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保健养生的重要性(收集3篇)

时间: 2024-12-23 栏目:办公范文

保健养生的重要性范文篇1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高等教育发展应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选择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此,21世纪中医类人才的多层次培养更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对中医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培养中医类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和保健需求。

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背景

世界经济的重心已转向服务经济。美国《财富第五波》作者保罗·皮尔泽指出,继汽车、电脑、微波炉、网络之后的财富第五波,全球下一个兆亿产业将是保健产业。根据人们对保健的需求,未来医学任务也将从防病治病为主逐渐转向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大量亚健康人群的产生,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医疗保健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总份额为6400亿人民币,到2010年从事保健产业的企业总数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产业30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超过2000亿人民币。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预计,中国保健产业生产总值在2010、2015和2023年将分别达到9600亿、24800亿和57200亿元的规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200%。其中,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市场发展前景尤为广阔。一方面,传统医学的“上工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预防保健思想,表现在“治未病的预防保健的手段与方法上丰富多样,而且在预防保健上突出了人文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与人文哲学紧密相关;在人性化方面主张重人贵生,在个性化方面强调整体观,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提供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这正符合现代人对提高生活质量,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整体个性化地维护人的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组织开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在17个省(区、市)确定了46个试点单位,在全国推广了一批“治未病的服务方法、技术和设备,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治未病服务政策及人员、体制机制、机构管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加强了研究和探索,中医治未病服务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加快了中医特色预防养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综上所述,中医药服务已从过去注重中医药治疗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服务,并由此促使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在中医行业重治疗、轻保健;二是中医养生保健企业资本和规模较小;三是服务结构单一老化,以推拿按摩为主要手段;四是服务标准缺失,市场良莠不齐,存在假冒伪劣宣传和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五是具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目前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必须有一批掌握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执掌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形成一批以国家标准规范服务和技术的大型企业,在挖掘继承中医药传统保健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创新,优化服务结构,建立先进的现代服务管理体制,在管理思想、方法、模式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全面健康管理功能的保健服务。因此,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产业教育,是培养造就创新性专门人才的唯一途径。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目前中医教育根据不同层次分为专科和中职进行分方向培养,同时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和各自的职业规划,把中医类学生分为医疗方向和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定位均属前者,定位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的学生则侧重中医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途径

选择合作的中医养生保健企业学校应根据企业资质,认定具有大型资本和大型规模,经营业务结构以中医理论、基本保健技术、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主,并以国家标准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社会信誉度较高,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服务管理体制并走上连锁化经营道路的企业。企业还必须有自己的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有一支技术优良的带教队伍。

采取“订单式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丰富多样,因而养生保健行业的每个企业经营业务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了解合作技术服务特点和人才需求量以便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大专层次的中医类专业属处方类专业,课程设置应满足培养医疗型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的企业应分阶段到学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宣传,公布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相应的工作单位及岗位,物色选拔需要的人才,然后校企双方根据各企业经营业务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以及技术服务特点和职业能力构成、岗位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选修课、顶岗实习和以岗位为前提的培训。

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根据行业需求必须突出实践技能,由企业提供资金、设备、行业技术、部分场地、技能教师,学校提供部分场地和师资,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一般可采取三种模式:(1)在学校内建设与企业真实经营环境高度仿真的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的校内实训。(2)企业自身建立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工作过程培训。(3)以企业经营场所为实训基地,

转贴于论文联盟

推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中专层次的到相关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一年,大专层次的在二甲以上医院临床实习6~8月后转入企业顶岗实习2~4个月。

校企双方共谋学生职业发展在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中医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悉以岗位为前提的工作过程外,校企双方还需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或从事技术服务、或从事技术研发、或从事企业管理。企业建立技术服务或管理岗位升级考试制度,使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明确,能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

(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措施

课程设置改革与特色教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存在形式单一、范围有限、内容和理念有误的问题,课程建设层次有待提高。针对我国大专院校培养的中医类人才主要定位于临床医疗工作,培养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中医学及相关西医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那么,中职则定位于技能型中医类人才,主要培养其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保健基本技术,运用中医传统养生知识和现代养生保健技术,从事中医养生保健企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地点主要在企业。因而,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能单纯从学科出发,应从职业岗位需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出发,除了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外,更应将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文化、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技术、中医现代保健技术、企业管理知识、各相关岗位任职要求、工作流程等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中,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编写特色教材,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使培养的技能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与行业和企业需求一致。同时,为配合国家对中医养生保健企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在课程设置中还应将相关职业资格(按摩师、公共营养师、刮痧师、反射疗法师)标准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改变现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重复和滞后的弊端,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多证并举,为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医学类的大中专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面向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因而要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技能型中医类人才,校内专职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改变教师观念,重视对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培养;(2)加强教师对中医养生预防保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3)指导专业教师及时跟进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4)专业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兼职,通过对企业进行养生保健技术培训、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5)除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证外,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如《按摩师证》、《反射疗法师证》、《公共营养师证》、《刮痧师证》等,在相关职业证书的考取过程中学习职业标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组建企业教师队伍,主要针对学生技能培训和工作过程指导,提高企业教师队伍的带教能力。要求:(1)到学校学习专业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技巧,掌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2)到学校提升中医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素质;(3)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后与企业人才需求一致的课程内容;(4)学生顶岗实习的带教。

保健养生的重要性范文篇2

关键词:社会需求;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张志贤,男,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教学、医疗,养生保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急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健康养生指导。大学要以培养“适应性人才”为基本要求,以适用性为目标来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1]。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涉及政府、医学院校和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通过论证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如何构建和实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阐述了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一、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解决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严重匮乏问题。

目前,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缺失矛盾突出。一是医学院校养生保健师资缺乏,医学生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贫乏。二是各级各类医院缺乏养生保健医学专业人才。三是全社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需要培养大量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

(二)改善国民健康状况。

据《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显示,我国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不到3%。伴随生活压力的加大,“亚健康”和慢性病人群每年递增,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相当于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2]。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主要原因,需要高素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提供健康养生指导。

(三)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养生大师”迷倒众生,“养生秘诀”风靡一时和养生伪科学泛滥的社会现象。一是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社会化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二是有些健康养生类图书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养生知识和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使公众误入歧途,损害了人民的健康。三是迷信一些流行的养生保健理论方法,表现为自诊自疗的、延误病情的、没病折腾出病的、看“大师”不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步入养生误区。需要养生保健专家倡导树立科学养生观,正确处理养生与治疗疾病的关系,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二、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性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医院功能和内涵也向正确引导现代人健康需求和消费调整,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备受青睐。在美国约1亿以上的人口在大约700多个健康管理机构中享受健康管理服务;日本有40多万健康服务人员,平均每300人配备一个养生保健师;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万分之二[3],与美国、日本相距甚远。根据有关专家预测:2012-2023年中国将出现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的需求高峰,养生已成为生活质量象征、健康生活标志和21世纪最热门的产业。社会转型期,我国13亿人民迫切需要养生保健指导。如果按1000人配备2名养生保健师,全国需要260万人;按1000人配备5名专业保健按摩师,全国需要65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潜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市场。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迅速,各种养生保健中心、社区养生保健医疗中心、养生馆、保健馆、养生会所、企业养生俱乐部和经络、艾炙、针灸、足疗等养生馆遍布各地。随着我国养生产业市场的规范,经国家认证的专业养生保健机构将会应运而生,都急需大批的经医学院校培养和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广阔。一是就职于各级各类医院的养生保健机构、健康管理部门和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的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养生保健教育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卫生保健部门,个体医疗机构,养生保健康复中心,健康保险公司;二是自主创业,开设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产业公司、养生会所、疗养院、养生保健康复咨询服务部;三是对特殊亚健康群体做家庭养生保健、康复医疗服务;四是保健产品生产开发和营销企业等。

三、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

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而且还要培养科学养生与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型卫生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4]。”医学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养生保健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化学习,掌握养生保健教学基本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和教学规律,培养一批乐教、适教、善教的养生保健优秀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强教材建设。国家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应加大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研究力度,组织修订、编写和开发本硕博、大中专层次规范化教材,构建科学系统化养生保健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课程体系。笔者编撰的《科学养生与健康》医学教材较系统的丰富了情志、心态、饮食、运动养生及全身各系统的科学养生知识与方法和“亚健康”“八高症”“慢性病”的预防及健康管理知识等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医学院校应设置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教育方向的养生保健专业,如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康复,现代养生医学、现代康复医学,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师、康复医疗师等专业,逐步健全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专业支撑体系。

(二)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多类型、多渠道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养生保健专业教育本硕博一条龙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硕士、博士类研究型人才。二是建立多类型、多专业基础的养生保健专业方向的培养体系,培养本专科应用型人才。三是对相关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开展养生保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四是对医院、城乡社区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展养生保健培训,培养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五是建立高端养生保健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启动研究项目,培养专家型人才。六是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执业医师考试和注册制度。

四、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

根据社会需求决定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人才覆盖原则,确定大师型、顾问型、技能型、中西医结合型、外向型等5类人才培养模式[5],为社会培养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具有“中医传统文华根基”、“中西医思维方式”和现代医学预防思想的各类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内容包括养生保健概论,中医养生,道儒佛武传统文化养生,中华武术养生,现代科学养生,现代养生医学,养生保健执业规范等。培养方式包括理论学习、技能传授、考核测试和社会实践等。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要求。

一是掌握养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养生概论、健康本质、疾病形成、中医养生、“治未病”和预防知识。二是掌握中医基础和中药学基础知识。三是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包括精神、情志、自然、环境、饮食、起居、睡眠、经络、药物、房事、五脏和慢性病养生。四是掌握现代科学养生知识。包括现代科学养生基本理念(健康概述、科学养生观、健康风险预警与健康评估、“养成教育”、科学养生指导),现代预防医学与养生(一级预防与养生,慢性病三级预防)。五是熟练运用传统和现代养生基本技能。包括传统养生功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针灸、足疗、耳针疗法和减压、排毒、营养、中西医急救技能等。

保健养生的重要性范文篇3

【摘要】目的:分析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保健门诊建立运行后对0~3岁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的影响,为我院今后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制定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1年我院0~3岁儿童营养不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9年儿童保健门诊建立干预后可以看到营养不良患病率呈明显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儿童保健门诊的建立开放,指导母乳喂养、及时合理的辅食添加、定期的健康检查、饮食行为的矫治、做好疾病的预防及体弱儿的管理能有效降低0~3岁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关键词】保健门诊;3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

儿童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预防急、慢性疾病,有益于儿童体格生长、神经心理发育。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不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同时可造成全身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易患各种疾病影响儿童智力,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为了解我院3岁以下儿童健康状况,对制定相应的儿童保健措施进行验证,特对我院2009~2011年0~3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9~2011年我院0~3岁儿童体检的人群。

1.2测量工具和评价方法采用统一规定的量床,刻度精确到0.1cm,测量体重用杠杆称,体重计精确到0.1kg。身高、体重根据WHO推荐的NCHS标准进行评价。

1.3营养不良的评价方法:体重低下:儿童的年龄别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减去2个标准差;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别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减去2个标准差;消瘦:儿童的身高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减去2个标准差。

1.4儿童保健具体的干预措施:

1.4.1我院建立了儿保门诊,由县妇幼保健医院对儿童保健的医生进行了规范化培训,并规范了儿保门诊的一系列常规要求。

1.4.2实施0~3岁儿童4:2:1系统管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1.4.3加强营养不良患儿门诊管理:除定期体检外、还要进行营养分析评估、制定个体化食谱、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1.4.4合理进行婴幼儿喂养指导:落实新生儿访视,高危儿筛查,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来提高母乳喂养率,使母乳喂养不流于形式。配方奶喂养:4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的,随着年龄增长母乳不足的都要引入配方奶,那么配方奶的喂养方法、调配、奶量摄入估计都很关键,总则是保证1岁以内婴儿的奶量在600ML―800ML左右。在保证奶量的基础上及时合理的添加辅食:根据儿童的各个时期生理特点适当的引入过度食物,帮助婴儿从流质到固体饮食的过渡。饮食行为干预:针对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害怕进食、父母过度关注、潜在性疾病六大问题进行专业的个体化行为指导。

2结果

2.1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我院0~3岁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居高不下,从2010年后逐年下降。

2.2通过保健门诊喂养指导前后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的原因分析:我院建立儿童保健门诊,由专业保健医生儿童进行4:2:1系统管理,定期指导喂养和健康宣教,使我院2011年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下降。

3讨论

3.1营养不良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病。热量和蛋白质缺乏为主是临床上营养不良的两种类型。造成营养不良除长期的喂养不当外,还有体检意识淡漠,传统带养方式;反复呼吸道感染、以及消化系统的疾病;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居住环境、及饮水等问题也是常见原因。

3.2营养不良的原因虽有很多,但我院从2009年建立了儿童保健,启动4:2:1系统管理体检;加强营养不良儿童管理后,0~3岁以下营养不良患病率呈直线下降。说明儿童保健门诊的建立和开放,是降低儿童营养不良率的有效手段。

3.3建立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合理干预,儿童获得高质量的保健服务可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除了在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常规的儿童体格发育检查外,还要多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定期举办孕妇学校、父母学校,同时政府也应加大投入,还要通过广电、报刊等多种渠道对农村特别是妇女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进行婴幼儿喂养及其他方面的指导,其中母乳喂养和合理的添加辅助食品也是预防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措施,总之建立并开放免费的社区服务体系更有利于儿童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自力万爱琴,龙冰颜遵义市7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流行学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0(5):285~286

[2]刘湘云陈荣华.儿童保健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96~397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整理2篇)
  • 下一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