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要素系统防雷就是把园林要素防雷工程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从各种途径建立子系统,借助防雷科技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求达到最优化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园林要素系统防雷的目标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让特定区域内的园林要素防雷效果达到最好。园林要素系统防雷子系统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进程系统、防灾系统和管理系统。进程系统进程系统是从园林防雷的整个时间进程来控制的系统,是一个项目管理的系统。进程系统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首先是规划设计,提出各种原则和要求,搜集基础资料,在规范标准允许范围内进行规划和设计,确定防雷的各种因素和实施方法,为后续施工做好指南针。2)实施防雷项目,再进行验收检查,是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特别的是,有些工程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一次性做到尽善尽美,更需要合理规划,而分期实施则是保证系统防雷的整体性和完备性的重要方法。分期可以按建设时间、建设区划、建设投资或防雷的主次进行划分。3)使用阶段要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对损坏的设备器件要进行处理,对受灾要素要进行善后工作。防灾系统防灾系统是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去掌控整个防雷工作。园林防雷应坚持“事前预防,事后处置”的原则,对园林防雷进行有力的控制和指导,从而降低园林防雷的系统性风险。防灾系统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要在不断科技创新的同时建立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对灾害的防御要双管齐下:a.监测的网络和预警预报的机制,应有专门的防雷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利用磁向法技术建设了区域地闪定位网,随着GPS的发展,又建立了时差法地闪定位网,基本覆盖了整个美国大陆[2]。b.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护技术。要素防雷的基本内容包括外部防雷、内部防雷、场地防雷、检测验收、维护管理等方面。外部防雷装置(即传统的常规避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大部分,再配合防侧击雷、球雷等装置组成。内部防雷包括等电位联结、防雷电波侵入和雷击电磁脉冲、防接触电压、防跨步电压、防旁侧闪络、电源系统设置等措施。为保护游客和市民的人身安全,保障公园的安全有序开放,应在公园内建立雷电防护系统,重点区域要设计加装避雷装置。请当地防雷办专业检测接地电阻,并对防雷施工图、施工完成情况进行审查和指导,若发现不妥处,应按防雷办意见立即整改。防雷装置的管理和维护是防雷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使防雷装置有可靠的保护效果,不仅要有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施工,还要注意经常维护检查。3)应急管理就是应急处理和日常管理两个方面。应急处理需要编制一套应急预案,发生雷灾时,各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处理紧急事件,做好善后事宜。日常管理包括检查、维护、通报、总结、学习等等。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是从园林防雷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需要的系统,分为管理机制和管理平台。这里就是要把各个要素防雷统一起来,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监测手段,形成网络化、扁平化的管理。管理机制实际上应是一种管理原则、方法和体制。如何让管理的效率提高,这里需要一个原则性的框架,在框架下面延伸许多方法和体制,比如我们希望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具体到让某个区域的主要防雷设施工作状态能够实时地进行查询,那么就需要结合计算机、远程通讯、自动化等科技来完成这样的工作,并建立一套专门的管理体制,保证正常使用和维护。管理系统为了实现其高效性,必然要有一个高效的管理平台,这也是扁平化的管理关键。大量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让各级管理者和参与者都能直接快速地获取权限范围内的资讯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加快审查速度、产品流通、信息交换、推广等环节。
园林防雷信息管理平台
对园林要素,在GIS中也可以比较精确的反映出它们的位置、周围环境和相关信息,可成为一个防雷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平台。园林主管部门和防雷主管部门应该利用现在成熟的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防雷设施设备信息查询系统,能够高效地指导和控制园林防雷的方方面面。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建设基于GIS的高效管理平台,如重庆市正在建设“城市园林绿化信息管理平台”,平台包括数据管理系统、网格化监管系统、古树名木管理系统、综合查询系统、配置管理系统和社会服务共享系统,共六个子系统[3]。平台将实现各类绿地地理信息落地、实时对重庆市各类公园以及古树名木进行查询和统计分析及监控管理的功能;通过网络及时重庆市园林方面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园林防雷也可以利用这样的平台,建立园林防雷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具体目标应包括[4]:1)利用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园林要素防雷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包括每处防雷设施设备的备案资料电子化,产品信息等;2)实现对园林防雷专项措施的电子数据(包括现状与历史)的动态管理,方便查阅与使用,实现动态常态管理;3)实现对各种防雷数据的查询,开通查询通道,甚至像保险公司这样的相关单位也能查询,并能实时监控安全指标;4)系统需实现GIS与主流设计软件功能的结合,方便进行图形编辑操作;5)实现部分特别重要的园林要素防雷信息的可视化管理;6)在构建的软件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为新建工程的防雷设计和专项措施提供指导意见和辅助决策功能。园林防雷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织成了一张网,将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联系在一起,信息传递路径上只有一个中转平台,效率大大提高。
结语
我校按照公安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切实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维护校园网络运行稳定,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和网络环境。近期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对我校校园网络进行了网络信息安全自查,现将校园网络信息安全自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自成立学校网络安全小组以来,我校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积极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落实工作责任,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全面落实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工作。重点抓好“三大安全”排查工作:一是硬件安全,包括防雷、防火、防盗和电源连接等;二是网络安全,包括网络结构、密码管理、IP管理、互联网行为管理等;三是应用安全,公文传输系统、软件管理等,不断规范网络安全管理,形成了良好的安全保密环境。
一、网络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
我们小学高度重视学校网络安全工作,成立了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网络安全的主管领导、具体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分工和责任,并指定各处室熟悉计算机的工作人员为信息安全员,一旦发生网站安全事件(事故),将按照安全责任制进行追责。
学校中心机房为了安全,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做了些技术工作,学校现有计算机100多台,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并接入校园网,有本地教学资源库、校园网站等应用系统。学校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每年均有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校园网络持续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
二、日常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
1、为保证我校校园网信息安全,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作用,制定日常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2、启用了防火墙设备,对互联网有害信息进行过滤、封堵,长期对防火墙进行检查维护。
3、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在学校网络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范围包括信息的审查;信息的日常巡查;网络攻击的监测、预防;网络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清除;有害信息的清理、记录、备份以及上报等。
3、所有校园网的信息,须按照我校《校园网信息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审查核准。
4、网络中心以及校内各站点必须有专人负责信息安全工作,要对所有网上信息进行日常巡查和维护。
5、保证在局域网内每一台计算机都安装了杀毒软件,并对计算机的使用者进行网络安全培训。保证使用者可以独立的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并升级病毒库。如使用者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联系网络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应及时解决。
6、要随时监测来自网络的各种攻击行为,制定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手段,对容易造成严重后果的攻击行为,要及时报告国家公安系统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7、所有接入校园网的主机必须安装有效的病毒防范和清除软件,并做到及时升级。所有经过网络传输的文件必须预先进行查杀病毒处理。
三、网站安全管理制度以及技术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网站服务器位于电脑室中心机房。机房进出人员管理按照制度执行,有详细记录,登陆有密码验证。机房日常监控按照制度执行,并有监控记录。我们制定了网站内容管理制度和网站内容流程,并严格按照流程执行。
校园网络安全工作管理由专人负责服务器的日常维护工作,定期检查,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闲杂人员一般不允许进入学校的中心机房。
网站技术防护措施主要靠机房的统一管理维护,部署了防火墙,对外屏蔽了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部署了入侵检测(防护)设备、抗拒绝服务攻击设备和Web应用防火墙,定期对网站文件进行检测,并采取网页防篡改措施。2018年、2019年和2022年都争取费用对网站进行安全等级评测。
四、网络安全应急工作情况
为做好网络安全,网管给校园电脑统一分配IP地址。建立校园网管理、应用、维护等技术文档和日志。杜绝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上散布,及时发现、举报有害信息入侵等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及时升级学校网络中心及终端计算机的各类系统安全补丁。及时做好各类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数据备份工作。加强网络信息保密工作,严格贯彻落实涉密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涉密的有关信息保密工作要求。学校未发生重大网络信息安全责任事故。
当遇到重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或严重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由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成立应急响应小组,组长由信息安全工作领导组长担任。应急响应小组应及时向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汇报事件处理进展情况。
应急响应小组快速调动相关资源,协调本单位和公安、教育主管等相关单位的信息安全专家,防止事件处理的任何环节出现延迟,以最快速度确定故障点,及时排除故障,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五、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1、积极利用教育网上的资源库开展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对网络中的ARP欺骗进行定期维护查杀,对教师使用的微信、QQ等平台软件进行部分限制,以确保网络正常。充分利用内部办公网络、全员大会和学校信息员培训等形式,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专业技能的培训,指定专人负责安全技术工作。并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等列为行政管理干部的培训内容,增强应急处置工作中的组织能力。2022年我们在师生中开展网络安全主题教育,各班级还组织开展了信息素养教育等“六个一”活动,提高了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2.演练建立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制度。通过演练,发现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责任与奖惩。认真贯彻落实预案的各项要求与任务,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各项制度、计划、方案、人员等进行实地督察,对未有效落实预案各项规定的进行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
六、自查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今后我们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对于线路不整齐、暴露的,立即对线路进行限期整改,并做好防鼠、防火安全工作。
2、加强设备维护,及时更换和维护好故障设备。
3、自查中发现个别人员计算机安全意识不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计算机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技能训练,让员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案件的严重性。人防与技防结合,确实做好单位的网络安全工作。
七、下一步整改计划
根据自查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同时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将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一是加强教职工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和保密意识,进一步提高教职工信息安全工作技术水平。
二是要创新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办公秩序,提高网络与信息工作安全性。
关键字:应急避难,城市公园,城市绿地
Abstract:theemergencysheltersetupisasymbolofsocialcivilizationandprogress.Thecityemergencysheltersystemhowtodigest,howtoachieve?Isreallyastudy.Citypark,greenspaceinthecityofimportantasopenspace,notonlycanbeautifythecity,providingpeoplewithgoodecology,landscape,cultureandleisureplace,shouldbethecityemergencysheltersystemoneoftheimportantplace,andgivefullplaytothefunctionofrefuge.
Keyword:emergencyshelter,citypark,urbangreenspace
中图分类号:F54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中国各地,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集度很高,遭受各种突发事件或灾害的威胁形势严峻。尤其在多灾多难的08年之后,深刻体会到我国各城市在这方面的薄弱。城市应急避难系统如何消化,如何实现?确实值得研究探讨。而在城市绿地中实现是最为合理的,可操作性极强。
1.问题的提出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城市管理向科学化、人性化发展的象征。在城市中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建立健全城市防灾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是防震等其他重大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需要,更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迫切需要。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开放空间,不仅可以美化城市,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景观、文化、休闲场所,对城市防灾避难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城市公园、绿地应当成为城市应急避难系统的重要场所之一,发挥防灾避难的功能,以备地震或其他灾难来临时,密集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能在政府组织下,被快速疏散安置到公园,并在指挥系统、医疗救护、饮食饮水、供电照明等方面得到基本保障,以减少灾难损失。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可以提高城市的应急避难能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提高公众的安全感。
2.我国防灾公园的发展现状
我国大陆地区的防灾空间规划我国大陆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自古灾害较多。1976年唐山市大地震,是迄今为止400多年来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震后重建的绿地系统规划为避难、减灾、减轻灾害损失提供了重要条件,扩大了市级公园面积,并且这些公园都与市区抗震通道相接,万一发生地震能使大型救灾专用车辆通行,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通畅及时,居民能迅速疏散到绿地中去。
北京已经计划在城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已建和在建的共有27处,目标是保证居民在10分钟内即可到达一个避难所。西安、泉州、天津、上海、重庆、南京等城市对防灾公园的建设也予以了高度关注,并着手开展准备、规划和建设工作。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125号)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难救生设施”。
3.应急避难绿地规划的设计程序:
3.1.确定城市应急避难绿地建设指标与规划目标
做城市现状绿地分析,确定城市应急避难绿地建设标准与目标,做城市气象、绿地周边水文、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与工作研究,设定城市应急避难工程体系。
3.2.场地选址及级别确定
认真界定避难圈域界,划分好避难级别。
3.3.应急避难绿地布局综合设计
涉及应急避难设施配置,应急避难功能区划,园路及铺装设计,种植设计,建筑物及其他设施设计,生命线系统规划(包括生命线设施设计),信息情报系统规划(包括信息情报设施设计),物资供应系统规划。
4.如何提高应急避难系统
如今,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1%,城市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在城市公园中建立应急避难系统为灾难的来临做好了准备,但灾难的发生毕竟是非常事件,如何在和平时期将应急避难系统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借鉴日本丰富的防灾经验,结合城市公园的功能,平灾结合的建设灾害发生时的避难场所。变维护为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避难系统的日常功能,使应急避难系统在公园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中充分被利用起来,提高应急避难系统的日常运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4.1将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开辟为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及科普教育基地。
在平时充分利用避难指挥中心的设备和空间,定期对中小学生和市民开放,组织开展应急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公众介绍中心内相应的应急设施和配置,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和应急避难教育,提高公众的应急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难与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可结合公园的特点开展园林绿化知识宣传,举办山石、花卉、书画展等文化活动,既丰富周围群众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又充分利用了空间。
4.2利用应急避难设施,与地震办和街道办事处合作,共同组织附近居民和中小学生进行应急避难演习,通过市民的参与,更加深入、广泛地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市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4.3充分利用太阳能供电系统。
将园内照明和办公用电设置为太阳能和市政电网双路供电,平时以太阳能供电为主,当连续阴雨天造成蓄电池电量不足时再自动切换到市电工作,既可保证公园正常供电,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4.4充分发挥监控、广播、通讯系统的功能。
为保证公园公共设施以及游客的安全,服务监控系统平时作为公园安全服务的一种措施,为整个公园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广播系统平时用于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提高公园服务水平。
4.5将应急设施制作成景观小品,丰富公园景致。
如将应急饮水装置制作成别致的小花坛,形成一种独特的小品景观;将应急棚宿区设置为游人休憩和娱乐的场所;将应急简易厕所采用挖化粪池上面盖板铺设坑位的方法,平时在盖板上种植草皮,应急时增加围挡即可使用;应急停机坪平时作为绿地景观供游人观赏、休闲。
5.结论
汶川地震以后,防灾被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防灾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去实施。在城市公园中建立应急避难系统,将公园建成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提法由概念转变为现实,为城市公园规划建设应急避难系统提供了思路和依据。但目前对于应急防灾避难系统的建立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或模式,且应急避难系统建立后,如何发挥其日常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总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而从城市应急避难绿地的概念构建入手,研究如何结合城市绿地建设适合于不同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防灾规划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总结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结合规划的基本要求,包括选址的要求、内部空间布局的要求、避难设施建设的要求和疏散通道规划的要求,提出在二者结合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平灾结合、安全优先、统筹规划、整体性、通达性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李静,张浪,陈艾洁等.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建设结合途径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7,23(5):83-86.
[2]张海金.防灾绿地的功能建立及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8.
[3]金云峰,周煦.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1,(3):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