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
机电类专业作为中职院校中的重点专业,为我国社会输送了大批机电专业相关的技术性人才,对我国机电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工匠精神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工匠精神同时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优秀的“大国工匠”将“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极致,工匠精神不仅强调从业者需要有高水平的技术能力,还需要有对待职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以及职业操守。通过加强工匠精神教育,能够全面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是培养现代人才的有效方式。
1“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Craftsman’s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强调从业者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水平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有着很高的契合程度。“工匠精神”来源于传统工匠对于自身的产品要经过不断的精雕细琢,改善的产品制造工艺,享受产品在匠人手中升华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品中能体系出匠人们对细节要求之高、对品质追求之完美。工匠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我国工业发展和前进的精神源泉,更是现代社会每一位从业者都必须具有精神。工匠精神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我国传统古代工匠例如铁匠、木匠等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其打造的工艺品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说明工匠精神不论是在哪个历史时期,都是需要人们具有的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内涵。
2当前中职机电类教学的基本现状
2.1工匠精神教育不够全面
在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中,对于工匠精神的教育还不够全面,关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学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缺少专门的工匠精神培育。机电类专业中许多学生将来都会走向制造岗位,制造岗位对于从业者的职业精神要求较高,而工匠精神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水平,但是当前中职院校关于工匠精神的教学还不够全面,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导致工匠精神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缺少接受专业工匠精神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从而造成机电类专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是制约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2教学理念方法待更新
在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与改革,但是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依然大量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灌输式教育法”,教师大量地将机电类专业的知识讲述给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在长期采用单一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使得学生的思维过于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需要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2.3学生学习能力薄弱
中职院校的学生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同样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中职院校的学习能力较弱,对于难度较高的专业知识学习效果不够理想,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中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薄弱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长期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且有效的锻炼,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形成了恶性循环。学习能力是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性保障措施,因此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4教师水平良莠不齐
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中职院校大部分教学都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许多教师没有真正的在机电类专业相关工作岗位中历练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从而导致部分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通过亲身经验来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需要中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以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确保学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实践教育,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机电类专业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如何引领中职机电类教学模式的策略
针对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引领,对整体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挖掘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1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内涵,具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中职院校首先需要完善教学制度,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等内容加入教学制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够有效完善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制度,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学制度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工匠精神强调从业者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更多关注在机电实践教学课程中的自身技术的细节,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以高水平、高标准完成课程训练,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制度作为约束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准则,将工匠精神进行融合,能够使教学制度中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性方式,所以中职院校必须重视工匠精神对教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将工匠精神的实际价值和作用发挥出来。
3.2创新教学理念方法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样是教学进步的根本性举措,针对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落后的问题,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机电类专业教学目标。例如,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基地内得到良好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能够接受专业锻炼的机会。机电类教学对于基础设施要求较高,而通过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能够很好地满足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专业的机电设备,在以专业设备、仪器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能够体现出工匠精神对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工匠精神能够推动中职院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调整,所以需要中职院校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工匠精神来指导教学理念方法创新工作调整,对于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会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3开展标准机电实训
实训是机电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机电类专业需要开展标准机电实训,并加入更多的工匠精神元素,在标准实训中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高度的职业道德精神,提高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例如,采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标准机电实训模式,中职院校需要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确定相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既能够得到专业的标准实训机会,又能够为企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从而形成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是中职院校开展标准机电实训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未来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训发展的主要方向,相比于传统的标准实训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社会企业中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得到充分的检验,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能够提高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工匠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是影响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许多教师自身不具有高水平的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散漫且形式化,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足,从而很难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中职院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培育教师团队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知识,还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精神,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教师队伍中每一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的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虽然现代教学制度与传统师徒制度在模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教师或师傅不断的教育来影响学生或徒弟,将工匠精神更好的传递下去,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工匠精神教学,发挥出工匠精神对机电类教学模式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开展高效率、高质量工匠精神教学的有效方式,希望能够对我国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使教学模式更加完善,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为我国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机电人才,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崔玉林.新时代中职机电专业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9,(11):12.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正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因而在人才培养中需融入工匠精神,这是学校、企业与学生实现三赢的需要,有利于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满足经济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也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职业生涯发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立德树人”是时代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必须把“立德”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把思想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和职业价值观塑造,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正确的职业观和健全的人格。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和时代内涵,与“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高度契合,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需在人才培养阶段加强培育工匠精神,将职业精神养成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在“课程思政”中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品质,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思政”建设,两者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真正实现了重塑人的精神使命[2]。高职院校要促进“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积极融合,致力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理念为顺利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需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的全面渗透,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把工匠精神培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知识、技能和价值引领融合起来,促进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逐步形成,使其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二)满足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步消退。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以及视质量如生命、视品质如尊严的职业价值取向,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通过弘扬工匠精神促进高素质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及工作积极性提高。引导高职学生塑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致力于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三)有利于培养职业操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每年为社会输出大量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需适应时展要求,把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高职毕业生就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主要矛盾,因而对学生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工匠精神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专业课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课程思政使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养成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应。通过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较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科学严谨、精益求精、实事求是、注重创新的工匠精神,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职业理念、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惯性认知,促进其顺利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工匠精神承载了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文化基因,努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教育更应把办好职业技术教育和塑造工匠精神紧密结合[3],运用多种策略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建设中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专业课程作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载体,需以工匠精神引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工匠精神浸润式教育,义不容辞地挑起培育工匠精神和培养“大国工匠”的担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一)高职教师自身践行工匠精神。“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职教教师当怀一颗工匠之心,努力提高自身工匠素质。要加强教风、作风建设,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十年磨一剑、敬业爱岗、责任心等工匠精神中的优良品质作为高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培养高职教师勇于担当,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提升锐意创新开拓进取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表率作用,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敬业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直接决定了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高职教师要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践行工匠精神,做精益求精、卓越进取的“工匠型”教师。给学生树立良好表率,强化引领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学生树立学习践行工匠精神的榜样。在教学实践中弘扬工匠文化,传递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把培养工匠精神贯穿于专业教学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和行业发展情况,通过传授知识与技能,感受企业文化,体会技能的价值和工匠的地位,从而产生对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热爱,引导他们有效提升职业态度,鼓励他们自觉立志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努力成为符合新时展需要的工匠。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渗透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实质,鼓励学生真正深入到企业或者工厂进行实训,在真实的环境下去亲身实践,从而不断升华自身的工匠精神[4]。积极从企业聘请一线能工巧匠、名师等到校任教,他们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能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企业技术人员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目前部分高职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双师能力不足,高职院校应全方位培育工匠之师,在工匠精神指引下建设教书育人的工匠之师,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求精创新的技术追求,打造具备实操经验和能力的双师型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企业顶岗实践的形式,定期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将企业的文化、新工艺、新技术等带进课堂,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最前沿领域知识,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工匠精神创造有利条件。营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工匠精神,传播工匠文化,诠释高尚无私之师德,让高职教师领悟并践行工匠精神。(二)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及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培育学生精神气质的重要环境,能有效推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隐性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逐渐养成工匠精神[5]。借助校园文化建设为工匠精神提供生根的土壤,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营造良好氛围,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发展,通过工匠精神的引领与塑造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使命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营造推动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有利于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渗透与融合[6]。高职院校要打造围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渗透,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打造契合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通过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加,引导学生在匠心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学校要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中国传统工匠文化资源优势,将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深度融合,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积极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校园氛围,形成重视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文化,利用广播、校报、校内宣传展板、横幅、公众号、微信平台、微博、抖音等新旧媒体,向学生传播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如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等,潜移默化培养工匠精神,将工匠文化内化于心。学校应开展蕴含工匠精神元素的校园活动,举办主题活动、讲座、演讲、专题比赛等活动,挖掘学校自身存在的工匠精神资源,这些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心入脑的教育效果。(三)校企合作共育学生工匠精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由职业教育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也是其自身的实践特性和应用导向的必然结果。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传承工匠文化的优秀企业合作,统筹校企资源协同育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职业生涯的磨炼与提升,离不开在现场工作岗位的砥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需创造一个让学生零距离感受行业企业职业精神的真实工作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要秉承工匠之心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生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在产教融合中确立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地位,实现双方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协同和双赢。加强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为学生构建适应市场需求、促进自身成长的育人环境,学生通过企业参观学习、实习,可以提高专业技术技能,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近距离了解企业文化,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在实践中感受企业员工身上的工匠精神,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工匠精神,争做专业精业勤业的当代工匠。在顶岗实习中,选拔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生的“企业师傅”,对学生手把手传授技能,将精湛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传递给学生,既保证了岗位能力得以衔接与传承,又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锐意创新的品质。(四)通过技能竞赛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培育落实于专业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工匠精神培育达到预期的效果。职业教育更应注重以赛促学,组织开展各类校级技能竞赛,以企业标准为基础、以职业院校教育和行业评价为主体,积极参与梯次衔接的各级技能竞赛,让学生在学校就以工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职业教育技能活动周、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锤炼学生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精神,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技能宝贵的新时代风尚。
三、结语
在制造强国战略的深入开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更新观念,充分挖掘和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也要不断探索传承工匠精神的具体策略,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力支撑。
引用出处
[1]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16,38(3):53-56.
[2]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42-43.
[3]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4]宋守斌,罗佳敏.浅谈如何培养高职院校中制造类学生的工匠精神[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1):102-103.
[5]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