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概述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要求组织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研。计划通过从本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薪酬分布与乌昌区域内未来一年基层技能型岗位人才需求态势及行业内典型企业人力资源情况的调研,确定未来三年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
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研分析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汇总分析
1.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分析。通过半年的调研,发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调查表》182张,回收180,其中有效152张。通过对152张有效调查表毕业生调研时所在岗位按部门归类统计,统计结果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最集中的4个部门依次是旅游产业部门的导游服务部门、景区服务部门、旅行社门市服务部门和酒店服务部门。所以选定乌昌区域旅游产业的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和旅游景区为人才需求调研的部门,也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2.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三年毕业生二次就业部门流向分析。截止2013年12月25日,发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调查表》182张,回收180,其中有效152张。通过对152张有效调查表毕业生再择业部门流向信息统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近三年毕业生第二次就业部门流向如下: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3年毕业生在换岗的过程中,由从酒店服务向导游服务行业、景区服务行业转移的趋势,其中导游服务行业最为明显。旅行社服务行业就业人员也在缓慢增长;毕业生毕业之初,毕业生从酒店服务行业的流出趋势最为明显。
结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部门为导游服务部门、旅行社门市服务和景区服务部门,酒店服务部门依然是毕业生初次就业的重要领域;就业两年以上的毕业生从上述三部门的服务岗位向旅行社基层至中层的管理岗位集中升迁的运动轨迹最为明显。所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企业调研的主要部门为旅行社服务、景区服务和导游服务部门。其中调研岗位主要为各行业人才需求空间最大的岗位和旅行社基层与中层管理岗位。
(二)乌昌区域未来两年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调研团队根据产业调研方向,选定6家旅行社、3家旅游景区和1家5星级酒店为调研企业。
1.乌昌区域旅行社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旅行社未来两年人才需求缺口最大的基层技术应用型岗位依次是导游员和计划调度员,占了总需求计划的88.7%。外联岗位的需求空间不断扩大。上述7家旅行社未来两年计划招聘的4个岗位中,持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导游员、计调员、外联与票务人员共102人,占总需求的38.5%。
结论:乌昌区域旅游产业旅行社服务部门基层中职层次技术应用型岗位中需求空间最大的岗位为中文地陪导游员、计调服务员。
2.乌昌区域景区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调研团队选择西域旅游开发公司旗下的天山天池景区与天山大峡谷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未来两年基层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计划如下:西域旅游开发公司未来两年计划招聘岗位(按人数多少排序)依次是景区讲解员、驾驶员、服务员、面点师,其中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是讲解员与服务员,共100人占西域旅游公司未来两年总招聘计划的65.7%,其中讲解员占59.2%,服务员占6.5%。
3.乌昌区域酒店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调研团队选择位于乌鲁木齐市的五星级酒店塔里木石油大酒店与文浩商务酒店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未来两年基层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计划如下:塔里木大酒店与文浩酒店未来两年计划招聘岗位(按人数多少排序)依次是餐饮服务员、综合维修工、收银员、前台接待与客房服务员,其中剔除与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范围异化的岗位综合维修岗位,乌昌区域酒店服务行业未来两年热门的岗位分别是餐饮服务员、前厅服务员、酒店收银员、酒店综合维修工。
从结论综合分析,新疆乌昌区域旅游产业旅行社行业、旅游景区行业和酒店餐饮行业的旅游企业计划招聘中职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岗位(按需求量大小排序)分别是景区讲解员、中文导游员、餐饮服务员、旅行社计调业务员旅行社外联服务员、酒店收银员。
(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确定
综合上述分析结论,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分别是“中文导游员、景区讲解员、旅行社计调服务员”,综合生源总体质量考虑,添加“酒店前厅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和收银员”为毕业生就业兜底岗位。
论文关键词: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实证分析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估,首先应构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及项目明确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欧盟基金会将就业质量概括为四个层面的内容,具体包括福利健康、职业稳定性、技能的发展和生活满意度。本研究以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政策为指导,借鉴了已有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的成果,构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目标层)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准则层):对口就业率、职业稳定性、薪酬水平和工作条件满意度,一级指标下设15个说明性的二级指标(指标层)。在确定了指标体系的层级结构后,课题组邀请了教育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8位专家对准则层与指标层的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打分,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将其转化为评分表,总分设定为100分。
二、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选择河北民族师范学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课题组成员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的方式,时间从2011年9月开始持续到12月底结束,调查对象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06届、2007届和2008届共300名毕业生。主要采用网站调研、毕业生走访、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及电话访谈等4种方式,回收问卷266份,其中有效问卷248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3%。
调查样本具有以下特征:样本中男、女比例基本相当,男生占52%,女生占48%,;毕业生所在行业包含了企业、事业、政府机关等;毕业生所学专业涵盖了中文、历史、数学、外语等;调查对象以专科毕业生为主,所占比例为81%,专升本毕业生占19%;样本包括2006~2008届毕业生每届各100名学生。
2.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口就业情况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是一所传统的师范类院校,其毕业生在中小学、中职、高职及各类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多。统计显示,在学校工作的毕业生有170人,占总人数的68%,他们在学校主要从事教学和管理的工作,属于专业对口。从总体上看,85%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相同或基本一致,其中有62.93%的学生就业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完全一致,只有11%的被调查者就业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专业对口率高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实际岗位需求基本保持一致,能够较好满足社会的需求,即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
(2)职业稳定情况
就业稳定率主要考察的是毕业生就业后三年内调换工作(转岗)的情况,在被调查的248名毕业生中,首次就业后在一年内转岗的有57人,占22%;工作第一年到第二年间转岗的有41人,占16%;工作第二年到第三年间转岗的有26人,占10%;三年后转岗的有81人,占32%;参加工作后从未转岗的有65人,占26%。转岗属于正常的人才流动,但频繁转岗则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从调查结果来看,调换工作可能是由于不适应、生活目标不明确等原因造成的。在受访对象中,参加工作后转岗一次的占30%,转岗两次的占15%,转岗三次以上的占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也说明了绝大多数毕业生还是能够在所选择的岗位上安心工作的,对岗位的满意度较高。
(3)薪酬水平情况
毕业生的薪酬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的数据来分析:毕业后起始薪金、被调查时的薪金(2011年10月)、参加工作至调查问卷(2011年10月)发放期间的平均薪酬。
从统计数据来看,毕业生初始薪酬普遍不高,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他们的工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表2中薪酬水平接近于正态分布,高工资和低工资的群体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薪酬值居中的毕业生数量最多。调查表明,毕业生自毕业起的三年时间里,薪酬值普遍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这种上升是平稳的,符合一般的加薪规律。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薪酬工资变化情况是正常的,之所以工资存在差异,可能与所从事的行业、岗位有关,并且薪酬差距呈现出逐渐加大的趋势。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薪资较高的群体主要是计算机、电子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都较强,毕业后主要去高科技电子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
(4)工作条件满意度状况
满意是指毕业生的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如果用数字量化这一心理状态,这个数字就是满意度,满意是毕业生忠诚于工作单位的基本条件,只有具有较高的满意度,他们才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表现出任务和指标。调查显示,三年中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2.7%、31.5%和35.22%。三年间,对工作不满意的毕业生增加了12%,而对工作满意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却从29.6%降到20.5%,三年共下降了9%。应该说,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程度处于一般水平。
通过采访了解到,影响毕业生满意度的因素包括个人发展前景、工资收入、工作强度、单位的整体形象和工作氛围等。
三、提高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通过对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调查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上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与国家、省市的政策支持、社会氛围以及学院教学改革、专业设置、就业指导等是密不可分的,而就业质量是动态变化的,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监测,强化就业指导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1.实施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同时应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其次,高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突破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善实验实训的条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实用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应加强对毕业生的理想与信念教育,引导毕业生将服从国家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其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乐观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能以正确的心态去迎接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第三,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观教育,使毕业生形成自主就业和多元化就业的意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