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通货膨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论;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对于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来说不仅要实现国内的均衡,还要保持对外的经济平衡。保持国内的均衡主要是指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反映国家对外经济交往的主要指标是国际收支,保持对外经济的平衡主要就是指国际收支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就当前的形势来看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国内物价上涨的预期不断不上升,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的推动,消费和对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由此央行更倾向于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我们来看一下从去年下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从2010年下半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0年10月20、2010年12月26、2011年2月9日、2011年7月7日四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下面来分析一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同时对我国的国际收支所产生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
我们此处重点讨论货币论对国内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分析:
与传统的国际收支理论不同,基本的国际收支货币论分析模型的研究对象,不仅包贸易收支项目(或经常项目),而且包括资本和金融项目,是以整个国际收支最为研究对象。模型主要有以下三个假设:
1.各国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度,不考虑波幅。
2.各国经济处于长期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各个市场价格具有完全价格弹性。
3.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和价格的稳定函数。
在这三个假设下,我们有:
(1)P=eP*(一价定律成立)
(2)B=(X-M)+i*F+K(国际收支针对的是整个国际收支)
(3)L=L(Y,P,i)其中dL/dY>0,dL/dP>0.dL/di
4.Ms=D+R(一国的货币供给来源于中央银行的资产,分别为国内信贷和国际储备,并假定货币乘数为1)
所以有:dMs=dD+dR则dR=dMs—dD
不管是利率上调还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都是属于收紧国内信贷的措施
下面从静态角度来进行分析:
静态分析:dD0,我们可以看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于国际收支是有改善作用的。
三、实证分析
从实证角度来非分析最近施行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以下的所有分析的数据,都是基于2010年10到2011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外的数据,相关数据可以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找、下载()。
1.汇率变动情况: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六个月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有小幅的上升,但是涨幅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不过客观上人民币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
2.黄金和外汇: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的黄金储备是保持固定不变的,同时我们的外汇储备增长还是相对较快的。
3货币供应量: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尽管央行实行的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当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仍然是在不断增加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即使是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对货币的需求增长也是很快的。
为了探讨外汇储备的增加与货币供给的关系,我们运用stata软件进行计量分析,有
Fer=-7661.314+0.087M2-0.109M1+0.028M0(0.596)(0.040)(0.262)(0.580)R2=0.9544Prob>F0.0676Fer为外汇储备量。
通过计量的分析得到了外汇储备和广义货币供应量有着显著的正比关系。但是即使是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广义货币供应量仍然是持续增长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国家,我国将会经历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伴随而来的就是越来越显著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国家,我国也同时会面临着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在这样的状况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短期来看会抑制通货膨胀,但导致贸易顺差的增加,长期来看对于缓和通胀和调整顺差都是无效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搭配起来使用,最根本的是要逐步放开我们的汇率制度,使得汇率真正能够达到跟随市场自由浮动,把央行从稳定汇率的责任中解脱出来,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央行才能实施自由的货币政策。当然,为了达到汇率浮动不影响经济的目标,我们就得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扩大内需,这应该是我国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摘要】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宏观经济调控不可或缺,央行为抑制经济过热,在较长时间内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收缩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等;致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迫使各商业银行加快转型,改善信贷结构,谋求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响对策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理论概述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市场经济发展过热,致使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央行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通过减少货币供应来降低社会对资金的需求、提高利息率,为社会经济发展降温,以达到稳定物价、实现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的目标。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有利影响
(1)从紧货币政策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策略。紧缩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不可分割,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减少,银行的盈利水平降低,迫使商业银行加快战略转型,改善信贷结构,走多元化经营战略,积极开拓中间业务,以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2)从紧货币政策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回笼资金使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减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减少,加强对客户和企业的资信状况的严格评估,提高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违约风险降低;大量资金回笼使银行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投资,分散非系统风险,已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和投资管理的能力。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不利影响
(1)对商业银行以存贷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巨大冲击。从2004年上半年我国真实利率进入“负利率时代”后,2004年10月29日加息前,一年期贷款利率只有5.31%,现在已提高到7.47%。存贷差一直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要盈利模式。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而言,意味着信贷类资产业务的“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将成为重点调控的对象,其赖以生存的传信贷业务的市场空间和盈利能力势必将受到严重挤压。央行非同步调利率的措施将进一步缩小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信贷规模的收缩、长速度的减缓,使得商业银行贷款的盈利空间进一步收窄,收益增长受到影响
(2)对商业银行部分信贷资产的质量存在挤出效应。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一些传统的以银行贷款为生命线的行业及客户,典型的如房地产项目贷款、个人商住房按揭贷款以及“两高一剩”特殊行业或特殊企业的发展将面临巨大压力,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行业的分化与整合将日益加剧,经济高速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可能逐步显现。信贷紧缩与受阻的经济正显现出互相钳制的状态―贷款增幅的大幅回落,使得部分可能正常运行的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保障,偿债能力下降,企业的经营的风险最终将转换为银行信贷风险,使得原本属于正常状态的贷款劣化为不良贷款。
(3)从紧货币政策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的汇率风险.今年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4.5%的历史新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将会使商业银行更多的资金被冻结到央行。如果央行继续加息,商业银行负债必然增加,成本必然提高。
三、商I银行应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对策
(一)强化服务载体的选择,以质论优、优中选强,把握自我风险与收益的理性平衡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普遍奉行“大户”战略。“大户”战略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但在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由于受到资本监管的约束、信贷规模的控制,特别是区域优良信贷载体稀缺的影响,银行与大客户对等的谈判地位将有可能进一步丧失。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摈弃以往贪大、图多的心理,以质论优、优中选强,加大客户结构调整,注重区域结构的调整和平衡,通过相应的定价手段转移和控制风险,找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平衡点,避免“垒大户”和畸形的“资金洼地”情况的发生,将有限的信贷规模释放到只要能在覆盖风险的同时给银行创造较大的经济增加值的各类符合国家产行业政策的优良、高端客户的信用需求上。对公司贷款方面,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积极介入产行业中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小企业;个人贷款方面,确保优质大型楼盘的按揭贷款。
(二)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充足的流动性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对流动性管理更是重中之重。要充分掌握本省的财务状况,通过各种财务分析工具对资产负债的流动性进行预测和分析,密切关注市场的资金的供求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此同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及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将流动性风险最小化。
(三)经营模式、业务结构多元化
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应是在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和业务整体风险可控的情况之下,分布推进非银行业务的发展,逐步充实商行业务体系多元服务能力。商行应根据综合经营相关业务与商行职能的相关性以及商业银行对于相关风险控的特征,对非银行业务实施分类开放。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强监管,继续坚持严格的机构准入规则,建立公酝该鞯男滦艘滴窈俗贾贫取⒎缦掌拦乐贫群头缦张露制度,强化对高杠杆率和高资本消耗类业务的控制,严格控制新兴业务的风险暴露。从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看,现代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和业务创新必须依赖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深度发展与相互协调,依赖于金融市场的成熟与稳定。因此,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与业务创新的主要方向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惟有积极介入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发展,才能为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和业务创新拓展新的空间,带来新的机遇。大力开展无风险低风险类中间业务,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收付、委托、保管、咨询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如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类中间业务,保管类中间业务,基金类中间业务。
参考文献:
[1]高存泉.论紧缩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11).
[关键词]紧缩政策双顺差扩大内需监管
一、经济背景分析
本年度下半年,央行提高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也是三年以来的央行首次加息,同时也预示着货币政策可能走向紧缩的趋势。不断走高的通胀压力和通胀水平对于央行适时调整货币政策造成一定的压力,此时出台加息政策的一个显着目标就是管理通胀预期。从统计数据看,当前我国货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国内物价上涨的同时人民币对外连续升值,通胀的预期不断上升;经济发展过多依赖出口贸易,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经常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双顺差,国际收支失衡。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见表1),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对收入和内部调节作用较为有效,财政政策趋于无效。所以这种背景下的紧缩性政策主观上是为了抑制通胀,但在客观上对国际收支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对国际收支的负面影响分析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里,国际收支在会计核算最后总是平衡的,但在实际当中,国际收支经常存在出现不同程度的顺差或逆差的失衡,并且现阶段我国国际收支的失衡主要是结构性和收入性的。
根据一般性原理,在实行支出增减型货币政策进行国际收支需求调节时,存贷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重要方面(本次政策属于此)。这种上调利率趋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一般意义上会造成资本和金融账户中资本流入,逆差减少或顺差增加;而对于经常账户短期则会导致成本增加,收入下降需求减少物价下降,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逆差减少。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外资的涌入又会造成本币升值的压力,导致出口成本上升出口减少,贸易收支逆差增加。个人认为出现了一种顺差逆差悖论的有趣现象,这种互抵机制取决于国内出口商品的总需求平均弹性,如果弹性系数E变化较小,则逆差较多;如果E较大,则顺差成分大,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的E比较大,顺差居多。
于是紧缩性的政策在贸易顺差和国内通货膨胀并存的环境下,一般会导致顺差的进一步强化也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加剧;这也符合米德冲突关于内外均衡冲突矛盾的论断,虽然有利于稳定物价,同时也造成顺差扩大;斯旺模型(见表1)中支出增减性政策有利于解决内部均衡而对外部均衡不利的论断也验证了这种效果。国际收支顺差程度的增加必然导致本国货币国内供给量的增加,这会使国内过热的经济更加深化,价格上涨的趋势进一步强化,内贬外升造成国民福利水平的下降。
贸易顺差的扩大化一是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可能造成未来国际收支逆差的急剧增加,不利于未来出口;二是加剧了国际贸易间的摩擦和汇率战,贸易条件恶化增加了未来国际间经济交流的不确定性,尤其对中国这样的以出口需求为主而不是内需拉动GDP的贸易大国更是加剧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波动;三是我们付出高亢的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造成国民经济福利损失,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对于未来的国际收支稳定同样不利。
三、合理化的建议对策
1.扩大内需是实现国内均衡发展,促进外部均衡的有效途径。促进国内收入分配的均衡,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过度依赖于出口;利用税收手段,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改变顺差在国内,利润在国外的不利局面。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资本流出的限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进行全球性战略性投资,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逐步推动境内机构开展境外证券投资。坚持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保持汇率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可行的措施是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强汇率弹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供求,使汇率有序地向均衡方向调整,减弱汇率稳定要求对货币政策效应的约束,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发挥汇率作为价格杠杆对国际收支的调节。转贴于
有效监管投机资本的流入
现阶段由于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资本与金融账户中充斥着大量的投机资本,因此我国金融监管当局要尽快完善对投资资本的监测预警和管理机制,及时掌控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的源头、动机、途径、结构和规模,及时监督管理不良资本的流入。
四、总结
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货币当局更要注重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充分考虑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各个经济要素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有针对的对经济宏观方面进行有效的调节与监管。调节的重点要充分考虑国民福利的得失,站在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引导经济走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正常化,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系统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抗打击能力,克服短视的行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加强对国际流动资本的监管,密切关注其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冲击,打击不健康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