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人文主义论文范例(3篇)

时间: 2025-08-01 栏目:办公范文

人文主义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之所以在革命过程中提出人权要求并在革命以后把这种人权要求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思想解放的需要。资产阶级为了把自己从封建等级制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首先发起了以解放思想为目的的文艺复兴活动。接着是启蒙运动。思想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因此,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针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哲学思想和政治口号。他们以人性同神性、人道同神道、人权同神权相对抗,强调要张扬人性,泯灭神性;要弘扬人道,摆脱神道;要崇尚人权,消除神权;他们以平等和特权相对抗,主张人生而平等并且始终是平等的。这些思想和口号的提出,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以民主、平等、自由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为内容的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提出和传播,极大地解放了人们(首先是资产阶级)的思想。第二,政治解放的需要。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新的政治国家,在政治上获得解放。为此,资产阶级需要用一种理论来证明其解放的合理性。合法性。人权理论就提供了这种证明。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就是通过普遍人权承认了自己的这种自然基础。现代国家既然是由于自身的发展而不得不挣脱旧的政治桎梏的市民社会的产物,所以,它就用宣布人权的办法从自己的方面来承认自己的出生地和基础。"资产阶级在其政治解放过程中,"不得不以人权的形式承认和批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12]由于实现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单靠资产阶级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它就必须拉上其他阶级,形成强大的政治联盟。因此,人权又成为吸引人民同它一道推翻专制制度的旗帜和口号。但是,在资产阶级利用人民达到自己的目的时,无产阶级也利用资产阶级来争取和实现自己的人权。对这种资产阶级始料所不及的情况,恩格斯做了很好的说明,他指出:"从资产阶级由封建时代的市民等级破茧而出的时候起,从中世纪的等级转变为现代的阶级的时候起,资产阶级就由它的影子,即无产阶级,经常地和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也有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伴随着。"与资产阶级要求所不同的是,"从消灭阶级特权的资产阶级要求提出的时候起,同时提出了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要求。"[13]这就揭示了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实际上只具特殊性,即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要求,而无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却具有普遍性和彻底性,即"消灭阶级本身。"《人权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美国的科斯塔斯·杜兹纳教授在该书中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时,是这样描述马克思对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权的看法的:"法国革命在政治上成功地解放了资本主义经济;现在有必要发动一场旨在解放全人类的社会革命。人权是革命的主要意识形态。这些权利属于抽象的普遍人,然而在实践中人权促进了资本主义中非常具体的人以及自私、贪婪的人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的人权批判具有全面性和彻底性。"[14]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人权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也批判性地指出了这种人权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通过揭示资产阶级人权的本质,马克思从中导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的观点。第三,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商品经济,它需要通过实现商品交换来发展,而从政治或法律上看,实现这种交换的基本前提是每个人拥有对自己产品的所有权和自由支配权,同时也需要每个人取得独立平等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实现财产自由、买卖自由和等价交换。因此,马克思指出,"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可见,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产生、实现的基础。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的这种基础而已。"[15]商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平等、自由,上升到政治国家和法律权利的高度,就自然衍生并体现为人权的要求,体制为资本掩盖下的人人平等。自由和享有财产权利。

人文主义论文范文篇2

人文意识产生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基本范畴,主张对一种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的非神学的世俗文化,对人性做出探究,反对扬神抑人的观点。“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2]1220世纪50年代,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民众的心理受到了打击,人们开始怀疑他们一向信仰并从没有疑心过的美国自由主义精神。这个时期的好莱坞电影开始更多的转向对人文、生命的反思。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好莱坞电影中处处彰显着人文关怀,詹姆斯•卡梅隆作为好莱坞的代表性导演,其电影中的人文意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来生物的友好在大多数科幻作品中,人类认为这些外星球生物是与地球人敌对的势力,对它们充满了深深的敌意。而在卡梅隆的作品中,都是以一个容纳对等的姿态去与这些外来生物进行沟通了解。《阿凡达》创造了一个个票房奇迹,是一部十分卖座的影片。潘多拉星球美丽的风景让多少观众叹为观止。纳威人对家园的热爱,对自己土地的热爱是那么的深。我想,影片中极力凸显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值得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思维与行为。这部电影在对待除了人类之外的生物的态度上也是清醒理性的。的确,人们在面对陌生事物时,下意识的只会看到这些事物会带来的危险性,从没有想过要带着一种平等真诚的态度去接触和看待它们,所以就不难理解人类本身会产生的恐惧与厌恶了。这就是人类本能自我保护中最可悲的地方。

2.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忧患“人类目前面临和即将面临的巨大的生态灾难,是近两千年来,尤其是近三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完全是人类自己一手造成的。地球人类面对的生态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或科学管理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问题。”[3]环保问题也多次出现在卡梅隆的电影中。电影《阿凡达》中关于和平和环保的主题也是近年来好莱坞大片中反复出现的,卡梅隆在这部电影中加入了环保与抵制战争的元素,表达了人类的共同意愿,是主流趋势。詹姆斯•卡梅隆一直热衷于对人类行为带来的灾难的思考,战争、贪欲、过度开采、掠夺带来的动荡使人们备受煎熬,对地球的生态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大量的垃圾充斥着我们纯净的生活。当人类侵袭潘多拉星原始丛林时,很多观众痛心疾首、愤怒至极,或许你在看电影的时候,离你不远的地方,又一片森林消失在这个地球上,又一条河流不再清澈,戏里戏外悲剧同时上演。空气中清新的氧气越来越稀薄,二氧化碳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卡梅隆的这类电影也带有某种警告的寓意,让人类在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别忘了人类自身的贪心是最难以了解和最危险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理性,绝不能让贪婪占据我们的内心。

3.关注人道主义精神爱情、亲情、环保等一系列问题使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在冰冷的器械中透出丝丝的暖意。《泰坦尼克号》是以一个老人的回忆和讲述的形式来展开的,杰克和露丝在泰坦尼克号上环抱相拥的那一幕,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经典。《泰坦尼克号》的巨大成功归因于电影中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凄美的爱情使《泰坦尼克号》享誉全球。詹姆斯•卡梅隆从不吝啬用他的镜头描述那些细腻的情感。电影《阿凡达》中,来到潘多拉星球的一共有三类人:第一类是采矿公司的人;第二类是军事集团的人;第三类是准备对这个星球做研究的科学家。第一类和第二类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而对潘多拉星球进行掠夺和侵犯的恶势力代表,第三类人是前两类人的帮凶。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满足对金钱和物质的欲望,完全无视道德。这些人的行为也反映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类人,这类人以损人利己为爱好,不懂得平等和尊重,不对别人进行帮助与表示友爱,他们只知道强硬的攫取、肆意的侵犯,为的只是要将那根本不可能填满的物欲之洞填充,眼中只有自己的享乐。比如在国内经常出现的黑心棉和苏丹红等生活用品和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电影中这些“地球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做法。詹姆斯•卡梅隆用这种方式表现了这类人人格的扭曲、人性的泯灭。

二、詹姆斯•卡梅隆电影中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思潮爆发在19世纪,是在人权觉醒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及热门的话题,并在各个领域都有了相互的发展,电影领域也不例外。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目的是为了旧时期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刻板、呆滞,以及电影中充斥着的父权思想,倡导男女平等,女性独立。在古典叙事电影当中,男性被认为是推动剧情发展、占据主导地位的核心体,而女性则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体,是作为满足男性的欲望而存在的对象,软弱被动,是这一时期电影中女性形象最大的特点,在好莱坞电影中尤其明显。很快,这种电影描述手法就受到了女权主义理论家的批评和反对。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好莱坞电影中女性的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不再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存在。詹姆斯•卡梅隆电影中女性主义的体现,更为明显。他的《终结者》系列电影以及《阿凡达》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两部作品都可以使观众明显地体会到詹姆斯•卡梅隆女性主义思想的无处不在,同时,《终结者》和《阿凡达》也向观众展示了其女性主义思想的日渐丰满和完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在好莱坞电影中地位以及存在感的缺失状态虽然在现阶段好莱坞电影中女性地位已经逐渐攀升,但男性作为主人公地位的现象还没有改变。在男权主义社会中,女性仍旧被看作是男性的陪衬品,致使她们长期没有自我独立感,这种地位的偏差和缺失感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男性总是扮演着科学家、工程师等重要角色,女性则游移在秘书、护士或者家庭主妇等岗位上,这种角色分工与人的能力并无多大关联,而是要归究于社会上或多或少仍然存在的性别歧视。詹姆斯•卡梅隆很准确地把握到了这一点,并在他的大多数影片中清晰地表现出来。在电影《终结者》中,作为主角的有三人,被机器人统治者派来的魔鬼终结者,被未来的人民领袖派来的凯优和未来人民领袖的母亲莎拉康纳,在角色的分配上已经看出了女性地位的附属。剧情发展中,两名男性主角———凯优和魔鬼终结者都是主动出击和反抗,莎拉康纳一直在惊恐中被凯优带着逃跑,后来当她知道了为何被追杀,才在凯优的帮助下做出反抗行为,绝处逢生。同样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人们都作为船长、成功的商人出现,女人们只能每天穿戴得光鲜亮丽地坐在甲板上茶餐厅里讨论一些无关痛痒的八卦,缺少自己的想法和心愿,只懂得享受骄奢的生活。女主角是一个外表奢靡内心渴望自由的没落的贵族小姐,为了家族的荣华富贵被母亲逼迫嫁给一个她不喜欢的商人,在万般痛苦之下能够选择的反抗方式只有自杀。可以看出,在这两部电影当中,詹姆斯•卡梅隆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现了现今社会女性地位的缺失,在男女角色比例和男女职业背景中含蓄又清晰地表达出了女性的附属功能和次要地位。

2.女性地位开始受到尊重随着女权运动越演越烈,女性的地位开始受到全社会人的普遍关注,并被搬到台面上进行探讨和改革。社会和女性自身都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努力和改变,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之所以十分精彩,不完全在于电影中华丽的造型和宏大的场景,而在于他讲述了女人心智的成长经历。在电影《终结者》中,影片开头就交代了莎拉作为女主人公的重要地位。影片前半部分,莎拉在刚得知有人在追杀她时,表现出了一个女人正常的反应,那就是惊慌、害怕和无助。但随着剧情的深入,莎拉得知自己被追杀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在未来会孕育一个了不起的儿子,而他的儿子会拯救整个世界。女主角的勇气和坚毅在此刻得到了迸发,拖着已经受伤了没有力气站起来的凯优逃跑,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正面对抗。女英雄的形象在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影片的结尾,莎拉挺着大肚子,开着敞篷吉普来到陌生又语言不通的地方,向着即将到来的风暴驶去。詹姆斯•卡梅隆无疑将女性的自尊自立自强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得尤为精彩。感情使女人变得比男人更坚强,这是卡梅隆电影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在这部电影中,詹姆斯•卡梅隆除了要向观众展示出科技的黑暗面,还要向观众演绎女性自我觉醒和成长的发展史。

人文主义论文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人文精神的人为缺失及其后果

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的书写也是由人来完成的,科学地把握人是历史科学得以建立的前提性条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人学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更是唯物史观这一全新的哲学得以确立的理论前提和重要的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宗旨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避而不谈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无疑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体系及其宗旨解读的片面性。这一片面的和遗漏性的解读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一,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缺少直接的理论指导。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的对象是人,如果没有关于人的科学理论武装,如何去做最复杂的人的工作?又如何去引导人和提升人?目前思想工作和教育能力弱化的根子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缺乏导致了“本领恐慌”。其二,它导致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的泛滥。由于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的缺位,而人们又特别渴望获得人学知识,于是,各种人学思潮在社会上特别是高校里相当流行———尼采的超人哲学和弗洛伊德泛性论思想等曾一度成为时髦便是例证,抽象人性论特别是人性自私论思想在知识分子中占据很大的市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抽象人性论还为其他错误的社会思潮之泛滥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普世价值论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就是抽象人性论,即认为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是人性共同的和永恒的追求。其三,它使我们的人才培养畸形化、社会发展目标GDP导向化。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知识技能教育、轻人文精神培育,工具理性无限扩张、价值理性极度萎缩,高校似乎正在变成培养经济动物的大工厂,一些大学生变成了严重缺乏人文情怀和素养的经济动物。部分政府高举发展经济的大旗,以资本增长代替民生改进,为追求GDP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不能成为享用社会财富的主体。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政府社会建设活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对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人文精神的忽视所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具有真正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无与伦比的崇高人文价值。有学者曾对此作了富有见地的概括:“真正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人本精神;真正关心群众疾苦、维护和实现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精神;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为政治形式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人道主义精神;以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追求的自由精神,投身人类解放事业以实现生命的不朽价值的修身精神等等。”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文精神既继承了传统人文精神中关于人是目的这一理论精华,同时又有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巨大超越和发展。首先,它以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不再仅仅是出于对广大劳动人民的道德同情,给百姓以施舍恩赐,而是出于对人民群众的真正敬畏。相对人民群众力量而言,个人改变不了历史的趋势,个人只有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超越个体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它抛弃了传统人文精神中人的目的性与手段性的两极分离,主张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每个人在交易中只有对自己来说才是自我目的;每个人对他人来说只是手段;最后,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它作为交换的自然条件是预先存在的。”②“个人只为别人而存在,别人也只为他而存在。”③这些论述都鲜明地昭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超越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只把自己视为目的而把别人视为手段的带有明显个人主义的人文思想。再次,它在本体论上克服了抽象人性论或人本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承认人文精神和人道情怀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协调人际关系和人性完善发展过程上,它能够起到巨大的动力作用。然而,这种作用是价值论意义上而非本体论或世界观意义上的,人性善恶的矛盾不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由重视人文精神而走向抽象人性论,这正是以往人文主义者的遗憾宿命。最后,个人发展的根本路径是回归自然、回归社会。人的个性主要不是表现为差异性,个性的发展主要路径并不是要摆脱他人和社会,个性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丰富性和全面性,丰富全面的人性只有在自然和社会中才是可能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①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自觉统一的根据

如果说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然具有科学精神,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也不需要进行重复的学理论证,然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来自外部的质疑与批判,而是来自于那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将其教条化。现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决不是说它就是真理的化身或真理的标准,而是要求决不能把它神化,对它要有科学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即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立场)、根本观点(即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根本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具体观点的正误和时效应当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和在实践中发展,体现其时代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有益思想吸纳进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体现其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又不是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性,因为它内在地包含着人文精神,自觉地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马思主义意识形态理应实现对人类以往意识形态的质的超越,它真正做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这不仅仅是美好的愿望,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彻底的实践精神和彻底的批判精神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提供了保障。彻底的实践精神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基本品格,进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提供坚实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这种彻底的实践精神基于以下几点:其一,人类社会的本原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物态的自发生成,也不是所谓神秘力量的安排或神创物,实践才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本原,“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其二,基于实践生发的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的创造者不是少数英雄人物而是隐于历史背后的实践主体即人民群众,“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③。其三,既然历史必将合乎规律地永续发展,那么,任何进步的意识形态都必须以推动世界发展进步为己任,“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彻底的实践精神所必然揭示出来的人类社会的秘密不仅拨开了笼罩在历史天空上的意识形态迷雾,把被颠倒了的世界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其真实的面貌,而且还昭示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唯有确保其科学性的品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唯有以谋求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真正体现关爱人民的人文情怀,才能吸引和感召人民群众。彻底的批判精神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执着的求真意识和无私的反省精神,表现为强烈的进步意识和深切的忧患意识。具体地说,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永恒的变化发展中把握人类世界。“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⑤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实现奠定了世界观根据。其次,反对并消灭以剥削为基础的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状,“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⑥。在批判中唤醒民众,调动民众改造世界的热情。以上两个方面将理想与行动、最终目标与具体的实现过程辩证统一了起来。其三,为了维护真理和对人民根本利益负责,批判者自身应当具备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怀。“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构想未来并使它适合于任何时候,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就是说,这种批判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⑦批判精神决不是对他人是批判的态度,对自己却是非批判的态度,批判者心智的非至上性决定了彻底的批判必然包含着自我批判的反省意识。权力崇拜和个人迷信还客观存在的时代里,科学真理和人民的合理价值诉求还可能会遭遇权力的障碍,因此,彻底的批判精神又必然要包含着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体现出无私无畏为民请命的革命精神。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就绕不开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使命的考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它是来自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是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的理论”①。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生物的概念范例(3篇)
  • 下一篇:交流会活动总结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