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乡土音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文化多元化
中国传统音乐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族音乐,即淳朴优美而又极具特色的乡土音乐。乡土音乐蕴含着当地浓厚的生活气息,有效地融合了历史与现实,带领我们目睹古代人民的智慧、感受他们最真的情感,有着迷人的独特魅力。乡土音乐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国内学校等机构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一、乡土音乐的意义
不同民族的乡土音乐不管是音调、节奏,还是调式、调性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自成一派,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淳朴优美,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不同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来说,学校要重视乡土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学的融合,让学生从乡土音乐中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在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当地生活的气息。比如,广西某地区的学校将乡土音乐融入音乐教学的课堂中,运用乡土音乐中蕴含的地区特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例如,广西壮族的铜鼓音乐描述了当地劳作时的场景,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农作物大丰收的殷切期盼,当地的男女老少都会哼唱。再如,蚂拐山歌寓意长寿,是逢年过节壮族人民都会唱的山歌,以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表达着人们的喜悦。当地的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播放有关蚂拐山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乡土音乐的热情,之后再由老师教唱,让学生以自己民族的音乐为傲。在教唱学生乡土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三观。音乐教师在教学生唱壮族的乡土音乐时,可以向学生普及关于壮族的文化以及经典的故事,向学生展示壮族人民的情怀,让学生在学习乡土音乐的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怀。通过对这些独具特色的乡土音乐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认知,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强学生对乡土音乐文化的热爱,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山歌是最值得仔细倾听的旋律,山歌可以激扬人们的心情,开阔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更多地了解不同民族的特色。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乡土音乐的魅力,毕竟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让学生从音乐中读懂家乡,用心体会,感受不同民族之间淳朴的情感。乡土音乐源于生活,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将乡土音乐作为学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民族的强烈情感,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向往之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回到自己的家乡,聆听本土的民间音乐以及了解各种乐器,感受先民的智慧,同时借助互联网向更多人展示自己的民族音乐,让更多人感受乡土音乐的天籁之音。音乐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积极地把乡土音乐融入音乐教学的课堂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纯粹的音乐美[1]。
二、乡土音乐文化运用在音乐教学中的现状
(一)乡土音乐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音乐发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于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现阶段音乐行业的更新越来越快,通俗音乐较为流行,受到社会年轻群体的广泛喜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互联网上以说唱的方式表达音乐,这给乡土音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流行音乐相比,乡土音乐不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融合乡土音乐的元素,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对音乐的热情,进而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教学的效果。(二)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合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要求有所提升。大部分的教师会按照教学的内容进行讲解,而各省市音乐教材当中并不包含当地的乡土音乐内容,导致音乐教师无法有效融合乡土音乐文化。因此,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会忽视乡土音乐教育。另外,各省市的音乐教师并不了解本土民族音乐,更谈不上对乡土音乐文化进行教学,造成乡土音乐无法得到传承。(三)乡土音乐存在难以传承的困境。经研究调查可知,以前的乡土音乐都是代代相传的,主要是对社会风俗进行传承,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大多都是口头上进行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承方式,比如学校等机构,可以进行乡土音乐的传承[2]。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即大部分的乡土音乐都包含了方言,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而由于地域的差异,造成乡土音乐很难在大范围内流传。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乡土音乐的收入比较低,无法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缺乏学习乡土音乐的积极性,大多数人只是把乡土音乐当好或者是副业,因此,乡土音乐存在难以传承的困境。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多云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任何一类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出生活的,音乐也是一样。我国各地区的民族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民族的不断发展,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地进步,而且由于我国的文化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式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可以扩大文化的传播。此外,为了促进我国乡土音乐的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目前的传播方式来看,互联网与媒体传播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但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无可替代的,是至为关键的传播方式。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精准地掌握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体现民族文化的精神理念与思维特征音乐教育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促进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传承音乐文化最主要的形式,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承,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来说意义非凡。由此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乡土音乐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尊重每一种乡土音乐文化类型。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多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体现音乐文化的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理念与国家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契合,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加深学生对乡土音乐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且个性化的发展。目前,各国文化在不断地进行交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融合了多元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三观[3]。(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校的音乐教学当中,进行音乐教育并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效地融合了各个地域优秀的音乐文化,结合先进的多元化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对多元化音乐文化的热爱。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氛围,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音乐的熏陶下,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
四、乡土音乐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
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的不断进步,教育形式的不断丰富,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对艺术的追求,而艺术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因此,要加强音乐文化的教育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中国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引入先进的西方音乐文化,还要有效结合民族音乐文化,让中国的音乐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音乐文化。虽然在现阶段,国内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课程设计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可以不断进行改善,在引入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重视本土优秀的乡土音乐文化,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家国情怀,促进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五、乡土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
(一)乡土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步。世界多元化文化在不断地发展,我国音乐教育深受影响。因此,大多数的教育机构响应素质教育理念,运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不断地对音乐教学课程进行创新,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除此之外,多元化音乐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爱唱歌的学生可以进行歌唱表演,爱跳舞的学生可以进行舞蹈表演,而比较内敛的学生可以运用其他创作的方式表现自己。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其中就包括我国各地区的传统乡土音乐文化。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要讲究循序渐进。首先,要充分学习本民族的乡土音乐,之后再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最后再学习其他国家的音乐。所以,乡土音乐教育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基础,可以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步,同时向更多的人展示本土音乐的魅力[4]。(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乡土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乡土音乐文化拥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具有独特音乐魅力,并且随着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乡土音乐要跟随时代的进步,积极主动地融合优秀的文化,才能在艺术领域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乡土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要及时融合新鲜元素,世界优秀音乐文化就是最好的养分。乡土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吸收别的音乐文化,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国内各个地区乡土音乐教育的不断进步。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重视各个地区的乡土音乐文化,开拓人们的音乐视野,提升人们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推动各个民族的积极发展。经研究调查可知,有很多地方已经应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加深学生对多元化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音乐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乡土音乐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计.传承乡土音乐与创新音乐教育[J].知与行,2017,(12):80-83.
[2]苏培锋.文化传承视角下乡土音乐的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23,(23):42-43.
[3]苏培锋.文化传承视角下乡土音乐的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23,(23):42-43.
关键词乡土景观景观设计场所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乡土”是一个很寻常的主题,但学界对其正式的研究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西方国家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40一50年代,它是建筑学和考古学携手并进发展的产物。很多研究都隶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我国学者对乡土景观的关注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到90年代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更倾向于对我国传统聚落,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地理学、建筑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等四个学科。西方乡土景观研究发展到今天,在内容上已经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方法上也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事实上,乡土景观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从1997年开始了乡土景观的研究,当时集中在云南和等地,王志芳,孙鹏等多篇研究生论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
1对乡土景观的认识
我们可以把景观定义为土地及L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人文过程和人类的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à。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只者却一不可。这可以从乡土景观的主体、客体及相互关系方面来理解:
2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景中人和景外人看待景观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景观的表达,而后者是景观的印象。景观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空间,是人与环境的有机整体。主体—内在者和客体—乡土景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乡土景观的形成过程,即内在者与周围环境相互调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任何文化景观的形成过程都是人塑造了环境,环境又搜造了人的过程。塑造的过程当然是通过主体的行为进行的,意即人类通过自身的行为创造着环境,环境又反过来通过限制人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行为是文化景观形成过程的中介。乡土景观形成过程的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作为中介的行为的特殊性:具有功用性。乡土景观的形成过程是使用过程和创造过程合二为一的。使用者和创造者的结合使得创造过程的目的变得更为直接明了,即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这些使用者又是一些普通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基本的需求就是生产、生活。而生产、生活行为又是大众居民最常见的使用行为,这种行为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既定的景观进行完善和修正,即使用行为也是一种创造行为。可以说乡土景观中的使用行为和创造行为都是有功用目的具有自发性。使用者和创造者的结合使景观创造的行为随时可以发生,不受其他因素的约束,只要正在进行行为的人愿意。另外,这种自发还能够从一种个体行为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并产生一种综合结果。对于有的乡土景观来说,它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结果,似乎是属于自上而下发生的。但其本质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本来出于使用的实际目的,在长期的发展以后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成为一种约束性的、似乎非功用性、非自发的行为。但其本质仍然是功用的,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客体:乡土景观根据上述对过程的分析,这里将乡土景观定义为:内在者出于生活的需要而自发创造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这种生活需要包括文化和精神的需要在内。因此,它不仅应该包括人、建筑、各种构筑物、器具等,还应包括形成这一切的自然背景。乡土景观是包含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土地和土地上的物体构成的综合体,是包括自然和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体系统。同时,由于创造者及其行为特征的独特性,乡土景观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实际功用性。这是区别乡土与非乡土的关键所在,即是否具有与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这里主要指的是生活和生产方面的,也包括形成人们生活习惯的部分。具有多样性。它是自发或半自发形成的,因而受所处地域和创造者的影响较大,可能会随地域自然特点、创造者的民族、文化、性别的差异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具有文化意义。乡土景观是社会体验和文化含义的重要载体。这种意义是内在者所赋予的,因而必须从内在者的角度去理解。人类是符号的动物,乡土景观则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我们不经意中的自传,反映了我们的趣味,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渴望,甚至我们的恐惧。”。。拉普卜特。等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归纳将意义在二个层次上表达:“高层次”意义:是指有关宇宙论、文化图式、世界观、哲学体系和信仰等方面的。如“风水”所表达的有关中国人与环境关系的文化图式。“中层次”意义:指有关表达身份、地位、财富、权利等,即指活动、行为和场面中潜在的而不是效用性的方面。“低层次”意义:指日常的、效用性的意义,包括有意布置的场面和因之而生的社会情境,期望行为等;私密性、可近性;升堂人室等第;座位排列;行动和道路指向等等,这些能使使用者行为恰当,举止适度,协同动作。
3结语
一种理想的景观,无论是没有设计师的、基于经验的前科学设计,或是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现代设计,最终都将走向天地、人、神的和砂。理解乡土景观如同掌握最现代的科学和技术一样,都有助于景观设计师的作品离理想景观更近些。.
注释
(1)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黄兰谷等译.北京:中国建筑,1992.
(2)俞孔坚.寻常景观的诗意.中国园林,20o4(l2尧25~28;俞孔坚,李伟.续唱新丈化运动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建筑学报,20o4(8>5~8
(3)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俞孔坚,王志芳,孙鹤译.北京: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