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是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应用概念进行分析与判断,作出合科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要求按照逻辑规律一步步地进行,在解决问题时是深思熟虑的,准确性高,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重视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为这跟文科没啥关系。这种错误认识使得语文的教学收效微小。“授人以渔”常常难以很好的实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尤其是逻辑思维的训练,而且要把它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还要通过一些练习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读写水平。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练习的设计可以达到训练目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利用它们,把它们融进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此外,还要自己设计一些练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强化的训练,来培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
总结起来看,这些练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释词、析词和用词的练习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概念是用词和词组表示的。做解释词义、辨析词义或选用词语造句、填写的练习,必须概念明确,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要求概念明确,这就是逻辑思维训练。例如解释“作家”一词,不少学生起初泛释为“有著作的人便是作家”,这种理解很笼统,概念不明确。因为科学家也有著作,就不能称作“作家”。经过学生自己讨论老师的启发引导,终于明确了“只有从事文学创作有相当成就的人是作家”。再如辨析“蔑视、歧视”两个词的含义;两个都含有“看不起”的意思;这是它们相同之处;还要辨别其区别,两个词的着重点不同,适用对象不同,词意的轻重不同。“蔑视”重在“蔑”,表示“不值得看”的意思,可对人也可对事,词意较重。“歧视”着重在“歧”,表示“不平等的看待”的意思,一般用于对人,词意较轻。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辨别清楚,概念就明确了,使用它们也不易混淆了。又例如:“他每天早晨跑步,把身材锻炼得很强壮。”这句话用词不当,“身材”一般用来表达身体高矮大小,如用来表达身体强壮,就犯了概念不明确的毛病,应把“身材”改为“身体”。通过这样辨析,学生对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在遣词造句,或写文章中就能正确地使用它们。
二、在辨析句子的练习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判断,推理是用句子表示的。要学生分析句子时,可以和判断、推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例如:“思想内容健康,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这样一来,表意前后一致,判断正确。
再如,有这么一段话:
学习语文是很重要的,语文学得好,对于学好其他各门学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迅速成长为又红又专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下苦功夫,只要读一些文章,懂得一点写作知识,也就差不多了。
这段话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前面说学好语文有重要作用,后面又说只读一些文章就差不多了。这是前后矛盾。后一句应改为“我们一定要下苦功夫,多读多写,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通过这样分析,使学生明确:记叙事物,论证问题,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不能前后矛盾。另外,调整句子顺序的练习也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因为句与句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如果能准确地判断出来,就能把混乱的句序调整好,逻辑思维能力也就获得了提高。在论述问题时,就会注意到语句的严密。
三、在分析课文布局、谋篇的练习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作为教材的文章在谋篇布局中无不有缜密的构思,不论是现代白话文还是文言文,都是学生学民的典范。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分析某此例文或让学生自行分析,使他们明白文章段落之间如何过渡、衔接,存在什么内在联系,以及作者如何围绕中心剪材、选材、组材等,都是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在说明文、议论文这两种体裁的文章分析中,这种训练尤其要加强,所达效果也较佳。学说明文时,要求学生注意说明顺序,尤其是注意逻辑顺序(对时间、空间顺序学生易发现),它一般是事理的发展规律的体现。分析议论文要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即分段的依据,看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例如《学谦虚》一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谨严:
(理论阐述)(联系实际)
作者一层层;一步步地从如何对待新事物这样一个新的角度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不仅全文如此,每个段落的结构都很严重,紧紧围绕中心论点阐述。学生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就能很快解决文章的分段问题,记叙文中关于选村,剪材的分析也能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
对文章段落,层次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尤其是对议论谚语文段落,层次或句群关系的分析可以引入一些浅显的逻辑知识,例如分析《青年运动的方向》中的一段话:“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苦命的了;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在这段文字里,包含了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和假言判断与选言判断。分析这段话时,可以引中开去讲三段论等逻辑知识,然一再举此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巩固。分析《最后一次讲演》的四、五两个自然段,可附带讲三段论知识。这些逻辑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趋于严密,有助于他们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在写作练习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写文章要讲点逻辑。”在指导写作时,立意构思,选材组材,拟定提纲,写好开头,造好句子等都要注逻辑性。因为“写文章是整理思想,使之条理化的种好方法。”
如:为了让学生写有关老鼠的说明文,老师把有关老鼠的材料罗列出十五项,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进行练习。比如,可要求学生对这十五项材料按种类、分布、用途、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类,然后请学生按教师所出的不同标题灵活多变。如,可出《短命的老鼠》、《人类的天敌》、《令人讨厌的老鼠》、《老鼠的用途》等等,通过练习,学生明白了写文章时取材要围绕中心,不切题与中心无关的要删掉。同时要注意怎样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把事物介绍得有条不紊。议论文的和是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议论文要讲道理,以理服人,讲道理就要会分析、比较、归纳、演绎,因此学生的议论文中常有论点论据不统一;论证漏洞多;层次混乱;议论不严密等毛病;这是缺乏逻辑知识造成的。故而在指导议论文写作时,更要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老师除了介绍些简单逻辑知识外,还可以具体设计些练习训练,例如可以列举一些材料(特殊性)让学生从中归纳出一个观点(普遍性),也可以说出一个观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举例分析。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总之,长期这样做,既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提高议论水平。
关键词:心理发展规律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的心理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影响心理发展的不同因素都在这些规律的制约下发生作用。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均衡性和个别性三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制约着学校教育的最终结果。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有一定次序,这个次序不能颠倒,也不能超越
如思维发展是在小学创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小学时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至高中二年级已基本成熟。但天资再好的学生也不可能跨越思维发展中的具体形象阶段,由动物思维经直进入抽象思维阶段。辩证思维在七年级阶段已开始出现,但水平低下。
二、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思维发展从小学毕业到七年级前后,就是思维加速发展的阶段之一。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中小学知识的衔接,教学方法上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并逐步向抽象过渡。七年级上学期数轴的引入,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数形结合,看到小学学过的数现在可以用图形来表示了。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数了。数的大小也可以通过图形来比较了。由对图形的初步认识过渡到下学期对一些几何问题的简单证明,由演算过渡到推理。这些对学生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只有抓住初中生思维发展中的这一重要时刻,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有可能使其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帮助七年级学生顺利地渡过“适应期”。
至八年级阶段,又增加了学科的难度和门类。如物理,既要求有良好的语文、数学基础,又要求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上如何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一些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数学的无处不在。初步让学生感受到怎样用数学来思考现实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稍复杂的几何问题的证明,使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可见,八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品德发展的质变期,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直至高二才趋于完成。
九年级阶段,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思维能力的发展已接近成人。初中生已能进行符合逻辑要求的判断、推理和论证,并具有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作为教师,应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充分利用关键期与转折期这些重要阶段,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相对于心理发展规律的共同性而言,心理发展同时亦具有个别性的特点
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使思维得到理想发展。
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这些规律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有目的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七年级阶段,由于一般学生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直观依据的提供。一是注意直观材料的典型性并能适合学生的经验。二是注意直观材料量的多少和感知时间。如在进行有理数教学中就应注意多利用数轴这个直观工具,对学生理解有理数,掌握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均有明显的帮助。
八年级阶段学生处于经验型的逻辑抽象思维阶段。是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概念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
①通过实例观察概括,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准确理解概念。
②在概念的发展中,掌握数学概念的逻辑结构。
③在概念的扩展中,形成和发展数学思想。
④通过概念的应用,不断巩固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要重视逻辑初步知识的学习和解释,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方法。如结合学生需要,分散地配合数学教材向学生介绍:属性、概念、一般概念和特殊概念,概念分类及分类规则,概念的定义,命题,条件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命题的四种形式,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数学证明,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等基本逻辑知识。
另外,可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让学生熟悉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三段论。在七年级代数中,进行数或式的运算时,要求步步有根据。如:
计算:(+16)+(-25)+(+24)+(-32)
解:(+16)+(-25)+(+24)+(-32)
=[(+16)+(+24)]+[(-25)+(-32)](加法交换、结合律)
=(+40)+(-57)(同号两数相加的加法法则)
=-17(异号两数相加的加法法则)
在此类批注理由训练的基础上,再利用代数恒等式的证明,初步养成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为学好几何证明打下基础。
其次,初学几何时,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格按照三段论式进行基本的推理训练,并逐步过渡到通常使用的省略三段论式。
通过解题,旨在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提高分析推理能力,促进派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九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七、八年级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教学中着重讲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和典型例题,在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同时,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和具体方法,作一些一定范围内的一般方法的探讨,形成良好的思维定垫。同时,配合练习一些开放型的题目,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消除学生被动记公式、生搬硬套的学习,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在解决一类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能同中变异,异中求同,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训练,使学生思维向纵向延伸。如“以边长为■的矩形ABCD的顶点B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顶点A落在DB上时,矩形旋转扫过的图形面积为多少?”这样给学生创造意境,去探索、去研究图形的形状。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练习了扇形和矩形的面积的求法。又如“两圆内切于P点,大圆的弦AD交小圆于点B、C。求证:∠APB=∠CPD”可变成“两圆内切于点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点C,求证:∠APC=∠CPB。”再启发学生思考:上面两题中的“两圆相切”改为“两圆相交”又应怎样证出∠APC=∠CPB呢?通过比较、鉴别,进而达到不仅会解一题,而且会解一类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育是初中生心理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作为教师应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学生的内部需要,将教育目标同学生的需求目标统一起来,衔接起来,唤起学生的意识状态,使他们主动接受或积极意识到这种需要,从而,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教学,来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良好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言训练科学训练逻辑思维
一、重视认知过程教学,培养思维的有理性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只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即认知)的过程,才能不断的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视思维过程教学,从教学法方面讲,我努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32-8=,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想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32根小棒中拿去8根,还剩下几根?怎样拿法?2根减去8根不够减怎么办?学生的拿法:第一种打开1捆和2根合起来成12根,再拿8根,剩下24根;第二种,打开一捆(10根),拿去8根,剩下2根和原来的22根合起来,共剩下24根。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认识,在直观形象(摆学具)中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样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重视思维过程,从内容上讲,我坚持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准备题的教学,为获取新知识搭桥、铺路。二是注重弄清算理。三是注重数量关系分析。
二、重视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自觉的思维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思维的自觉性,我注意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例如教学8+6=,教师要求学生边操作学具(小棒),边思考,边说“光想8加几得10,8+2得10,就把6分成2和4,8+2凑成10,10再加4得14.”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低年级学生自觉的思维。
三、重视科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小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科学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有效方法。
1.重视练习设计,教给思维方法
要从小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我是从练习设计上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分析计算中被减数、减数和得数的变化特点,归纳出一般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速算,学生受到了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维的敏捷性以思维的准确性为基础。因此先要求计算准确,以思维的正确为前提,即先练正确,后练速度。在摸清规律后进行速算是最科学、最准确的。
2.用多种方法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以多向思维为基础,在低年级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入手。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借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计算9+7,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一种,把7分成1和6,9加1得10,10再加6得16;第二种,把9分成3和6,3加上7得10,10再加6得16;第三种,因为7加上7得14,9比7多2,所以9加上7的得16;第四种,因为9加上9得18,7比9少2,所以9加上7得16。再如计算51-8,启发学生说出多种解法思路:第一种,11-8+40=43(把51分解成11和40进行口算);第二种,10-8+41=43(把51分解成10和41进行口算);第三种,50-8+1=43(把51分解成50和1进行口算);第四种,51-10+2=43(减8个位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就是51-10=41,因为原题目是减8,现减去10,多减2,所以加上2就是41+2=43)。这是“退一加补”,思路清晰、简便。易掌握。经比较,第四种口算法较好。这样,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灵活地选择信息,灵活选用解题方法。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时一事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实现的过程。只有始终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才会有发展和提高。在低年级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全面考虑全书、各单元和每课时培养逻辑思维的目标,自然结合。还要注意不同课型的教法。只要方法适当,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意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开发儿童智力,将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