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Theformationofrurallandscapeisbecausehumanlifeandproductionneedtograduallyadapttothenatureandtransformthenature,asapartofhumanaestheticandcognitiveitshowspeopletheuniquecultureofruralpastoralcivilization,especiallyithasafar-reachingandsubstantialinfluenceonmodernwesternlandscape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thecontemporaryIslamicgarden.However,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modernagriculture,thetraditionalrurallandscapehasbeenacertainimpact,intheconstructionofthecontemporarylandscapeplanningofrurallandscapeweshouldbereasonableinimprovingcontemporaryrurallandscapeplanningtoensur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uralconstructionandtheculturallandscape.Thispaperdiscussestheconnotationofrurallandscapeandtheprotectionandinheritanceoftraditionalrurallandscape,fromtheperspectiveoflandscapedevelopment,takingtheopportunityofrurallandscapedesignincontemporarylandscapedesign,italsodiscussesthedevelopmenttrendsanddesignprinciplesofcontemporaryrurallandscapeinlandscapedesignfromthespace,modelingelementsandvariousforms.
关键词:乡村景观;设计;园林规划;发展趋势
Keywords:rurallandscape;design;landscapeplanning;developmenttrend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36-03
0引言
作为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融合的结晶――园林景观,可以说他是乡村中各类山水花鸟美景的缩影,园林景观可以勾起城市中人们对于乡村美景的向往,与此同时,乡村文化也同样指导着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乡村景观作为当代人类的巨大人造产物是人类社会中物质和非物质都非常丰富的产物,当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许多乡村景观中的地域化特征已经被边缘化,乡村景观的大众化已经使得部分地区的传统化农业景观朝着现代化景观发展,一些地区的农业资源与对应环境问题已经相对突出,城乡问题和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针对以上问题,许多国家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与之相对应的保护法律,因此,乡村景观的环境问题,文化景观缺失的现状,迫切的需要我们改善。
1乡村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1.1乡村景观概念
所谓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局域范围内人文、自然、经济与社会多种综合现象的显现,乡村景观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对于文化景观的研究,早期的文化景观伴随着原始农业而发展,早期的农业发展源地就成为了文化源地,也就是我们说常说的农业文化景观,最初的农业文化景观慢慢的被扩展到了乡村景观,其范围涵盖了人口、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多种元素,同时也是各个局域乡村的地域文化的反应。乡村景观的出现也预示这自然景观正在逐步的向人文景观过度与变化,但是,乡村景观所拥有的农业生产景观和特有的田园文化特色是人文景观永远无法代替的。
1.2乡村景观研究发展
十九世纪中后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边缘化加剧,一方面大大的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大步伐迈进但同时由于忽略了对于乡村景观的保护,各个区域的乡村景观特征开始逐步丧失,自然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与资源的问题日益加剧,生态失衡,多数的乡村环境向着“脏、乱、差”的态势发展,因过度开垦、废气排放、工业污染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已经屡见不鲜了。另一方面当代的乡村景观规划与发展还存在着文化景观缺失的问题,以往我们印象中的乡村不单单是生态的承载体,而且是人类农业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文化已经逐渐被消磨化,乡村人们向往城市的繁华,很多的村镇将自己的建筑与道路规划按照城市的模样开始改造,其实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文化,甚至有的乡村特有的习俗已经被遗忘或者停止传承。
中国乡村景观研究始于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1989年,中国学者对澳大利亚堪培拉市乡间景观进行研究,同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景观生态学讨论会,自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景观研究产生兴趣,这些都带动了乡村景观的研究。此后,韩国、日本、荷兰、波兰以及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被不同领域的学者引进。通过学习和借鉴,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乡村景观研究的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乡村人类聚居环境、乡村景观分类、乡村景观评价、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园林、乡村景观旅游、乡村景观规划等8个方面。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景观生态学、乡村文化地理景观、乡村环境评价以及乡村景观规划四个问题上。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荷兰、捷克、英国、美国等一些欧美国家关于乡村景观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早,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推动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欧美国家早期的乡村景观研究注重制定法律法规,如20世纪50年代德国《土地整治法》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的规定,促进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20世纪70年代初,荷兰颁布了《乡村土地开发法案》,研究方向从最初对农业的重视向关注乡村土地的户外休闲、景观保护等功能转变。1996年5月,国际景观生态学组织召开了“欧洲乡村景观的未来”会议,围绕景观变化、可持续农业与乡村景观、景观恢复3个主题进行探讨。近年来,欧美相关学者对从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对乡村景观进行的研究明显增多,关注景观中人的行为,使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以扩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解决由于乡村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逐渐开始重视乡村景观建设,并通过采用“公众参与”的发展模式调动民众保护乡村景观的积极性。20世纪60年代,日本兴起的造町运动保护日本传统乡村景观起了决定性作用。1970年,韩国政府发起了“新村运动”,提出了“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以政府支援为动力,以项目为纽带,促进农民参与到建设家乡的活动中去。“新村运动”不仅使村庄的布局得以优化,美化了村庄环境,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还有效地保护了传统的乡村景观,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收入也得以提高。
2.2国内研究现状
2.2.1乡村景观的要素构成的研究
从园林规划的范围来看,乡村景观的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乡村人文要素两个类别,所谓自然景观是指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的自然元素,自然元素的面貌一般不受人类外界的因素变化,如:沙漠、雨林、沼泽等自然保护景观。所谓的人文景观则是指受到人类长期作用而原始自然面貌发生了非常明显改变的景观,比较典型的人文景观如:城镇、田园乡村、牧场等。人文景观通常情况下又被称为人类文化景观,人类文化景观虽然是因人类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但是其发展规律却是追随者自然规律而发展和管理,其中,乡村人文景观主要显现的是乡村局域的经济与自然状况,比如:农田、鱼塘、果园、副业等。它们主要体现的还是农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景观。
2.2.2乡村景观的各类功能的研究
乡村景观作为人类世世代代生活耕种的重要场所,首先具有经济生产功能,在乡村景观中,农业景观在乡村景观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在大面积的乡村土地上大部分土地被用来作为农业、林业作物的生产,在体现农业为本的思想同时,也作为生产作物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农业使用者为了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其本身的性质也是从生产与实用出发,可以说经济生产功能是乡村景观的第一功能。其次,乡村景观还具有生态保护功能。人类在乡村土地上进行耕作时遵循的是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采用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这样就促成了乡村景观的协调发展与丰富,乡村景观的生态保护功能主要还是体现在保持乡村文化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上,正是乡村景观的多样与景观的丰富共同体现出了乡村景观的生态美。再次,乡村景观还具有休闲旅游的功能,乡村景观的不断完善也是人类与自然相互摩擦碰撞相互适应的完美体现,其经过历史的摩擦所反映出人类对于自然地审美性选择与依赖也促成了乡村景观休闲旅游的功能,如:蜿蜒曲折的梯田、交错纵横的田野、被风吹起的麦浪、各具风格的民宅建筑等都与当代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经历了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后难免向往自然景观的悠闲与恬静,这就体现了乡村景观的休闲旅游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乡村景观也发挥出了人与自然协调沟通的重要作用。
2.2.3乡村景观的规划保护与延续的研究
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景观环境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景观的合理建设不单单可以使当代新农村的景观变美,而且可以给周边城市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成为其最优美的后花园,让区域范围内的自然风光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此同时对于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保护也能够有利于人们深入的探索研究乡村环境的进一步规划与延续对于我国的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我们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对于区域文化习俗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对于增加区域居民的安定感,增强其历史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还有助于民间特色传统企业的发展,如民俗工艺品、乡村传统产业都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进步。
3建议
在国际园林规划与发展创作中要求园林的规划要立足于自然并融于自然,当然乡村景观的规划发展也应该如此,当前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与保护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对于改善乡村景观环境质量与促进环境与资源的协调有着历史性的发展意义。
3.1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原则
乡村景观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新城市的建设如:新城扩建、机场建设、高速架桥等原因所引发,然而各个地区的城市建设对于大面积的破坏乡村景观行为而言到底合适与否,应当进行相应的可行性评估,在经济与环境的抉择中应侧重于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的平衡。
3.2在土地的综合利用上“因地制宜”
乡村景观的土地利用上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如有的土地渗透性强适合耕种,有的土地土质较薄,石粒较多比较适合放牧,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带适宜休闲娱乐等,在这些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上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规划能够更好的发挥乡村土地的综合价值。
3.3在园林规划的基础上延续乡村区域文化
经济全球化发展日益迅速,互联网+的时代也已经到来,乡村自然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网络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冲击,但是乡村景观不能够任其发展,应当形成某种乡村景观的园林保护机制,并将其切实可行的纳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乡村传统景观建设应该充分的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并将其融入到乡村园林规划中来,创造出区域乡村文化所特有的景观,融入了外来文化的乡村景观,不单单是对于传统乡村文化的强化,也是对于当代园林规划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一种多元化的理解,归根到底是在创造中去继承和发展乡村景观与乡村文化,并予以创造性的再现,这对于当代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无疑是一条必走的捷径。
4结语
在园林规划中保护乡村景观的多样化发展,传承乡村文化的区域特有历史,理解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融合式发展,在当代乡村景观的延续与保护发展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当代园林规划的方法与技巧,但是乡村景观的建设关系到人类的文化传承与生产延续,这就需要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中融入乡村文化的元素,当代中国的乡村景观建设与发展既要积极学习西方乡村景观园林规划的成功经验,也应当将我国园林的本土特征融入进去,摒弃时代的局限,将人类现代的生活需求加以融入才是当代乡村景观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蔡龙铭.农村景观资源规划[M].台湾:地景企业公司(发行),1999:23.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5-100.
[3]方明,刘军编著.国外村镇建设借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83-84.
[4]冯采芹,等编译.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3-105.
[5]汤姆・特纳.景观规划与环境影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2-220.
[6]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历史文化城镇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49-154,125-134.
[7]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54-63,86,91-102,140.
[8]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5-107.
[9]安・福赛思、劳拉・穆萨基奥编著.生态小公园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2-43.
[10](美)诺曼・K・布思.曹礼昆,曹德鲲译.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212-253.
[11]李德芳.浅谈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规划和开发利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8).
[12]樊闽,贾文涛.新农村建设视野中农村土地整理的阴影[J].国土资源,2007(06).
[13]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48-51.
[14]周心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以苏南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6.
[15]刘黎明.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13(3):445-448.
[16]刘英杰.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4(2):36-38.
[17]张晋石.荷兰土地整理与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6(5):66-71.
[18]郝延群.日本“美丽的乡村景观竞赛”及“舒适农村建设活动”介绍与思考[J].村镇建设,1996(8):40.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新模式;乡土景观;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5-0149-04
新农村建设发展至今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农村乡土景观却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极大冲击:“城市化”蔓延、传统功能丧失、景观内涵失调、传统文化消亡[1]。与此同时,欠发达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面临城乡差距大、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普遍问题,还存在一些特殊问题,因而从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角度寻求一种新的建设模式,研究实施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问题,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1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特殊性
1.1生态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软肋”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个体差异,存在地域特点。就生态环境而言,一种情况是农业资源匮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自然资源较丰富,气候条件较好,但地势崎岖,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建设成本较高,制约了新农村的发展。
同时欠发达地区还存在水利设施、道路交通、通信条件等公用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共性问题,使其信息不畅,经济环境闭塞,导致市场可达性差,极大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1.2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迟缓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受地理和气候条件所限,欠发达地区多数以结构单一、层次较低的农业产业为主,同时又受市场体系不完善、信息闭塞等因素影响,使得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常带有趋同性与滞后性[2]。从而形成了欠发达地区第一产业不发达,第二、三产业难以发展,缺乏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等不利局面,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同时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简单模仿城市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给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隐患。
1.3农民文化素质低、老龄化严重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掣肘”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是欠发达地区的普遍现象,劳动力较低的文化程度无法匹配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群体外出务工,目前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观念滞后的劳动力,对现代科技的领会和掌握能力较差,导致许多新技术、新措施推广受阻,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向无法拓展。
2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基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的特殊性,要想在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2.1规划先行,因地制宜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必须依托基地条件和经济基础,按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系统性的总体规划、综合性的产业规划、以及地域性的景观规划,着重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色的问题。在条件较好的区域,结合已有的基础条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特色性建设项目。条件不完备的地区,优先完善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在自然资源再生和未来生产力发展的容许范围内开展试点建设,聚沙成塔、稳步有效地推进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2.2依托乡土,突出特色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需秉承乡土特色的规划理念,强化科学性、兼容性、发展性“三性”原则,突出乡土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以及传统民族特色的“三色”特点。为避免“千村一面”、“建设克隆”[3]的现象,需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的首创精神,依托乡土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农村风貌,创造性地开展建设工作。也只有尊重和保护个性、传承文化才是让新农村建设永葆活力的不二法则。
2.3循环节能,低碳持续
面对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严峻的环境矛盾,显然依靠耗费大量资源来扩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新农村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更应该增强危机意识,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发展循环经济,以节能减排为重点,推广低碳理念。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马落桥村新农村建设实践
3.1建设项目背景简介
马落桥村位于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的东北部,地理位置偏僻,石灰岩地貌,山多地少,自然条件差,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该村有25个自然村,483户,2279人,其中贫困户97户269人。全村耕地215.7hm2,其中水田29.3hm2,旱地186.4hm2,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和玉米为主。该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2006年已实现通电、路、电话,但无路灯、自来水,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基础产业发展差、无特色,主要产业为传统养殖和种植。
自2009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被确定为马落桥村的帮扶单位以来,以帮扶为基础,紧贴乡土特色,逐步大幅提高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建设基础设施、村庄风貌以及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并在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热点民生保障项目上取得了持续发展,实现了通过进阶式、参与式的扶贫策略推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3.2依托乡土环境,扶贫助力开发
乡土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区别于其他区域建设的基础所在[4],也是解决特色化缺失、欠发达地区资源缺乏、开发难度大等问题的保障基石。古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习俗,而今更应依托具有乡土特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来营造适宜新农村发展的乡土景观。
根据三分法将乡土环境分为外在的乡土物质、内在的乡土文化以及延伸的乡土意境三方面进行营建。
3.2.1乡土物质马落桥村机械化程度较低,村庄风貌淳朴,村容及居住环境杂乱。依据其村庄特点,归纳为三类外在的乡土物质。第一类为长期自然演变形成的山地乡野景观和传统的农耕景观,这类景观浑然天成不可复制,以保护为主,开发利用为辅,改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卫生环境,逐步建设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并保留乡土特色的新型村庄风貌和自然景观。第二类为供当地居民生活劳作的乡土建筑以及物品器具等。第三类为当地盛产的木材、树木、蔬果等景观素材。可对后两类进行适宜开发,赋予其新的功能与价值,如手工制品加工、稀有乡土植物品种与植物群落挖掘、特色资源开发等。在欠发达地区建设中广泛运用乡土元素与材料能极大地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增强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3.2.2乡土文化为提高马落桥村知名度,提升地域特色是核心竞争力,需要挖掘内在的虚体景观――乡土文化,提炼能体现乡土文化的景观素材与符号,并在新农村建设中作为设计元素加以运用。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节庆礼仪、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等在新农村试点中改造成具有观赏性质的景观活动,增加居民凝聚力,逐步形成本土文化特色。
乡土文化还包括农村范围内居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间接影响着农村景观的设计和形成,并会随农村景观的改变而发展更新[5]。因此,在对马落桥村进行扶贫建设中要摒弃乡村中现存的迷信守旧、封建糟粕的价值观,传播先进的思维方式、开放大度的心理状态,将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新农村的格局规划与景观设计。
3.2.3乡土意境乡土意境是乡土物质和乡土文化结合与升华的产物,它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人们接受当地诸多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的信息后所感知的乡土景观;二是这种乡土景观所焕发出来的情趣、氛围、共鸣;三是前两者触发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6]。这三层是浑然一体,不可割裂的。
乡土意境抽象不易把握,需要借助乡土物质来表现,但表达效果又与观赏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个人情趣、当时心情有直接关联。通常对乡土意境的表达多表现在对乡土自然风景片段的展示和乡土氛围的创造上[7]。例如在一些相对广阔的具有良好乡土风貌的区域,营造恢复具有乡土气息的场景,或者将乡土物质与乡土文化通过量的累积和升华达到乡土氛围来营造。
3.3发展乡土经济,建设低碳新农村
马落桥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资源也相对缺乏,逐步推行新农村建设需要以扶贫为基础,要区别于城镇化发展的一般模式,不宜大规模一次性投入,应以发展乡土经济为基础,推广循环、低碳经济模式[8]。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3.3.1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首要任务是完善农村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公共设施,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垃圾回收、村庄绿化,达到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标准,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现阶段,马落桥村主要产业仍为种植业与养殖业,属于农业类、生态类区域,应当以第一产业为主,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品,建设以农业为主要特色的新农村。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其中一项帮扶举措就是通过农业产业带动扶贫建设,例如以猪场为产业筹建农村经济合作社,通过赠股的办法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将猪场收入的20%作为来年的种养启动金反馈给贫困户。并积极建设生态农业示范点,以形成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
今后,需根据资源类型差异,分阶段有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重点突出的特色化新农村。对于加工类资源丰富的区域,应建设以非农产业为重点的新农村,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双赢。对于自然风光优美和民俗文化丰富的地区,可围绕休闲、观光、旅游等活动建设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新农村。乡土产业结构建设模式见表1。
3.3.3减少环境污染,坚持节能减排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严控环境污染,重点控制以下污染源:滥用农药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工厂重金属排放污染;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产生的固体废物;焚烧秸秆、工厂排放超标产生的大气污染等。还应积极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农业副产品和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最终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体系[9]。
3.4培养乡土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土人才是一种广义的本土人才,他们熟悉农村的发展情况,对农村有深厚感情。以乡土人才为培养核心,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4.1培养本土人才完善农村教育设施,丰富培训模式。联合职业技术院校、企事业单位,发挥网络作用,结合市场需求,对贫困户、留守人员进行文化教育,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结合制定多种帮扶的奖励措施,化贫困为动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科技人才。
3.4.2引进外来人才创新乡土人才选拔机制,拓展途径和政策,广泛吸引各类外来人才反哺农村[10]。如:建立城市党政干部轮流到农村挂职锻炼制度;鼓励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对口支援新农村建设;建立城市、农村教师定期轮换制度;积极引导大学生下乡工作。
3.4.3回流创业人才一方面鼓励引导贫困家庭中的年轻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建立外出务工联络站,关注其发展动向;另一方面出台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将资金和技术带回家乡。同时对能力强、贡献大的回流人才择优录用到新农村建设班子中参与实际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此防止乡土人才的流失,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结论
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面临各种挑战,扶贫助力从经济上、技术上给予有效支持,保障了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而乡土特色景观的重塑,能使农村独有的乡土风貌、文化传统、景观资源得以传承和发扬,为新农村建设摆脱单纯城市景观模仿、建立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新思路,定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余俊洁,胡建,邓守明,等.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乡土景观和地域特色协调发展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63-466.
[2]梁永贤.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3):77-79.
[3]张华明,余本辉.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几点建议[C]//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2010.
[4]邓谨,张金梅.回归乡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范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1(8):170-172,180.
[5]胡希军,刘玉桥,祝自敏,等.农村景观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2007,27(6):61-63.
[6]曾毅晶.城郊型森林公园中乡土意境营造――以夷陵区森林公园为例[D].南京: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7]孙新旺,王浩,李娴.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8(8):47-50.
[8]王实.建设“低碳新农村”的初步思考[J].农村经济,2010(11):14-16.
[9]屈寒飞,苏焰伟,陆永球.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提升方略[J].开发研究,2013(2):102-105.
[10]邓绍云,邱清华,邱义.开发农村乡土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J].湖南农业科学,2009(2):147-148.山东农业科学2014,46(5):153~156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山东农业科学第46卷第5期龚汗青,等:日本土地利用分类研究及启示
收稿日期: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