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英语写作思辨能力
一、英语写作与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要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英语写作与创造性思维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二者相辅相成。
一方面,创造性思维有助于促进写作,写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才能运用发散和集中思维,灵活主动地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解决某个问题。而写作本身就是把灵感写实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学生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考事物间的本质和联系,探讨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思维的成果。写作的核心就是创新,因此创造性思维对于写作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
另一方面,写作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就理应是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过程。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顺应情景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和收集资料,构思并成文。毫无疑问,英语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高级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英语写作过程是学生思维逐步成熟的过程,合理的写作教学法将有利于刺激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英语写作思辨能力缺乏的原因
就当前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情况来看,现状令人堪忧。许多大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结构模式化,语言缺乏条理性,内容空洞,缺乏逻辑思维。造成大学生英语写作创作时思辨能力缺乏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主观因素,即从学生本身思考。一方面,中国学生深受文化传统影响,从小就学会服从,而不是创造。这造成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较强,平时也不注意扩大知识面,以至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束缚。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应试压力和作业负担普遍较重。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才会动笔写作,交差了事,对于教师的批改也置若罔闻。学生不会注重知识的积累,到了考试之前或是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会死记硬背一些写作模版,突击应试作文。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很低。写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一件枯燥的任务,创新思辨能力受到束缚,而得不到开拓和发展。
2.客观因素。究其客观因素,则主要是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和教师的影响。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导致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对于他们来讲,写作文就是背背写作模版,写出作文就行,自己的思想一点都不重要。英语写作课堂缺乏思辨的引导,特别是有的教师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教学手段单一,不能为学生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英语写作思辨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对于高校英语教师来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辨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至关重要。
第一,教师要学会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该合理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要改革,教学内容要调整,师生互动要加强。不要满堂灌输语法句型等基本语言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注重篇章结构及内容逻辑,大量介绍并培养评判性思维的写作风格。在写作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头脑风暴,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然后启发学生集中思维将材料整理归纳,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合理充分论证,使得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能同步提高。
第二,学生要学会如何提高英语写作思辨能力。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写作的积极性和兴趣。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边反思边学习,积极跟随教师的引导,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辩论。善于从教师评改和同伴评阅中学习,积极进行自我反思,修改完成写作的每一稿。学习优秀作文的篇章结构和逻辑论证,而不是死记硬背好词好句和篇章模版。不要束缚自己的手脚,不要禁锢自己的头脑。
四、结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至关重要,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培养思辨能力为首要任务。英语写作能力要与创造性思辨能力共同发展。英语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教授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创新精神,展现个性,发展心智。
参考文献:
[1]刘萍.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03(8).
[2]文秋芳.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一、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1.由相似的内容引入课文
蒙语课文的文体较多的是介绍蒙古地区,从而了解蒙古民族的灿烂文化,由民族英雄陶格图的出生地吉林省的前郭尔罗斯旗导入到黑龙江省的后郭尔罗斯旗。从中国的版图上直观的找到两个地区,使学生易于接受,由此导入学生能更好地领悟这两个地区的人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不图萨尔的后代,将地名与民族情感融为一体。
2.由相关的内容引入课文
在教《蒙古人》时,先放映一段资料《蒙古草原》的蓝天、碧水、草地、牛羊、马群等场面,然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接着追问: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数是什么民族?蒙古人都集中在哪?有多少人口?他们讲的语言情况怎么样?这就很自然地导入新课文的学习。
3.由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课文
如学《好汉三艺》一课,教师先设置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找两名学生演示摔跤”学生回答后,教师趁势引导:“蒙古摔跤是传统的体育活动,它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摔跤,具有民族性,现在是大众化的传统体育。下面让我们目睹一下那达慕大会上的蒙古摔跤,同时再现射箭、赛马活动。”师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射箭、赛马。”临时让学生模仿几个动作,教师给予指导并介绍这三项是蒙古族的好汉三艺。在这种轻松的情景中体验蒙古体育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二、课堂教学要以学生活动为主
在蒙语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有的内容教师讲得深、讲得透,甚至反复强调,而学生依然没有掌握,这是因为教师的“教”未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如果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有所发现,就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开展多形式的学生双向活动,让学生讨论、质疑,教师把工夫用在“导”上,引导、指导、诱导学生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朋友、以学习的伙伴出现,教师甘愿放弃,把表现的机会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同学学习生字词;让学生当“演说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等。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充分肯定赏识学生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就要使他们保持积极、愉快、稳定的心理状态。因而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面对学生精彩的发言,教师可以直接赞赏“你说得很好”、“你太棒了”;也可以通过手势、表情来肯定学生;还可以让同学作出评价,甚至全班为之鼓掌。
2.规定明确的讨论、探究目标
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的放矢,训练才能有序。如学习《成吉思汗》时,学生看课件回答以下问题:“比如,成吉思汗在39岁踏上蒙古大草原的征程时他战胜了谁?统一了哪?建立了什么?”这些具体的问题把学生带入13世纪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代天骄纵横驰骋的世纪;目睹他45岁在斡难河封汗壮观场面时问:“他什么时候在哪封汗?”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学生从课件的历史画面的视频中不断有新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了解了蒙古族的历史,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会让他们决心学好蒙古语,传承民族文化,不断的奋发图强、开拓前进。
因此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读”、“说”、“议”、“写”得到落实,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
三、思维训练要注重创造性
1.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有识之士提出了“大语文”的观点,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完全在于多学几篇课文,某种程度上在于课外阅读。学习《蒙古人民的礼节》一课,让学生了解的只是一些常见的礼节,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会回想到更多的礼节,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课堂的探究性学习
教师不再囿于教参,惟教参为准则,而是引导学生做探索者、创造者。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与课本不尽相同的观点,让大家展开讨论。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针对共性的问题展开探讨,蒙汉语的互译受民族语言的限制,翻译可以有所不同。对提出的问题不一定要有统一的答案,但一定要正视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过程。
四、初三教学要注重临考的特殊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逆向思维;重要性
笔者从教十一年,一直担任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适逢21世纪之初,新一轮《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正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位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可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尝试到得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有人称"倒过来想"。它作为人们思维的一种方式存在,也就是人们从事物的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生活中存在着两种思维方式:即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人们解决和处理问题时沿着常规的思维路径去思考,会收到令人满意的答案。"顺藤摸瓜",瞎子也会找到。然而,实践生活中却有许多事物恰恰相反,不能按常规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一旦运用了逆向思维,便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把"电能产生磁"倒过来想"磁能产生电"吗?这一想,使他总结出了伟大的电磁感应定律。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也正是如此,小伙伴掉入缸里,同伴们只能想到赶紧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险情,大智大勇,果断地举起大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最终小孩得救,诸多事例表明,逆向思维能出奇制胜。我们的学生之家长整天抱怨其孩子成绩差,怪这怪那,谈论某某学校的老师如何如何,不认真、不负责,整天求神拜佛找校长调换班级,谈论某某学校学习风气差、环境差,教学质量差,要将孩子转学……一大堆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也没有将孩子的成绩提高上来,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薄弱,孩子长期处于低层次水平状态。而每一位学生之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学校后,找到一位好教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才。之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关键要注重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推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提倡不能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但是,今天的教育还是要通过考试来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家长也只是看中考试的分数,这是为什么?近几年来,考试题目中,逆向思维测试的题目占百分之六七十。如,写数,从1写到20,这样的题目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反之,从20写到1,则绝大部分学生就不能完成了。再如,计算,80×3=?,60×4=?……这样的题目学生几乎都会计算,但是,改一改,240=×,
240=×,240=×,240=×,240=×,……这样的题目绝大部分学生就不能完成了。又如,单位换算,2分米8厘米=厘米,而学生会这样想,2分米=20厘米,再加上8厘米,结果等于28厘米,学生会做。反过来,28厘米=分米,学生就不会计算了。这种逆向思维的题目举不胜举,我认为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三、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信息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自学习的原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俗话说;"逼公鸡下蛋",怎能下得出!?记得有这样一道题,填空,23的12是(),人人会做,我将题目改成:()是23的12.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填空题,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会做,生失去了信心,找不到学习兴趣。这节课我失败了。究其原因,缺少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