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园林专业(收集3篇)

时间: 2024-12-01 栏目:办公范文

园林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园林,城市规划,生态园林,景观规划

*本文据作者在"97中国现代园林研讨会"上的报告,1997,1995年清大学建筑学院的应邀学术报告和1997中山市建委应邀报告整理而成。

最近,北京大学科研人员在调查人们为什么远足去香山时,一位普通退休工人这样说"我告诉你,我们的家门口实在是无法呆下去了。我们这条街本来是很安静的,空气很好,原来街两旁是大槐树……现在人行道变成了小作坊,小工厂,各种怪味和嘈杂的锯铝合金声音,使我们难以忍受,小拖拉机烧着柴油,放着黑烟,像乌贼鱼一样穿过我们的门口……实在使我们难以忍受,只好往香山空气好的地方呆上半天或2-3个小时。"

中国空前的城市化过程使人居环境急剧恶化,相比之下"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之类便特别令人向往,其口号也就特别具有感召力。而在此同时,中国现代园林专业的理论几乎为零(相比之下,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理论却为数不少),在此形势下,中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活动便潜伏着一种巨大的危险,即盲目性──望文生意地,凭着个人的幻想来构筑"花园"城,并以此来引导大规模的园林建设活动。历史的教训已不胜枚举,发生在眼前的所谓"美化""绿化"活动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严酷的环境现实使中国现代园林专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如何在空前的城市与社会变革时期确立自己的活动空间和发展方向,对本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下面将从社会变革与园林专业的发展之间的一般性关系着手,探讨现代园林专业的特点,并以此分析现代中国园林之现状和发展之潜在机会。

1.社会变革与园林专业的发展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园林和园林专业,体现在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改造和创造对象,不同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当然还有不同的设计师。下面对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特别是后工业时代园林的特点作一系统的分析(表1),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中国现代园林发展之问题。

表1园林专业发展三时段论

社会时段(及其特点)服务对象主要创作对象指导理论和评价标准园林专业人员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农业时代(小农经济)以帝皇为首的少数贵族阶层宫苑,庭院,花园唯美论,包括西方的形式美和中国的诗情画意。同时强调工艺美和园艺美。艺匠,技师,

如中国的计成法国的雷诺,英国的布朗,

中国的皇家园林和江南文人山水园林,法国雷诺特式宫苑、英国的布朗式风景园

工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

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生物技术革命,国际化)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城市居民公园绿地系统以人为中心的再生论,绿地作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和体育空间,和作为城市的肺。强调覆盖率、人均绿地等指标美国的专业规划设计师欧姆斯特德(Olmsted)纽约中央公园,波斯顿的蓝宝石项链

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生物技术革命,国际化)人类和其它物种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可持续论。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强调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作为协调人类文化圈与生物圈综合关系的指挥家,如I.McHarg如美国东海岸的一些生态规划欧洲的景观生态规划

1.1小农经济与工艺美

农业时代的社会特点是小农经济下养活着一个贵族阶层,他们不再靠天吃饭,从本来是充满恐布的自然景观中欣赏到了自然的美和农耕景观的美,并因此激发其再现和创造这种美的欲望,这便是山水和田园艺术,其中包括山水画和田园诗,并综合体现在园林艺术中。景观(Landscape)此时与风景(Scenery)同意,也即中国之"山水",是在视觉审美意义上的。因此,造园是在造美的风景,美的田园。其享用者当然是少数贵族,因此,创作地是围墙中的园和院。当然,根据财力的厚薄,园林有大有小。

园林的创造者最终是主人而不是专业园林师,因而有"七分主人,三分匠?quot;之说T傲质鼋鍪且战扯眩⑽薅懒⒌娜烁瘢词故抢着祷蚣瞥桑仓皇翘接诨实酃笞宓母呒督橙硕选S捎诘厍蛏暇肮鄣目占浞忠旌团┮祷疃宰匀坏氖视峁鱿至艘栽傧志肮勖牢谥嫉脑傲址绺竦目占浞忠旌筒煌纳竺辣曜肌0ㄎ鞣皆傲值男问矫篮椭泄傲值氖榛狻5蝗尾钜烊绾危际且晕牢卣鞯摹<负踉谕皇贝鱿值脑裁髟昂头捕闶钦庖坏湫汀?br作为园主人同时又是设计者的贵族阶层尽管摆脱了农耕活动,并没有摆脱小农意识。如领地意识──在园林中反映为围墙和隔篱;庄稼意识──凡非庄稼必是杂草,凡非益虫必为祸害,必将其除去而后快;好农人(牧人)意识──精耕细作,追求园艺之完美,在园林中表现为整修的绿篱,模纹花坛等;炫耀意识──排场,气派和攀比,等。

1.2大工业与人类的身心再生

工业革命源于英国而盛于美国。大工业生产使社会因此发生了一个巨变,即工人阶级出现,"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和侍从们,对自然与农耕景观之美的感知已不再为少数贵族所独有。而更重要的是,集居在城市中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Recreation)的空间。园林专业的创作对象是公园和休闲绿地。为美而创造,更重要的是为城市居民的身心再生而创造。用欧姆斯特德(Olmsted)的话来说:文明人在不断发展医药战胜种种疾病,同时,他们的健康和幸福却日益受到某种更为严重的病魔的损害,对此,医药无能为力,只有通过阳光和温和的锻炼来平衡血液循环和放松大脑,使人再生和获得健康与欢乐(见Charles,1995,p43)。而最能发挥这种身心再生功能的园林空间便是舒展的牧场式风景。起伏的地形,草地,树丛和水召唤着人类身心的参与和溶入。即所谓的公园式景观(Park-likelandscape)。景观感知和认知学的研究认为,公园式景观中包含了丰富的"了望-庇护"和"可探索"的空间特征,因而唤起了人类的天性,从而使身心得以康乐(Appleton,1975;Kapplan,1982,1985)。

工业时代在园林专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园林职业设计师的出现,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园林之父Olmsted。Olmsted于1865在美开创了职业园林设计事务,在此之前(1858-61),他与合伙人Vaux已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图1)。Olmsted坚持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与传统的"造园"(Gardening)区别开来,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把自己称为"景观规划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而不是"园丁"(Gardener)。并努力发展园林专业教育,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首创景观规划设计专业(LandscapeArchitecture)。从此,真正出现了为社会服务的,具有独立人格,为生活同时是为事业而创作的职业设计师队伍,而不是少数贵族的附庸。园林才真正作为一门学科,登上世界最高学府的大雅之堂,并成为美国城市规划设计之母体和摇篮。自从1900年在哈佛开创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之后,到1909年才出现城市规划课程,并于1923年城市规划才正式从景观规划设计中分离而独立成一新的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和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园林专业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Parkway)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和农场以及国家公园等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并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娱乐园及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美国园林在这一时期的定位,为以后世界园林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园林师的职业不再是园丁和艺匠,而是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由于对公园绿地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与再生关系的认识,城市绿化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往往被用来衡量城市环境质量。但如果片面追求这些指标而忘却其背后的功能含义,园林专业便失去其发展方向。

1.3后工业与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持续

二战之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了高潮,城市犹如大地机体上的恶性肿瘤,扩展漫延。公园绿地已不足以改善城市的环境,特别是到了后工业时代,对城市的恐惧加之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促使郊区化恶性发展,使大地景观被切割得肢离破碎,自然的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在消失,同时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随之而来的国际化使千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遭受灭顶之灾,也淹没了人类对自然的适应途径的多样性,这同样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可中?Gadgil.,1987),

因此,园林专业的服务对象不再限于某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以及多种文化基因的保存。维护自然过程和其它生命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作为园林专业研究的对象这时已扩展到大地综合体,是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LandMosaic,Forman,1995)由人类文化圈与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谐调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文化圈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园林专业所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I.McHarg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遵从自然》(DesignWithNature,1959),标志了园林专业勇敢地承担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园林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生态规划或人类生态规划(McHarg,1981)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

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的固有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McHarg称之为"千层饼模式"(Layer-cakemodel,1981)(图3)近半个世纪以来,遵从自然的设计模式在生态学和人类活动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也使园林专业在环境主义运动中成为中坚。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了千层饼规划模式的弊端,最突出的有两点,第一,这一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它基本上是在哈佛早期的园林教育家Eliot或更早的PattrikGeddes的"先调查后规划"的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Faludi;1978,Steiner等1987),是生物,尤其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生态学思想的推广,所以,McHarg极力强调某一景观单元内地质-土壤-水文-植被-动物与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之间的垂直过程。第二,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而这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不现实的,景观规划过程是个可辩护的过程,而不是自然决定论的过程(Steinitz,1985,Faludi,1987)它必须考虑决策者的行为。更何况自然已被人类切割的四分五裂了。

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对水平生态过程的研究逐渐加深,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FormanandGodron,1986;Formn,1995)。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谐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及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所以,这一时代,景观规划师的作用是谐调者和指挥家,他所服务的对象是人类和其它物种,他所研究和创作的对象是景观综合体,其指导理论是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论和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包括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其评价标准包括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及含意。所要创造的人居环境是一种可持续景观(Sustainablelandscape,Thayer,,1993)。

因此,不同时代,由于不同的社会需求和自然与社会问题,园林专业及园林专业人员所面临任务、对象和指导理论是不同的,中国社会对园林的研究迫切需求是什么?是"五一"广场上的模纹花坛?是"十一"街道上的鲜花?还是公园围着铁丝网的草地?充满诗情画意的亭台楼阁或是叠水假山?

2.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中国现实社会对园林专业的需求

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过程并存的社会时段。不必讳言,五六十年生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与环境问题不幸地在中国大地上重演了,而且更为严重。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归结起来包括:

(1)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园林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

一、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文化历史,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具特色,但现代园林专业的建立却是在建国之后。1951年,由清华大学梁思成、吴良镛先生和北京农业大学汪菊渊先生发起,在北京建设局的支持下于北京农业大学创办第一个造园专业,1956年院系调整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地球环境被加速破坏、资源进一步枯竭、人口危机等问题困扰的今天,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园林专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融,也使传统园林景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作为学科,园林(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规范,全称应该叫风景园林)从其萌芽开始,就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因此,其综合性强,适应面宽。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园林专业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从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出发,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自身特点搞好园林专业教学研究及实践,确立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主攻方向,改善目前农林院校园林教育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专业是涉及工程、技术、美术等各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从课程设置上,目前本科教学一般都是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术基础及艺术训练,同时进行植物学、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学习。大二进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AutoCAD、设计初步等课程,这些课程重点在为学生日后的园林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到了大三,学生才开始全面接触工程、设计的相关课程,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基本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这个时候才感觉真正踏入了园林的“门”。到了大四,大部分学生开始四处奔波找实习单位,找工作单位,又或者开始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担忧。也就说,在他们刚踏入园林的“门”后,刚摸到点门道了,就要准备毕业了。学生在这四年问,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到社会需要的能力与技巧。因此,这也迫使我们必须找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教育着眼于未来的就业方向,加强教学的改革力度,并不断创新,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1基础课课时过多,专业课课时不足

从目前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本科园林专业的基础课较多,一般设置在大一与大二两年,占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时数。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思想道德修养、植物学等。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然而这些课程却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高中已经学习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上大学后就没有必要再学。由此,可以调整课时以解决现在专业课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

2理论课课时过多,应用课课时不足

由于园林专业特性,科目涵盖了艺术、工程、设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占据了教师课上的多半时间,从而出现了园林理论知识与应用脱节的普遍现象。到了真正找工作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个问题是,大学期间,学生往往做了大量的课程作业和练习,而到了毕业的时候,却有许多同学找不到合适的作品去组成自己的作品集,无法给用人单位一个好印象。

3课程安排的时间、搭配不合理

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往往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园林树木学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植物造景更是安排在了大四。这样下来,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为了学植物而学植物,为了记树木而记树木,到了真正到要应用搭配的时候,前面学的知识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二)教材陈旧、不适用

本科园林专业课教材的选择是个难题,以前的本科教材知识较深,内容也较陈旧,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园林这个行业是更新较快的一个领域,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而在现有的教材中则无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建筑、园林设计等课程还没有适用的教材,而园林工程老教材的内容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园林制图、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觉得好像学了不少知识,上了不少课,笔记也记了不少,但真正应用于实际的时候发现却不是书上说的那一套。教师在教学时目的不明确,学生学起来也糊涂。

(三)师资不足

现代园林学科是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就多数学校情况来说,园林专业除以园林专业相关教师为主体外,一般还需要本院林学专业的教师,同时也需要土木与水利学院、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相关院系的支持。上述专业之间的确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有些课程及教师也可以是共同的。把这些分散的师资充分利用,发挥学校的这些师资优势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这些专业虽然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始终不是同一个专业,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区别的。因此,在教学中这些非园林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园林专业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例如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水平很高,但是真正能教好园林绘画的并不多,因为这些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园林的教育,并不一定知道园林效果图表现的重点所在。又如园林树木学,往往是请林学的教师任教,但是这些林学的教师虽然很清楚树木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教学中却往往会忽视传授植物造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

外聘教师不足也是现在农林院校师资方面的一个问题。国际上此类专业通行的方法,是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上适当外聘一些有经验的来自园林设计院所、园林公司的高级人才来担任。如在法国,承担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是由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兼职的,这既使学生能有机会与社会接轨,学校也不必“养”太多的人,而这些设计师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比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着诸多优点。

(四)教学中没能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

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艺术院校的美学、美术更具特色;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而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工程技术、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但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该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然而事实上是,许多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对园林植物只是一知半解,对园林植物的了解仅限于认识某些植物。但对这些植物的观赏性状、生理特性、应用方法等一窍不通。这和老师没有在教学中注入和强调农林院校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调整课程安排

1对部分课程的课时数进行调整

从目前课程设置上来看,园林专业部分基础课较多,而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因此对这部分课程的课时应当进行调整。例如植物学这门课,其中部分知识对学生日后学习园林树木学是有用的,但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勿需精确地知道植物的细节,如芽痕的形状、叶柄的大小、或叶片的锯齿状等等。因此,大一40学时的植物学课程,完全可以精简为20学时,把余下的20学时加到大二的园林树木学的学时中。甚至可以取消植物学这门课,将其中与园林树木学关系紧密的内容,结合到园林树木学这门课中。这样,既解决了植物学浪费课时较多的问题,又解决了园林树木学一向以来课时不够的问题。再如大学物理这样的学科,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是没有用的,因此完全可以删掉,从而把一些园林专业课程提早安排,让学生尽早入门。

2对部分课程开设学期进行调整

之前提到,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把这些课程分开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相关的、递进的过程。因此,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完全应该把这几门课程放在连续的几个学期内,让学生学起来有一个系统性。从认识植物的生理特性,到认识植物的观赏特性,到将植物应用到设计之中,让学生除了要认识植物,还要真正懂得应用植物、搭配植物,体现农林院校的优势与特点。

3对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进行调整

目前园林课程的设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部分课程开设学期不合理。例如电脑效果图制作的课程便是设置在大四。这是一门教授3Dmax等实用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课程,这门课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电脑制作效果图的方法。如果这门课程较早开设,学生便能在之后开设的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规划设计等课程中应用之前所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方法。这样,使学生既能在做设计的时候多一种表达方式,又能让学生对之前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知识进行应用与复习。然而这门课程又需要AutoCAD作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应该设置在大二而且是学习了AutoCAD课程以后。

(二)运用案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经广泛使用,园林专业则应该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设计类课程中。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或原则,最直观地接触到实际的设计项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作为一个风景园林师,只有学会分析和感受一个设计、一个场地的好坏,才能够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设计。

(三)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做示范

示范即教师动手做给学生看,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做法开始学习设计的具体操作。现在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设计的时候总会提出学生设计中的问题。例如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对。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不对,却不知道好的和对的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的结果可能是,越做越差,越改越不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一般程序进行示范: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教师在示范时应注意一点,就是其示范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方法和普遍性原理,但并不是真理。学生在自己操作时,不可照搬教师示范的实例,避免失去自身的创造性。

(四)加强课程间联系,体现农林院校自身优势

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应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这便要求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这一特点。体现这一优势除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植物应用的重要性,突出植物在该课程中的特点,还需要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联系。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造景、AutoCAD、3Dmax、栽培养护、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植物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而学习各种花草树木则是用于植物造景;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做设计时我们需要用到AutoCAD、3Dmax等应用软件;在设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植物日后栽培养护方面的问题。这样各门课程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设置这些课程时,一定要注意这些课程间的相关性,合理安排上课学时和学期,使学生不致于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要让学生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复习与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教学实习环节

一般认为,园林本科教育教学实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在大一、大二学习期间,掌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二是专业知识融合阶段的实习,该阶段在大三学年学习期间,把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知识进行融合,为相互之间的艺术结合奠定基础。这两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课程实习来完成。第三阶段是对专业知识运用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在大四学年综合训练,把园林植物、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方面知识通过艺术融合达到较高的艺术标准。而这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学生到各个设计公司、设计院进行毕业实习来完成。

(一)课程实习

1课程实习的时间安排

园林专业教学实习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一大二。在这个阶段,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实习。第二个阶段是大三,在这个阶段注重生产及应用实习。第三个阶段是大四,这个阶段主要加强毕业综合实习。在实习内容安排方面,春、夏季节植物繁茂,应多安排学生的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实习,实行以室外为主、室内为辅的实习方式。而秋、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则应多加强学生的美术、园林建筑设计训练,以室内训练为主,室外为辅。

2课程实习的形式

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园林工程、绿地规划等,课程实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组成“工作组”或“设计团队”来完成模拟项目。在实习中,大家可以以工作组的形式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协作能力,从而培养在日后职业中非常必要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外,本科学生上三年级以后,学校应该给他们一个工作室(STUDI-O)画图、做模型,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氛围和创作条件。

3课程社会实践

所谓课程社会实践,是指授课与实践全方位的结合。在一般的课程实习中,学生与实际的接触多限于参观,往往流于形式。课程社会实践主要是加强课外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校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学科的最新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后,和当地园林局或林业局合作,让学生参加当地园林植物种类与应用调查的课题;也可以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时,结合当地园林绿化的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地园林规划设计院或设计公司的设计工作。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让学生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使学习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

(二)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往往是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进行。毕业实习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开阔眼界、整理知识框架、查缺补漏的时期,也是学生自主联系工作单位和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时期。在公司实习期间,学生能看到整个项目是如何运作的,学会解决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而且学生们经历实际工作的锻炼后,能够增加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查缺补漏。而且在公司期间的表现也更有可能使这些学生被公司留下来。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即以学生在公司内接触的真实项目为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将真实项目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可以相辅相成,对学生水平的提高和日后进入真实工作大有好处。对部分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老师应帮其寻找实习单位,例如进入一些教师开办的设计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园林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园林技术特色专业研究

一、园林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概况

1.这次园林技术特色专业研究,主要是构建园林技术专业知识体系

园林技术特色专业研究服务于园林技术教学科研及行业的发展,为各个学校的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指明方向,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创建一流的专业建设水平。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调研,遵循以专业建设及校企合作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2.创新型园林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园林技术的专业知识,了解园林技术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

学生具备掌握园林技术操作技能、以及制图及设计和经济管理、营销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能够在多个行业就业。学生我校期间打实了基础,在工作中才会运用自如。

3.创新型园林技术专业建设应重点培养学生园林产品营销能力,营销策划是一场中小企业商业的革命,规模营销将改变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这场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营销模式一系列变化。在新形势下,园林中小企业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就必须借助园林营销来推广,只有认准大局,才能够生存。在信息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应多吸纳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园林企业才有生存与发展的希望。

二、园林技术专业建设应融入新理念与方法

1.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要改革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园林产品交易额的飞速增长,园林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人类社会将进入新的环境工程时代,绿色环保的新时代。园林的实践教学可在现实的环境下进行,探索园林教学改革新模式,学生应掌握园林技术的操作技能。

2.园林工程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具有诸多优势,绿色环保是社会的大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园林企业只有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有光明的前途。园林系统工程是一个大系统,借助这个系统我们才能完成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绿色园林是未来园林产业发展趋势

园林技术应用在各行各业,不仅包括园林规划,还包括园林设计、园林施工等等。园林技术是时代的产物,更是绿色经济的代表,环境工程技术的主力军,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创新型园林技术专业技能重点

1.制图技能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五年,我国的园林业有新的机遇,下一步的绿色园林将是园林技术发展的热点。园林业的新事物不断出现。园林技术对我们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园林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园林与环境工程好像是两兄弟,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制图是园林专业的重要技能,要为园林工程施工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制图是园林施工实现的手段,提倡环保型园林是全新的模式,应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提高园林技术的服务水平,园林业工作人员应有服务意识。

2.园林规划与设计应用技能

现代园林融入科学技术,对园林技术的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规划作业由手工作业向人工智能作业转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园林作业只有借助高科技,实现科技持续发展。绿色园林是未来园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工程测量技能

工程测量为园林制图与施工打下好的基础,创新型园林工程建设着力于组建新园林的知识体系,教学技能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学生主要掌握园林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体系主要讲解园林技术的优化与组合。

由于时展的需要,我们的园林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创新,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提出一些新的园林技术教学及研究的思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成.风景园林快速设计与表现[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创建健康社区工作计划(整理2篇)
  • 下一篇:创建健康乡镇实施方案(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