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陶瓷艺术;教学;策略;初探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20-01
在我国,陶瓷艺术是一门依托于陶瓷全行业发展的学科,其本身具有特殊性与广阔性,这也将是陶瓷艺术专业得以长久存在和发展进步的源泉动力。因此,需要我们对陶瓷艺术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想方设法将陶瓷艺术教学办好。
一、陶瓷艺术教学的重要性
陶瓷艺术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象征,它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陶瓷艺术文化的延伸和传承,对人类历史文明有着杰出的贡献,记载了中国人民艺术发展的历史,彰显了国家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我们民族的最重要的骄傲之一。现如今,虽已进入了工业高速发展的社会阶段,但陶瓷艺术仍具有无法估量的重大的时代价值。这不仅在于陶瓷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陶瓷艺术是古代人们开启人类智慧的重要之举,是帮助认识国家文明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助手。把陶瓷艺术文化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是中华民族的责任,陶瓷艺术教育是传播陶瓷艺术文化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当今,陶瓷艺术教学有众多积极的意义。陶瓷艺术教学不仅能开发人的思维,陶冶情操,培养素养,而且还可以传授艺术知识,使学生更加了解认同民族的文化。陶瓷艺术教育既是一项职业技术的教育,更加是综合、多维、立体的教育。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工作重心点是把陶瓷艺术发扬光大,要做好此重心工作需对陶瓷艺术教育积极的意义进行深刻的认识,重视陶瓷艺术教育的地位。
二、陶瓷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陶瓷艺术教育虽然已经历了大半世纪的时间,但仍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大部分的教育仍采用技巧的教学为主的教育观念,追求“经技入道”。只有技巧但无思想无创造力的人即是所谓的匠人,只能跟着别人的后面跑,永远也走不出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需要有独立的思想,有主动创造的意识,同时也需要具有对学术进行不折不挠的专研精神。否则,即是具有再好的技艺,也难以在创造山有所造诣。所以,如何对陶瓷艺术教育品位进行提升,如何使得陶瓷艺术精神在教育中发扬及如何摒弃掉传统落后的师承教育的模式等等是当前陶瓷艺术教育的难题。
三、促进陶瓷艺术教学发展的策略
(一)清晰界定陶瓷艺术教学目标及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美术学校一般把陶瓷专业归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这是一个较为含混含糊的提法。首先,自由的陶瓷艺术和日常使用的陶瓷产品设计两者间是具有很大的差别的,是不能混在一起的。其在专业的范畴上,日用陶瓷的设计与艺术创作展上供展的陶瓷艺术作品在创作思路及实现都有很大的区别。虽然目前还不是一个把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划分为“陶瓷设计”和“自由陶瓷艺术”齐发展的好时机,但是要把此提上陶瓷艺术教育的议事日程上,作为一个陶瓷专业的发展目标,促进陶瓷专业的发展更加专业、更加深层、更加完善。
(二)加大美术院校陶瓷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
陶瓷艺术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肩负着重大的任务,学校和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对陶瓷艺术教育的责任和目标有深刻重要的认识,教育经费的增加投入是协助支持陶瓷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学校需根据经费合理的安排配置陶瓷艺术教育所需的教育设施,合理科学地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的费用,避免实践与理论脱节。院校还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对陶瓷艺术教育的软件设施加强建设,提高师资,除了聘请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之外,还可广纳民间传统陶瓷艺人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同时也可聘请专业技术造诣高的教授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建立实践基地
陶瓷艺术实践的教学对整个教学的效果影响极大,实践教学是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但当前其也是陶瓷艺术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为了加强陶瓷艺术的实践教学,院校很有必要建立陶瓷艺术实践基地,设置专门的陶瓷艺术教室,并且配置完善的实践基础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践操作所需。在建立实践基地之后,学校还应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适当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注重对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对陶瓷艺术有兴趣的人都能有机会亲自动手制作陶瓷,为广大的学生提供能让其充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空间舞台。
(四)对教学课程进行改革
要想促进陶瓷艺术教学发展,对教学课程进行改革也是必要。其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出技能型与应用型的人才,使得专业技能的教育满足适应市场的发展,其将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陶瓷制作工艺,激发学生对陶瓷学习的兴趣,并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审美的能力,形成鲜明独特的欣赏审美个性,激活学生创新的意识,从而使其创造出优秀的陶瓷作品。
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爱好兴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对学习的效果影响甚大,陶瓷艺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动机,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在形式上,陶瓷艺术教学应以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艺术设计构思进行多种可能性、多层次的尝试,带着目的性去需求变通的方法,寻求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联的学习方式。在此教学中,教室带领了学生一同实践,与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主体下,进行共同的创造、学习和体验。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能够准地把握课程主题,同时对在这过程中所建立的假设进行超越课程本身的对话,可以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创造的境界,并且能够使学生最大可能地认知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意向及情感流露抒发,避免刻板,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发挥创造能力和造型的表达能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的热情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通过充分开放的方式把在课程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个人情绪情感特征等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
课程的设置安排注重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院校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提供与教学课程相关联的信息,在思维和视野上开拓学习者对材料、造型认识的有限性。譬如,可以让学生常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工厂中,亲身去感受制作材料和陶瓷制作现场的气氛,捕捉自己对材料和手工艺的最原始的感动,从而培养他们那双敏锐的眼睛,培训他们进行实验时的能力胆量及探究摸索的兴趣。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陶瓷的材料或造型工艺特别感兴趣时,这就说明了学生思维已经和事物的原创状态紧紧地联系着,到此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创作灵性情绪进行细化并引导,在对材料的认识和技术认知上给予适当的以点带面的指导。通过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教与学互动起来,自然地学生的创作思维灵感得以很好的发挥,原始传统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得以消解。
校企合作,开拓第二堂课。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实施师带徒的教育模式,全面的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兴趣和目的,为学习者提供适合不同阶段、不同场所的实践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建设新的课程体系,淘汰过于旧的课程,增加专业课程学时尽可能使得学习者精通一门工艺技术,引导学习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就业。
四、结语
陶瓷艺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陶瓷艺术文化的延伸和传承中,教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代陶瓷技术的教学中存在着自身的不足与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认识与反省,并采取相应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以促进陶瓷艺术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梅,范昭平.论民族院校陶瓷艺术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2,(11).
关键词:生活陶艺教学改革市场
陶瓷自远古时代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由最初粗犷、简陋的陶器到细腻、精美的瓷器,陶瓷始终与人类的进步、发展息息相关。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陶瓷是必不可少的用品。20世纪90年代,生活陶艺以新的内涵和面貌出现在国人的生活中,并以迅猛之势发展起来,它进入到家居、餐厅、茶室等,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亮点。生活陶艺的兴起引起了教育产业的关注,一些艺术院校纷纷开设了生活陶艺课,以满足社会对生活陶艺创作人才的需求。景德镇陶瓷学院是最早将生活陶艺作为一个学科的院校,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然而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学与市场严重脱节,学生在课堂里很少有机会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都市文化对陶艺的需求,这导致了生活陶艺课目的没有真正得到明确,课程结束时往往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学生也处在较盲目的创作状态,学校与学生的经费投入后,最后生产出没有价值的产品或者说完全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最终会导致学生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此类现象,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采取大胆的教学实践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市场意识的培养
1.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
教学与市场脱节是目前陶艺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课堂上,我们侧重于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技巧与工艺,从而忽略了市场意识的培养。由于缺乏市场概念,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显得比较盲目,主要表现在:不了解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什么类型的陶艺用品,不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不了解陶艺在生活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不了解什么样的市场价格可以被消费者接受等。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教学措施,首先开设生活陶艺市场调研课程,安排学生到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的市场中去考察,了解现代都市生活用品市场,了解现代室内设计的现状及动态,了解现代城市人们生活的审美动向。只有从市场调查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才能够把握时代所给予我们的命题。另外,安排学生到陶瓷生产产区中去调查市场现有的生活陶艺的行情,了解目前生活陶艺创作动态,了解生活陶艺在市场中的价格。通过调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及社会责任感,生活陶艺就是依赖于生活的“副产品”,什么样的设计能得到市场的青睐,什么样的价格能为市场所接受,什么样的作品能主导陶瓷产品市场的潮流,我们都可以从市场实践中得到检验。
2.学校应加强与市场的联系
学校是以教学为主体的机构,在传统思想中,学校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地方,介入市场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因此一般情况下,学校都与市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以为这样可以保持学术的纯粹性。然而,生活陶艺是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一门学科,它的健康发展必须来源于社会与市场的支持,社会认知程度越高,它的生命力就越强,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开设生活陶艺课将变得毫无意义。
在日本、韩国,生活陶艺普及得非常好,陶艺品渗透到每个家庭生活中,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陶艺不仅有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品质。日、韩生活陶艺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陶艺教育中的成功。校方为学生与市场搭起了销售的桥梁,他们把市场上的销售信息及时反馈到课堂中,让学生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自己学习的方向,这样效果非常好。学生的作品在市场中得到了认可,倍增了学习的热情,而且还可以缓解学生在制作经费方面的压力。日、韩生活陶艺教学的经验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学校可以设立艺术公司,将学生的作品推向社会,使教学与市场产生互动,为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二、注重生活陶艺审美观念的培养
现代生活陶艺创作要反映当代文化背景和生活的本质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独特的个性、自然性、亲和性几个方面。
1.个性的体现
随着社会个性化文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喜欢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生活陶艺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越来越受到艺术家和大众的喜爱与关注。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是生活陶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围绕着日常生活中“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使生活陶艺呈现出艺术风格多样化以满足现代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个性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生活陶艺的风格,同时它引领了生活的时尚,提高了观赏者的审美认识。过去,我们在教学中也提倡个性化创作,但是缺乏与市场和生活实用价值的联系,致使创作针对性不强,并且受到西方现代陶艺创作观念的影响,容易夸大个性的表达,而忽视了审美与实用的合理性。
2.自然性和亲和性的体现
生活陶艺具备自然性和亲和性的审美特点,一方面表现在材料与人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另一方面是人类情感语言与自然性的亲近融合,体现了人性与物性的统一。由于工业化生产模式席卷了手工业生产社会,造成人们生活在一个机械美、技术美的设计世界以及丧失人性的高度理性化的环境当中,导致人类审美的标准化、机械化、单一化,从而逐渐产生冷漠感和厌倦感。这时人们对自然越来越有家园般的珍惜和依赖,生活陶艺以其自身的陶瓷材质,给人以自然、质朴、亲切之感,适合了现代人类的审美心理,注入了生命的活力,释放了情感与心灵。因此,在教学创作中,要引导学生去了解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只有创作出有个性的、有自然美与亲和力的陶艺作品,生活陶艺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三、注重生活陶艺人性化设计的培养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的设计。它综合了物品设计的安全性与社会性,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物的内环境的扩展和深化。生活陶艺创作通过对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赋予物以“人性化”品格,在这方面,日本的生活陶艺可堪称楷模。凡接触过日本陶艺的人,无一不对日本生活陶艺无微不至的设计理念感动不已,其独具匠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宗旨,这些设计的着眼点在于让社会上更多人感到世界的温暖、人类的爱心和人与物的和谐亲近。在生活陶艺教学中,我们应提倡人性化设计的观念,让学生用心去关注人、关注人性,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饱含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去打动人,使生活陶艺在市场中拥有更多的观众。
四、提高工艺制作水平
生活陶艺创作除了要有市场意识,有良好的审美理念,还必须具备精湛的工艺水平,才能最终被市场接受。工艺是陶瓷艺术创作的基础,一件好的生活陶艺品应该是集审美、实用与工艺为一体的。在生活陶艺教学中,工艺仍然是我们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教学是阶段式的,课程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使得学生在课程里很难完成生活陶艺对工艺制作的要求,往往是花两天时间构思一下,然后仓促地进入制作阶段,由于课程的不连续性,学生还需花一段时间恢复和熟悉工艺,才能进入创作状态。课程结束时,学生的作品在工艺上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如坯体过重、开裂、釉面粗糙等等,这样的作品是很难进入市场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我们的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①建立良好的课程配置。可以把拉坯、泥板成型、泥条成型、装饰生活陶艺课变成一个系列的循环课程。前面的几个课程是为生活陶艺创作课程作一个铺垫和积累,学生经过比较扎实的基础训练后,工艺和制作经验都得到提高,然后进行创作比较得心应手。②实行工作室制。由于陶艺制作的周期性和连续性以及工艺经验的积累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只有工作室制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工作室制的陶艺教学效果已经得到很好的验证。
结束语
经济繁荣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消费,追求生活的意趣,生活陶艺的个性化、生活化、情趣化的特征满足了大众的这一心理。生活陶艺包含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也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神。生活陶瓷的艺术化是普通百姓最能接受的,它既有使用价值、观赏价值,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然而就目前来看,生活陶艺的推广与普及是远远不够的,陶艺界也缺乏一支真正具有专业化素质的生活陶艺创作群体,生活陶艺也未能形成一种新的面貌让大众认知。学校是培养生活陶艺创作型人才的摇篮,它培养的人才的优劣将对生活陶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推动生活陶艺课教学与市场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学生就业的自信心。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生活陶艺创作人才,让他们在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使生活陶艺得到推广,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陶艺、喜爱陶艺,这对整个陶艺事业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杨永善著《说陶论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年
[2]吕金泉《生活陶艺的文化变迁》,原载于《装饰》,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