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整理2篇)

时间: 2024-12-12 栏目:办公范文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篇1

【关键词】小儿;预防保健;辨证论治;中医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已病防变

辨证论治和已病防变都是中医治则的指导思想。《难经》“上工治未病”与未病先防的涵义不尽相同,此处“治未病”,是“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已病防变之谓。是指防疾病传变其他脏器,邪气深入恶化,突变甚至死亡或预防合并症、后遗症的发生。这是中医治病整体观念的具体发挥。否则按“中工治已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将会受到因用西药给疾病造成的假象得到错误的辨证,或疾病的恢复期和隐匿型的感染使疾病无证可辨延误了疾病的防治。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篇2

中图分类号:R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99-02

中医思维模式是中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目的。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理论有了初步认识,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中医儿科,并通过《中医儿科学》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考虑。

1阴阳五行与中医儿科

1.1纯阳之体,稚阴稚阳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深入理解阴阳理论,有助于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儿科也不例外。小儿为纯阳之体,为稚阴稚阳,体现了小儿阴阳平衡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讲授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小儿阴阳平衡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首先,小儿阴阳都处于相对不足和快速增长的阶段,表现为小儿身体、功能的不成熟和快速生长发育。所谓稚阴稚阳,即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在治疗中也应注意这个特点,避免过度攻伐,防止伤及尚未成熟的阴和阳。

其次,在阴和阳中,阳相对占据主导地位,阳主温煦和推动,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功能,功能的不断发展体现了阳气的不断充盛,身体的生长发育代表了阴的物质的快速积累,其中更离不开阳的温煦、推动和气化作用。在临床中,要求学生学会保护患儿的阳气,阳气代表生命力和抵抗力,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临床用药,都不应损伤阳气;保护阳气,有利于疾病的快速恢复,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减少疾病发生。

1.2五行五脏,生克制化

儿科疾病的特点表现在以肺系疾病为主,并且各个季节发病情况不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将发病和四时、五行归属联系起来,一方面加强学生运用五行理论指导临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如讲到小儿咳嗽,咳嗽关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现代医学中咳嗽的病因也与呼吸道、消化道、心脏等系统器官有关系;在治疗咳嗽时除治肺外,还可以根据五行生克属性灵活选用相关的治法。另外,小儿肺气不宣,容易引起脾胃郁热,湿热生痰,又影响肺气。湿重脾必困,热重胃必伤。因此,必须肺胃兼顾,并照顾到脾,除清热之外,还需除湿豁痰;如系久咳不愈,更应注意到脾。因久咳不止,肺气必虚。肺主气,肺虚会导致中气不足,影响到脾的运化;而脾虚又致痰湿阻滞,反过来影响肺的肃降。再者,肺虚及肾可形成肺肾两虚,肺虚肝逆致肝火灼肺,逆传心包又能形成心火伤肺。总之,通过对咳嗽病机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五行的概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在临床中自觉运用五行理论。

2先后天与儿科疾病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元气和后天之水谷精微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并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先后天理论是儿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对儿科很多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时刻注意先天和后天的关系,正确处理先天和后天,方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1重视先天之本,强调疾病预防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小儿肾常虚,故易患解颅、龟背、鸡胸、五迟、五软等疾病,多因肾中真阴不足,体内精、髓、血、脉、津液等有形物质不足,骨气未成等。另外,肾主闭藏,开窍于二阴,司二便。若肾阳不足,下元虚寒,可引起大便溏薄及夜尿;若肾气虚弱,火不生土,可见五更泻;小儿咳喘日久,肺虚及肾,出现肢冷多汗,动则气喘,呈肾不纳气之象。同时,这些疾病重在预防,如孕期营养、调摄等,对于这些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在讲解中,要注重肾精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肾精作为先天之本的重要性,从而倡导此类疾病的预防。

2.2注重后天之本,时刻顾护脾胃

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人体出生以后,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全靠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其先天之本也靠后天充养才能够保持充盛。此外,后天之本还是所有疾病恢复的动力之源,《中医儿科学》中很多疾病均和脾胃有关:脾系疾病,如泄泻,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厌食、积滞、疳证,主要病机为脾胃不和,饮食停滞;肺系疾病,如咳嗽,脾为生痰之源;哮喘缓解期论治从肺、脾、肾着手;肾系疾病,如水肿,脾土为制水之脏。而很多治法中也体现了对后天之本的重视,如培土生金、崇土制水、扶土抑木等。所以在《中医儿科学》的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强调后天之本脾胃的重要性。

3经络理论与外治推拿

经络是连络人体脏腑、四肢、表里各部的系统,通过调整经络系统,能够达到调整脏腑、治愈疾病的目的。小儿血弱肉脆,皮肤薄嫩,经络对调整脏腑的功能更加敏感,很多疾病能够通过调整经络得到康复。在儿科,经络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外治和推拿。其中外治,如目前常用的穴位敷贴,对于哮喘、咳嗽、泄泻、口疮等疾病疗效卓著;推拿则主要治疗厌食、积滞、泄泻等,也是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在儿科疾病的教授中,强调经络理论和外治推拿,对于中医学生尽快走向临床,发挥中医治疗特色,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意义重大。

4外感时邪与儿科疾病

如前所述,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儿科疾病不外乎外感、内伤、胎产、后天养护、情志及意外几类。临床小儿疾病多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而此类疾病多以外感时邪为主要病因。

4.1六淫

六淫中,“风为百病之长”、“诸病皆以风为先导”,在儿科疾病中尤为突出。小儿时期发病率最高者当属肺系疾病,而肺系疾病多由风邪兼夹其他诸邪所致或触发,如感冒、咳嗽、哮喘等。所以,在教学中,应强调在治疗诸类疾病时,除了祛除寒、湿等时邪之外,适当予以祛风。

4.2疫疠之邪

疫疠之邪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及致死率的一类疾病。此种疾病发病较为迅速、传染性强、病情较为凶险。尽管目前我国各种流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以及疫苗注射的普及工作有了一定成效,但仍可见到痄腮、水痘、痢疾等疾病的发生,且有些传染性疾病有增多趋势,如手足口病。故在教授时行疾病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从中医辨证的角度去考虑,发挥中医学在治疗此类疾病中的优势。

5七情与儿科疾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变化。在强烈或者长期的刺激之下,七情超出正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古人有说,小儿无成人之七情六欲之伤,实则不然。小儿“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阴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导致肺、脾、肾三脏的不足,神气虚怯;肝有余,小儿性多执拗,极易恼怒。故小儿极易出现夜寐差、多动、惊风、抽搐等与情志因素有关的症状,此类症状可作为其他疾病的兼夹表现,故应向学生强调重视小儿情志变化的重要性。

6饮食内伤与儿科疾病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医疗纠纷调解和处理条例(整理2篇)
  • 下一篇:物联网专业(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