行阻断。当有新羊购入时,必须先做隔离检查,在检查没有问题后再混入羊群当中,以免新羊将病原带入到羊群当中,影响羊群健康。
3参考文献
[1]郭亚利,闫忠一,刘凤祥,等.羊疾病发生的原因与预防及几种常发羊病的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119-120.
[2]王安民.羊疾病发生的原因与预防及几种常发羊病的防治[J].兽医导刊,2015(6):134.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52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27-01
近些年来,随着多种因素对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影响,其发病率也趋于多样化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甲型流感等,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其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及发病迅速、传染性高的特点,且已经成为突发公共卫生问题[2]。因此,做好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各个医院的工作的重点,本文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进行分析探讨,具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选取选取2009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0日在我县医院治疗的480例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观察组为2010年-2012年发病的266例患者,其中男133例,占50%,女133例,占50%,年龄3-79岁,平均年龄(56.7±5.0)岁;对照组为2009年发医病的214例患者,其中男111例,占51.9%,女103例,占48.1%,年龄4-80岁,平均年龄(57.0±6.0)岁。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进行分析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
1.2.1预防措施。①接种疫苗:目前控制与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为接种疫苗,接种对象为15岁以下的儿童,以此来提高儿童的免疫水平,从而达到某些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前,我国计划内的疫苗种类很多如风疹、流感、麻疹等,接种后,可防止致病菌的侵入,以达到预防的目的。②药物预防:目前很多药物对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如磺胺能够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红霉素可以预防百日咳、衣原体、支原体肺炎等;异烟肼可以预防结核杆菌等。这类药物作为临床预防药物目前应用较少。若医护人员或家属,与传染病患者有过接触,应立即隔离,给予一定的预防性药物,以避免感染的发生。③做好消毒工作:各种呼吸道疾病的致病菌对含氯的消毒剂的耐受性不好,极易被杀死,因此,呼吸道感染的病房内,应严格做好消毒工作,选用国家标准的消毒剂,定时进行消毒,以达到预防的效果[3]。
1.2.2管理方法。①完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达到对感染病患者的管理,如《传染病的预检和分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医护人员防护制度》等,使各项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感染意识,使各项制度有效落实。②重者分类管理。患者的症状、发病原因存在很大差异,不能够统一管理,因此,应将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后,科学分类,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管理办法,如发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常见现象,诊断后,应立即分诊,注意后期的预防与治疗;对于不同原因的肺炎患者,应进行实时的监控,以了解病情的变化,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对于经骨干医生讨论后无法确诊的患者,应立即隔离,并向疾控中心报告,等待后期的处理;对于流感样的患者也应及时观察,注意病情的变化,以控制疾病的发展。③加强感染科室建设。对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患者应由感染科室主要负责,传染科室要明确的分区和专用通道,通风设施良好,同时要求传染病科室医护人员掌握足够的医学知识如流行病学、常见的传染病感染疾病治疗等,达到知识多元化的目的。
2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年份的发病情况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较对照组的发病人数有所降低,如2010年肺结核的发病率较2009年下降45.88%,2011年较2009年下降49.26%,2012年较2009年下降52.27%;观察组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发病人数得到很好地额控制,猩红热的发病人数也逐年下降且趋于稳定,各年份间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
表1两组患者不同年份的发病情况
3结论
呼吸道感染疾病一旦发生,其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会波及很多人群,因此,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手段[1]。做好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是临床医生工作的重点,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如合理使用消毒剂、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等,能达到很好的预防疾病发生的效果。综上所述,对呼吸道感染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管理能后控制感染疾病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凌晓芬.浅述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3):25-25
的疾病防控体系一直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确保公共卫生安全、保护人民健康的前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只有加强业务能力、职能定位和机制运行改革,转变管控观念,理顺定位,加强内部机制、应急体系、实验和人才建设,才能逐步适应现代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
的疾病预防、控制和管理、现状评估和改革措施。
,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有卫生机构101.4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7万个,其中卫生监督所310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56个,防疫控制中心数量较上年呈下降趋势。在新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看到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尚需完善,同时要保证疫情的防控效果。
。一方面,他们未能建立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仍然用落后的工作思路来应对疾病预防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没有建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疾病预防机构的积极管理效能。
。特别是仪器设备和人力资源配置与国家指标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疾病预防机制改革的进展,在不同的情况下,很难完全满足疾病预防和管理的需要。
2019年4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并报告了执业医师法的实施和医生团队管理情况。陈竺强调,“基层疾控机构改革现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功能弱化,城乡差距大,优质资源分布不均,医生总数不足”。具体来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成立后,虽然积极进行了许多探索和调整,但仍存在着运行管理落后的问题。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还需要适应一定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不协调、责任不明确、关系不好等问题将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完善奖惩机制是分配机制的关键途径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管理水平。
。但是,在观念上,我们还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就是要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创新意识,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的挑战,坚持预防为主,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改革。长期以来,预防一直是对疾病最健康、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反应。只有坚持疾病预防管理体制的创新,才能防患于未然,把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为了保障和维护人民健康,于2023年6月2日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中国疾病预防机构控制和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筑牢”在更有效、更准确的预防基础上,筑起隔离墙,编织密集的防护网,全面提高治疗和防控能力,完善预警反应机制,加强提高专业能力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只有在“群防群控、联合防控、结合防控”的管理原则指导下",能否积极转变观念,构建提高业务能力的改革思路,明确职能定位,理顺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完善管理服务项目,预防疾病的基本条件和预防疾病的投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疾病预防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疾病预防控制,并制定相关项目计划、政策,为法律法规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二是在健康促进开展健康科普和健康教育,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专业指导,并在承担公共卫生综合管理的同时制定相关指南和技术方案。三是开展国民健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方病、职业病、慢性病和传染病的评估和监测,开展风险评估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危害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组织实施国家相关免疫规划和干预政策,为疾病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数据和专业技术支持。四是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卫生处理技术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规范,负责消毒新产品和新产品的技术审查。第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开展公共卫生和教育疾病预防控制的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的推广,有效促进公共卫生科技创新。第六,开展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培训、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活动。七是指导地方政府严格执行国家疾病控制项目规划,参与评估和技术评估的专业指导。第八,落实国际援助任务,开展国际公共卫生合作与交流。
每个地级市都具备执行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所需的检查和检测能力。建设内容:一是县级疾控中心重点提高疫情检测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配置,满足现场检查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的需要。第二,地市级疾控中心注重提高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升级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建设。鼓励有资质的地市整合市、县检验检测资源,配置移动式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全面满足区域快速检测需求。三是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重点提高《一锤定音》传染病检测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突发传染病防控,推动中国疾控中心细菌病毒种子库及相关实验室升级改造,支持省疾控中心细菌病毒种子库及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建设,加强和完善国家突发性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的装备配备。施工要求: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施工标准,检查并填补不足,合理确定施工项目和施工规模。近期,我们将以人员往来和经贸往来频繁的边境口岸地区为重点,有效快速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建设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中国疾控中心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两个一级学科,卫生毒理学、儿童健康与妇幼保健、营养与食品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等八个博士、硕士二级学科,流行病学和健康统计,放射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到目前为止,由于人员结构和人数的限制,疾病控制改革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在此基础上,只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方可为才能为疾病控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在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中,我们需要有效地认识到培养人才和提供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用于疾病控制改革。在此基础上,以人才结构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出发点,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在留住、培养和吸引人才方面,要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调整和优化人才机构,培养高层次、高学历、专业化的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充分挖掘人才潜力。第二,争取政府的重视。在激励机制、高端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要采取措施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政策引导下有计划地引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的实际需要,定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开招聘活动,吸引卫生监督、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专业的优秀人才,逐步控制人员老化和人才结构缺陷。
正面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国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不足,也是衡量国家疾病控制机构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它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和管理体系的优势。有鉴于此,要实现改革,不仅要有优缺点,堵塞漏洞,补短,而且要不断完善试点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建设,将纳入党委、政府为民服务的实际工程,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检测能力将得到有效提高。遵循资源合理配置、实用先进的原则,加强实验室建设,防止资源浪费、相互比较、求全责备等。同时,要积极引进新方法、新技术和技术检测人才,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改革提供有效帮助。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要根据实际管理情况和应急经验,不断优化和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响应的有效性、及时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急诊科,专职人员不少于2人,并增加突发急性传染病处置队伍。以2023新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为例,2月4日被称为“应急队长”的姚孝元接到紧急通知,带领专家团队前往武汉。在短期内,姚孝元带领团队在全面了解方舱医院的隔离点、问题和工作需求之后,准备了一份“事后”报告。《密切接触者接待场所清洁消毒技术方案》、《疑似病例收治点清洁与消毒技术方案》和方舱医院清洁消毒技术方案为普及卫生防护和消毒知识,姚孝元受湖北省指导小组防控小组委托,牵头成立了由武汉疾控中心、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中国疾控中心等专家组成的科普团队,针对不同的交通方式、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群,在湖北省电视台共完成了1项科普工作可以看出,姚孝元多年的急诊科工作经验为他对疫区的冷静反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染病防治所需经费,应当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拨付。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学研究、教学和疫情现场处理的人员,给予适当津贴。直接参与传染病现场处置和病人治疗的一线人员,以及政府选派直接参与国内外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公共卫生防疫人员,根据工作风险、强度和时间给予临时工作补贴。在年度考核中,对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简而言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积极转变观念,找准定位,加强建设,在此基础上,培养相关人才,加强试点建设,完善应急体系,才能为方可为病防治管理改革提供有效帮助,为人民健康提供充分保障。
[1]张晖。裴亚军,专职副手全国科技名词委大学校长前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司调查“十四五”这一重大项目。中国科技术语,2023,22(03):47.
[2]王越,沈晖,陶红宇,内部控制理论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预防医学信息杂志,2023,36(05):641-644.
[3]杜瑞凤。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妇女健康研究,2019,(12):197-198。
[4]胡寒雁。构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算控制管理体系的探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8,34(03):417-419+425.
[5]连妍洁,赵珂瑞,钱龙,等.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现状评价与改革策略[J]。中医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0):41-43。
[6]李天琨,徐红梅,徐振辉,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OA系统在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临床医学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5月(21):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