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人文关怀论文范例(3篇)

时间: 2025-08-02 栏目:办公范文

人文关怀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骨外科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男112例,女88例;年龄25~87岁,平均年龄(51.0±7.5)岁。患者文化程度均为初中水平以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51.2±7.5岁,观察组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51.5±7.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具体如下:

1.2.1更新护士的服务理念为了使护士了解人文关怀的“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服务于患者,一切方便患者”的服务理念,医院定期组织人文知识的培训和考核;为了使护士从根本上转变既往“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医院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及讲座,着重理论与临床实际工作的结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护理技能水平及护理服务意识。

1.2.2提供高效的人文关怀服务骨外科门诊的骨折患者,就诊时需要做各项检查,大大延长就诊时间,考虑到搬动患者、移动患者要有正确搬动方法,为此,医院合理配备护士护送。根据门诊工作需要实行护士弹性排班,中午以及下午延长下班时间直到所有患者就诊结束,同时派专人及时疏导患者,有效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医疗纠纷,保证患者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1.2.3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为了创建一个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医院设置足够舒适的候诊座位及方便患者的人性化公共设施;为了优化就诊流程,护士在每一个就诊环节都给予明确的指引及温馨提示;为了使患者了解相关疾病知识和方便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就诊专家,医院在候诊区设置健康宣传栏和健康宣传手册、各专科专家介绍以及当天出诊的专家和专科医生等,这样有效舒缓患者紧张的就诊、候诊情绪。

1.2.4实施个体化的人文关怀指导骨外科就诊的患者分布在各个年龄阶段:对于年幼的脱位和外伤骨折患者,沟通时除了注重精神接触及,还要与患儿家属及时沟通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年轻的患者经常能从网络中获取到大量信息,有部分错误信息可能对患者造成误导,护士需要及时带领患者走出误区;年长患者的沟通应着重在宽慰他们,通过微笑及与患者或其家属的交谈了解患者的痛苦,给予相应的适当的疏导,必要时要全程帮助没有家属陪同的老年患者。与患者接触时,护士需通过面部表情、语气、语调、眼神等传达自身的热情态度,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患者消除陌生感以便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1.2.5构建良好的人文关系骨外科复诊患者都是术后或慢性骨科患者,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久治不愈的特点,所以同一名患者来门诊就医的次数可能有很多。采取共同参与的模式进行沟通,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充分了解并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定期规则复诊。根据患者及家属的个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包括讲授、示范、阅读指导,使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1.3评价方法与标准

结合江苏省卫生部门的满意度调查表,自制开放式门诊患者满意度问卷,包括医疗服务环境、医院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诊疗技术、医疗费用、医患沟通等诊疗过程中的医疗服务满意度情况。由护士长在门诊随机抽取患者,向患者说明方法和目的,被调查者匿名填写对应的很满意(5分)、比较满意(4分)、一般满意(3分)、不太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五个等级给予打勾。总满意率=(很满意+满意数/总数)×100%,问卷当场收回,有效率为100%。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人文关怀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文人画家人文关怀修养自娱

人文关怀意识形成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自东晋至唐,文人画由萌生至成长。汉魏之际独尊儒术的统一局面被打破,文人摆脱了思想禁锢,竞尚老庄,由孔荀的“山水比德”至老庄的“道法自然”,前者以伦理道德释山水特质,后者用心性抒发山水情怀,由社会性到“游于心”,由礼法、道德规范的束缚至人心的自由解放,这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身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正是人文关怀的体现。画家们在重返自然中导致了精神的觉醒,形成了审美意识的自觉性。第一批文人画家应运而生,如晋代顾恺之,宋代宗炳、王微,唐代阎立本、王维等,他们耻于“与诸工巧杂处”在于“公私使令,躬为猥役”,认为这些画工无创作上的自由。文人画家这种追求创作自由的意识把人的精神与自然的精神合二为一,是宗炳的“澄怀观道”与“畅神”之精神,也是王微的“神飞扬”“思浩荡”的精神。

自中唐至元末明初,文人画由发展至成,科举制为庶族文人打开了仕途之路,他们既入世又出世的生活方式,兼有儒、道、禅的文化思想,居官不忘林泉之致的审美要求,这些都使得文人画成为不受朝代更迭影响的艺术形态。此时文人画把对人的关怀、对人心的关注,提高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的高度,因此,文人画所绘之物不再仅仅为了观赏,而是画家生活、情感、兴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画家,五代的徐熙、董源、巨然,两宋的李成、李公麟、王诜、苏轼、米氏父子,元代的赵孟、钱选、高克恭等。从苏轼明确提出“士人画”(《东坡题跋》)概念始,文人画趋于成熟完善,董其昌是提出文人画概念的第一人,并在《画旨》对文人画进行了全面的界定:“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这时文人画已有了自己鲜明的特点:重视内心表达,突出画面意味,玩味笔墨形式,喜平淡天真,强调诗、书、画、印一体,力图展现画家无限的才情、智慧与修养。

自明中期至清末,文人画在极盛中逐渐发生变化,画工、宫廷的画这时亦融入文人意味趋于模式化。社会演进与文化新潮的呼唤、市井文化的生长,世俗审美的抬头,卖画娱人与作画自娱的矛盾,如此种种因素,均促成文人画家的革新。这一时期的文人画家,有借古开今的沈周、文徵明等,亦有个性鲜明的徐渭、、石涛、“扬州八怪”等。

文人画家精神品格的生成

中国文人画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演进的,它起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精神,植根于民族审美心理,又与封建社会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之文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紧密相关。文人画有着迥异于一般宫廷画师与民间画匠的自由意志。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唐朝上》中记载,阎立本因陪太宗游春奉命匍匐池畔对水写生,倍感“以画见知躬厮役之务”的羞辱,告诫其子切勿习画。文人画家以其所受教养,耻于与工匠为伍,不仅极力画所见,而且画所想、所感,表达画外之旨、言外之意,把画家的人品志趣、真情实感融于画中,创作出内心生活的生动写照。他们既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又注重文化与修养,中国文人画家自始至终崇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思想,经苏轼再次强调成为文人画的传统信条,文人画家以诗论画的“天工与清新”既在个人风格中体现了时代风格,又可在尚无新风的条件下展现独具特色的个人面貌。赵孟在“河图洛书”的影响下明确提出了“书画本来同”的看法,主张以“写”入画,强调诗、书、画的结合,倡导笔墨的独立审美内涵。

文人画家多数过着仕隐交替的生活,他们大多数在思想上儒、道、禅相兼,在现实社会与人生理想之中寻求一种平衡,画中体现了他们重才情、气质、格调、风貌、学问及情操的理想人格,文人画家中有因改朝换代,官场黑暗,宁愿归耕田园的,他们的作品更多寄托画家或同类人看破世事、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有为了生计之需,在出仕之前或罢官之后卖画为生的,他们是文人职业画家,寻求山水安息精神,但难免违心取悦大众;还有朝思暮想希望可建功立业者,除去以画为入仕筹码者外,大多把绘画作为陶冶个人性情的文化生活之一,比直接受命于宫廷的画家,也有相对自由的一面。无论何种出身背景的文人画家,均不满于宫廷绘画谨细奢华的传统,他们的画表现出对自身生命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将人性自觉转化为自身品格,并以此投射到作品中,笔墨中包含宇宙、个性、天人合一的物我观。

文人画家与自然的关系

文人画家在自然中彰显精神品格,在万物的陶冶中形成了自己的胸怀气度及品格取向,从而对生命意义重新发现思索,文人画是对自身价值的体现物。绘画创作成为了表达情怀的需要,精神升华的途径。兴之所至、以画为寄,文人画把人与自然的主动关系作为画之道。文人画的创作成为创造内心自然的活动,需要胸怀与学养的汲取,对待自然的态度是超然物外,脱去尘浊的。董其昌特别推崇米芾及倪瓒,认为米芾之画“一正画家谬习”(《画旨》),主张即兴而作及“顿悟”,这是他精通禅理,推崇南宗禅机之故,但客观上符合文人写意的创作规律,其强调体悟的创作方法,及以画为寄、以画为乐的创作态度对后世文人画乃至今天的山水画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中叶至清末,写意画突飞猛进,沈周发展了元代的水墨禽鸟,画法较元代多概括洗练而且文雅含蓄,之后徐渭异军突起,继而、石涛、郑燮等把中国写意花鸟推向一个崭新的水平。他们的画重“写”尚“意”,在立意表达上突破了宋元文人画家靠选取特定题材,借以表现认识的局限,找到了强烈而沉默地抒发内心情感的形象语言,以水墨为主,使诗、书、画、印的结合更趋于完善。徐渭的“墨葡萄”并不十分写实,但这流落荒野、无人摘采的枯瘪野葡萄,这生长于杂草乱藤中的野葡萄,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画中再辅以充满磊落不平之气的题诗,郁郁不满之情充分流露,这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嘲弄和揭露。

文人画家品格形成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最早把画与文联系起来谈论的是南宋初年的邓椿。他说:“画者文之极也,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意思是说,绘画是文化修养的集中表现,邓椿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修养对绘画的重要作用,这是对文人画思潮的概括、总结。文人画家有着自己的品格,或清高自居,平淡天真,或癫狂古怪、不满现实,或奇拙狂放、异趣为理,但他们大都向往自由,珍视生命,关注心灵,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特征。文人画家多寄情山水,视天地自然为生命,所以他们的画中有鲜活的生命力,看似平淡,细品其味无穷,画家总是游心于画、醉心于画,以画自娱。石涛在题画诗中曾云:“我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元四家也视“自娱”为绘画终极目标,倪云林云:“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黄公望说他的画不过是“游戏而已”,“

自娱”既可得到性灵之适,又可找到性灵之居,自然山水之性即我性,自然山水之情即我情,“自娱”既是文人画家绘画的主张,也是他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这种对情感、心灵的关注与尊重体现了在封建桎梏中向往自由的人文精神,文人画家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即使身不由己也会以画为精神寄托,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曾云:“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冶乎我也。”

中国文人画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画种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一个“文”字,强调画家的文化修养,强调熔各种艺术于一炉,这是文人画的可贵之处,也是难得之处,中国文人画在历史中形成并演进,承中有变。由于它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根植于民族审美心理,又与文人这一特殊社会阶层的生活、文化心理相关,故有其一贯之传统,那重人品、学问、才情与思想性的特点,及艺术与文化紧密联系的追求,崇尚主体性、文化性,崇尚绘画为一种精神生存方式。文人画为中华审美文化的探索和发展留下了深刻印迹,在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商业文化桎梏精神自由的今天,传统文人画家的人文关怀与品格取向留给了我们无穷的启示和思考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潘运告.清人论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人文关怀论文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人文关怀

在现代传播中,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通过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主要表现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最终要义。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之一,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社会意识。同时,作为大众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在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体现出人文关怀,才能更好地体现媒体的作为。但人文关怀在当代的新闻传播中还没有实现普遍性。

我们的一些新闻媒体中普遍缺少“人文关怀”。

尤其,在一些地方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明显缺乏人文关怀的痕迹。他们的节目编排和播出仍然是以一字一板、一腔一圆的方式向听众灌输所谓“正式”的新闻。听众对这种板着面孔说教的新闻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广播电台是“以声取人”为主要特征的新闻媒体,如果编排的节目不设身处地地为听众着想,恐怕很难让人买你的帐。地方电台离老百姓最近,地方新闻节目的编排、播出一定要有地方特色外,增强新闻节目的“人情味”和“亲和力”是地方电台新闻节目吸引听众的重要手段,否则就会失去听众。

一、新闻节目内容编排的“人文关怀”

媒体品格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人文精神,取决于对人的关怀度。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记者只有把对人的关注放在中心地位,吸引受众,才能被受众认可,得到受众的尊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地方电台的优势是最“贴近”听众。但是,由于受方位区域的局限,听众大量的信息会从中央、省级媒体中获悉,轮到地方方面的新闻,听众往往是捎带而过的。因此,地方电台新闻编排更得关注听众的所思、所想,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编发他们想知道的地方新闻。比如时政新闻要放弃那种口号式的和繁琐的会议程序式的报道,把事关老百姓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内容放在显要位置。重要会议,比如人代会的新闻,重点突出代表的声音,突出政府所要为老百姓办的实事,而不是官员长篇大论的讲话。社会新闻要多注意他们的身边事,多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要研究女性听众、老年听众和青年听众的心理,增播他们感兴趣的新闻,尽量适合他们的口味。我们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因此,除在政治上保持“一个声音”外,我们地方台的“基层声音”要成为老百姓的代言人。说他们最想说的话,做他们最想听的新闻。时下,人们都喜欢用“理念”一词来代表自己的思维方式的“新”。我们地方电台的新闻节目也要有自己的“理念”,那就是全心全意地把听众当成自己的“上帝”,认认真真地关怀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既是对听众承诺的体现,也是对自身的要求,更是展示自己品牌的理论基础。总的来说贯穿新闻节目的“人文关怀”是地方电台的必由之路,更是提高电台新闻节目收听率和节目质量的大前提。

二、新闻节目播出的“人文关怀”

节目播出,是节目整体效果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无论节目编排的如何好,主持人或播音员没有按照节目“人文关怀”的意图去播出,节目就会前功尽弃。在电台新闻节目的播出中有一个说法,就是播音员的“二次创作”。因为,第一次创作是记者、编辑的原作,播音员在原作的基础上还要有进一步的创新,才会使新闻稿件更富有韵味。特别在播音的语气、播音的声调要融入在同对象的交流上。坐在播音室里,你面对的不是毫无生命的话筒,而是千千万万的听众。你在那里不是在播,而是充满感情地同大家进行交流。

三、培养高素质的“人文关怀”人才

传媒人不应成为金钱和物质技术的奴隶,而有责任推崇向上的人文理想,启人心智。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包括高尚的情操、敏锐的观察力、坚守良知、维护正义、有理性有激情。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地方电台普遍存在着人员素质低,人员老化的现象,人员专业单一更为突出,有的播音员虽然一干就是一、二十年,可除了播音外连笔都拿不起来。并且就是那样一个腔调。有的记者虽然长年在一线笔耕,只会写会消息和一般动态性报道或一些“命题”新闻。新闻敏感性缺乏,编排的新闻节目格调陈旧,文体僵化,语言枯燥。几十年不变的声调更是让其听众不胜厌烦。这一方面是体制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人员流动不畅所致,因此,在地方电台中建立新的用人机制是地方电台活力的出路。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打破按部就班培养人才的老模式。引进人才,起用新人是地方台焕发青春的重要步骤。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生物技术的弊端(收集5篇)
  • 下一篇:武术教学计划方案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