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肝硬化;失眠;护理措施
失眠是影响肝硬化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失眠加剧了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导致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心情恶劣等症状。往往会加重患者病情,影响治疗效果。为了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使其处于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舒适的状态。我们对35例肝硬化病人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一定成效。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本组病例35例,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5-60岁;首次住院15例,再次住院10例。本组患者均无意识障碍表现,根据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筛选[1],以排除人格情绪障碍等因素引起的失眠。
1.2失眠的诊断标准和分类:①入睡困难,从想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时间超过1h;②不能熟睡,有轻微的声响等刺激便醒来,一夜睡眠中醒来达2h小时以上,③早醒,早晨觉醒时间比以往正常时间提前2h以上,醒后不能再度入睡。[2]
1.3方法:在患者入院2-3天内进行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采用护患访谈式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设20个问题,包括原因分析等方面。共发放问卷35份,当场全部回收。
2结果
2.1失眠分型及发生率:本次调查的35例患者中,每日睡眠时间≤6h18例,≤5h12例,≤4h5例;入睡困难18例,易醒10例,早醒7例。
2.2影响患者失眠原因:环境因素11例,占31.4%:心理因素9例,占25.7%;疾病本身8例,占22.9%:经济因素5例,占14.3%,生活习惯2例,占5.7%。
3讨论
3.1失眠原因分析:①环境与睡眠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环境因素占31.4%,环境的改变对睡眠的影响较为重要。
特别是对首次住院的患者因环境改变而影响睡眠的表现较为明显,其以入睡困难和早醒较常见,入护士夜间查房,早上抽血过早,还有来自附近的噪音,如陪人的说话声音,机器响声,邻近重患者的干扰都会影响病人的睡眠。②心理因素与睡眠的关系调查结果还显示,心理因素对睡眠的影响较为明显。失眠表现以入睡困难和早醒较为常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肝硬化患者病程长,久病不愈,易反复发作,使其对治疗缺乏信心;长期医治经济压力增加,担心疾病影响了工作及前途,或因病情加重;这些因刺激因素持续存在,患者又不能适应,导致应激能力下降从而出现睡眠障碍。而且病程越长,病情越重,患者猜疑越多,越容易影响睡眠。③身体因素肝硬化患者由于疾病发展至失代偿期症状不断加重。出现重度腹水、腹胀等,使病人身心痛苦。大脑皮层总是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入睡困难或间断睡眠。④不良生活习惯:如晚间进餐,饮水过多,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等,导致入睡困难或间断睡眠。
3.2护理目标:消除焦虑心理,保证良好的睡眠环境,改善睡眠,解除病人不适。
3.3护理措施
3.3.1首先应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陌生的环境易使患者产生不安全的感觉。特别对首次入院的患者,护士应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当患者病情较重时应当放宽陪护条件,允许家人给予陪伴,使患者可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病房的光线应柔和,通风应良好,温度应适宜,噪音应控制,探视及陪护制度的管理应加强,尽量减少干扰因素。
3.3.2减少影响睡眠不良因素的刺激,指导患者睡前尽量不看容易引起情绪反应的电视,必要时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喝热牛奶,进行肌肉放松,听听轻柔音乐,保持平静的心境入睡。护士查房和治疗时动作应轻柔,早上抽血时间可往后延迟,午休时间不测体温,以将干扰因素减到最低程度。
3.3.3加强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恢复信心。心理因素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护士要针对病人的心理状况,病情,家庭及经济状况,性格特点运用一定的沟通和倾听技巧,给予病人情感支持,心理暗示等。同时与家属有效沟通,让其多看望安慰病人,发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馨,消除不良情绪帮助病人树立信心。以减少因思想顾虑对睡眠影响。
4小结
睡眠障碍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应注意采取多元化综合干预和个体相结合方法,通过以上的护理措施,病人的失眠得到了纠正,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提高,患者心理紧张得以缓解。放松后睡眠质量改善了,病人与护士相处也很融合。各项护理工作开展得很顺利。护理人员由此赢得了病人信任、尊重与肯定。
参考文献
预见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可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控制或减轻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延缓肝功能恶化,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肝硬化是由各种原因作用于肝脏,引起肝脏慢性弥漫性损害,其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残存肝细胞形成再生结节,网状蛋白支撑结构塌陷,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纤维隔,导致原有的肝小叶结构破坏,形成假小叶,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一系列肝功能损害与门脉高压的表现。上消化道出血为肝硬化最严重的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肝硬化患者的25%左右,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临床中最常见的危重并发症。患者常在积极治疗非手术保守治疗同时,短期内仍可能反复出血,使患者产生情绪不稳定,紧张、恐惧等心理问题,因此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饮食及其他护理干预利于疾病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的目的及目标:通过对比两种护理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寻找一种更好的护理方法,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减轻症状,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0月收治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均接受常规治疗,常规护理。
研究方法:使用随机数字法,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⑴对照组:住院期间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⑵干预组:①评估和认知干预:根据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系统健康教育计划并给予指导,讲解有关疾病的各方面知识,同时发放自编的肝硬化健康教育手册。②行为干预;包括饮食调整,药物干预,控制情绪等可明显控制症状,减少其他并发症。③心理干预:从开始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利用沟通交流技巧,情感交流,观察其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和纠正。
结果
通过对2011年6~10月出血患者结果观察,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果。
干预后两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症状体征情况比较:干预后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说明使用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两组在消化道再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干预后其他并发症情况,见表2。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减轻或控制症状,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护理干预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症状的改善。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干预措施,正确指导患者饮食、用药、治疗、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护理干预后患者纠正了不正确的生活习惯,改善了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服药提高,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乏力、腹胀、尿少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证实了认知行为干预的有效性,对疾病转归有积极影响。
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护理干预措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患者进行科学的身心教育,提高了患者保健知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采取有利于疾病恢复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饮食和服药依从性大大提高,延缓疾病的恶化进程,本组表明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明显减少(P<0.05),说明干预组有助于减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各种原因造成患者巨大心理压力,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情绪低落等,这些不良心理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致使加重病情诱发出血,给身心造成极大危害。此时配合心理和行为治疗可产生良好的效果。
临床工作中护理干预措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管对于患者还是我们都是有益无害的。护理干预措施的使用不仅建起了患者的痛苦,建起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为医院和科室创造了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乙肝后肝硬化51例,酒精性肝硬化27例,药物性肝硬化9例,其他因素肝硬化3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经过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标准[3],同时排除心脑肾等严重疾病、神经疾病以及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36~68岁,平均(47.5±6.4)岁;病程1~7年,平均(3.2±0.8)年。对照组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34~67岁,平均(47.1±6.7)岁;病程10个月~8年,平均(3.5±1.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具体有以下内容。
1.2.1情志护理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肝硬化患者多伴有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气滞血瘀等症状,临床护理应加强对患者情志的调畅护理。针对不同病因的患者要采取合适的护理方法,对于肝失疏泄导致肝气郁结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以开导鼓励为主,语气注意要缓慢温和,对患者的疑问回答时要有耐心,向患者解释肝硬化的发展过程和可治愈性,消除患者的疑虑、自卑和恐惧的心理;而对于肝疏泄过度引起肝气上逆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注意理智地与患者交流,及时告知患者个人情志与病情之间的辩证关系,与患者一起交流“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中医理论,帮助患者慢慢接受治疗,消除其烦躁、易怒的临床指征[5]。
1.2.2饮食护理中医理论认为要“食养尽之”和“谨和五味”,饮食要按照配膳辩证、质地相宜、温度适当和进食适度的指导原则。对于肝硬化患者,首先要禁酒、咖啡和其它具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适当增加一些高蛋白、维生素类易于消化的食物。中医认为“酸味入肝”,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饮食中加入一些山楂、枸杞酸性食物,以保护肝脏。
1.2.3中医辨证施护中医的精髓即为辨证治疗,肝硬化患者的病因不同、严重程度不同、患者自身体质不同,相应的治疗手段也不同,尤其在用药方面,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护[7]。例如对于气滞湿阻患者,给予陈皮、冬瓜皮和赤小豆,以达到行气通滞的目的;对于肝脾不和的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要加上薏仁儿、大枣、白扁豆、莲子肉等健脾类中药;而气滞血瘀的患者存在津血亏虚和气血流通障碍的症状,因此要给予鳖甲、郁金、三七等滋阴补血、化瘀止痛类的药物。
1.3观察指标
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常规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水平;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常规肝功能指标水平有明显好转;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常规肝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变,总有效=显效+好转。并采用生活质量评定综合问卷(geneticqualioflifeinventory-74,CQOLI-74)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每项评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珋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3%,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