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宽松货币政策范例(3篇)

时间: 2025-09-19 栏目:办公范文

宽松货币政策范文篇1

2月9日,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政策决定会议通过决议,继续维系现行的宽松货币政策。鉴于摆脱通货紧缩还需要持续向市场提供大量资金供给的时机,尽管目前消费者物价指数已经连续出现正增长,但出于多方因素的考虑,大多数政策委员赞同将日本银行活期存款账户余额的目标区间继续保持在30万亿~35万亿日圆不变。

日本银行能否解除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说是2006年日本金融政策的一大看点。有分析认为,2006年1~3月,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增幅有望增加到0.2%~0.6%,日本银行从今年4月就会开始着手解除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依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本经济复苏态势的稳健和资产价格的上升,导致市场的呼声进一步强烈。如果名义增长率达到2%,日经股指超过18000点大关的话,市场就会在解除宽松货币政策方面“纠缠不休”。如果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指数超过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的预想、通货紧缩消失、名义增长率达到3%的话,零利率政策自然就失去其存在的理由。届时,市场将取代日本银行与日本政府直接对立。二是“活力门事件”极大地削弱了日本政府内部市场主义派的势力,以金融政策为核心的“通货再膨胀”政策也会有所收敛。日本银行可在避免与日本政府进行“正面冲突”的情形之下,轻松达到解除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日本银行为了防止出现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种非常手段。2000年8月,由于解除零利率政策失败,日本银行前总裁速水优面对日益高涨的诸多风险,决定自2001年3月开始重新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2001年至2003年上半年,是日本不良债权问题相对比较严峻的时期,日本银行通过提高活期存款账户余额的目标区间,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此后,该政策几乎成了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政策决定会议的“保留项目”。

从现任日本银行总裁福井俊彦近期有关金融政策的表述来看,其有意将解除宽松的货币政策视作2006年的一大课题。但是,日本政府和执政党方面则认为,日本银行解除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时尚早,并实施有效的干预来维系宽松的货币政策。他们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可消除风险升级,遏制金融危机。二是从新近的日本经济的相关数据来看,日本经济与上年同期相比仅仅是摆脱了负增长,还没有稳定地保持在正值范围内。三是解除宽松的货币政策,势必导致长期利率的上升和国债利息的增加。(摘自2006年2月10日《中华工商时报》)

宽松货币政策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股市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货币供应量增加及其对股市的影响

1.存款准备金下调。2008年12月22日,人民银行宣布,从12月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从2008年9月份起第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人民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地增加。

2.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净投放资金。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央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2009年第一季度,央行向市场净投放了1492.25亿元资金,而在第三季度,央行共计向市场净投放资金4584.21亿元,为前6个月总和的1.34倍。

3.人民币贷款增加。2009年前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前三季度货币信贷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增长21.33%,创出历史天量,而且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

截至2009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8.5万亿元,同比增长29.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出14.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0.2万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出20.1个百分点。存款保持较快增长,活期化倾向较为明显。

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货币供应量增加打破原有资产组合均衡,改变了货币与股票等资产的边际效用比率,追求投资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会重新调整货币与股票等资产之间的比例,以提高资产的收益率。从风险角度来说,货币是最安全的资产,持有货币数量增加,从而安全资产比例提高,投资者将增加持有风险资产,以达到最佳的风险收益均衡,在风险资产供给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这将导致风险资产价格上升。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股票价格将上升。二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股利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从而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三是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使人们产生通货膨胀的预期,而通货膨胀影响资金成本,由于物价与持币成本成正相关关系,即在一定基准利率下,通货膨胀水平越高,持币成本越高,这样投资者倾向于将货币投向黄金等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债券上用以保值,由于股票具有一定的抗通货膨胀能力,股票需求量自然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也相应增加。

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利率下调及其对股市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存贷款利率都在下调。2008年11月27日下调存款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至2.52%,相比2007年12月21日该利率高点4.14%,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了39.13%。

利率下降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利率下降引起资产组合的替代效应,利率下降使得存款收益率下降,持有银行存款与债券的机会成本提高,这时股票显得更有吸引力,导致资金流入股市,股票需求提高,股价上涨。二是利率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影响,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的估值水平: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的债务利息负担减轻,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进而增加股票分红派息,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以及分红派息的增加,股票收益率增加,股价上涨。

综上,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实施的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在回暖的同时,也带来了股市的强劲反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促使资金流入股市,股票需求量增加,股价上涨。利率下降改善了股票的基本面,股票的替代资产存款,债券等由于利率下降收益率下降,股票的吸引力提高,这也是资金流入股市推高股价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宽松货币政策范文

一、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一)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日本采取外汇市场干预措施遏制日元升值,并重拾零利率政策,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刺激经济增长。另外一些国家也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下,竞相通过本币贬值获取贸易份额。这导致了全球货币和汇率体系陷入无序贬值的震荡之中,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然而,以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为首的国家把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原因归咎于人民币币值过于低估上,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二)加剧中国所持日本国债风险

日本债务问题或引发债信危机。日本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远远超过了税收收入,使得日本财政入不敷出,不得不大量发行国债筹措财政资金,导致日本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目前,日本政府债务是GDP的两倍左右,成为工业国家中政府负债率最高的国家。欧洲债务危机引发外界对日本债务危机的担忧,未来日本债务问题或引发债信危机。如果日本不能妥善处理巨额国债问题,进行全面的财政改革,将引发海外市场对日本债市的信心危机,抛售日本国债,这会大幅提高日本政府的融资成本,加重政府负担,拖累经济复苏。即便不爆发债务危机,也会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增持日本国债,加剧了中国外汇储备中日元资产的风险。

(三)影响中国对日本出口

日本经济复苏乏力,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发挥明显提振经济的效果,而日本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决定了日本经济复苏严重依赖经济环境。2011年,日本经济持续复苏的前提条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进入可持续增长轨道。由于欧美经济复苏过程较为缓慢,以及日本震后生产恢复仍需时日,可能会拖累日本经济复苏进程。这将影响日本的国内消费需求,将大大减少从中国的进口。

(四)削弱中国经济政策效果

日本实施“宽货币、宽财政”的政策组合,目的是刺激经济复苏,减缓通货紧缩压力。2011年中国将实施“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组合,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在收紧货币政策,回收流动性,减轻通胀压力。中日两国货币政策不同,原因是两国所面临的通胀形势迥然不同。这也代表了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所面临的不同现状,导致日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向发展中经济体输入通货膨胀,加大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压力。中国目前也面临巨大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这一压力难以通过国内政策控制。同时,国际资本的逐利性促使热钱大量涌入中国,将增加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被动超发,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削弱中国收紧货币的政策效果。

二、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前车之鉴

(一)一旦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若过早收缩会造成更大危机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相继破灭,陷入“失去的十年”。为刺激投资和消费,日本政府推行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一度将基础利率降为零。但是,由于日本政府对经济形势的错误判断,1997年不仅过早收紧财政政策,而且在2000年8月过早结束零利率政策,扼杀了刚刚企稳的复苏势头,导致日本经济又一次陷入衰退。

(二)若长期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则会从一种危机转向另一种危机

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失败之后,为提振经济,2001-2006年日本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奉行长期零利率政策。但由于基础货币增发难以进入流通领域,不能从根本上缓解通货紧缩状况。虽然防止了日本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大规模倒闭风险,并为日本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也致使日本长期陷入通货紧缩之中。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仅靠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能根本解决一国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日本经济面临长期通货紧缩、内需疲弱、经济发展依靠外需拉动、产业空心化、日元升值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日本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看,仅靠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只能短期缓解经济形势,不能根本解决一国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三、中国应对日本宽松货币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在对日贸易上,采取高价竞争战略和第三方货币结算

一是提高资源品出口价格。日本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的资源进口,如稀土等资源。针对日元流动性泛滥和日元升值,中国应积极争取资源品定价权,采取高价竞争战略,避免日元升值所带来的出口产品的损失。二是提高农产品出口价格。日本粮食高度依赖中国农产品进口,应提高农产品出口价格,减少中国农产品出口风险。三是由于日元流动性泛滥,日元风险加大,不宜用两国本币结算。可以用币值相对稳定的第三方货币结算,在目前三大主要国际货币都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可暂时继续使用美元结算。

(二)在外汇储备的主要币种结构调整上,采取适时调整策略

中国为了多元化配置外汇储备资产,对冲美元资产贬值风险,购买了大量的短期日本国债,当前日本流动性泛滥加剧了中国所持日本国债的风险,建议中国不要加快增持日元资产储备,以避免外汇储备风险。鉴于日本存在严重的债务问题,中国在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比例时,应遵循安全、保值、增值的原则,采取适时调整策略,防范外汇储备中日元资产贬值风险。

(三)超常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税务筹划的基本原理范例(3篇)
  • 下一篇:学校突发应急预案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