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制造业产业分析(收集3篇)

时间: 2024-06-24 栏目:办公范文

制造业产业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医药制造业;曼奎斯特指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3000102

医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产业集中度低、行业资源分散、研发投入不足等成为阻碍医药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目前以医药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应用曼奎斯特指数法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已有文献介绍,而针对各地区医药制造业的分析却很少。本文采用曼奎斯特指数法分析2001年-2010年我国各地医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并找寻产生变动的原因。

1曼奎斯特指数法模型

全要素生产率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与总产出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首先,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分析经济增长源泉,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从而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

曼奎斯特指数法是通过数据包络法获得的一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曼奎斯特指数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曼奎斯特在1953年提出。该方法很好地解释生产中若干投入因素的使用情况,适合于经济实体之间或经济实体自身随时间变化的绩效测量和比较。

从t时期到t+1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曼奎斯特指数法可表示为:

TC为技术进步指数。EC代表技术效率变化,指在给定一组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被评价对象的实际产出与假设同样投入情况下被评价对象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TC表示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发明创造以及新的组织结构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而形成的人们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反映被评价对象对新技术的模仿。EC为不变规模报酬假定下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C)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C),即EC=PC×SC。纯技术效率值即是将规模因素抽离,以便分析在短期内不含规模因素情况下组织的效率情况,反映了管理工作、营销工作、人力资源工作等方面的效率。规模效率是衡量生产是否是最适规模状态。

2数据来源及处理

选用米内网会员专区企业经济指标数据。选取了自治区之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作为决策管理单元。数据年份为2001年到2010年。使用Deap软件对曼奎斯特指数的计算。

2.1产出指标

米内网企业经济指标里各省市自治区的医药总产值作为产出价值指标。在具体指数计算之前,先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而进行平减处理。

2.2资本存量投入

许多文献在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时都将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和流动资产年均余额作为资本存量的指标。比较这两个指标,本文利用这两者之和作为资本存量的投入。

2.3劳动投入

劳动力的投入选用历年医药制造业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指标。

3中国医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和结果分析

因结果分析较大,且本文会在分析中详细描述,因此只列出表1做为代表。

首先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医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但是规律并不明显。从2002-2004,2005-2006年的数据就可以看出,这些年份的技术进步指数小于1,并且2001-2004,2005-2006年的技术进步指数要小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这几年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效率变化。2006-2009年的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是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主要原因,且技术进步指数进步趋势更加明显。这是与进入“十一五”之后我国对医药领域的科技投入,更多的新技术、新应用在医药制造业中发挥作用分不开的。进入“十一五”之后,我国政府解决药品价格过高的决心更强,制药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使得制药企业不得不进行生产调整,打乱了原有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战略,从而降低了医药制造业的技术效率。从中还可以发现,技术进步带来的全要素增长要比技术效率带来的增长更强,而规模效率指数波动情况最小,一直在1附近,说明规模效率变化不大,平均增长只有4%。而纯技术效率指数在统计期限的后期也趋近于平缓波动,平均增长量也在4%。

其次分析各省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影响变动因素,除山西、湖北和贵州外,各地全要素生产率均大于1,平均增长64%。表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整体趋势情况良好。其中辽宁增长情况最明显,达到17.7%;江苏、山东等医药强省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其次,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贡献最大,达到6%;并且,全部地区的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说明中国医药产业通过更多应用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发明创造以及新的组织结构来提升医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浙江省和宁夏地区,它们的技术进步指数表现最好,增长率分别达8%以上。原因是浙江省一直是我国医药强省,宁夏地区原始基数较低。第三,30个地区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表现则参差不齐,有14个地区(北京、山西、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小于1,说明这些地区在纯技术或规模效率方面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第四,根据公式再深入分析技术效率变化的构成,有16个地区(北京、河北、山西、黑龙江、上海、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存在技术效率方面的问题;7个地区(福建、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新疆自治区)的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小于1,表明这些地区投入的经济要素并没有达到最大生产。我国医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最后按照不同年份分析全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变动情况。我国医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除2002—2003和2009-2010年外,整体都>1。2003年只有辽宁、湖南和重庆这三个地区TPF>1,其他地区均

4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新技术在医药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在2006年之后的作用日渐凸显,且在日后成为我国医药制造业效率的提升的源泉。医药制造业是公认的高技术行业之一,而我国的医药因资金投入资金不足,而发展迟缓。很多医药制造业的起步是通过高污染、高能耗的原材料生产获得的。但这种方式已经不能继续支撑医药制造业的继续发展,需要通过增加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来延续这种趋势。增加投入是要靠政府引导和企业自身两方面来进行的。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健全医药工业的法规要求,比如为专利新药完善保护立法;也可以通过奖励等激励政策来鼓励企业创新。企业自身则需要扩大新产品、新技术等方面的投资,扩大与高校之间的信息沟通,紧跟国际医药发展进程。在多方引导下,我国医药制造业才能够继续发展。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会导致短时期内医药产业技术效率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这是整个行业良性增长的必经阶段。我国医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一般都>1,但是增长幅度并不大。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组织的基本特点就是行业总体规模不大,而企业数量过多。企业之间低水平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的状况时有发生。必须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经过企业兼并重组,实现产业资源的聚集,淘汰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小企业。近年来各地纷纷建立自己的医药产业基地,将污染大、产率低的企业淘汰。比如比较出名的江苏泰州医药城、上海浦东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顺应时展,注重长远利益才是医药制造业平稳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佐钘.上海高技术产业各行业效率变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3):4555.

制造业产业分析范文篇2

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其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整理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74.10%,其中前4个产业占51.49%。

1.北京市

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29.86%。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整理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的78.73%,其中前4个产业占53.68%。

2.天津市

天津市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27.39%。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整理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天津市制造业增加值的78.58%,其中前4个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55.99%。

3.河北省

河北省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42.75%。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整理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河北省制造业增加值的74.39%,其中前4个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占53.67%。

二、产业市场优势

在京津冀地区制造业30个产业中,市场占有率较高的10个产业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15%),医药制造业(14.04%),食品制造业(12.4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1.70%),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0.7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71%),金属制品业(10.68%),专用设备制造业(10.28%),饮料制造业(10.2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9.94%)。前9个产业市场占有率均在10%以上。

1.北京市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8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5.7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6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46%),专用设备制造业(4.15%),食品制造业(3.91%),医药制造业(3.79%),饮料制造业(3.5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1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95%)。其中,前4个产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市场占有率均在5%以上。

2.天津市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8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62%),医药制造业(4.28%),金属制品业(3.9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0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04%),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2.98%),橡胶制品业(2.9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82%),家具制造业(2.80%)。只有一个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市场占有率超过5%。

3.河北省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1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6.66%),食品制造业(6.19%),医药制造业(5.9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92%),农副食品加工业(5.22%),饮料制造业(4.67%),造纸及纸制品业(4.64%),金属制品业(4.45%),橡胶制品业(4.15%)。其中,前6个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见图1)。

三、产业竞争优势

1.北京市

竞争优势系数(单位投入所获得的市场份额,以全国同行业为1)较高的产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824,全国第二),烟草制品业(1.3962,全国第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223,全国第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2849,全国第八),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460,全国第九)。

2.天津市

竞争优势系数较高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791,全国第一),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4470,全国第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787,全国第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768,全国第四),农副食品加工业(1.1875,全国第四),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389,全国第六),金属制品业(1.0844,全国第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705,全国第六),医药制造业(1.0349,全国第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3123,全国第七),整理设备制造业(1.1367,全国第七),饮料制造业(1.0362,全国第十)。

3.河北省

竞争优势系数较高的产业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9880,全国第一),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5902,全国第二),食品制造业(1.3282,全国第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305,全国第二),橡胶制品业(1.1308,全国第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010,全国第六),农副食品加工业(1.1662,全国第七),整理设备制造业(1.0204,全国第八),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082,全国第八),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0428,全国第九),家具制造业(1.0188,全国第九),烟草制品业(1.1708,全国第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157,全国第十)(见图2)。四、综合分析及结论

1.总体来看,对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贡献最大的是河北(总产值占京津冀地区41.14%,增加值占42.75%),京津的贡献不相上下(总产值,北京占29.01%,天津占29.85%;增加值,北京占29.86%,天津占27.39%)。分产业来看,对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贡献较大的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4个产业创造了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出的一半(总产值的53.30%,增加值的51.49%)。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河北贡献最大(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65.14%),北京次之(20.31%),天津最小(14.5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天津贡献最大(59.28%),北京次之(37.21%),河北最小(3.5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北京贡献最大(40.13%),河北次之(30.75),天津最小(29.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北京贡献最大(46.93%),天津次之(31.15%),河北最小(21.92%)(见表1)。

2.京津冀三地比较,制造业30个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差异,天津市最小,河北省最大,北京市居中。在制造业30个产业中,北京市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81%),最小的产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0.14%),极差为5.67%,标准差为1.72%;天津市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82%),最小的产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0.31%),极差为5.51%,标准差为1.25%;河北省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15%),最小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25%)(见表2)。以上表明,京津冀制造业30个产业市场占有率之分布特征:天津市较为集中,河北省较为分散,北京市介于天津市与河北省之间表明天津的制造3.京津冀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河北最高,天津次之,北京最低。京津冀制造业中,北京和天津以机电制造业最具竞争力;而河北则以资源加工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轻纺制造业(见图3);京津冀机电制造业中,北京和天津均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北京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京津冀资源加工业中,河北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而天津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京津冀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均有一定竞争力。京津冀轻纺制造业中,河北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及纺织业具有较强竞争力(见图4)。

摘要]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从产业规模优势、产业市场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等三个侧面对京津冀三地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三地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优势;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武义青,顾培亮.竞争优势测定的一种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6).

制造业产业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本文拟就武汉市三大产业的生产结构变动趋势、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关城市增长率和制造业份额比较进行实证分析,以此指出武汉市产业(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一、生产结构变化趋势

经济理论只能做出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变化方向的描述,但不可能对经济结构与有关变量的相关关系以及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和速度进行定量的说明和预测,这是一个经验研究的问题。为了对经济结构变化的规律性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我们借用钱纳里和塞尔昆的模型,对武汉市1978-2004年的经济结构变化进行估计,回归方程是:

表1中,(1)、(2)、(3)式是方程(1)式估计值,(4)、(5)、(6)式是方程(2)式估计值。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GDP所占比重。第一、二产业采用(1)式,第三产业采用(2)式对生产结构进行拟合的结果是满意的,显著性P=0.000(近似值),可知其回归方程十分显著。

回归结果说明,第一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2.437-0.314lnY,这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部门生产比重下降,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人口弹性为-0.261,这表明如果收入水平不变,人口增长1%,则第一产业GDP比重下降0.261%。这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导致劳动力的增加,也就意味着乡村劳动力的大量增加,由于自然资源的约束,大量乡村劳动力剩余;随着体制的不断变革,劳动力得以自由移动,第一产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部门转移,随之促使第一产业的生产比重下降。第二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0.256+0.024lnY),这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二产业部门生产比重逐步提高,人口增长1%,则生产比重下降0.604%,这说明第二产业生产比重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上升,但上升速度又被人口增长产生相反的效应所减缓。第三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0.135,人口弹性为1.025,这说明第三产业生产比重随着人口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双重作用而大幅上升。这正好应证了武汉市这一时期的实际情况。具体见图1。

二、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上述研究从总量的角度出发,对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性。在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分析的视角是从总量增长看结构变动的趋势,认为经济的增长必然带动产业结构的变换。这里我们采用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观点,略去资本、劳动力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仅对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的相应变化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和量化这种变化,引入一个经济增长的部门分解模型:

这表明,从经济意义上讲,总体经济增长是各产业经济增长的加权和。据此可知,武汉市1978-2004年期间,第一产业部门GDP弹性为15.9%,即第一产业部门生产年增长率对于整个GDP中年增长率的贡献为15.9%,说明第一产业部门增长1%,将带来GDP总额增加15.9%。同理,第二、第三产业部门GDP年增长率对于整个GDP年增长率的贡献分别为53.2%和32.7%,即第二、第三产业部门GDP各增加1%,将分别带来GDP总额增加53.2%和32.7%。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部门在当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通过计算,武汉市1978年R1=0.055,R2=0.667,R3=0.278,2004年R1=0.057,R2=0.651,R3=0.292。综合1978-2004年期间,武汉市的经济增长虽然第二产业从1978年66.7%的贡献下降到2004年的65.1%,下降程度达1.6个百分点,但贡献最大的还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贡献程度略有上升,由1978年的5.5%上升到2004年的5.7%,第三产业贡献程度在这一时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三大产业贡献程度比1978年为1∶12∶5,2004年为1∶11.4∶5.1,由此可以看到,武汉市第二产业的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产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分析武汉的三大产业结构现状并进行城市比较,可以使我们客观地认识武汉的落后。武汉的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在分析了武汉一、二、三大产业的结构与产业竞争力在总体上处于落后状况之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武汉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空间。武汉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吸引国内外的资本、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并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充足的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在总量上较多的人才),加快发展步伐。

三、制造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城市甚至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决定着城市甚至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已成为武汉市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武汉市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钢铁、石化、光电子、新医药、新材料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核心区。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GDP增长速度居北京市、上海市和全国平均水平之首。根据表2及图2所示,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和具体地看出,武汉市从1991年开始,经济始终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而且发展速度快于北京市和上海市。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2年武汉市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6,综合市场占有率排名14,长期综合经济增长率排名第8,综合人均收入水平排名第19。

武汉市已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经典现代化),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表现为纺织、食品等规模报酬递减行业的萎缩,钢铁、机械电气设备制造等规模报酬递增行业的扩张,如2003年钢铁、汽车生产增长分别为20.5%、30.6%,利润增长分别为66.7%、28.5%。目前武汉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是加快推进第二次现代化,在长江中游地区率先实现“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目标,通过建立现代制造业基地,加快城市化步伐。实践证明,制造业对其他行业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制造业发展可以带动服务业以及相关多种产业的发展。制造业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人口的积聚过程,制造业吸收了大量从农业转移出来的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提升城市聚集效应,提高城市化速度,从而提升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竞争力。

1、要提升武汉制造业的实力竞争力。实力竞争力作为制造业竞争力的显示性要素,它集中反映的是制造业发展的规模状况,该要素在武汉市对工业的影响不太显著,且与北京市、上海市的差距较大(见表3)。这说明武汉制造业的基础尚不雄厚,以营销为纽带的制造业企业集群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以技术为链条的制造业产业链条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2、要提升武汉制造业的成长竞争力。武汉制造业竞争力但作为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的“领头羊”,担负着与国内及至世界先进企业直接竞争的任务。所以,应进一步挖掘制造业的成长点,建构更强大的制造业体系。

3、要提升武汉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均是市场经济范畴。这也说明一个区域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制造业竞争力的整体水平;一个企业其驾驭市场的能力,直接影响其企业竞争力水平。根据《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的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力量对比是市场化的核心这一结论,武汉在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过程中,应继续采取撤出机制,加强市场法规建设。

4、要提升武汉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属于基础竞争力范畴。它主要涵盖制造业竞争力发展的劳动力成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几个方面。这要求武汉应注重产业竞争战略优化,尽快摆脱成本约束。

5、要提升武汉制造业的创新竞争力。企业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6、要提升武汉制造业的投资竞争力。投资竞争力是其他要素资源联系的纽带和导航器,是融通、聚集资源的关键,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直接推动力。这要求武汉市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吸引多元化资本加盟;同时也要求资金供给部门提高对产业的敏感度。

7、要提升武汉制造业的管理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是竞争力各要素发展重要的协同力量,属于竞争力中的软要素。目前,武汉制造业管理能力偏低,突出表现为企业家群体短缺、管理成本偏高、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理念滞后。因此,武汉制造业企业要提高管理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徐冬林: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

[2]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武汉市统计信息网,2004-4-2。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加强人事制度建设(收集2篇)
  • 下一篇: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收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