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整理2篇)

时间: 2025-07-02 栏目:办公范文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篇1

[关键词]茶文化;茶艺;茶道;区别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93-02

茶源中国,“之为饮,发乎神农”,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兴于唐,盛于宋、明。茶作为一种植物,经过食用、药用、饮用漫长的岁月才进入精神文化的领域。中国人对饮茶活动之精神层面的认同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在茶往往被看做消除身体不适的手段和个人特殊的嗜好,亦或佐餐、待客的饮料。而“茶艺”一词却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所谓茶艺,就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国人不轻言道,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里,“道”用以代指事物之本源。中国人认为饮茶、品茶无外乎是一种追求精神之境,探寻事物之本的途径。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因此,饮茶活动,无外是通往精神彼岸的船。这一点与日本截然不同,九世纪,饮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载体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上层人士一开始就特别珍重。他们饮茶的机会少,因此饮茶时很少考虑止渴、消食、解毒、提神等物质功能,而是着重追求伴随饮茶活动而发生的精神享受。在日本人看来似乎茶不是随便能喝的,没有诗、没有琴、没有高士轻友,便没有饮茶的必要性。

一、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其作为药物、食物,后来成为饮料。中国茶艺的成熟是在唐代,从唐代以前的夹杂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和明清时期的滤茶法,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黑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的世界,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予品茶以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性。大道至简,更符合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

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渡海来到浙江天台山国庆寺学佛回国后带走了茶叶,种植在近江滋贺村的圆台麓,成为后来著名的日吉茶园。第二年海空法师也从中国返回日本,将带回的茶种播撒在京都的高山寺和牧村赤埴,开创了日本种茶史。到公元1168年,日本荣西禅师在天台山万年寺学法期间,埋头于茶道文化的钻研。回国时,带走大量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记》二卷,使得饮茶之风在日本流传开来。同时,南宋时期,来华学法的南浦绍明也将在中国得到的茶台子和茶礼等带回日本,一边传禅,一边传茶。纵观日本饮茶的历史,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继而逐步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传至今,他们饮用的依然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器具和方式,历千年而不变。

二、中日茶文化内核之区别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对中国茶学、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羽首次把中国文化精髓中的儒、释、道精神与饮茶过程融合起来,将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等这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来强调“精行俭德”的自我陶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尚仁贵中,强调“中庸之道”,反对“过”和“不及”,要求我们不偏不倚的看待世界。同时强调“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而不同”,这也是中国茶艺的思想主体。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总是努力清醒地看待世界,追求人与天道的自然和谐。释家贵“悟”,讲求彼岸,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道家尚“无”,为茶艺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艺的灵魂,提出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以及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因此,当代茶学家庄晚芳先生将中国茶艺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廉美和静”。“廉”就是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就是品茗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就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就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中国茶艺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天人之境。

茶叶东传,在禅宗的影响下,日本发展起来了茶道文化,借以饮茶表现日本人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安土、桃山时期的千利休提倡简朴的“寂静、古雅”以及珍惜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逢之意的“一期一会”的精神,创立了千利休流草庵风茶法,完成了饮茶向茶道的升华。千利休把茶道规则解释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七则”是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千利休去世之后,他的技艺便由后人和弟子代代相传,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千家派最为活跃,拥有许多弟子。产生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的所谓三千家。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形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据日本的西部文净在其《禅与茶》一书中考证,在绍明带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刘元甫作的《茶堂清规》,日本的《茶道经》便是其中的《茶道轨章》、《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所成。据《茶道经》中记载,刘元甫乃杨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湖北黄梅五祖山法演(杨岐三祖)为同门,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如果《茶道经》的来历真实的话,那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来源于中田五祖山松涛庵.同时也说明由南浦绍明带回的茶典,对日本茶道思想的影响。

三、中日茶文化反应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面积小而人口却很多,众多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非易事。因此,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努力在苦寂中发展,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的意志训练。其次,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促成日本人有更强的集团意识和协作精神,表现在茶道上就是集体参于茶事,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再次,日本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重视规范和礼仪。因此,茶道中也是非常重视特定而严格、繁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的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分、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同时,要根据茶道的礼法,在规定的位置上,按规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顺序制茶等。可见,在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真正饮茶,而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是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茶道虽说是一种精神修养,但却过于拘泥于形式,茶道的四大流派实际上相互实质性的区别很少。这种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实际的文化发展到了极端。

与此相反,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艺。中国的茶艺虽然没有日本茶道那样拘泥于形式,然而也有盖碗茶、工夫茶等精细复杂的茶艺形式。中国讲究“礼”,茶体现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谊,“以茶会友”这种方式不仅常见于一般家庭中,也是适用于集团、甚至国家的礼仪。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一些单位、公司等也会召开茶话会,领导员工聚在一起交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中国的茶不仅代表礼仪也蕴含着情谊。中国的亲朋好友问也不拘泥于礼仪及形式,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交往的意义。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日本茶道是复杂繁琐的,难以理解的,在茶室里遵循规程小心饮茶远不如惬意地品味自己喜欢的茶。相比较而言中国人更注重茶的实际和实用。

总而言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即有相通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中国人饮茶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品茶和交往的意义。而日本茶道,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深远,其严苛的墨守成规,限制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融合,虽循古,但少创新,这与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相关,成为展现日本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冈夫.茶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林治.中国茶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范文篇2

茶道、茶艺、茶文化没有身份的差别,但如果需要,可以用它们来强调你所要表达的项目。如果将喝茶这回事画成相同圆心的2个大小不同圈圈,里面的圈圈是喝茶的家内事,包含了茶道与茶艺,外面的圈圈除了包含里面的圈圈外,还包括了喝茶的家外事,如种茶、制茶、卖茶、茶史、茶教育等等。内圈的喝茶,如果要强调有形的部分,如喝茶的动作与茶器,那就用“茶艺”来表述,如果还要强调无形的部分,如思想、审美等,则用“茶道”,如果没有太明显的用意,则“茶道”与“茶艺”视为同义词。这时的“茶艺”不能将之解释为“茶艺表演的艺术”。有次我们提到要将茶道提升到“艺术”的境界,有人反对,深入理解后,才知道他是将茶艺局限在艺术性的表演上。有人在研讨会上说中国没有“茶道”,争论到后来才发现他所理解的茶道也是要有表演形式的。

茶道的核心在“茶”,也就是包括了泡茶、品饮、奉茶、茶器与品茗环境在内的广义“茶”,而广义“茶”的核心在“茶汤”。茶汤这件“媒体”给我们直接传递了茶的香气、颜色与滋味,我们享用了它们,而且还可以借着它们游走于审美、思想与精神的境界。这期间还喝进了水分、养分、愉悦等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物质。茶汤的意义还可以扩展到茶的外观与浸泡过后舒展开来的叶底。

与茶汤同时演出的是泡茶的动作,还有奉茶与品饮,这些肢体语言与人际关系正可显现茶道借演员表现的风格、礼仪与伦常,这些也是茶道的内涵。这时的舞台是茶具、茶席与周遭的品茗环境,它们协助主人表达所要的茶道意境。

人们要凭借着什么来表现上述的茶道内涵呢?茶法与茶会。茶法是各种不同场合所需要的泡茶方法,如小壶茶法、盖碗茶法、浓缩茶法、大桶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抹茶法、冷泡茶法、泡沫茶法、煮茶法等。茶会是各种茶道的表现方式。如个人独饮、茶席式茶会、流水席茶会、流觞式茶会、环列式茶会、仪轨式茶会等。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茶艺与茶文化(整理2篇)
  • 下一篇:茶艺入门(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