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研究分析
1.前言
在现今的世界体育竞争中,竞技体育可谓是体育事业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一国综合实力的体现。而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选拨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最为关键的部分,作为保持体育事业生命力根本所在,往往会对整个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产生影响,也直接会关系到整个竞技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在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意识到后备人才选材的重要性,要意识到选材是整个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之所在,也是提高竞技体育总体成绩的核心部分。往往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选材,才能够让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才能够保证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后劲。
2.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现状分析
2.1研究对象及方法
2.1.1研究对象
以我国14个省市竞技体育运动员的选材状况为研究对象。
2.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查阅法:
通过对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以及一些相关著作进行文献的查阅以及整理,对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材在总体上做了一个把握。
访谈法:针对我国14个省市的相关竞技体育管理人员以及教练员进行后备人才选材相关问题的访谈,针对具体的选材进行了解。
问卷调查法:针对14个省市的部分竞技体育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当面填写问卷的方式。其中总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350份,总体的有效回收率为84.5。其中管理员问卷168份,有效回收149份,有效回收率为88.7%,教练员问卷232份,有效回收201份,有效回收率为86.6%。
2.2结果及分析
2.2.1后备人才选材方法
通过调查表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材中有62.2%的人才选择方式是经验、测量指标以及一些比赛成绩相结合综合性的选材。而其中16.4%的选材是将经验与指标测量相结合,有10.4%是依赖于单独的经验选材。
教练员一般在选材的过程中一般会考虑到运动员的自身条件补偿性、各个竞技项目之间的差异、竞技运动的变化以及运动员的心理状况。通过表2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中,教练员在选材的时候考虑到的首要因素是竞技体育的变化,占到考虑因素的92%,再根据运动员自身的补偿性以及心理状况进行后备人才的选拔。
2.2.2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材中,虽然说选材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并且对于项目的互补性也有着很大的重视。但是不可避免的在后备人才的选材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
第一,在选材中对于测量指标的运用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
测量指标主要是在选材的时候进行远动员的身高、体重、肢体的比例以及运动能力、个性等方面的了解,并运用一些技能对运动员进行一些生理以及生化方面的测试,以此来提高选材的科学性以及准确度。但是在竞技运动员的后备人才选材中,对于测量指标的运用程度并不高,更加注重的是对经验的运用。并且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虽然说有些教练员觉得测量指标对于选材很重要,但是由于竞技项目更多的是实践与理论的脱节,所以很难实现科学的选材。
第二,在选材中出现盲目性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很多的竞技体育教练在进行后备人才选材的时候,基于有些项目的特点,比如说体操竞技项目,更多的是对后备人才的身体形态以及生理特点为选材基准,对于后备人才的运动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重视度比较低。并且有的教练员在进行后备人才选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想要从事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过少,所以在教练员目测之后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的时候就会直接选入训练。这样的选材有着很大的盲目性,不利于优秀的后备人才的选择。
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相关对策
3.1建立优化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与评价系统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不应该仅仅是以经验以及观察为主。所以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中,应该建立起科学的人才选材以及评价系统,提高后备人才的成材率。在具体的做法中首先各个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选材的重要性,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选材;其次,在选材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后备人员的身体素质、生理特点、运动能力等各个方面,并重视测量指标的选材,运用综合性的手段提高选材的质量;最后,还应该注重对选材结果的追踪,在测试登记归档之后,要对后备人才的成长进行时刻的观察评价。
3.2提高教练员选材的科学意识以及创新思维
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竞技规则在不断的变化,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这就需要教练员在选材的过程中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转变自己的观念。在不断丰富自己竞技体育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于比赛规则以及选材思维也要进行更新,以此来让自己的知识技能、思维等都能够有利于后备人才的选材,促进选材工作更好的进行。
3.3加强体育与教育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提升人才质量
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材以及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部门的支持。在竞技体育选材工作中,体育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以及合作,主动的与之交好,以此来扩大竞技体育选材的范围,选到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从而提升竞技体育人才选材质量,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曰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问卷调查法对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和完善电子竞技课程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现状
电子竞技作为一项新兴体育项目,以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对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电子竞技运动在北京体育大学发展的原因,找出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对策与建议,进而推动我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电子竞技运动更好地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资料和互联网检索,收集与电子竞技运动开展及影响因素相关的著作等,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
(二)问卷调查法
以北京体育大学各院系所有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各个院系年级群中发送调查问卷的链接,共有241人填写网络调查问卷;与此同时,在全校范围内随机发放纸质版问卷200份,并及时回收有效问卷190份。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重测系数为0.89,相关系数较高。
(三)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状况的数据进行相关统计整理,并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图表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认知程度较高
“熟知”和“略闻”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达到412人,也就是说知道电子竞技的人数高达90%以上;其中只有28.6%的学生认为电子竞技运动不属于体育项目,大部分人认为电子竞技运动属于体育运动项目,还有19%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总体看来,大家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认知程度较高。
学生了解电子竞技运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宣传,充分说明大众媒介成为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载体,提高了学生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认知度。其次是通过老师、同学、朋友的介绍,最少的是通过学校课程、比赛训练的途径,说明我校对电子竞技运动课程设置和宣传力度不够。
(二)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规模较大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9.3%,其中男生作为主要人群,达到总人数的80%,远高于女生人数。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女生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38.8%,可以看出电子竞技运动已然在女生中得到了发展,总体看来,电子竞技运动具有广泛性,是一项适合在高校中发展的体育项目。
(三)电子竞技运动的参与者的结构
按照参与者所在年级分布人数可以看出,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最多的是大四的学生,接近总人数的一半,其次是大一的学生,其余各年级人数较为平均。按照参与者所在院系分布人数可以看出,教育学院、社会体育系、武术学院、竞技体育学院和艺术系是体育类特长生所在的院系,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院系,这说明电子竞技运动是一项深受体育生喜爱的体育运动。
(四)北京体育大学学生进行电子竞技运动项目类别丰富
进行电子竞技运动项目主要是英雄联盟、穿越火线、反恐精英、DOTA,其次是桥牌、象棋、围棋等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学生进行电子竞技运动以技能与智能相结合的对战类运动项目最受欢迎,其它类运动项目的关注度相对较少;学生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频率、平均时长适宜,说明我校学生可以很好地控制运动的r间,并不会沉迷于其中。
(五)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开展现状
为了我国群众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满足专业体育人才的需求,加强社会体育、休闲体育专业和学科建设,2012年将电子竞技课程作为智力专业方向加入到休闲体育专业中。48.2%学生赞成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开设,有47.8%的学生对于开设电子竞技运动课程持中立的态度,仅有4%的学生不赞成。说明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开设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四、建议
(一)组建职业团队,组织电子竞技比赛,提高电子竞技的关注度
积极组织和开展高校英雄联盟对抗赛等有关电子竞技运动的比赛,秉承着“公平、公正、公开”的赛事理念,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不断扩大和加强电子竞技运动的群众基础,从而提高电子竞技运动的关注度。
(二)完善电子竞技运动课程设置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的实际情况,增设电子竞技运动专项课程、选修课程等,补充和丰富北京体育大学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进行电子竞技运动,更加主动、直接地了解电子竞技运动。培养相关性专业人才,使学生“一专多能”,提高就业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三)制定相应政策,拓展更多的就业机会
针对北京体育大学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政策,运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加快电子竞技运动在中小学校的推广和普及。增加不同层次之间的电子竞技运动的比赛,促进电子竞技运动在各地区的发展,同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也为该项目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薛建新.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研究[J].2015(1):69-72.
[2]王健,杨见奎.浅析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4):50-53.
[3]岳志刚,王进忠.电子竞技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影响的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