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流行于90年代的一种国际体育思潮。1968年前苏联中央体育研究所所长A.V克若布柯夫提出:“从零岁到100岁为止,锻炼身体的观点,终身体育主张体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个年龄阶段,而不只是儿童和青少年时代。”依照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全过程。
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如果将学校体育看作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这就明确了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关系。
一、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如何理解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呢?从终身体育的范围看,它包括婴幼儿体育、学龄前儿童体育、学龄儿童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体育等。学校体育学生处在6—22岁年龄段,是从学龄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身体生长发育得如何,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如果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得不好,如脊柱侧弯、驼背、呼吸机能差等,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无法弥补,而成为终身的缺陷。所以,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
二、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一)打好身体基础。
青少年时期,正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黄金时代”。从人体自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时期里应当得到的锻炼而没有得到,到了成年以后,时过境迁再进行锻炼,虽然也有效果,但由于基础未打好,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要放眼未来,首先要从现在做起。保证现在精力旺盛地学习,同时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也为将来从事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准备。
(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学会自主的学习、锻炼。
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是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对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不仅具有近期(在校期间)的效果,而且具有长远(走向社会以后)的影响。但是,由于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状况的差异,锻炼身体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相应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培养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以适应和协调不断变化的情况,取得预期的锻炼效果。
(三)培养兴趣、爱好,养成锻炼习惯。
兴趣和爱好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动力。初中以下学生,往往以满足心理要求为主要倾向,表现为以直接兴趣为主,即体育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如喜欢游戏和球类活动等。高中学生由于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性更明确,间接兴趣逐步成为主要倾向,即对体育活动的结果发生兴趣。如认识到参加耐久跑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虽然跑起来感到又苦又累,但仍然能坚持参加长跑。高中阶段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努力培养间接兴趣和爱好,并且逐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四)培养自我体育意识。
“自我体育意识”是从意识、自我意识衍生出来的。对终身体育的理解,关键是体育的培养。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由些引申体育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体育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体育的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
“自我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和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体育意识呢?
1.要在已经培养起来的对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提高对体育的理性认识。高中生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对体育的直接兴趣,而应当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进而积极自觉地、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
一、解放教材,扩展教学内容
教程虽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但是它并不是仅有的老师教育学生学习资源。我们要让学生具有“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生活处处皆学问”的概念,做到生活和数学密不可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更深刻的理解、学习数学,同时我们要主动的发掘一些课外学习资料,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例如在《认识方向》一课中,老师可以在课前收集附近周围的一些美丽景区的方向地图。然后老师在讲堂上分别以不同风景区的方向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喜欢去游玩的地方。最后学生们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自己喜欢的地方游玩。这样学生不仅在一个开心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分清了方向,也在老师的领导下,对自己美丽的家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和实际生活充分关联的目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来自教材,但教材来自于生活,使教材回归于生活,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很乐意的去主动发现、了解、研究新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拥有一个开心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锻炼学生拓展思维的能力
只有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合理组合,才是一个完整性的创造思维。因此老师需要认识到充分锻炼提高学生拓展思维的能力,可以有效弥补实际教学中学生集中思维充足,而发散思维缺乏的情况。比如在《十几减7》一课中。应该以诱导学生从各不相同的视角处理问题,锻炼学生自我研究,自我学习的能力。可以依据学生对十几减8、十几减9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十几减7的课程内容进行是适当的变动。可以先创建一个老师发奖品的场景,然后通过发奖品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进来。这样整节课程学生都在主动、热情的研究着题中提出的16-7的十二种算法,从而很容易的锻炼了学生的拓展思维。举几个例子来说:(1)补差法7-6=1,10-2=8(6减7差1,再从10里减1);(2)破十法10-7=3;6+3=9;(从十里减,再加剩余);(3)假设法16-10=6,10-7=3,6+3=9(假设减10,再把多减的数加上);(4)连减法16-5-2=9;(5)相互加算减法7+()=16;(6)数数法从7数到16,数了几个数得数就是几等;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研究,不仅锻炼了拓展思维的能力,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容易的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三、制作开放式作业
如何对数学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小学数学教课过程中,开放式作业的关键点。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该意识到开放式作业,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中的再生知识,有助于锻炼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课过程中老师应该把开放式作业的筹划作为重点,教师可采用这样的设计思路,进行开放式习题的设计,如班级组织同学参观科技馆,全班总人数为58人,售票处规定单人票价为2元/张,团体票价为10人/15元,请同学给出最佳的购票方案。学生会做出如下思考:若是买单人票2元×58=116元,团体票则是15元×6=90元,如果两种票合买则是15元×5+2元×8=91元,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很容易发现购买团体票是最省钱的。利用这样的习题,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找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中一些问题的最佳方法,对于锻炼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四、采取开放的评价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在教课过程中,老师应以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为重点。老师要多对学生进行夸张、赞扬、激励等正面评价。不可以用讨厌、谴责的态度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反而要对他们进行耐心地指导,并不时的用话语激励他们。多说“你能行,仔细想一下,别着急”之类的话语。例如曾在讲解20以内加法这一刻时,提问8+5=?,一个学生答道“14”,使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这时我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先是用严厉的目光看了一下所有学生,然后口气温和的对这个学生说道:“继续加油,离正确答案的距离很近了。”然后让他坐下来再认真思考一下。这个学生没有因为回答错误被老师责罚,就开始更加认真的听课,并且很有积极性的回答问题。我及时的用目光暗示有班上的学生,很好的遏制了班上其他同学对他的“嘲笑”行为,又很关心的让这个学习特困生很有面子地坐到了座位上,很大程度的鼓舞了他的自信心。这样一来,这个学生的学习激情显著提高了,变得十分喜欢学习了。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Havingurst(1952)综合许多心理学家的意见,认为个体具有以下9个有价值的心理特质即为心理健康:幸福感,这是最有价值的特质;和谐,包括内在和谐及与环境的和谐;自尊感;个人的成长,即潜能的发挥;个人的成熟;人格的统整;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在环境中保持有效的适应;在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在人际交往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另外,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一)体育锻炼与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锻炼能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观念,有助于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大学生以体育活动为纽带,平等地从事体育锻炼,锻炼者胸怀坦荡、心情舒畅,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不带有任何个人隐私目的,这种体育锻炼过程能够促进参加者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产生亲密感,联络与他人的感情,使其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这有利于大学生忘记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体育锻炼可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不同性格的大学生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体育锻炼有利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体育运动本身是有章可循的、有规则约束的社会活动。参加者必须自觉地遵守各种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同伴,在运动过程中,参加者会努力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此外,体育运动一般伴随有激烈的、对抗的竞争性特征,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是严峻的考验。
(二)体育锻炼与意志品质
体育锻炼能培养人的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大学生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体育锻炼与情绪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和困惑等消极情绪具有抵抗作用。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体育锻炼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学习之余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