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民间传说作文(收集3篇)

时间: 2024-07-07 栏目:办公范文

民间传说作文范文篇1

民间传说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相关研究论文经常见之于书刊,但是对壮族民间传说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却难得一见。陈金文教授的《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12)一书正是一本专门研究壮族风物传说的著作。笔者认为该著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材料翔实,分类清晰

该著作的研究首先立足于建立一个壮族风物传说研究的资料系统,这个资料系统包括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壮族风物传说的梳理及对现代口头资料中壮族风物传说类型的归纳。著者将所搜集到的壮族风物传说情节梗概列表于后,並且注明了每则传说的来源、出处,大多篇目还注明了讲述人、流传区域、采录人和采录时间等。

对众多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归纳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该著对现代口头资料中壮族风物传说进行了类型归纳。著者将壮族风物传说分为山水传说、花山岩壁画传说、铜鼓传说、动植物传说等几类,在每类之下又分出几大主题,在每一主题下又归纳出多个情节类型。

著者对壮族风物传说的分类是运用故事类型学的方法及结合钟敬文对传说分类方法,将众多的传说归结为几个主题与几十个类型,这本身就是对传说的一种研究方式。它的价值在于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壮族风物传说研究资料系统。著者对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正是建立在这个资料系统之上的。这一资料系统还可为今后其他学人对壮族民间传说作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和方法上的借鉴。

二、方法科学,论述严谨

民间文学是在人民大众生活层面上传承的文化形态,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因此对其研究要将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观照。钟敬文先生早就提出要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民问文学,该著作者践行了钟先生这一学术主张。该著在对壮族风物传说作文献梳理和类型归纳,建立资料系统的基础上,探讨了传说作为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基本规律,並以多学科的视角审视其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文艺学等多方面的学科价值。

另一方面,包括传说在内的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比较而言,有自己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也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于世人的,它同样是一个由“言、象(或事)、意”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文本层次构成。因此,著者将现代口头资料中的壮族风物传说分为文本言语层面、文本故事层面、文本形象层面和文本意蕴层面进行民间文艺学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也离不开对壮族风物传说的多学科透视。

此外,该著在对壮族山水、花山岩画、铜鼓、动植物传说展开论述之前都进行了学术史的回顾与梳理,並在每章最后进行小结,对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新观点予以完整而简练的归纳和概括。这与面对研究对象时不顾前人的研究成果,自说白话的情况截然不同,这是学术规范的体现,也是该著论述严谨的体现。

三、关注学科前沿话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追求文化多样性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背景下,对具有独特性、民族性、区域性、活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国际国内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问题顺理成章地成为与之相关学科的重要课题。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更是无可争议地成为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界进入21世纪之后非常重要的学科前沿话题。该著自觉关注了壮族风物传说的传承、传播与保护的问题。

该著认为壮族风物传说的传承与传播媒介也是多元共存的。一是有的传说依然在以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与传播。二是有的传说已经被搜集和整理以书面方式传播。三是有的传说文本已经进入广西高等院校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挖掘其深层内蕴,从而使其传播范围已经不仅局限于社会中、下层的民问了。四是文化旅游、山水旅游、民俗旅游,都已经成为了民间传说传承与传播的的重要途径。而山水旅游是广西旅游业的重头戏,壮族山水传说会通过游客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此外,著者还关注了互联网对壮族风物传说传播的重要作用。

壮族铜鼓习俗是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著专章探讨了壮族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认为对包括铜鼓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保护要顺应历史的潮流,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精神,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获得新生。该著还对那种一味强调保护所谓“原生态”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认为那样不仅无益于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且还会导致铜鼓文化的萎缩与僵死。这些观点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强调了在包括铜鼓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要自觉关注时代话语,将之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才能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语境中,以获得更大的发展。

四、结语

民间传说作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民间文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而我国民间文学蕴藏丰富,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应努力开发利用民间文学,促进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本文就民间文学的旅游文化价值进行尝试探讨。前言概括民间文学对旅游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二部分具体阐述民间文学在旅游方面的开发和利用的价值。第三部分民间文学开发和利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Keyword:CivilliteratureThetourdevelopsObject

Summary:Thefolkliteraturehastherichplacecharacteristic,isextremelyhasthecharmtheculturalresources..Butourcountryfolkliteraturecontainsrichly,vigorouslyisdevelopingtourism'stoday,shoulddiligentlydeveloptheusefolkliterature,thepromotiontravelingculturevigorousdevelopment.Thisarticlecarriesontheattemptdiscussiononthefolkliteraturetravelingculturevalue..Forewordsummaryfolkliteraturetotravelingculturedevelopmentpositiverole..Secondpartofconcreteelaborationfolkliteratureintravelingaspectdevelopmentandusevalue.Thethirdpartoffolkliteraturedevelopmentandtheuseneedtopayattentionquestion..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游资源。旅游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旅游者变换原有的文化环境,探奇求知,改变生活节律,吸取其他地方的地域文化。“国内一次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在日本游客中,对人民生活感兴趣的高达68%。”①人们出游的主要动机是了解异地文化和民众的生活方式,旨在寻求一种“经历”或“体验”。旅游活动是游客离开常住地而发生的,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是两种地域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旅游活动尽管具有经济色彩,但本质上还是一种文化,可以说,旅游者是为了文化而旅游的。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民间文学是民俗艺术中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是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它最集中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貌,开发为旅游文化资源的前景不可限量。民间文学必定是旅游业中最闪亮的奇葩,它能为旅游业增光添彩,提升旅游文化的品位,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我国拥有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其中民间文学独树一帜,古往今来,讲故事、听故事始终是我国民间社会沿袭的文化传统,深受我国民众的喜爱。而我国又是民间文学蕴藏丰富的国度,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域民间活跃着的能讲、善讲故事的人有如恒河沙数。这种文化资源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准备了丰富的资源。近年来,随着各地对本地区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不容置疑旅游已成为当今时尚,人们猎奇的心理,探知的欲望,民间文学的传奇性蕴含着许多有助于激发民众旅游兴趣和旅游好奇心的成分,对旅游活动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旅游属文化活动范畴,实质是通过对自然、人文景观的游历,欣赏大自然风光,领略民俗风情,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一种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活动。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大物博,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我国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民间文学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不可忽视,它具有强大的旅游潜质;因而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学对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提高我国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品位,对加快投资环境改善,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使旅游业富有区域特色与个性,做到有“利”可图,有“益”可求,在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学资源时应加强对传说、故事等的开发利用,推动我国各地旅游业长盛不衰。民间故事和传说往往和一些名人、名地、名著以及一些风俗联系在一起,开发利用民间文学资源要结合有关的人物和史实,结合相关的地名和古迹,结合有关的民俗和产品进行,其次对民间说唱、小戏、歌谣也不能忽视。

一、对民间文学的四层开发。

(一)对风景名胜、地名传说、故事进行开发和利用

许多优美奇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往往伴生出一系列动人的传说故事。游览名胜古迹的同时,了解其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是当前旅游者的普遍心态。民间传说是野史、稗史,它却是“历史的活化石”,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国内所有成名的旅游景观,都有相关的民间传说为其造势,没有了传说景观就失去了灵魂,所以历来就有“看景不如听景”之说。刘守华有一句话:“江山奇景与人文壮观的艺术结晶”。②民间传说可增添旅游的神秘色彩;往往使旅游者启发情思,震撼精神,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结合云梦山对王蝉母子和王蝉师徒的故事进行整理开发利用。结合大伾山对大禹治水等故事进行开发利用,结合淇河风景区、金山寺等对许仙白素贞的爱情故事以及白龙庙故事进行开发利用,结合灵山、朝歌等有关景点对殷纣王的相关故事和传说进行开发利用。这方面成功例子如下:

2002年10月25日,千年胜迹雷峰塔重建峻工落成了。雷峰塔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与其巨大的知名度息息相关的。雷峰塔的盛名,与民间传说《白蛇传》不可分离。数百年来,这个故事在戏曲、说唱、绘画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广为流传,几乎全国所有的剧种都排有《白蛇传》的故事。在2001年,杭州就接待国内游客2510万人次,接待海外游客约82万人次,如果其中有10%游客上塔,其经济效益就相当可观了。雷峰塔的知名度,决定了这个景区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客流量。

电影《少林寺》,是根据民间传说《十八棍僧救唐王》改编的,一经放映少林寺就名扬天下了,旅客蜂拥而来。

珠海市本来是珠江口的一个三等渔业县,1980年建设经济特区时,他们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整理出一个“渔女献珠”的故事。传说那渔女本是仙女,被珠海香炉湾的秀色迷住,悄悄化装成渔女下凡,嫁给一个青年渔民。成亲那天,她拾到一个特大的海蚌,挖出一颗硕大的珍珠,把它献了出来,这颗珍珠就变成珠海。于是,香炉湾畔就矗立了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渔女献珠》巨型石雕,成了珠海经济特区的标志,香炉湾也成了珠海市著名的旅游区。这个传说给珠海增添了魅力,给旅游插上了翅膀。

民间传说的“八仙过海”人人皆知,影响颇大,其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侄孙。湘子墓位于湘子故园内,墓冢高大,松柏苍翠,竹木丛生,名家碑记数通,目前占地面积30余亩,韩湘子故园已成为豫北颇有名气的道教圣地,香火旺盛,游客常年不断。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美丽善良的阿诗玛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头人的儿子阿支软硬兼施地追求阿诗玛并将她关进牢笼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阿黑赶来相救,妒火燃烧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这对恋人。最后,阿诗玛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后经编导成一部《阿诗玛》电影,赋上一首《阿诗玛》长诗,配上一曲撒尼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让中国人永远记忆着石林——阿诗玛的故乡。多少游客就是从电影、诗歌和歌曲中认识并向往石林的。很多年前看过奇异石林的风光照,向往它的神秘。阿诗玛传说让云南石林名扬天下。

对这些景观由来所作的传说往往具有艺术虚构的特征,传说的虚构使有关的自然景观的美感具有多重性,人们在旅游中除直接感受景观外在的自然之美以外,还可从传说中进一步领会过去人们将自己的心灵投射在这些景物上所形成的人文之美。游客面对那些没有民间传说给以进一步美化的自然景观,会觉得索然无味。旅游景观与民间传说故事相映生辉,构成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正如一些从事旅游资源开发的同志所说的:“自然景观是死的,有了相关的民间传说,它们在游客心中才能活起来。”民间广泛流传的名人、名胜传说,比正史和小说都具体、全面、生动,有趣得多,加上还有不少相关的风物佐证,给人的感觉就特别的真实、可信。一座山、一条河、一座桥、一眼井、一个泉,都有它们命名的故事,讲述它们的渊源和来历,这就增加了游人无限的兴味和无穷的遐思。

(二)对有关人物、史事方面的传说、故事进行开发和利用

由于民间文学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名牌是旅游业竞争中的一种无形力量,更是促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因此我认为民间文学的旅游文化价值重点体现在对民间文学物态化改造,民间传说物态化为旅游人文景观。

1、人物方面的传说、故事的开发和利用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曾吸引过历代不少诗人墨客,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还会留下不少生动的传说、故事。这些诗文、传说、故事与旅游风景名胜有关。如唐代李白、皮日休、贺知章,宋代王安石、陆游,明代徐渭、刘基、谢迁、王阳明、徐霞客,清代林则徐、梁启超等,这些历史名人游山玩水留下了数以百计的诗文,是旅游区的一大笔文化遗产。把他们的诗文结合各风景名胜景点,编辑成旅游区的风景名胜诗文选,作为旅游手册,提供给游客,使旅游者在观赏美好景观同时,又欣赏到历代名家的绝妙诗文。

实实在在的景点,一经被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故事所点染,更显神彩飘逸、魅力无穷。由于旅游区一般具有特殊的历史位置和奇特的山川,会吸引了各地的电视台来拍摄旅游风情片、风景片、专题片和电影。这些电视台、电影制片厂在拍摄过程中,除拍自然风光和景点外,还会拍大量的旅游区的民风民俗和风土人情,结合民间文学中的风俗传说和风俗故事,结合民俗事象,把旅游区特有风俗习惯搬上屏幕,宣传当地的旅游,使民间文学和风俗发挥全方位的作用。这方面广西有着非常成功的例子:一个刘三姐传说打造成俩品牌。

(1)故乡旅游招牌。广西的刘三姐传奇人物,40几年来《刘三姐》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传唱,最终宜州市被认定为刘三姐故乡。于是宜州市把流河乡更名为“刘三姐乡”。宜州市便以刘三姐故乡为品牌,大规模地建设下枧河风景旅游区,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旅游胜地。如果说电影《刘三姐》使桂林山水名扬四海,那么今天的“刘三姐故乡之旅”,则是把“刘三姐”这一古老传说进行重新挖掘并成功地运用于旅游业的一个典范。“爬坡要爬下枧坡,游河要游下枧河;刘三姐家在下枧,歌满河来歌满坡”。宜州市一条美丽的下枧河,孕育了一代歌仙刘三姐。如今下枧河沿岸的许多景点,如对歌台、扁担山、手巾岩、定情树、莫村、铜盘山、鲤鱼石等,都蕴含着刘三姐的许多美丽传说,刘三姐故乡的招牌为宜州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长足的促进作用。

(2)歌圩品牌。刘三姐是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广西各民族有口皆碑的智慧女神。与刘三姐传说相关的“刘三姐歌圩”坐落在漓江与阳朔田家河交汇处,占地面积近100亩,歌圩的核心项目为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建成后的歌圩凸现了广西和当地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演出相得益彰。《印象·刘三姐》打着“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名义创造了广西文化产业。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由张艺谋出任总导演,在桂林山水间利用天然美景演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精品,把广西举世闻名的旅游、文化两大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的传说进行了巧妙地嫁接和有机的融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并极大促进了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印象·刘三姐》成为了阳朔一个新兴的旅游品牌项目,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旅客慕名而来。《印象·刘三姐》不仅直接给阳朔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拉动了阳朔整个经济链条的快速运转。

刘三姐歌圩是广西传统的盛大节日,现已由原来的广西国际民歌节升级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集文化、经贸、旅游于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其更加体现国际性、民族性、现代性和艺术性,不断完善“政府办节、公司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市场运作力度。连续6届的成功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正成为世界民歌的盛会,形成了南宁—大独特的文化品牌,也是南宁人向世界递上的一张亮丽名片。

2、史事方面的传说、故事的开发和利用

口头传说一般都是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相融合的产物。例如三国的周郎赤壁,人们面对这些留存至今的山川遗迹,不禁回忆起当年金戈铁马、龙争虎斗的种种人和事,传说中所包含的这些历史地理因素是实在的,它是构成传说故事的核心。

今天的蒲圻将以民间传说、故事为背景大搞恢复赤壁大战古战场,发展当地旅游业。

据悉赤壁大战古战场恢复的设计理念:让静止的、陈封的历史文化景点变成可以参与、触摸、互动,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灵动飘逸的景观。旧景点改造中的“三国雕塑园”,成功地达到了预期效果,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而二期工程“古战场恢复区”的设计主题是:赤壁再现三国,让游客亲历战争。资源整合的形式是:以三国人文掌故、战斗场面、民俗民风、工艺美术、自然风光为内容,以厚重的三国、长江文化为载体;综合采用庙会、社戏、雕塑、游戏、武术、杂技、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独创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战争场面,进而形成一种前所未有观光游览品种,让游客乘船进入,步步参与。整座古战场恢复区,实际上就是汇集了多种功能的游览胜地,但她又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景点,其突出特点是,游客亲历,所到之处没有单纯的被动参观,而是一种参与的、融入性的活动。到处都是景点景观、到处都是表演舞台。山是景,水是景,人在景中;船是戏,台是戏,戏在戏中……在虚无飘渺,步换景移中切实地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神秘和博大精深及上古战争的酷烈氛围,进而得到知识的陶冶和身心的愉悦。一个崭新的,魅力无穷的具有世界级旅游品牌的大赤壁,将会很快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③

由此及彼,借传说开发旅游区的例子比比皆是:四川的丰都是传说中的“鬼城’,鬼城人就在城市建设和旅游景观中大作鬼文章;新郑市也以传说中的“黄帝故里”为品牌开发旅游业,他们都成功了。蒲松龄老先生堪称最早的民间文学家,他的《聊斋志异》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书成了名著,他成了名人,他的故乡淄博市也成了“名地”。当地人花了一亿多元,建了座占地千余亩的聊斋城,在城内开辟了数十个景点,一举办成了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施耐庵在汇集了大量的有关“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编著的,山东的梁山因此就成了驰名中外的“名山”,当地人就在其上边大兴土木,建起成套的人文景观。后来的《金瓶梅》一书。只是把《水浒传》中的一些章节扩展开来写成的,和《水浒传》恰恰相反,它是公认的伤风败俗的“淫书”,主人公西门庆和潘金莲也成了典型的“淫夫”和“淫妇”。出人意料的是,山东人竟然也看中了这部淫书和这对臭名昭著的狗男女,聊城市、临清市和阳谷县都争着打起了《金瓶梅》这张牌,不惜花费几千万元兴建“金瓶梅文化区”、“狮子楼旅游城”等大型景区,还把潘金莲定为“形象大师”,同样搞得风风火火。由以上数例,可见民间传说的利用价值有多高。④

(三)对乡土特产、民间工艺的传说、故事进行开发和利用。

在民间文学中,有不少关于土特名产、工艺品的传说、故事。开发出来,服务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物产丰富的地区,在历史上有不少享有盛名的物产,因时代变迁而埋灭,或因冷落而没有开发。但在民间文学中,仍保留了这批名产、传统工艺的传说。如浙江省余姚土特名产“余姚老布”、“节令糕点骆驼蹄”、“山球”、“余姚杨梅”、“七叶一枝花”、“拉毛果”、“盐的传说”、“瀑布仙茗”、“大隐石板”等;如传统工艺,“陆埠佛雕”、“四明竹编”、“余姚剪纸”、“余姚花轿”、“余姚草鞋、绣花鞋”、“余姚陶瓷”等。发掘土特名产、工艺品的传说、故事,利用这些产品的传说、故事对产品进行宣传,能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同时可促进产品转化成为旅游礼品、纪念品。⑤

1、民间手工艺的传说、故事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阳春有一道著名的风景线--高流河竹木墟,因河成墟,河因墟而更闻名,墟因专卖竹木手工艺品而闻名,河和墟相得益彰。

高流河墟距今已有420多年历史。相传古代有一位爱国为民的将军叫高流,在剿匪过程中战死在这条河边,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该河称为高流河,并在农历五月初四他的出生日举行墟期以志纪念。以后,每近墟期,附近许多工匠都会将自编的箩筐、竹筛、菜篮、扁担、梯子等竹木藤器,拿到高流河滩席地摆卖。近年来,摆卖的东西不仅仅是竹木藤器,其它日用百货也摆到河滩上来了,连卖手机的也搬了几张桌子过来设了一个摊位。

高流河墟历史久远,其来历还与著名的冼夫人有关。

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冼夫人与冯宝结为夫妻后,驻兵在阳春。陈朝太建元年,冼夫人三次领兵出征广州,半年平定广州刺史都督十九州军事的欧阳纥、王仲宣反叛割据岭南的叛乱。因冼夫人母子立下大功,朝廷大为封赏冼夫人母子。太建二年冬至前后,冼夫人和冯仆母子在高流河畔召开庆祝胜利大会,追悼四十年战乱死难军民,奖励有功将士,陈列朝廷赏赐的文物,演戏、巡行、娱乐升平。

随着历史的演变,高流河墟成为了竹木制品和两阳(阳江、阳春)土特产的交易盛会,并在每年五月初四固定下来,每年一墟。该墟影响遍及新兴、云浮、恩平、肇庆、高要、茂名、高州以及阳江、阳春等州县,每年均有近10万人“趁墟”。

故老相传,在高流墟当日买的竹木器,用河水浸泡后可保永不被虫蛀。因此,高留竹木墟又是一个吉祥的节庆,许多母亲在这一天带上孩子到河上沐浴,希冀孩子们有健康美好的将来。高留墟还是我们阳春当地的“情人节”,每年这个时候,小伙子们带上自己的女友到了河边,洗一把吉祥水,然后背着爱人淌过河渠,留下天长地久的回忆。

阳春市政府在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时将高流河墟变成每年一度的土特产交易会,把高留河墟作为每年一度旅游节首发点,把高流河墟变成粤西土特产的交易中心,打造阳春旅游文化品牌产业。

转贴于2、风味佳肴的传说、故事的开发和利用

与旅游业不可分割的餐饮业也不可忽视,挖掘民间传说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餐饮文化扩大宣传。

如合肥拥有千年历史的“吴山贡鹅”,合肥人大力打造旅游餐饮品牌。

合肥人品贡鹅吃螃蟹来庆祝陷巢州涨庐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后来更衍变为一个美丽的传说。中国民间故事<丽友桥>--中国古代爱情传奇的经典。

这个传说起于隋唐年间,说的是在合肥白水坝附近靠放鹅过日子的白小玉,人长得非常漂亮,又是刺绣纺织的能手,邪恶的蟹仙一直想得到她!于是邪恶的蟹仙百般阻挠白小玉与段飞俩人结合,造成段飞失去记忆,一个人回云南老家去了。后来白小玉打败了蟹仙,她千里寻夫,大白鹅帮助段飞恢复记忆,俩人最终团聚的故事。合肥民间传说《丽友桥》有诗为证:合肥肥东肥西肥东西.丽友丽江丽水丽江水。

合肥吴山贡鹅堪称“江淮一绝”,在合肥打吴山贡鹅招牌的店大大小小有70多家。而吃正宗吴山贡鹅,还得到长丰县吴山镇,这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长丰县吴山镇举办了三届贡鹅节。合肥巢湖锦绣红楼的“橘黄蟹肥、香思红楼”主题活动搞得如火如荼,在菜品上“蟹”成为这一主题活动的重点。中国螃蟹之乡—“合肥”在文化资源和文物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开辟旅游资源,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贫穷就是财富,荒凉也能卖钱!合肥民间传说与旅游餐饮文化。一片荒凉,有文化妆点成奇观;两座废墟,经艺术加工变瑰宝。

(四)对民间说唱、小戏、歌谣的开发和利用

民间说唱、小戏、歌谣的开发和利用是由广大民众自编自娱自乐,大伙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这些民间艺术形式灵活多样,内容通俗易懂,诙谐有趣。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说唱、小戏、歌谣丰富多彩,每个地方各有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强。开发和利用民间说唱、小戏、歌谣将大大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民间说唱、小戏、歌谣的开发和利用最好是结合当地特产小食品,让游客在充分感受当地传统文化之余又大饱口福。因为旅游总要歇脚的地方,因此可以考虑培养一批专业的民间演员,把当地旅游区的旅店装修成古色古香的古代客栈与民间说唱、小戏、歌谣配合起来,让玩了一天的游客在客栈享受回肠荡气的说唱艺术。既有娱乐性又有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的民间说唱、小戏、歌谣的旅游服务项目将大大提升旅游文化的品位,刺激游客的旅游欲望。在这方面,很值得向房县学习,在房县桥上乡的民歌种类很多,且生动活泼、极富情趣、耐人寻味。内容也十分丰富,不仅有反映当地风土民情、生产劳动、生活及恋爱婚姻、传授文化知识的民歌等,还有唱“四书五经”、“曾广贤文”、“三字经”及一些长篇叙事民歌。杜川村神农峡客栈业主张先忠,十分热心野人谷民歌的挖掘整理,自费购置了电脑、摄象机、数码照相机等设备,走村串户,并资助村民挖整民歌和民间故事,将录音、录象的资料制成光碟,得到市、县有关领导和专家做指导,他通过挖掘整理民歌和民间故事,把客栈逐步办成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内涵的旅游客栈,成为村民唱歌和讲民间故事的文化娱乐场所,成为游客来野人洞、野人谷旅游和观光民俗文化的景点。

二、民间文学的旅游开发利用原则。

注意用恰当的形式展现民间文学资源。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一般是以口头形式流传的,即使整理出版也仅仅是文字的形式,要吸引现代旅游者就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和包装,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展示,要符合现代旅游的产品开发规律和市场需求特点。因此民间文学资源在旅游开发中,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是民间文学在旅游开发上,利用应注重“三个结合”

1、科幻结合;时代进入了新世纪新阶段,民间文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借助时代特征,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结合高新技术创新,利用光、电、影等现代传媒、公众广告艺术、计算机辅助手段包装和宣传,以文化为内涵,坚持高雅与大众化结合原则。

2、史实结合。历史史实、历史人物与民间传说、故事相结合。在国内各大旅游风景区中,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曾在其间活动过。反映他们踪迹的故事很多,人民群众愿意把心中美好的想象情节,都依附联系在一起。如在浙江省,戚继光抗倭、黄梨洲、王翊四明山抗清,人民愿意把美好的想象与英雄联系在一块;河姆渡远古传说,浙江民众又把“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与“河姆双鸟舁日”、“女姆借金稻”相联系,幻生出一种浪漫主义色彩的传说和信仰,连风俗起源也挂勾到“女姆”身上,这也反映出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对于民间传说我们不必过于拘泥史实,去作徒劳的考证,不妨说为“史实结合”。

3、真实结合。真实的景点与民间文学、故事相结合。在旅游风景区中,各景点在规划上应有新创意、在利用自然资源上应有独到之处,要避免千人一面的局限,充分利用当地民俗风情,立足民间文化传统,面向末来,借俗生景,贴近游客,建成世界一流、富有民族品位的个性旅游区。这方面日本与英国比较重视民俗在风景区的开发利用,形成了世界性有名的几大主题公园,因此在旅游开发方面就必须搜集、整理有关景点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实景欣赏的补充,发挥风景区各景点的互补优势,扩大旅游区域,逗留游客时间,可以启发游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二)是民间文学在旅游开发上,利用应注重“四性原则”

1、文化性。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而开发民间文学为旅游服务,就是为了增强文化意蕴,增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如果一个景点没有一丝一毫的民间文学韵味,如:传说、故事、小戏、歌谣等,这对旅游开发毫无益处,因为吸引不了游客。

2、群众性。民间文学根植于人民群众,景点游览对象也是平民老百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充分考虑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定势,并加以一定的引导。文化资源开发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3、品位性。人们来旅游观光,为美好的风光所吸引,为有意义的内容所吸引,要注重品位,不能与“二为”方向和四项基本原则相违背,不能有黄色、迷信、有害、低级趣味的内容,因为游客在风景点观赏到赏心悦目的景色和风光外,需要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4、服务性。旅游要讲究经济效益,作为服务于它的民间文学开发也要有经济效益,要有市场经济运作意识,开发中要注意趣味性与服务性结合,使人们为美好的风光所吸引、为有意义的内容所吸引。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民间文学越来越受重视了,民间文学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文化人类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近年来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珍爱,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我们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更应该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保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学是对民间文学最好的保护和促进它的发展。民间文学在旅游业大有文章可作,可谓是民间文学的一次复兴,也是民间文学的价值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

注释:

①曹艳英《胶东民间信仰的旅游文化价值》

②刘守华《三国旅游文化与民间传说》

③中国赤壁网《赤壁大战》古战场恢复区设计简述》

④曹宝泉《用新野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见证底蕴深厚的两汉文化》

⑤小叮铛:《论余姚民间文学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利用》

参考文献:

①《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②小叮铛:《论余姚民间文学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利用》

③莫俊《刘三姐现象凸现广西文化品牌》

④中国赤壁网《赤壁大战》古战场恢复区设计简述》

⑤农晴学《民间文学在广西旅游业中的价值》

民间传说作文范文篇3

关键词地缘性民间文学缅甸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东方的中国古代文化、印度古代文化这两大文化体系对整个东南亚文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除去民族渊源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因素以外,首先需要论述的便是东南亚地缘结构。东南亚处于中国和印度的结合部,又是中国和阿拉伯世界海上交通的必经之道,得利于地理之便,东南亚各国在吸收借鉴他国文化精华上已难分主动与被动。

作为中南半岛大国的缅甸,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进程以及社会经济差异形成了缅甸文化的多样性,并具有鲜明的本土化和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特点。缅甸文化被一些学者定义为“缅甸文化和外来文化向结合的复合型文化”。在原始崇拜的基础上,缅甸的主体民族以骠国文化和孟族文化为基石,兼容并蓄的吸收了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等,使其日益丰富起来,成为吸收型文化的典型。缅甸文化的特殊性直接孕育了缅甸文学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历史特殊性。

缅甸的民间文学作为缅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缅甸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文学,也是缅甸文学发展的源头。在文字产生之前,缅甸劳动人民就以他们无穷的智慧,创作并传承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民间文学,通过口口相传,不仅将一些文学瑰宝传承至今,也为缅甸作家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缅甸民间文学在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因地缘结构带来的文化上的渗透,进而丰富了文学内容、题材及文化内涵。

1中国民间文学与缅甸民间文学

中国位于缅甸的东北部,与云南、相接。通过文化交流的种种途径,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到达了缅甸,与印度文化相比,它对缅甸文化及传统文学方面的影响远不如后者来得深厚久远。但是一些神话故事的存在,更彰显出缅甸人民在民族认同方面更倾向于中国文化。追根溯源,当今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也认为自己是从中国北方迁徙而来的蒙古人种。自古以来,缅甸与我国边境傣族地区的居民长期跨境而居,缅甸的椫族与我国傣族皆属同族。其他的许多民族之间相互都有着历史的联系与渊源。所以在缅甸与我国早期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尤其是云南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可以发现不少类似或相互影响的例子,特别是共同的文学母题。

如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话《三个龙蛋》(东方民间文学概论中归为物产传说),讲的便是中缅的传统友谊。故事中,龙女与太阳神(又说太阳神之子)相爱后,龙女产下三个龙蛋。洪水将一个龙蛋带到了今抹谷地区,因而此地盛产红宝石;一个漂到了中国,变成一位美丽的公主;另外一个破裂后生出一位文武双全的缅甸骠绍梯国王。缅甸人称中国人为“胞波”,即一母所生的同胞,亲如兄弟。缅甸人同中国人一样,对龙十分崇拜,有不少关于龙的神话,认为自己民族出自龙,这一点与中国人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绝非巧合。此外,缅甸是一个农耕大国,在缅甸流传的谷物起源神话有的与我国南方的神话相似。因此,一些学者在分析东南亚的农耕文化时,认为种植水稻的习俗是随着某些民族从华南迁往东南亚时带去的。

在缅甸文学大家吴廷昂博士收集整理的《缅甸民间故事》及名作家吴拉收集整理的缅甸各个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可以看出,这些民间故事的的主题类型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民间故事的母题类型有很大的相似性,审美倾向也大体相当。

缅甸民间故事与我国傣族民族故事的共同文学传统母题还有智慧母题、傻儿母题、善良母题、狡诈母题等,都表现出了民间文学的辩证美、幻想美、垢环往复的形式美。

而在我国云南德宏傣族地区流传的阿銮故事中,有的经学者考证,证实部分来自缅甸的民间故事和古老传说,如《只有头的阿銮》源自《头哥儿》,《马利占杀龙》源自《貌帕钦》,《阿銮冒艾补》源自《胡瓜王》,《阿銮桑吉沙》源自《江喜陀》。可见,中缅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主要还是通过民族迁徙带来的文化交流而实现的。

2印度文化与缅甸民间文学

缅甸的西北部与印度接壤,从地缘角度上看,印度文化对缅甸产生的影响并不是通过民族迁徙或经贸交流而来,而是由海上通道辗转古锡兰,通过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的传播实现的。

早在印度宗教与其文化传入缅甸之前,这片土地上的原始居民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然崇拜和宗教观念,信奉自然物、动物等,后来发展到万物有灵崇拜。在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影响下,缅甸的神话体系变得更加严整而丰富。印度与缅甸及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同处热带,相互间的气候、动植物的种类、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及各自的生活习俗等更为接近。文化心理上的客观因素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印度的《罗摩衍那》故事最初在缅甸通过舞剧、皮影戏、木偶戏等喜闻乐见的民间表演形式传播,被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后经过民间艺人及宫廷作家的不断整理,增加了新的母题和故事情节,形成了小说、散文体、诗歌体、歌舞剧本等多种多样的文本形式,成为缅甸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缅甸的民间艺人们在吸收传播《罗摩衍那》的过程中,摒弃了其不符合缅甸人价值观念及社会风俗的部分,使其更符合佛教教义及缅甸的风土人情,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

印度文化对缅甸文学的影响与中国文化渗透最大的不同在与它是伴随着宗教传播而来的,传播的路径和方向错综复杂层层叠加,造成了东南亚地区主要是小乘佛教文化圈中各个国家文化有高度的统一性,又存在纷繁多样的差异性的特质。文化上的统一性主要在于佛教文化在这一地区占据了统治地位,人民有相似的宗教观念及宗教关系带来的风俗习惯。佛教文学《佛本生经》故事直接影响了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圈国家的文学。

从文学分类上来说,缅甸的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学中的宫廷文学、佛教文学也很难区分开来。源自印度的《佛本生经》故事是僧侣为宣扬宗教在传经布道的过程中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开来的。故事原系民间传说,首先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而存在。《佛本生经》故事是印度佛教文学中对缅甸文学影响最深的作品,但缅甸的佛教文学并非是印度佛教文学的翻版或仿造,而是经过重新艺术加工,更具有缅甸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学。从这个角度而言,缅甸的民间文学可谓是书面文学的基础和源泉。包含大部佛本生经故事合罗摩故事的缅甸民间文学受到了印度文化、文学的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转而又成为酝酿缅甸传统文学的土壤,为其源源不断地供给养分。

3泰、老、缅、柬的民间文学的共通性

缅甸东部、东南部与老挝、泰国接壤,柬埔寨与泰国紧紧相连。特殊的历史机缘,使这四国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小乘佛教文化圈。千百年来,印度两大史诗和佛本生故事深刻影响了这四国的文学创作和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由印度民间故事发展而来的佛本生经故事是各国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缅甸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佐基说道:“古代作家过分重视本生故事,以至于不再创作自己的故事,而只是修改本生故事”。①这种情况在这小乘佛教文化圈中普遍存在,因而罗摩故事及佛经故事成为各国文学的主要部分。泰、老、缅、柬对印度文化和文学的传承和改造上体现出了较高的统一性,很多民间故事的情节与印度佛本生故事基本如出一辙。

在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圈各国还流传着源自泰国清迈的《清迈五十本生故事》,内容大都宣扬佛教的轮回无常、善恶有报。虽然这些故事貌似源自印度,连人名和地名都一样,但是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当地人已经认定为是地道的本地神话故事。虽经过民族化改造,各国的罗摩故事和本生经故事有了不同的体裁和不同的民族特色,但根深蒂固的统一性特质已经无法抹灭了。

泰、老、缅、柬四国的神话传说和本土民间故事也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大都反映远古社会生产生活、自然崇拜、动植物故事及对创世、人类起源的猜想。如体现稻作民族特质的“谷神崇拜”和插秧歌、人类起源的“葫芦生人”传说及解释节日风俗的泼水节(宋干节)传说,在这四国都广为流传,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只是在人名地名等方面被本土化了。

此外,动物故事作为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在四国的动物故事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而且担当主要角色的动物种类基本相同,聪明的兔子一般为正面角色,老虎、豹子等一般为反面角色。兔子、鹿等弱小动物运用智慧战胜老虎、豹子,反映了当地民族对势力的鄙视和憎恨、对弱者的同情和赞扬及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四国的动物故事在主题和情节上很相似,但也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表现出了不同国家之间民族文化心理上的细微差别。

4结语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全体创作出来的,任何一个国家民间文学最终都会随着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宗教传播而不断进化、吸收、发展,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总体而言,缅甸民间文学反映了缅甸人民的大众智慧,反映了缅甸早期社会的现实和先民的生活,反映了缅甸社会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东南亚各民族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吸收的成果。

缅甸民间文学对缅甸作家文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作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提供了多样的写作技巧,极大地促进了缅甸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注释

①佐基.比釉诗与比釉诗作家.

参考文献

[1]陈岗龙,张玉安.东方民间文学概论第三卷.昆仑出版社,2005.

[2]张玉安,裴晓睿主编.印度的罗摩故事与东南亚文学.昆仑出版社,2005.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灌溉与排水施工方案(整理2篇)
  • 下一篇:学前教育规律(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