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整理2篇)

时间: 2024-11-15 栏目:办公范文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地方高校;乡土文化;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230-02

乡土文化,一般是指“人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等”[1]。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乡土文化都是某一民族、区域的无价之宝。如何保护这些无价之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积极的传承。作为地方高校,因其生源大部分是本地人,所以在重视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同时,培养其本土意识或乡土情感,培养其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是非常必要的。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框架规定的限度内由学校自主开发出来的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课程的开发、设置必须从地方的实际出发,并为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2]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因地制宜地开发一系列具有乡土文化内核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有助于全面发展保定文化、树立城市文化品牌、形成保定文化合力、激发创造精神,无疑将为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一、地方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提出

近年来,地方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地方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特点是利用各种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各样的乡土文化学习活动,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乡土文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它们既有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的东西,又各自具有其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它可以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生长的地方,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特色与历史。

通过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引导大学生亲自参与调查与体验,通过对乡土文化进行客观的反思、扬弃,从中汲取优秀的精神传统。这也是地方高校实现其教育使命、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体现。虽然从小就生活在乡土文化的氛围中,对乡土文化非常熟悉,但可能“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本地的文化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此外,北大教授钱理群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他说:“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要想立足大地,先得认识脚下的土地,保持住自己的根。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关系的强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乡土文化,已成为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标。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开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显得尤为必要。

二、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一)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地方高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它以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为目标。所以,校本课程的开设必须走树立自己特色的道路。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本校具体情况,开设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色课程,促进品牌高校的形成。

特色课程是高校形成自己独特办学特色的基础和保障,任何高校品牌的创建都要有课程作基石,没有特色课程的支持,难以形成学校特色。如,保定学院正是利用了保定独特的文化背景,找到了文化与育人的契合点,因地制宜地开发一系列具有保定乡土文化内核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名校;通过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这一途径,促进保定学院特色的逐渐形成。如,该校针对全校本地生源多的具体情况,举办了多次《名人与保定》大型知识讲座,学生听众达上万人次;汇编了学生“走进保定文化,感受保定文化”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集;通过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编写了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100位保定名人》这一乡土文化校本教材,它为该校教学个性特色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保定引起了很大反响。

(二)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该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该校经常组织学生到深入名人故居、古街、博物馆、纪念馆等地参观、调查,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们提高了与人沟通、调查分析、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乡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定有近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唐尧文化、燕文化、三国忠义文化、直隶文化、晋察冀抗战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以保定作家群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为中华文明史写下了光辉篇章。保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百处,文物古迹俯拾皆是。深邃的历史文化,铸就保定独特的人文精神。尧舜禅让,创造了尧天舜日的远古佳话;荆轲刺秦,留下了英雄对决的千古绝唱;桃园结义,彰显了华夏忠义文化的一代风范;《地道战》、《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等冀中抗战诗篇,谱写出一曲曲英勇不屈的壮歌……这些都充分体现着保定人崇武尚义、尊贤重文、诚实守信的人文特质。除此之外,这里还是祖冲之、关汉卿等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这里还被冠以“戏曲之乡”、“学生城”、“冠军的摇篮”等许多美称,这些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开设包含这些内容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使学生对保定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自豪感和荣誉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搞教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再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的反思、扬弃,促进了自己教学水平提高。

但是,长期以来,很多老师对乡土文化的教学资源不够重视,把乡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也只是个别教师的自主行为。开设乡土文化课程后,责任到人,大家都必须按照要求去收集整理有关本土文化的资料,并从中筛选出可供教学利用的素材。为了确保所选材料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找准本土文化进入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及探索本土文化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使课程研究取得实效,老师们围绕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抓教学,以教学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研成果,得到了保定市教科所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4.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外来人口在保定落户。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助于这些外来的“新保定人”尽快了解保定文化,进一步融入当地生活,也有助于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融合发展。另外,保定地方高校招收的外地生源越来越多,某些高校的外来生源甚至已超过学校总人数的一半,这些外来学生也有很多选择在保定就业,如何让这部分人很快地融入保定,并激起他们对保定乡土文化的热爱,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崭新课题。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设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无疑可以满足外地学生学习保定方言,了解当地文化的需求。即便是异地学生将来不留在保定,他们也会把学到的保定乡土文化传播到其他地方,从而扩大了保定文化的影响。

三、地方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要建立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保障体系

首先是加强管理。为有效地开发、实施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学校应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总的方针政策,由具体的系部负责课程的开发、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课程设和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应该坚持以公共选修课为主、个别课为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要根据地方高校特点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乡土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从地方高校的实际出发,即不同的高校应该设置不同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具体要看有什么样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如何,办学特色是什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哪些。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本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同时,乡土文化教材的编排要体现知识的梯度性、内容的层次性、教学的实效性,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丰厚的资源库,引领师生共同开发。

(三)要健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对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进行评价,首先,要看设计的方案是不是合理、完善,是否达到了课程开发的预定目标,是否反映了乡土文化的某一特色或某个方面,是否抓住了其中的重点内容等等。其次,应该主要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是否积极地投身于其中了;经过开设该课程,学生的收获怎么样,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是否有了进一步提高。这是衡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目标。至于采取何种评价方式则应由各学校来确定,应该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模式。

总之,乡土文化课程是传承乡土知识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非常必要、非常迫切的。

参考文献:

[1]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范文篇2

关键词:乡土音乐教育课程

一、多方收集课程资源,了解“乡土音乐”

乡土音乐文化的内容、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总是与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是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在课题实施之时应重视“乡土音乐”资料收集,可利用平常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等。参与人员可由教师或学生到各地走访邻里乡亲、民间老艺人、民间文艺团体及文化馆工作人员等。搜集方面可根据县城乡土音乐的特点进行。如连城童谣、客家山歌、提线木偶戏、客家十番音乐、民俗活动中十番锣鼓的演奏技巧及锣鼓经、在申请世遗中搜集到的各种连城特色的文化遗产等。在形式上,可走访个人、可参加民俗活动、社区活动、观看文艺团体演出、上网下载、上图书馆查阅等。如在该县文化馆活动场所(每周三、周六晚上)及各个民俗活动(如游龙游灯、走古事、庙会、祭祖、还愿、做寿等)深入了解十番音乐,通过观看连城木偶剧团在本县城的各个演出活动(如正月十五的文艺演出),了解和学习木偶表演艺术。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等。如到连城芷溪观看“游花灯”并进行录像,了解了十番锣鼓的演奏形式及它在我县民众活动中的运用。到连城隔川观看客家十番演奏会,收集了他们演奏的录像二十八首,到连城莲峰镇东街社区参加十番音乐表演,收集他们演奏的十番音乐曲谱及多首演奏视频等。

二、选择课程资源,改编“乡土音乐”

选择改编适合的素材,激发学生探索乡土音乐的兴趣。乡土音乐虽然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乡土音乐都适合学生。关键在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所描写的内容应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思想感情要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首先,挑选浅显易懂,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精挑细选,合理挖掘优势,筛选乡土音乐课程资源,把内容扩展到孩子的生活中,可与游戏相结合,使小学乡土音乐教学成为开放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和文化背景。如童谣――《灯盏糕》、《上冠豸》、《捉迷藏》这些用方言朗读的民谣,诙谐有趣,朗朗上口,字里行间透露出民间艺人在文字编排上的深厚造诣。歌词浅显易懂、节奏明快,易学便记,可边玩游戏边朗读,学生在欢歌笑语中领略了人生生活的真谛、美好,产生对音乐活动较为持久的兴趣和向往,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审美愉悦的机会。

其次,挑选学生感兴趣具有教育作用的素材。音乐教育是用音乐打动和熏陶学生的心灵,引导儿童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在选取教材时注重选择健康向上的内容,促进儿童体、智、德、美多方面协调发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为一生打好基础。例如木偶戏的传统曲目《西门豹》、《沉香救母》、《火焰山》等都具有宏扬民族正气,激发人们勇敢、善良、勤奋等良好的品质。又如童谣《萤火虫》中,押韵的儿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读书要用功的道理,《植树歌》是教育孩子要爱劳动。这些资源既蕴涵着许多文化艺术知识,又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其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体验其中的乐趣。

第三,改编适合学生学习、表演的素材。各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及特定地理环境的作用下,都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只不过这些音乐文化资源有的不适合我们直接拿过来进行教学,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艺术的处理改编,并加入一些学生喜欢的东西,让这种“乡土音乐”带个面具出场,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达到了传播“乡土音乐”的效果。如一些木偶剧,它的唱腔是采用闽西汉剧的唱腔,里面的唱段大部分都音域较高,不适合小学生,我们把它改编成旋律流畅的汉剧小调来演唱,便于学生边唱边演。

第四,编写出具有长效的乡土音乐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根据此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其内容包括教科书、提纲讲义、教学参考书等文字材料和视听材料。《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阐述中明确:要重视音乐实践,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在过程与方法中要求:要重视探究,要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对于我县乡土音乐教材编写来说,笔者认为应该以文化为主线,注重可行性与开放性,突出培养兴趣,让传统与现代视野结合这四个原则。乡土音乐资源在教学中有其特殊性,有一些音乐很难用谱例教唱就能完成,我们在编写时是从多层次去考虑的,如客家十番音乐编写入教材时,根据它是器乐演奏的特点主要是以欣赏为主,童谣与山歌我们可以教唱,并且可以改编创作,提线木偶戏可以欣赏及实践来完成。

根据以上几点,我校教师编写出了《莲韵乡土》这一既具有我县乡土音乐特色又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教材,让我们的乡土音乐课常态化、课程化有了保证。

三、形式多样开展活动,让“乡土音乐”扎根

(一)营造氛围

营造浓郁的氛围,对学生进行乡土音乐的熏陶。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学校的广播、专栏、黑板报、校级报纸“小莲蓬”等营造氛围,便于学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了解本地民俗音乐文化。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熟悉靠的是多听。校园广播除了在课前课后播放一些乡土音乐内容,还专门在每周二和每周四的大课间活动时间播放乡土音乐内容,有些是学生学唱过的,有些是欣赏过的,经过反复播放,学生对乡土音乐更加熟悉,更热爱演唱乡土味浓郁的家乡歌曲。在我校的校园宣传专栏、校级报纸“小莲蓬”上还经常有乡土音乐的课题活动报道、演出活动剧照、乡土音乐介绍等,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触乡土音乐文化。

(二)立足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音乐课堂是乡土音乐常态的、适合本土学生教学实际的、具有时效性的教学途径。应注重每个课时教学的研究,把课题实验真正落在课堂教学实处,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探索本课题的教育研究。它可以是专门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穿插在音乐教材中进行。如在上四年级下册第五课《童年的回忆》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有没有看过木偶戏,如果有就可以叫学生来说说当时的感受及对它的了解,并让学生观看视频:提线木偶课本剧《狼来了》、《寒号鸟》等。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课《京韵》时,教学内容要求介绍京剧的各行当,我们便在让学生了解了以上内容后增加了木偶剧的行当介绍,对比记忆让学生了解得更加清楚。我们从二年级着手,在教学中结合音乐教材进行“连城童谣”的教学。如第一单元为《春天来了》就加入了春天郊游《上冠豸》这个童谣进行教学,第二单元为《难忘的歌》就加入了没有零花钱买《灯盏糕》的童谣,第三单元为《童趣》就加入了《捉迷藏》这个童谣进行教学。

在校园及音乐课堂宣传的基础上,学生对乡土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许多学生对它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及兴趣,于是学校在“周三快乐50分”成立校本课程“提线木偶班”及“连城音乐”班。因木偶有一定的重量及高度,周三快乐50分提线木偶班,由三、四、五年级的学生自愿报名。在班级成立后,我校音乐教师不仅自己搜集提线木偶戏的各种资料进行教学,学校还聘请了县木偶剧团的骨干到我校教学,有木偶戏文化艺术特长的教师参与指导、学习,课前认真设计好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课件,准备好教学用具(如木偶),课中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授,使学生掌握了表演提线木偶的技巧。在课中还不时地请“木偶书法”表演大师李明卿、华南虎木偶倒写书法大师吴景荣为学生表演,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及表演技巧。

(三)延伸课外

学校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指导学校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教师的职责,要制定每学期、每年的全校课外音乐计划。乡土音乐课程不仅要在音乐课堂中教学,课外活动更是不可缺少的平台。

社会、社区是大学校、大舞台,号召学生走向社会,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向邻里乡亲、民间老艺人、文艺团体的著名演员等了解连城童谣、提线木偶戏、客家十番音乐、客家山歌,经常观看文艺团体在本县城的各个演出活动及民俗活动,延伸课堂学习空间。如:我县经常在传统节日,特别是每年的元宵节,举行民俗演出活动,那时必定会有各类乡土音乐的参与演出,学校便通知学生,请家长带他们去看,而且要让每位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等等。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巧后,学校利用课外时间,组织排练出一个又一个的节目,在排练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有了一定的舞台演出经验,提高了学生的见识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及团队精神。如我们排出的偶狮表演、木偶课表剧表演、童谣、山歌演唱等乡土音乐节目,不仅各个节日在我校演出,还“走出去”带领学生到福利院表演,参加市、县的文艺调演、省的曲艺大赛等,获得了省、市、县奖。让学校学生亲身感受乡土音乐的风格特点和浓浓乡情,让更多同学喜欢上乡土音乐,让乡土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乡土音乐进校园可以从课堂教学入手,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培养骨干,可以在课间活动中普及,从事乡土音乐课程化的实践探索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四年来,我校开展乡土音乐课程化的实践,让我们感受到了乡土音乐的无穷魅力,感受到它在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上具有独到的作用,增强了学生爱乡、爱校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意识,也让我们明白了,乡土文化靠传承,更需要创新,我们只有依借新的表现方式,采用创新的形式加以推广,乡土艺术才能够焕发生机,再现丰采,我校的校园文化也因此更具特色,异彩纷呈。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乡土音乐的教学,让乡土民族音乐走进音乐课堂与校园,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音乐氛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渗透乡土民族音乐对学生的影响,日积月累,民族音乐就能在学生心中扎根、开花。走进乡土民族音乐,弘扬民族精神,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乡土民族音乐的美妙旋律萦绕在课堂上,回荡在校园里,流淌在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初一年级德育工作计划(收集3篇)
  • 下一篇:人力资源实习工作总结(收集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