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德育与心理健康(收集3篇)

时间: 2024-06-20 栏目:办公范文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德育融合

一、引言

大学生是最富有生气和活力的高知识群体,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各种信息的畅通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能够快速的认识新生事物和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并且通过思维和心理活动能做出判断和选择。虽然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经验的匮乏,认知、思维能力的薄弱,自我控制能力的欠缺,其心理相对脆弱,近年来学生犯罪越来越多、学生打架斗殴、恋爱、少女妈妈、学生杀人、跳楼自杀、投毒......这些日益突出的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为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共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德育工作者易以老自居,以权压人,而当代的学生平等意识又是最强烈的。所以德育工作者仍是以一种“说道者”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受到了学生的反感,德育收不到实效,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培养他们积极、健康进取的思想意识,帮助他们竖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只有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才有助于提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融合环境

高校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征和现状缺乏足够的了解,缺乏针对性。因此出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现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在高校实施,取决于学校各级领导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没有正确的认识,能否树立“育心”观念,能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高校各级领导对此应有充分认识,因为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条件,是完成学业、胜任今后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领导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强投入,组织得以落实,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育人”的根本宗旨联系在一起,作为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来抓。

(二)两者原则的融合

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的心理紧张程度加剧。今天校园里许多使教师和家长焦虑的问题学生,大多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德育遇到的许多实践问题其实不过是心理教育问题,因此理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调整为以构建学生和谐人格的人格教育为核心,要求不仅要对大学德育的内容进行革新,而且要在方法上引入和借鉴心理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结合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三)教育方法与技术的融会贯通

杜威指出:“德育内容永远不是从外面灌进去的。学习是主动的,它包括心理的积极开展,包括着从心里内部开始的有机同化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讲解法、疏导法、活动参与法、游戏法、陶冶法等。德育中也有类似的,说服法、实践法、锻炼法和陶冶法。心理健康教育力图采取多种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情绪、情感上受到感染,用升华、幽默、合理化等手段调节对事物得失的认识,以求得心理平衡。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技术运用到德育工作中来,可以改善德育工作的成效。

(四)在德育课程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对一国家和民族而言,是铸造灵魂的根本。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精神风貌、意志气节和社责任心等素质的基础教育。而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正是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可以优化德育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德育现代化的标志。

心理素质是德智体美劳各育的结合点,在德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又可以达成师生的默契配合,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创造最佳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有助于教师的学生观的转变。有利于德育模式的更新。学校德育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方面的要求,而对学生心理生活空间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即使完全的接受德育的影响,也不能成为具有完美个性的人。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入,以塑造完美人格为目标,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在社会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和主动意识,使德育目标更加完善。

(五)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主题活动课是根据教育理念、学生心理发展及道德形成特点,在对传统主题班会加以改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题活动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其核心概念是“活动”、“感悟”、“分享”、“转化”。主题活动课就是要创设情境和模拟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心理和道德素质。

总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既有共同的部分,也各有其独自的特点、不同的使命,形成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因此,新时期学校的教育要注意避免出现“心育问题德育化”或“德育问题心育化”的倾向。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将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很多工作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作为教育者,我们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单靠传统的高校德育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好可以弥补高校德育工作的不足,给学生以正确的心理疏导。将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提高当前高校德育实效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维胜、张仕清:《浅析心理教育与德育》,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2):44-46.

[2]陈光春,心育与德育和谐共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0):46-48.

[3]甘昭良: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结合,[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6):97-99.

[4]张秀莲,冯建民.强化学校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J].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4.(4).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篇2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对策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是一个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德育工程,是社会发展、国家兴旺、民族繁荣的根基。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独特作用,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为了进一步深化中职学校的育人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统一”,即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推进二者融合,以期达到育人目的,实现“中国工匠”培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要想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融合,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需要教师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找准二者教学融合的共通点。首先,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本质上是一致的,目的都是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者在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教育目标以及内容等多个方面都具有共通性,这也决定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次,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又有所区别。德育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行为的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入手,德育政治性、社会较高,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所以二者从本质上有所区别,又有所联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在把握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响应教育要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具有必要性,其必要性是影响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推进二者融合的动力支撑。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增强中职生道德内化效果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双向融合本身就是现代教育的新要求。中职学校积极推进二者融合是响应教育发展、推动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它能够顺应时展、满足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中职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任务,从而从二者融合的角度增强中职德育内化效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心理基础准备

学生的道德形成、思想发展、行为选择,实际上都需要在心理上适应与过渡。在德育课堂上并没有丰富、专业且具体的内容说明这一切,这会导致学生在接受德育包括在接受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心理适应。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它能够丰富德育课堂的内容,将情绪把握、心理调适、心理引导等多个内容代入中职德育课堂,让学生具备心理接受基础,这样既能从侧面提高中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能够实现教育内容的创新丰富。

(三)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新的落实途径

德育实质是通过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是个体把社会要求内化的过程。但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上,过分强调道德准则,过分要求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严重忽略了学生心理需求。导致学生在“灌输式”模式下兴趣不高、积极性较差。而推进二者融合,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它的出现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德育受教积极性,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道德知识,从而实现选择、分化、融合、顺应,中职学校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都能够顺利达到[1]。二者融合打破了原本单一的模式,它的融合方式多种多样,创新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方式方法,能够重新激活课堂,实现教学创新。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与道德素养发展现状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中职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半迷茫、半独立的特殊阶段,处于转折期的他们心理发展特点鲜明。第一,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表现明显。他们有着较强的自尊心,但由于自制力、毅力相对薄弱,且没有经历过什么坎坷,一旦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就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自卑、悲观、失望等。第二,他们的情绪复杂多变,发展剧烈。他们的情绪更为外露,有时热情有时绝望,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被称为“疾风怒涛”时期,很容易影响学生正确心理的形成。第三,他们缺乏正确的情绪认知,没有认识到自身情绪的错误,也没有掌握基本的情绪疏导方式,导致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日益堆积,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影响言行举动。

(二)中职生道德素养发展现状

纵观中职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状况,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罗列。第一,大部分中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正确的道德意识,但不能有效将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对接,在行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道德行为非常态化。第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们有越来越多的空间、渠道接触不同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严重影响学生们正面价值观的形成,甚至会导致学生们“误入歧途”,严重摧毁学生们的道德防线。学生们不具备信息剖析、筛选能力,受到负面信息影响。第三,大部分学生处于青春动荡期,很讨厌教师的说教、指导,这导致他们对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不高,道德素养自然无法得到有效发展。

四、中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对策

中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融合必要性。因此,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道德素养现状以及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入手,探析有效举措,推进二者融合,升华教育效果。

(一)创设合适学校环境,环境育人,优化教育

1.转化教师认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实际上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要求和挑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教师是推进二者融合的第一执行人,这也决定教师必须从专业素质方面做好教学准备,优化教育工作。这要求中职学校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深化教师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认识,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2]。且从教师层面而言,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控、发展意识,要积极参与培训,认识二者关联,从而完善教学能力,支撑、推进、落实二者融合。2.营造和谐环境,润物无声引导教育。校园文化是对学校主体文化的反映,具有直接的影响、熏陶、教育作用。中职学校要想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就要在开展教育工作中从文化环境入手,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这样能够随时随地从环境层面感染、熏陶学生,融合教育的效果也会更突出。3.丰富教育内容,找准二者融合契机。上述我们提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从内容层面关联、补充,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让整个课堂变得更充实,更具有说服力。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事半功倍,也能够潜移默化影响、教化学生。如我校为了推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重新进行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了集中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我们深刻分析了二者共同点以及不同点,如情绪对行为的导向作用、负面心理的滋生与调控等。搜集了诸多生活案例做教学补充,从真实且立体的案例入手让学生也能够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联。4.利用单独活动,对症下药指导学生。中职学生在学习、成长、生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看待且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成为中职学校教师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契机[3]。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这样的契机,抓住机会,对症下药指导学生,从心理抚慰、道德引导角度入手,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优化学生道德的形成、价值观的发展。

(二)创设合适家庭环境,家校共育,提升效果

家庭教育也是推进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拉近与家庭教育的距离,让家长愿意配合学校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多种途径沟通,寻求家长支持配合。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沟通途径出现在教师面前,中职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和家长进行近距离的沟通。如利用微信、QQ、语音电话等,或利用钉钉、蓝墨云班课等。这都能够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也能让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的重要性,从而优化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这样能够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学校、在家中都沐浴在爱与温暖之下,从而实现心理良性发展,道德正面形成[4]。2.引导家长反馈,推进二者深度融合。中职教师应当给予家长表现、展示、反馈的场所,可以通过建立家委会,定期开展活动。让家长及时就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家庭教育情况发表意见、及时分析,教师倾听、指导。这样能够从家长和学校教师相互配合的层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双向结合,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主体也会因此而丰富,效果提升。

(三)科学利用社会资源,延伸教育,补充教学

中职学校是培养“中国工匠”的主阵地,学生更早接触企业、接触社会、接触工作。中职学校必须把握自身教育特点,在推进二者融合的行动中要科学利用社会资源,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让社会环境成为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补充。教师要充分认识,社会本身就是一本“活”的育人教材,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时,中职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带领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同时要及时跟进校企合作,将社会上的各种动向带入课堂。这样能够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做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补充,能够推进二者融合达到教育目的[5]。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具有重要关联,将二者相互融合是教育发展新路径,也是育人新方法。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当从积极的视角看待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要明白融合的必要性,更要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道德素养发展现状出发,明方向,探路径,推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融合。这样的融合才有效,才科学,才到位。

【参考文献】

[1]刘晓.论中职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的必要性[J].学周刊:下旬,2016(04).

[2]杨永明.如何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J].学周刊,2023(29).

[3]邹凯茵.新形势背景下中职生德育教育方法探究[J].启迪,2019(08).

[4]刘晓民.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问题与对策[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6(11).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篇3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德育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德育的任务旨在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达到一定的基本要求和规格。而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且只有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上才会出现,当一个人出现了本人的观点、态度、个人的要求、评价,换言之,即出现了内心环境,内心对自己的要求、内心的监督和控制后,人才能够根据他所掌握的道德准则和信念来活动,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这样每个人便具有了道德品质,而且任何品质都依赖于个性倾向性,道德品质自然也不例外。一个人要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解决人生观问题。同时,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对品德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性格,与品德有相当的重叠部分。而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完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为德育的开展起到了基础和促进作用。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教育,也对学生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并最终形成道德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总之,心理因素作为内在条件是品德形成的内因,教育作为外在影响是品德形成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不了解这一点就永远不会搞清楚,在同一教育环境中为什么有人品德高尚,有人品德则不良。当然,当某一品德一旦形成,它又将影响人的个性发展和整个心理面貌。思想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上,有必要提及的是由于我国的教育目标中长期以来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致使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混淆,把大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作思想态度、认识问题来处理,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共同目标是育人,但德育是关系培养人才成长方向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为目标,遵循心理发展的普遍的规律性教育。在现实教育中,不能将二者等同,更不能互相替代。我们要尽快走出重德育,轻心理健康教育,重思想纪律,忽视良好个性培养的教育误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日程,并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劳动法规定加班工资怎么算(收集2篇)
  • 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