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透针疗法的基本原理范例(3篇)

时间: 2025-08-18 栏目:办公范文

透针疗法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钝针扣眼法;动静脉内瘘穿刺;针对性护理;血液透析治疗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4.075

【Abstract】ObjectiveTonursingmethodandeffectofbluntneedlebuttonholemethodinpunctureofinternalarteriovenousfistula.MethodsAtotalof20punctureofinternalarteriovenousfistulapatientswithhemodialysistreatmentweredividedbyrandomdoubleblindmetho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with10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receivedtraditionalbluntneedlepuncturemethod,andtheobservationgroupreceivedreducedneedlepunctureangleandincreasednumberofneedlepuncture.Correspondingnursingwasadoptedduringtreatmentintwogroups.Clinicaleffectwascomparedintwogroups.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hadHamiltonanxietyscale(HAMA)score,visualanaloguescales(VAS)scoreandgeneralqualityoflifeinventory(GQOLI)scorerespectivelyas(2.04±0.35),(1.86±0.27)and(94.34±9.71)points,whichwereallbetterthan(4.76±1.37),(3.97±1.49)and(80.15±9.95)pointsinthecontrolgroup,andtheirdifference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Inpunctureofinternalarteriovenousfistula,reducingneedlepunctureangleandincreasingnumberofneedlepunctureonthebasisoftraditionalpuncturemethodobtainsignificanteffect,whichcanimprovethesuccessrateofpunctureandformationofpiercingtunnel,decreaseanxietyindialysispatientsduetolong-termpunctureandsignificantlyreducethepaintomakesufficientdialysisandimprovethequalityoflifeindialysispatients.

【Keywords】Bluntneedlebuttonholemethod;Punctureofinternalarteriovenousfistula;Targetednursing;Hemodialysistreatment

目前R床上血液透析治疗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最为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常出现一些并发症,在为患者进行穿刺中,采取正确、熟练的穿刺方式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虽然穿刺方式非常重要,但是在对患者进行穿刺中,需要对患者实施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减少甚至避免在穿刺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3]。因此本文以本院20例动静脉内瘘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在传统钝针穿刺法的基础上,减少进针角度穿刺以及增加利针穿刺所取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20例动静脉内瘘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试验,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中男6例(60.00%),女4例(40.00%),年龄最小26岁,最大63岁,平均年龄(44.16±9.31)岁,原发病:2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例为糖尿病肾病、3例为高血压肾病、1例为多囊肾、1例为狼疮肾炎。观察组中男5例(50.00%),女5例(50.00%),年龄最小27岁,最大63岁,平均年龄(44.84±9.91)岁,原发病:1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为糖尿病肾病、3例为高血压肾病、1例为多囊肾、3例为狼疮肾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传统钝针穿刺方法,穿刺点选择于距离内瘘吻合口5cm以上,动脉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之间距离>10cm,在穿刺过程中由专人负责穿刺,确保穿刺的进针角度相同、进针深度相同以及进针穿刺点相同,隧道形成之后,使用钝针穿刺,首先用生理盐水纱块湿敷患者的穿刺针眼处,5~10min后,用碘伏消毒后再用除痂器把结痂去除,去除结痂后再次用碘伏对扣眼口进行消毒,钝针进针角度约为30~40°,控制进针速度,沿隧道慢慢进入,若遇阻力,退针重新进入,重新进针时,可捻转针管寻找隧道,有利于顺利进针。

1.2.2观察组减少进针角度穿刺,穿刺方法基本同对照组,但是在进针过程中,减少5°进针,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利针穿刺15~20次。

1.2.3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采取相应的穿刺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患者在治疗期间,由于疾病的折磨,将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往往因此容易出现焦虑、暴躁等不良心理状态,针对此现象,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及其家属,在穿刺前首先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在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并帮助患者解决困难,从而增加患者的信任感[4]。②健康教育:大部分患者对于自身的病情了解不足,针对其对自身病情以及相关治疗方式不够了解的前提下,首先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患者病情的相关信息,并着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钝针扣眼穿刺法的优势,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5]。③透析巡视:针对患者在透析中可能出现的穿刺点渗血情况,需要加强血液透析期间的巡视,一旦发现渗血现象,首先分析其渗血的状态,若较少的渗血通常采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即可,若渗血较多,及时拔除穿刺针[6]。④并发症护理:针对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出现的疼痛现象,护理人员应及时予以患者安慰和鼓励,可采用注意力转移法以解患者的疼痛,必要情况下可采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7]。针对患者拔针后出血的情况,在拔针后用无菌棉球进行压迫止血,注意压迫力度,不仅要能够控制出血,又能够保持血管的搏动和震颤,通常情况下压迫10min,然后采用弹力绷带包扎30min。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采用MAHA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症状,采用0~4分5级评分法,其中0分为无症状,4分为极重。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估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评分标准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采用GQOLI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采取百分制,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8]。将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MAHA评分、VAS评分和GQOL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中,其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患者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保障,是作为患者生命线一样重要的存在。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需要熟练、准确地对患者进行穿刺,才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内瘘,减少患者在穿刺中的痛苦,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11]。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及对患者内瘘的有效保护,能够提高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

传统的穿刺方法中,主要有扣眼法、绳梯法和区域法[12,13],但是采取传统穿刺方法,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疼痛,而且会引发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本文研究中在传统穿刺方法中,采取减少进针角度以及增加用利针穿刺的方法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隧道的形成,而且不会增加患者血管瘤的发生,患者在穿刺治疗中疼痛感明显减轻,而且治疗后不会增加感染率,使得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穿刺法在经过改进后,虽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如下:在穿刺前要对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彻底消毒、去痂;对于有糖尿病以及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应适当延长锐针穿刺次数[14,15]。在动静脉瘘穿刺中,由于隧道形成时间较长,因此普遍开展具有一定难度,由于本次研究中研究例数较少,因此在传统动静脉瘘穿刺中减少进针角度以及增加利针穿刺的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将钝针扣眼法应用于动静脉内瘘穿刺中,在减少进针角度穿刺、增加利针穿刺后,可取得显著的效果,其中观察组患者的MAHA评分、VAS评分和GQOLI评分分别为(2.04±0.35)、(1.86±0.27)、(94.34±9.71)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4.76±1.37)、(3.97±1.49)、(80.15±9.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减少进针角度穿刺、增加利针穿刺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隧道的形成,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疼痛,不会增加血管瘤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春燕,蒋欣欣,王文娟,等.扣眼穿刺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33-1035.

[2]刘晓辉,单岩,时秋英,等.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研究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45-1047.

[3]刘小平.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技巧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1):31-32.

[4]刘小平,张桂玉,范德环,等.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的护理技巧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5):4113-4114.

[5]傅晴,徐利珍,撬匚模等.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失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3):9-11.

[6]陈丽.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原因及护理干预对策.中国血液净化,2013,12(10):576-578.

[7]胡美军.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及护理.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47-148.

[8]钟天明,解刘松,石晓玲,等.三黄膏外敷对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疗效与护理体会.中医药导报,2012,18(3):105-106.

[9]许娜,李艳丽,张枫,等.试析血透患者内瘘穿刺致血肿病因分析、预防及护理对策.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101-102.

[10]胡兰芳,曾锦,李香娥,等.钝针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及观察.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0):54-55.

[11]李丹,李颖.应用钝针扣眼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护理体会.现代医学,2014(4):464-465.

[12]王彦萍.钝针扣眼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甘肃医药,2016,35(8):626-628.

[13]沈卫利,沈丹琴.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当代护士(学术版旬刊),2014(3):126-127.

[14]邓琼丽,朱阳月,邓秀丽,等.钝针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差透析患者的护理应用.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8):

透针疗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篇2

1临床研究

1.1病因防治引起crf的原因较多,必须认真查找原发病,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因治疗,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在原发性肾脏病中,慢性肾炎占居首位,其次为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等,在继发性肾脏病中,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病较为常见。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肾脏病中确能行之有效地控制其演化成crf,而在继发性肾脏病中中西医结合防治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控制可逆因素crf的病程是渐进性发展的,但在某一阶段受到某因素的影响,可出现肾功能的急剧恶化。因而及时祛除这些可逆性因素,已被公认为是防止肾功能急剧恶化的重要措施。促使肾功能急剧恶化的因素主要有(1):①累及肾脏的疾病复发或加重;②水、电解质紊乱;③各种感染;④高血压、心力衰竭;⑤应激状态;⑥其它各种不利因素。这些可逆性因素采用西医常规措施,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中医认为其可逆性因素主要有(2):①外感风热或风寒;②痰热;③水湿;④湿浊;⑤湿热;⑥瘀血;⑦风动;⑧风燥。中医针对这些邪实证,除常用的辨证口服汤剂外,还采用如专方、专药、内服、外洗、灌肠、静脉给药等措施(3),不仅疗效较好,而且还有标本同治之妙。

1.3饮食加必需氨基酸(eaa)疗法近年研究表明,低蛋白饮食可减少肾小球的血液灌流量,使“健存肾单位”的滤过率减低,延缓肾小球的硬化过程,从而保护了残存的肾功能。为了防止低蛋白饮食带来的负氮平衡及不利因素,目前多主张采用(1):①低蛋白饮食+eaa疗法;②低蛋白饮食+α-酮酸疗法。饮食疗法历来被中医所重视,但由于crf的特殊性,虽有虚证诸象,但其“气化不足”,易生浊毒。因此,其“虚则补之”而不能呆补、腻补、纯补,必须补而有节,特别是应以肾的气化功能和邪的兼挟情况为参考,辨证进补(4),这样更能符合crf之病情。

1.4辨病与辨证治疗治疗原发病和纠正可逆因素是治疗crf的关键。crf非透析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1):①减少尿毒症毒素和代谢废物的蓄积,利用肾外途径增加尿毒症毒物的排出;②避免或消除crf急剧恶化的危险因素;③治疗crf原发病,控制crf渐进性发展的各种原因;④针对各系统症状和并发症予以治疗。中医辨证治疗,主要是针对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五个证型辨证选方(2),但由于crf往往有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毒内蕴为标的特点,其组方多以虚实并理、补泻合用、攻补兼施为特点(5);而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也主张依据脾肾阳气虚、脾肾气阴虚、湿热中阻并浊邪犯肾、脾阳虚弱并浊邪内蕴、脾肾虚弱并水瘀互结证型特点,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由于crf是一个病情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可能用某一型某一方治疗贯彻始终来处理如此复杂多变的疾病。病症结合,标本兼顾,方能灵活地解决正邪、标本、病证之间变动着的矛盾。病证结合的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更有确切延缓crf进展的作用。

1.5胃肠及结肠透析胃肠透析是利用人体自身生物膜—胃肠粘膜清除代谢废物的原理,但因传统的方法进液量较多而腹泻剧烈,病人无法坚持。随之研究的化学吸附剂,如阳离子交换树脂、氧化淀粉及活性炭等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仍有其局限性。针对传统的胃肠透析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良,首先是中西医结合方法解决了进液量过多和腹泻频率的问题。如成药尿毒清及含大黄的复方汤剂等透析药,其药性缓和,并可控制其入液量和排泄次数,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结肠透析疗法又是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一大改进,它是在胃肠透析的基础理论前提下,利用中药复方大黄制剂进行结肠透析,又进一步推动了胃肠透析疗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大大地弥补了中西医各自的不足,使胃肠透析疗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西医结合胃肠及结肠透析疗法,不仅融汇了现代医学的理论,更发挥了中医中药全身性调节与治疗作用,对于延缓crf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2药物研究

寻求与研制防止crf进展与恶化的有效药物,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大黄为治疗crf的有效药物之一,并经多种动物实验证实其有延缓、阻止crf病情进展的作用。大黄治疗crf的机理主要为(6):①对血bun(尿素氮)的影响;②对系膜细胞的影响;③对肾代谢的影响;④对血脂的影响;⑤对血液流变的影响;⑥对免疫功能的影响;⑦对过氧化脂质及其它方面的作用。除大黄对多种crf动物模型具有显著疗效外,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还论证了黄芪、参类、附片、当归、川芎、地黄、冬虫夏草等药物防治crf的机理(7),这些药物均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中筛选出来的,将这些有效的药物组方应用到临床中则更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3方法研究

由于中西医对crf认识上的差异,既谈中西医结合,就应该是有机地结合。如南方医院潘氏提出:降尿毒、维护肾功能、延缓crf的自身进展速度以中药为主,以西医的饮食疗法、利尿降压、维持水电酸碱平衡、祛除可逆因素等手段为辅的方法即为中西医结合。这种观点在目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苏州医学院的卢氏则提出:crf的中西医微调优化疗法,即建立在功能肾单位理论、超滤过理论、矫枉失衡理论、小球小管反馈理论以及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理论和crf病理生理特征基础上,着重优化观点,取中西医药二者之长而避其短,紧密与病人(具体)病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方法研究的目的还在于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新途径。如笔者曾撰文探讨尿毒症皮肤透析疗法的思路与方法,这种机理便是现代医学的自身代偿、皮肤排泄和中医汗法理论融为一体的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则发展成为肾衰水浴方,利用中药与水浴的双重作用,加速出汗排毒,利用皮肤半透膜的生物特性,达代偿性治疗的目的,经治后有效率达88.4%,临床疗效显著。这种中西医结合新思路、新方法的探索,更丰富了临床治疗理论。

4问题与展望

4.1如何结合中医药的长处在于能促进氮质由肠道排泄,从而有效地阻止废物蓄积,而西医药擅长于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处理肾功能不全的增恶因子及各种并发症方面发挥作用。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主要有上述特点,并适用于crf的早、中期治疗。正是这种方法有效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防治crf的研究进展。但我们也不难看到,这种结合尚处于最简单的阶段,因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其结合不仅仅是临床的相加,更应有相适应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目前这种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如何有机地中西医结合、病症结合,仍需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4.2诊疗标准西医将crf按照肾小球滤过功能储备的程度分为三个阶段,即代偿期(肾功能储备减退期)、失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及衰竭期(尿毒症终末期);而中医则按照血肌酐水平分为ⅰ~ⅴ级,并依据改善的层次判断临床疗效。但目前尚缺乏crf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这种诊疗标准既能体现病情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同的治疗,又能适合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虽然全国及国际性的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已召开了几届,但尚未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故希望有关专业委员会能引起重视并推行crf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以推动国内中西医结合防治crf的研究进展。

4.3基础研究探讨crf进行性恶化的机制,寻找有效方药早期预防、延缓或阻止crf病情的进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针对肾小球硬化的研究主要在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紧张素ⅱ及饮食蛋白上下功夫,药物如大黄、冬虫夏草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对crf的多种病理机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尚未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适合于临床的药物或剂型,这种基础研究与临床脱节的现象仍是目前的困扰。这种困扰的关键是开发的新方法或药物,既要符合中医理论,又要符合西医观点,同时又要有较高疗效,而只有中西医结合理论方能解决上述难点。故此,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如何有机地融汇中西医药双重理论,并达殊途同归之效,仍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难点。

透针疗法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长针;骨痹;短刺

[中图分类号]R2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9(c)-0137-03

长针是黄帝内经中的九针之一,是一种以治疗腰脊深处骨痹为主的针具。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它符合中医的“骨痹”范畴。谢鸿康等[1]应用长针深刺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疼痛,取得良好疗效。高仰来[2]的研究证实,长针齐刺臀边为主,配合运动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疼痛及腰腿功能。邓雪峰[3]采用长针透刺加温针灸的方法,促进了腰椎病变节段的血液循环,使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的炎症减轻和消除,从而缓解或消除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洪东方等[4]应用长针透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熊飙等[5-6]利用长针也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

笔者在临床中遇到的腰突症疑难病例较多,根据临床经验,采用长针短刺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并与常规针灸推拿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比较,其疼痛伴麻木症状明显减轻,长针短刺技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病例均来源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天津北辰北门医院针灸推拿科,共200例。按就诊顺序编号,奇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各100例。其中住院病例50例,门诊病例150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20~70岁,平均(40±5)岁;病程2周~3年,平均(16±4)个月。治疗组中男44例,女56例;年龄21~73岁,平均(41±6)岁;病程1周~12年,平均(22±7)个月。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腰椎间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学》[8]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

①有慢性腰痛史者;②下肢肌肉有麻木感者;③X线片显示有脊柱侧弯或MRI显示有腰椎间盘突出者;④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者■指背伸力减弱者;⑤经常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多次反复发病者,患者愿意接受治疗措施和对照措施。

1.4排除标准

①腰椎结核、腰椎骨折、腰椎肿瘤和马尾神经功能障碍者;②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③有手术史的患者;④无自主判断力或身体虚弱者。

1.5治疗方法

1.5.1治疗组

1.5.1.1针具长针:针柄9cm,针身15cm,直径0.2cm,针尖平钝圆滑;三棱针:大三棱针,三面开刃(7寸),直径0.2cm。

1.5.1.2穴位L4夹脊穴,L5夹脊穴,腰阳关,十七椎穴(第五腰椎)。

1.5.1.3操作及定位取穴①根据CT或MRI定位L4/L5,L5/S1间盘突出。②根据X线在身体上定位L4夹脊穴,L5夹脊穴及腰阳关、十七椎穴。③根据症状体征分为督脉型,膀胱经型,胃经型,胆经型4种“不通”经络,有腰痛的患者以督脉穴位为主,有腿痛者以夹脊穴为主,有腰腿痛者以双侧夹脊穴为主,每次选1~2个穴位。④消毒进针:皮肤用碘酒及酒精消毒,先以三棱针在穴位上点刺破开皮肤,再以长针进针,做短刺法及输刺法,以气至病所为度,提插3~5次。⑤拔罐:拔出长针后拔火罐,拔出针眼瘀血后消毒,并敷贴创可贴。

1.5.1.4治疗频次每7天治疗一次,2次1个疗程。

1.5.1.5医嘱48h内,针眼部位不能见水。勿卧软床,站正坐直躺平,注意保暖,避免久坐,避免劳累,忌酒。

1.5.2对照组

按照传统针灸推拿方法进行治疗。首先推拿放松局部肌肉5~10min。针灸穴位,辨证取穴大肠俞、气海俞、秩边、夹脊穴、环跳、承中、委中、阳陵泉、风市、承山、昆仑、绝骨等,留针同时使灯照烤20min。1次/d,10次1个疗程。

1.6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标准疗效标准》[9]制订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腱反射正常,X线片显示椎间隙基本恢复正常,腰部活动正常,腰肌痉挛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腱反射基本正常,X线片显示椎间隙基本恢复,腰部活动基本正常,腰肌痉挛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有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达60°,下肢能恢复部分功能。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无明显好转,症状体征无改善。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情况。

1.7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03,P=0.000)(表2),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长针的形状、作用及禁忌

长针源于《灵枢》中九针。《灵枢・九针篇》云“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綦(读音:qi)针是古代缝制衣帛的长针,长针是根据这种针制造的。古代1寸相当于现代的2.5cm,7寸约为17.5cm。笔者使用的长针总长约24cm,分为针柄和针身,针身约17cm。白晓峰探讨了古代的大针,对大针的规格做出了划分,认为大针分三类,直径为0.5~1.8mm,长度50~300mm。他提出大针的作用主要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及消炎止痛[10]。刘平定[11]认为,大针的粗细同38号针头,长度为0.7~1.2尺。从其阐述大针针刺天突、巨阙、中脘以及关元等特定穴位的临床经验判断,他所说的大针更类似现在的蟒针。代朴丁等[12]探讨了长针的命名、针法以及功效,认为长针可以通经行气,比毫针更易气致病所,长针可以治疗“深邪远痹”。李岩等[13]认为九针中的大针应该是火针。

长针“主取深邪远痹者也”,深邪远痹属于疑难病症,长针主要用来治疗腰脊骨痹的疑难病症。有学者认为,长针即大针,应用大针治疗,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李石胜等用0.3mm×25.0mm规格的毫针,从外膝眼向内膝眼透刺,并施以捻转补泻手法,结果证实,长针透刺能有效提高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水平[14]。这里虽然使用的是毫针,但是,就针具和体型的比例而言,这里的毫针也可以称作长针。

《灵枢・刺要论篇》云“刺骨无伤髓”,针刺治疗骨痹,不能伤到骨髓,这是治疗禁忌。虽然是长针,能够治疗“远痹”,但是还是以短刺法及输刺法为主。

3.2长针治疗疑难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腰腿痛疾病中常见的、较为顽固的一类疾病。西医治疗方法有开放手术、微创手术以及神经阻滞,中医有针灸、推拿、拔罐、药敷等。尽管方法很多,但仍有许多腰突疑难病例疗效不佳。

孟锋等[15]研究了长针透刺问题,提出长针透刺方向的“四变”“四因”说。“四变”说主要指长针透刺方向应该有主从变化,有多维度变化,有相关联的变化以及应该有错落纵深变化。“四因”说主要指长针透刺因经脉分野逢,根据解剖范围应用,依据病情属性使用,从治疗目的确定方法。“四变”“四因”说为长针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量化指导,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

笔者以《灵枢经》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中医针灸、现代解剖学以及肌筋膜学说,将中医长针治疗骨痹的方法实际应用于腰突症患者,同时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创新了中医长针的治疗方法,简便价廉,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笔者按照腰突症的临床表现,将腰突分为三大类:即腰痛为主、腿痛为主及腰腿痛混合。对腰痛为主的患者,以中医督脉气血运行为指导,应用督脉穴位进行治疗。对腿痛为主的患者,以足三阴三阳经气血运行为指导,应用其经络穴位进行治疗。对腰腿混合型患者,督脉穴位和足三阴三阳穴位相互合用。足三阳经分为胃经、胆经、膀胱经,症状表现依次为下肢前外侧、外侧及后侧的症状,而足三阴经则以下肢内侧症状表现为主。临床常见的突出症多为L3/L4、L4/L5、L5/S1,故治疗须结合腰突位置决定应用长针治疗时的取穴。L3/L4间盘突出为胃经气血不通,治疗取穴以L4夹脊穴为主,配合胃经穴位如伏兔穴。L4/L5间盘突出为胆经气血不通,治疗取穴以胆经穴位为主如环跳穴。L5/S1间盘突出为膀胱经气血不通,治疗取穴以膀胱经穴位为主如殷门穴。临床验证中医长针短刺技术在解决腰突症方面有优势,值得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谢鸿康,傅云其.长针深刺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疼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3):314-316.

[2]高仰来.长针齐刺臀边穴为主配合运动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48(2):94-96.

[3]邓雪峰.长针透刺加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0):97-98.

[4]洪东方,顾一煌.长针透刺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45.

[5]熊飙,肖达.颈夹脊穴长针深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J].现代康复,2001,5(7):36-37.

[6]谢小英,青松,廖剑坤,等.长针透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7):62-64.

[7]无.中药新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5,3(5):52-53.

[8]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0.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4-215,189-190.

[10]白晓峰.大针作用浅析[J].传统医学,2002,(3):39-40.

[11]刘平定.略论大针深刺法[J].陕西中医,1989,10(2):49-51.

[12]代朴丁,李伟艺,邓建民,等.长针疗法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2):64-66.

[13]李岩,李志道.九针中大针当为火针[J].中国针灸,1999,(4):254.

[14]李石胜,吴耀持,张峻峰.长针透刺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水平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18):2609-2614.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新学年学习计划范例(3篇)
  • 下一篇:文体市场调研报告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