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范例(3篇)

时间: 2025-09-12 栏目:办公范文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范文篇1

在家长的眼中,孩子的一些行为常常令人难以理解:一个故事,已经反复讲了很多遍,可还是不断地要求家长讲来听;一个游戏,成年人玩一两次可能就厌倦了,可是小孩子却可以一直玩很长时间,乐此不疲。这些重复的行为在家长的眼里也许是“无聊的”毫无意义的,但当我们的视线追随他们的行为,就会在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行为中发现某些规律,这种规律著者将其定义为“图式”,即一种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通过这种行为模式,经验被同化并逐渐获得协调。抛开那些具体的“图式”,著者对普遍教育规律的一些认识让我体会深刻。

一、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在幼儿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自觉不自觉地奉行家长意志和权威,习惯于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愿望去限制孩子,凡事让孩子围着家长的“指挥棒”转。缺乏对孩子起码的尊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学习、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仅会伤害孩子急于探求事物的心灵,而且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结果往往也是事与愿违。

细想起来,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首先是对学生态度的问题。单纯强调应试教育,违背教育规律,死板地告诉学生每种题型如何应答,却忽视学生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创新没有给予应有的肯定,渐渐地学生也会失去探究思考的意识,甚至会打击其自信心。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如何去处理更是一门艺术。比如学生给老师起外号,如果教师以一种比较宽容的心态来看待,理智耐心地注意方法,帮助他们分析给人起外号会带来什么影响,就会让他们懂得这种行为的危害,更能体现对他们的尊重。再有,以前我们总是把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叫做“差生”“后进生”,这本身就有一种歧视,是对这部分学生明显的不尊重。事实上这部分学生也有很强的上进心,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多关心、尊重他们,让他们不再被忽视,明天的他们可能就会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二、让孩子保持好奇心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总是充满了想像、新奇和变幻莫测。从一出生他们就乐此不疲的开始了人生的探索之旅,思想、联系不受束缚,天马行空、没有思维定式,什么都想碰、什么都想摸,而且总是喜欢问为什么。总之,对任何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找到事物之间的微妙或显著的联系,学会打破定向的思维去启发提问,学会如何引导孩子去学会观察,让孩子从探究中学会思考,必将能激发孩子无限的潜能。

女儿刚开始认字时,常常会把形似的字给弄混,比如“美”会说成是“羊”,发现这一情况,我会把美字下半部分遮住,告诉这是羊,而下面加上大字就变成了美。慢慢地,我发现女儿自己会主动地变通,比如她会说“问”里面是“口”,遮住“口”就是“门”。通过这种方式,宝宝在认字时就会展开联想,把相关的字也一并认识。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体会探索的乐趣,始终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在台上滔滔不绝,意犹未尽,台下学生却一脸茫然,应者寥寥,剃头担子一头热。反思后我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使用的教学案例不能贴近学生实际,是自己感兴趣,而不是学生感兴趣。没有了好奇心,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过程中更加注重调查研究,更加注重备学生,凡事围着学生转,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激发其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经常换位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句名言就是告诫我们遇事要换位思考。对于宝宝的教育也要换位思考,宝宝偶尔会“无理取闹”,比如有时宝宝很晚也不肯睡,缠着让你讲故事,大人由于工作忙了一天,对于孩子的要求很恼火,等静下心来想想,也许宝宝白天睡多了现在真的不困,也许一天不见晚上想让爸爸妈妈多陪陪自己,也许宝宝真的想把新书看完,如果能站在宝宝的角度考虑一下,也许不会过多地责备宝宝。有时生病不舒服,我会告诉宝宝,宝宝往往是很理解地把书给爸爸让爸爸陪着看书,想想小小孩子都能理解大人,我们就不能去理解和包容孩子偶尔的“无理取闹”吗?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范文

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放假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的作业质量很差,甚至还完不成。有些老师就感叹,现在的孩子太不爱学习了,连简单的计算题都错做,这课没法上了。如果老是这样想,解决不了问题,会越教越费劲,教学质量也往往不会太好。

如果教师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结果就大不一样了:我们每天都在做作业,不是语文、英语作业,就是数学、物理等,天天从作业堆里爬不出来。有时为了做作业,连觉都睡不好,我们太累了。好不容易放两天假,各科老师还布置那么多作业,我们还有休息时间吗?如果老师换位思考,不能理解的事情就理解了:放假两天各科老师都布置作业,学生们确实没有休息时间了,这样疲劳地做作业,作业质量肯定不高,作业做不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今后放假布置作业要少布置,布置也要精心选择,让学生做得轻松,做得有意义。.

换位思考就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试着从别人的立场思考,很多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作为教师懂得换位思考,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成绩自然也会提高。

所以,当学生作业质量差或没做完的时候,别着急,换位思考一下:我是不是讲得不够清楚明白?学生是不是身体不好?是不是有啥心事?怎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失去理智,和你顶撞的时候,别发火,换位思考一下:我是不是误会了他?学生今天是不是心情不好?当学生犯错误,你多次教育他,他还屡教犯的时候,别泄气,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不当?是不是我对他关心不够?当学生总是迟到,跟他交谈了还是迟到的时候,请别罚他站,换位思考一下:这个孩子家里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这孩子晚上是不是睡眠不好?如果出现以上这些问题,老师不妨换位思考,进行自我反思,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师生关系融合了,学生的成绩也自然提高了。作为教师,我们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更全面、更客观地把握,从而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学会换位思考的教师,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往往会更胜一筹。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去换位思考呢?

一、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

各年龄段心理特点不同,只有掌握了他们的特点,教师才能顺利地进行换位思考。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熟期,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他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对某一方面甚至还有产生怀疑,他们想知道答案,也要选择自己的正确人生道路。在这十字路口,教师要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立场,和他们一起交谈,谈人生,谈理想,指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他们才会把心思和精力花在学习中。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身体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方能在教育过程中换位思考,才能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这样学生才愿意和老师亲近,才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交谈,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教师要欣赏学生的长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心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每个学生都有被欣赏和肯定的欲望。教师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赞扬他们的优点。赞美就是一种赏识教育,是一种感情投资,是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爱”的教育。只要我们换位思考,充分发挥它的激励功效,科学地用好它,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师要解除学生疑惑

教师要授业解惑,还要信任学生,解放学生。把教师的“导”转化为学生的探索性研究,只有我们换位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师要宽容学生的过错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范文

无他,缺乏独立判断意识而已。

一个老师若缺乏独立判断意识,就会被他人左右,甚至给自己造成困境。这就是很多人努力向他人学习工作却总不见起色的原因所在。

成功的教育案例不能拿来就用

先从一个班主任的成功案例说起。

12年前,我开了个精彩的主题班会。

“有个孩子到饭店,用父母的血汗钱点了一大桌菜,可他守着不吃不喝。服务员劝,父母劝,谁劝也不吃。他饿着肚子离去。请评议。”

“傻瓜――”学生哄笑。

我不动声色:“这孩子买了车票却不上车,跟着跑。”

“傻瓜――”学生大笑。

我也笑了:“他买了衣服,却撕成一条条扔了。”

“傻瓜――”学生大乐。

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我做出沉痛状:“有个孩子,将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交了学费,买来书本,却整天胡打乱闹,不好好学习,浪费时间。”

“傻――瓜!”同学们回答得很勉强了。

我脸上“苦大仇深”,心里却乐开了花。

作为读者的你,此刻可能会为这位班主任拍案叫好,因为接下来对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孩子进行教育就顺理成章了。这位班主任多么智慧啊!

这样的案例,如果不加判断就拿来使用,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失败了。我们看,同样是这位班主任,12年后用同样素材遭遇的却是另一番境地:

我踌躇满志地将以前的故事搬进了三年级四班:“有一个孩子点了一桌菜,可他不吃不喝,饿着肚子走了,请评议。”

“减肥呗。”

我扶扶眼镜:“他买了车票却不上车,跟着车跑。”

“锻炼呗。”学生懒洋洋地回答。

我勉强笑笑:“他买了新衣服却撕成一条条扔掉。”

“烦呗。”学生回答。

我不再迂回,直奔主题:“有个孩子,将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交了学费,买来书本,不好好学习,整天胡打乱闹。请评议。”

“想当明星,当老板!”学生小声议论着。

我晕!

12年前的案例不经典吗?经典!怎么不可以照用了呢?

暂且搁置,请允许我讲第二个案例。

某名师,给学生安排座位,让学生“自己进去,选最喜欢的位置,随便坐”。

一个多月之后的班会课上,名师这样告诉学生:

“班集体是我们自己的,座位也是我们自己的。我从来没有将排座位作为惩罚或者表扬学生的手段的习惯,因为在这个教室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员,座位没有尊卑之别,正如人没有高下之分。在我们班里,如果谁想调换座位,一般是通过你们自己协商的途径,我不会对你们的座位横加干涉。”

结果班级井然有序。

这个案例看似成功,但是,如果你照搬照抄,很可能失败。

如果我们有独立的判断意识,对成功的教育案例绝对不会直接拿来运用。所谓独立的判断意识,就是在学习他人时具有的“我”意识。“我”是接受主体,他人是我学习、审视、思考的对象。审视的过程,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过程,也是我们真正的专业成长过程。

学习,不是把别人的知识当作接受的对象,更不是把自己的头脑当作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如何树立独立判断意识

班主任如何才能树立独立判断意识呢?

第一,贴近孩子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孩子的心理去判断,然后思考如何做。

案例一中,如果贴近孩子的心理思考,就会发现时代变了,孩子的生活背景也变了,他们没有了衣食之忧,对父母衣食之恩的感念就没那么强烈。

学习,不是简单的吸收或拒绝,而是能够从中汲取精华,找到和今天教育的结合点。至少,案例中环环相扣的逻辑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我们可以开这样的班会:

这两份名单上的人你认识多少?

第一份名单:毕沅、傅以渐、王云锦、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N、顾炎武、吴敬梓、蒲松龄。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的落第秀才。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A.考中状元无人知晓;

B.落第秀才名传千古;

C.你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会名传千古。

而事实还有――

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梁启超对之评价极高,以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傅以渐:学识广博,精通经史,工于诗文,学者称星岩先生,是一位竭诚尽忠的贤臣良相。有史料记载:顺治皇帝破格提拔傅以渐为兵部尚书,众皆赞同,一致认为,选择得当,用人适时,宫廷和睦,天下太平。

……

你发现了什么?

你没听说过人家的名字并不代表人家不厉害,只能说明你现在的思维、格局、学术水平离他们还太远……

这样的班会,采取的是案例一的模式,但又回避了说教,让孩子们在不断的体悟中明白读书的意义。

贴近孩子的思考,不是把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故事用在今天,而是学习其中的教育智慧,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然后用于今天的教育。

第二,贴近自我思考。何为人文?何为人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或许,不需要高大上的阐释,贴近自身思考,用自己的心度别人的心,用自己的需要度别人的需要,就是最基本的人文与人性。

倘能如此,对于案例二,你是否会参透其中的虚假?毕竟一个教室里,客观事实是座位有好有坏。先选的肯定选了好位置,而后选的只能选不好的位置。倘若开始处于不好位置的孩子还能接受,时间久了,他就可能想换位置。可是,他能找到愿意跟他换位置的人吗?倘若是你,你会拿自己的好东西和别人不好的东西交换吗?不会。不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案例可能是虚构出来的。如果不加判断,你就拿去在自己班上运用,不是注定要失败吗?

但案例二仅仅是给它贴个“虚假”的标签来批判一下吗?很多人认可这样的案例说明了什么?说明大家向往美好的排座方式。这种向往的背后是什么?如何更好地达成这种向往?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东西。思考清晰了,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的专业成长。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文化宣传形式范例(3篇)
  • 下一篇:文艺宣传的重要性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