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收集5篇)

时间: 2024-07-14 栏目:办公范文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篇1

1.1编制目的

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⑴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⑵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⑶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⑷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本预案指导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⑴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⑵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⑷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⑸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l.6应急预案体系

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⑴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⑵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⑶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

⑷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具体包括:省级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上述预案在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别制定。

⑸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

⑹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

各类预案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以下简称相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2.2办事机构

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2.3工作机构

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决定事项。

2.4地方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2.5专家组

国务院和各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运行机制

3.1预测与预警

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1.1预警级别和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

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3.2.2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在境外发生涉及中国公民和机构的突发事件,我驻外使领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2.3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由国务院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国务院工作组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地区、部门开展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需要多个国务院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由该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予以协助。

3.2.4应急结束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

3.3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3.3.2调查与评估

要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3.3.3恢复重建

根据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3.4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信息形式主要包括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

4应急保障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人力资源

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地震救援、海上搜救、矿山救护、森林消防、防洪抢险、核与辐射、环境监控、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铁路事故、民航事故、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事故处置,以及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加强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的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4.2财力保障

要保证所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国际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

4.3物资保障

要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4.4基本生活保障

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4.5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负责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必要时,组织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

4.6交通运输保障

要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要依法建立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7治安维护

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

4.8人员防护

要指定或建立与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场所,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安全、有序的转移或疏散。

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9通信保障

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

4.10公共设施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

4.11科技支撑

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提高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水平;注意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

5监督管理

5.1预案演练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5.2宣传和培训

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各有关方面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超级秘书网

5.3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附则

6.1预案管理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篇2

关键词: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

一、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的措施

作为突发事件管理的核心,突发事件管理工作成果往往决定供应链企业在突发事件中的命运,以下措施对成功管理突发事件至关重要:

(一)突发事件的确认与评估

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初,往往是突发事件处理的最佳时刻,进步恶化,就有可能进入漫漫无期的持续阶段,甚至可能进入突发事件剧烈阶段,最后导致企业破产甚至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灭顶之灾。而对稍纵即逝的时机和刻不容缓的关头,供应链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在第一时间启动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领导小组的工作,让它充当企业突发事件管理的核心,协调指挥,全盘把握。如果企业从来没有建立这样的管理小组,那么应当迅速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组成山企业高层管理者、相关的职能部门乃至企业外部专家组成的危机处理小组,并视情况设置危机控制中心,明确规定危机处理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分工、相应权限和沟通渠道。

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组建后,由相关负责人奔赴现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突发事件的各个方而,进步确认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引起突发事件爆发的原因,了解突发事件发生的详细经过。了解突发事件的受害者及受害情况等等,以形成对突发事件的正确认识。

一旦确认了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对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对企业能够和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针,对人员、资源保障等重大事情作出初步的评估和决策。

(二)突发事件诊断

突发事件诊断是企业根据突发事件的调查和评估,进而探寻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诱因的过程。论文参考。在危急时刻,可调配的资源十分有限,企业需要通过突发事件诊断判断出突发事件产生的真正根源,对于不同程度的突发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弄清病因,对症下药。

通常,导致企业突发事件的根源有外因和内因之分。突发事件外因是由经济萧条、政治动乱、自然灾害、传染病疫等外部危机对企业构成威胁的相关危害因素,其危害幅度广,危机根源比较直接,属企业不可控范畴。危机内因是因管理不善导致企业陷入经营窘况的相关危害因素,受人的主观能动影响,危机根源错综复杂,但属企业可调控范畴。

针对突发事件外因与内因的特点,企业突发事件主要应诊断内因。

企业分析引起突发事件的种种诱因,通过整理突发事件与突发事件诱因的关系,为下步的制定突发事件处理策略提供依据。

(三)确认突发事件处理方案

企业突发事件处理的总指挥官,应发挥团队最高统合战力,从可行的方案中,选择较为合适的方案。若能根据突发事件管理期拟定各种解决突发事件的行动方案,从中择一,宣布实施,此乃最理想的状态。

但是万一供应链企业并没有事前突发事件管理的防范措施,这是一般资源不足的中小企业较常出现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则应亲率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赴第线指挥坐镇,当场讨论如何处理并立刻实践行动方案。选定方案前的突发事件决策过程,应根据评估结果和诊断结果列举各项抉择方案,权衡各方案利弊,从中选定一个方案。方案的选定过程,以头脑风暴和决策树法较佳,因为这种逻辑判断法考虑到每行动方案及其后果。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紧急情况下,前述的评估、诊断、辩论、方案选定等过程也不应该放弃,但时间可以尽量缩短。

(四)组织集中力量,落实处理方案

这是突发事件处理的中心环节,公众和舆论不仅要看企业的宣言,更要看企业的行动。由于突发事件反应的资源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平均地使用力量,突发事件反应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或者是没有抓住突发事件中的主要矛后而导致重大的损失。论文参考。因此,突发事件反应行动应有主次之分,通过前面的突发事件评估和诊断环节,找出主要突发事件的重点,首先解决危害性较大、时间要求紧迫的问题,再着手解决其他问题,这样的突发事件处理才是有效的。

当突发事件呈现在企业领导人面前时,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应对与处理。论文参考。在突发事件处理的过程中,企业如果能够遵循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原则,按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针措施步步为营,那么不仅使突发事件得到遏制、削减和恢复,企业甚至可以把突发事件看成一次发展的契机,抓住机会,实现新的跨越。

二、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措施选用原则

(1)应与潜在危害存在的概率相适应

弹性供应链策略由于具有不增加(或很少增加)系统对资源的占用,在正常运营情况下,很少增加运营成本,所以,对于存在突发事件潜在危害的供应链系统应首先选择弹性供应链策略,其次考虑鲁棒性供应链策略。

(2)应与突发事件的产生环节和影响环节相适应

对于以原材料供应为主的供应链系统,应该首先考虑设立和增加战略应急库存、备用供应商和采用多种“供应——服务模式的组合;对于以产品市场需求为主的供应链系统,应该采用延迟制造计划、灵活的营销策略与销售价格等;对于以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的供应链系统,应该采用延迟制造计划、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标准化的工厂布局及作业流程、并发业务流程方案代替顺序业务流程方案等;而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合理的决策权力分配、组织内部员工之间信息的合理交流与共享等将全面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3)应与供应链的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

在供应链总体战略要求增加最终产品品种的情况下,可采用延迟制造计划;对于采用全球供应链和准时制生产的制造业,采用战略应急库存和备用供应商就十分必要。

(4)应与可能产生的技术经济效果相适应

在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中,战略应急库存必然引起库存成本的增加,备用供应商和应急采购必然引起采购成本的增加,多种供应—服务模式的组合也可能引起运营成本的增加。在制定正确的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策略时,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对突发事件的类型和潜在危害进行预测与评估的基础上,对以下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评价:突发事件可能造成危害的强度与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采用应对突发事件策略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

三、结论

国内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管理意识普遍不高,突发事件防范意识比较淡薄,突发事件发生时处理手段和方法都不够成熟。本文通过对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管理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国内突发事件管理的分析,可以得出,要进行有效的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管理,至少应做好以下几个方而工作:(1)在日常的管理中企业要不断提高突发事件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只有居安思危,才能防微杜渐。(2)积极作好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前的准备工作,制定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管理计划,建立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预警系统。(3)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积极做好突发事件的公关工作: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快速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启动突发事件管理计划;主动做好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做好媒体管理工作,争取新闻界的理解与合作;邀请公正、权威性机构来帮助解决由突发事件产生的危机等。(4)供应链企业要本着对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负责以及开诚布公的态度展开突发事件公关活动,突发事件化解后还应采取必要的形象恢复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采购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05).

[2]马士华,林勇.采购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08).

[3]牛鱼龙.中国物流经典案例[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10).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篇3

高校突发事件预案的制定离不开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全面认识,因此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我们必须先深入理解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和实际状况。

(一)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作为当前社会的重要事业型组织,在正常的教学科研过程中,也存在着突发事件的危险。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二是突发性政治事件;三是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四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五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特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内群体利益日益多样化,高校突发事件相对其他领域产生了新特点。

1.偶然性几率加大

高校学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并未成熟,做事难免偏激,加之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矛盾时有发生,这些都会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起到导火索的作用,以至于高校管理者不知道突发事件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出现,也就是说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预测的。

2.群体性概率增大

任何一类突发事件都必然要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使其产生心理压力和变化,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不安也属正常。而当前不少高校突发事件还存在少数人以宣传鼓动等方式操纵的行为,更是增加了这类事件的群体性概率。

3.行为的破坏性

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

4.状态的失衡性

事件的发生,会使师生学习生活处于不稳定状态,常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会失去作用。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与功能

针对以上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笔者认为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的内容和功能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即时接警与通知

要明确24小时报警电话,建立接警和事故通报程序,并准备好所有的通知对象及电话名单。接警人员还应掌握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种类、强度和危害等信息并立即向领导报告事故情况,以及可能的应急响应级别。

(二)明确指挥与控制

预案应明确现场指挥部的工作程序、指挥部的职责和权利、指挥系统、启用现场外应急队伍的方法、事态评估与应急决策的程序、现场指挥与应急指挥部的协调、学校应急指挥与外部应急指挥之间的协调。

(三)发出警报和紧急公告

事故可能影响到其他人员甚至是学校周边企业或居民区时,应及时向公众发出警报或公告,告知事故性质、自我保护措施、疏散时间和路线、随身携带物品、交通工具及目的地、注意事项等,并进行检查,以确保公众了解有关信息。

(四)安排人员疏散与安全避难

对人群疏散所做的规定和准备应包括:谁有权疏散命令;需要进行人群疏散的紧急情况和通知疏散的方法;有可能需要疏散的位置;对疏散人群数量及疏散时间的估测;对疏散路线的规定;对需要特殊援助群体的考虑。此外校外疏散与避难虽然由政府进行组织,但学校必须事先做出准备,包括向政府提出疏散的建议。

(五)进行事态监测

为控制事故现场,制定抢险措施,保障人员安全,必须对事故的发展势态及影响进行动态监测。在该应急功能中应明确:由谁负责监测与评估活动;监测方法;监测点的设置及报告程序。

(六)提供医疗与卫生服务

明确责任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各项责任落实到基层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和转送医院治疗。

(七)做好善后处理

重大事故发生后,应将有关事故的信息、影响、救援工作的进展、人员伤亡情况等及时向家长、媒体和公众公布。此内容应明确信息审核和批准程序,指定新闻发言人,举行新闻会,准确事故信息,澄清事故传言,以消除恐慌心理。在突发事件处理善后工作结束后,学校应建立突发事件资料库,将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经过、处理方法及其效果、经验教训等详细记录,并总结经验教训,为高校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管理水平及预防和有效解决新的突发事件提供参考。

三、目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存在问题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是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直接决定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效果。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不同地区和类型的高校实际情况差别很大,当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缺乏系统性、操作性、时效性与协调性。

(一)应急预案制定缺乏系统性

预案的系统性缺乏表现在对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和应急能力建设缺乏系统的认知,导致预案制定过程不够科学,内容表示相对简单,都只是一般的管理要求,这直接造成各类突发事件专项应急体系不健全,应急预案层次不清。

(二)应急预案的制定缺乏操作性

应急救援和协调机制方面的可操作性不强,很多解决方法和措施不具体,责任不明确,保障措施单一。很多高校内部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处理突发事件的机构,而且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或是救援人员欠缺应急能力和救援知识技能,这方面的培训也少之又少,难以满足应急实践操作性的需要。

(三)应急预案的制定缺乏时效性

应急预案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变动的情况,应急预案的演练情况以及各高校人员、技术和外部环境等不断的变化的实际情况,全面及时地评估补充和修订完善应急预案。而有些高校的应急预案制定和年份距今已有5—7年,后从未进行过修订和完善,完全无法适应近年来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和办学实际。

(四)应急预案的制定缺乏协调性

我国高校已有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几乎都是由某一个高校或是某个相关行政部门自行制定的,基本没有几个相关联的部门联合制定其预案的情况。实践证明,高校各级部门和学生组织相互联合制定的各级各类的应急预案,对应急活动的开展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秩序。

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的完善对策

通过对于应急预案制定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以上情况发生,从而更好的进行预案制定。

(一)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员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全体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危害,特别注意对弱势群体人员的保护与救助。

(二)坚持防控结合,贯彻预防为主

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提高防范突发事件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立足于防范,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排查、整改和调处机制,强化信息的广泛收集和研判,争取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把突发公共事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造成失控和混乱。

(三)坚持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制宜

当前我国高校的分布市区化、郊区化,在学生生活的社区当中宿舍楼的结构、疏散通道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来制定适应自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不仅要调研和学习兄弟院校当中良好的经验,还要因时制宜,充分的结合学校园区的实际情况。

(四)坚持通力合作,加大协调力度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的频发,高校安全工作复杂化程度也逐步加深。一个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和拥有的调控手段非常有限,应以地方政府为龙头,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和机构共同参与应急预案的编制。通过教育、公安、卫生、消防等多个主体协同高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能有效避免因职权不明、权限交叉导致的相互推诿。只有实现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依照应急预案构建起机构完备、指挥协调高效、纵向协调管理、横向畅通交流、覆盖全地区范围的应急组织体系,才能确保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序应对价值的真正实现。

(五)建立防控组织,强化信息沟通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首先需要一个强大的信息沟通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保障校内与校外的信息沟通,从而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校内沟通包括校内相关管理部门组成应急处理小组对突发事件信息的掌握、校方发言人以及校园广播电台、校园内部网络、BBS、微博和专门的咨询电话等对师生透明的事件的基本事实和进展情况信息两方面,通过这一举措一方面校方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并处理突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广大师生的积极配合有效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

外部沟通指高校在面临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时应及时与地方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如教育主管部门、交通安全部门、卫生防疫部门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组成有效的应急措施体系,同时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方式与社会各界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以便获得社会的认同和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及时编制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有利于提高高校师生的风险防范意识。预案的编制、评审以及和宣传,有利于高校各方了解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及其相应的应急措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各方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提升风险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任和平.高校社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应急救援,

[4]简敏;;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缺失与机制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5]邹东升,简敏;校园危机管理法制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6]张英红;;高校危机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10期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篇4

Abstract:Throughtheanalysisofthemechanisationoftheemergencynature,thedevelopmentandevolution,emergencyhandlingandtheparticipants'coordination,aswellastheapplicationneedsofthedepthofcases,thispaperstudiesthesuperiorityandthebasicmeansofrepresentationofexpressingtheemergencybyontologyanddiscussesthebasicprocessofontologydevelopment.

关键词:突发事件;案例;知识表示;本体

Keywords:emergency;case;knowledgeexpression;ontology

中图分类号:TP3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176-03

0引言

突发事件案例是应急管理领域宝贵的资源,近年来案例库的建设也得到了发展,但总案例的形式仍然是以文本的形式为主,尽管从纸面迁移到了计算机系统中,但本质上并无太大变化。因此对案例的利用仍旧停留在简单和混沌的状态。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案例所蕴含的信息和知识加以剖析,准确锁定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为基于知识管理的案例库建设奠定基础,这对于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促进案例利用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突发事件案例知识表达的诉求

所谓知识表示就是指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与知识关联起来,突发事件的内在机理、现有的技术手段及其发展趋势,案例知识的应用预期等因素决定了知识表示策略和方法。

1.1突发事件的性质易变及发展演化的多变性

根据发生概率的大小以及危害程度,可以将事件分为干扰、危机和突发事件三种情况,三者之间往往存在逐级转化的关系,可以看作事物发展过程中性质不同的三个阶段,在应急管理的业务中,分别对应不同的工作机制。图1示意了干扰、危机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变化机理。

突发事件的发展和演化体现出了过程的复杂性。

突发事件的发展指的是事件的影响在程度和范围等不同层面的扩展,从程度上讲主要是指事件对承载体的破坏能力和破坏程度的增强,从范围来讲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突发事件的演化是指事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性质、类别级别,物质及化学形式,范围及区域等要素变化过程,表现为蔓延、转换、衍生和耦合四种形式。

蔓延和转化都是事件随着自身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事件,不同之处在于,转化是指新旧事件之间存在着一种接续关系,新的事件产生时,它的前导事件已经消失。蔓延则是新旧事件并存。

衍生是指某一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突发事件以外的因素而导致后一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突发事件进一步加剧。

突发事件性质易变及发展演化的多变性和非线性,对知识表示的完备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突发事件中参与者的组织与协同的复杂性

我们国家的应急组织体系是一个纵横结合的联动网络体系,在具体的突发事件处置中,参与的人员和组织可能来自不同的系统和层次,形成具有共同目标的行动体。面向突发事件,它们会形成新的组织结构,如矩阵式的组织结构:纵向形成按职能划分的专业组织,横向上以突发事件的当前任务为驱动,组成行动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的规模和程度,这些组织的规模和联结程度会有很大的区别。在处置工作中,必然还会涉及到工作职责的分工协调,应急资源的调配权限的分配及其实际运行状态等诸多问题。

参与者的组织协同的复杂性,要求知识表示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能够很好地表达各种形式的关系和约束。

1.3案例和案例库的深度应用需求对知识表达要求

可以预见,突发事件案例应用将继续得到拓展,其中案例对于应急决策支持是一个研究热点。

基于案例的推理(CBR)是应急决策支持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的思想就是从记忆或以往案例库(CaseBase)中查找与该新问题相同或最为相似的源案例(SourceCase)。对众多案例进行同异比较,判断新发生的问题与以前发生过的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关联性,调整以前的经验和方法,用一些可量化的方式,形成支持方案。这一过程需要案例的表示具有规范性、共通性,从而才能够通过相似性计算提高匹配准确度。

此外,案例在应急管理研究、教育培训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入的应用,其共同的特征是将案例中的事实等显性的知识所蕴含的隐性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提炼出来。这就要求知识的表达方法要具备相应的表述隐性知识的潜质。

2突发事件案例的知识表达原则

根据上节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在选择知识表达方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案例表示方式能够与应急案例专有的知识构成相匹配,其要点包括:

1)案例的过程化表示,突发事件本身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人们的应对过程构成了突发事件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信息系统中可能会采取工作流等方式来表示和处理。知识表示方法要对此有好的支持。

2)案例的层次性和多粒度表示,案例本身可以从不同的粒度来进行观察,一个大事件可能分解为若干小事件,原子事件可重构为新的事件。因此要求表示方法能够有灵活的粒度变化和组合管理能力。

3)案例的演化关联表示,案例的蔓延、转化、衍生、耦合使得案例之间构成了关联关系,表示方法应具有表达演化关联的能力。

②案例表示的可扩展性,能够汲取新的认知。表示方法在核心稳定的前提下,具有纳新变更的机制。

③案例的表示要能够与现有的、可以预见的信息技术处理方法相适应,表示的模型能够方便地以计算机数据库或文件系统储存,能够支持高效便捷的查询检索。

④案例的表示能够方便转换支持机器理解,要能够在语义层次上达到统一,为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供条件。

⑤案例的表示能够方便地转化生成友好的人机界面,使领域专家、应急专业管理人员易于理解使用。

3突发事件案例的本体表示

目前知识表示方法已有多种,如谓词逻辑、语义网络、框架、面向对象、本体等。它们各具特点,同一种知识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示法,不同的表示法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何绍华、马创新等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主要从知识表示方法对知识本身表达的完备性、表示方法的机器理解和实现难度、使用者(人)对表示方法的理解的难度三个大的维度进行评估。结论认为,本体表示方法在知识表达的完备性、用户理解、机器推理等方面表现较其他的方法有优势,该方法的主要的缺陷则表现为实现难度较大。本文认为本体方法的这些特性适合作为现阶段突发事件案例的知识表示方法。

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本体被引入知识表示领域,用来表达人们对于问题领域的知识的共同理解,描述其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论的基本元素是词汇(term)/概念(concept),转而构成同质化的类(class)和子类(sub-class),然后各个类和概念之间加入了适合的关系(relation)后,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本体。近年来,本体被应用于信息与知识的表达,本体模型具有开放、可伸缩、长于描述语义关联的特性,能够有力的支撑应用领域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具有显性化隐性知识的能力。

以过程表示为例,ISO国际标准组织PSL,它是一种描述语言和本体,其扩展集的元素可用于描述具体应用和实践中的过程,包括事件的执行树(OccurrenceTrees)、子活动(Subactivity)、具体状态(DiscreteStates)、原子活动(AtomicActivity)、复杂活动(ComplexActivity)和活动执行事件(ActivityOccurrences)。这些描述的机制对于案例活动的表述清晰准确,容易与本体化的应急预案作比对,可以抽取过程复用,在应急决策支持中形成新的处理方案。

本体对于本文提出的突发事件案例的知识表达原则大都有较好的支持,限于篇幅,对本体表达案例知识的其他特性不做展开探讨。

4突发事件案例本体的开发和应用过程

采用本体作为突发事件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在实践中其核心的工作是开发案例本体,一般由应急领域专家和本体工程师协作,从应急领域的知识、以及各种形式存在的案例资料中,按照本体开发的标准过程,抽取术语、概念、关系,构成案例本体。

图1为采用本体表示法开发的案例本体的局部,案例本体采用形式语言OWL描述,此处以UML作可视化展示。

案例本体形成之后,各种来源、形式和结构的案例资源按照案例本体的规约,通过注释、格式化、形式化等整理加工,形成本体化的数字化信息,存储于数据库系统中,作为后续应用的数据基础。

5结论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以本体作为突发事件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对于案例知识的表达、案例知识共享以及基于案例的决策推理均能够有较好的支持,案例本体的开发工作量巨大,在具体过程中尚有大量的细节问题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清,等.本体元建模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1,1.

[2]刘建炜,燕路峰.知识表示方法比较[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0(3):242-246.

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篇5

关键词: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054-01

档案馆具有丰富的档案资源,而S富的档案资源会很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给档案资源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我国需要加强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从而使我国的档案馆都能有效的避免各种突发事件带来的灾害,推动我案馆档案安全的建设,使档案馆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实现档案馆的可持续发展。

一、档案馆突发事件分类以及现阶段我国档案馆应急管理现状

档案馆发生突发事件的原因都不尽相同,根据产生原因不同可以大致分为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突发事件和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突发事件这俩种情况,而突发事件的发生的确定性大小也不相同,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确定下大小又可以分为档案馆常规性突发事件和档案馆危机性突发事件,面对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事件发生前和事件发生后都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不同混为一谈。

现阶段我国档案馆面临着很多的危险,档案馆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并不安全。首先在外部环境上,档案馆会受到外界的自然灾害的风险以及外界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给档案保护带来的风险。在内部环境上,则是档案馆内部的档案应急管理能力不够,并不能完全的了解哪些气体会对档案馆的档案造成威胁,当危险事件来临时也没有掌握一定的档案抢救技术,对可能会对档案馆造成威胁的一些危险源也不能及时发现,这一些列的档案馆内部的原因都不能有效的保护档案馆免受威胁。

而造成我国档案馆应急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档案馆缺乏完善的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在应急管理中缺乏系统的理论的指导,没有系统的理论的指导导致应急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使应急管理工作的局部性偏大甚至容易转错应急管理工作重点,导致应急管理工作效率极低。其次,具体的制度层面上,缺乏应急管理必要的一些设计,一些必要设计的缺失导致应急工作力度不到。其三,在具体的应急管理实践上面,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应急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不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就会不能有效的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增大档案馆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也会很容易形成慌乱,不利于突发事件抢救工作的进行。

二、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1.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档案馆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档案馆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变化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形成了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的理论依据。档案馆发生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会经过刚开始的发生阶段,到中间的具体的过程阶段,再到结束阶段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和给档案馆造成的危害都不相同,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分为突发事件的潜伏期,时间的爆发期,时间的持续期和事件的消退期这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可以称作突发事件的潜伏期,突发事件的爆发期,突发事件的持续期以及突发事件的消退期,针对这四个不同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应急处理,其中每个阶段依次对应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和恢复,对这四个周期要进行明确的应急任务安排,这样可以为档案馆在实际的应急管理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便档案馆应急工作的有针对的展开。

2.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包含的内容

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管理层面,即档案馆应该建立灵活的,刚性的并且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灵活,刚性,健全保证了对应急管理层面的体系要求。第二层面,技术层面,在档案馆具有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之后,就一定要提升应急管理的技术从而来更好的发挥应急管理理论的作用。即在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内容中,一定要注意将传统和现代进行有效的结合。档案馆对传统有价值的资料实现保存以方面人们查看,因此一些原来的档案保护技术应该和现代化的高科技的档案管理技术相融合,从而做好档案馆突发事件到来之前的预防工作,突发事件到来之时的抢救应急工作,以及突发事件过后的对档案的修复和还原工作。现代技术的不断运用会推荐档案馆应急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理念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更好的做好档案馆的应急管理工作。其三,资源方面,即云南国际惯例能力想要提高所需要的一些资源的支持,档案馆的应急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资资源以及财政资源,这些资源的投入可以保证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现

档案馆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构建五种能力,即智慧力,软实力,硬实力,防范力和抗逆力,这五种能力分别代表着五个管理层面技术的提升,即在档案应急管理中对文化的管理,对知识的管理,岁技术的管理,对风险的管理以及对不同地区的差异性管理,通过提升这五种能力来提升各方面管理的能力,从而实现对档案馆档案资源的保护。

1.要加强应急的风险管理,即加强防范

档案馆应急体系的建立需要在源头上控制风险对档案资源的倾害,因此需要注意加强在档案馆处于安全状态下的应急风险管理,首先构建档案管理风险评估系统,对档案馆外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得出每种风险源的风险值,根据风险值大小进行排序,再依次进行不同的处理,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注意要先处理一些危险值较大的危险源,实现从源头上避免危险源向突发事件的转化。

2.增加对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应急知识的管理

增加对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应急知识的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应急智慧,档案馆的应急知识可以分为常态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及非常态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根据突发事件不同的流程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应急管理知识,对应急知识的管理可以和档案馆的具体应急业务相融合,促进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

3.重视档案馆应急技术的管理

要想提升档案馆应急管理水平就需要注重去研l防御档案馆突发事件的技术。通过防御技术的研发使档案馆可以提前发现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并且尽快采取措施消除,避免安全隐患向突发事件的转化。首先,需要需要完善档案馆的环境监测技术,其次,研究档案馆突发事件的应急相应技术,以及研发对数字档案和网络档案遭到破坏后的恢复技术,有效的减弱突发事件造成的档案危害,同时要研发新的技术实现档案应急管理的智能。

4.加强对档案馆文化的管理

档案的应急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只是依靠法律制度,还是应该依靠文化的力量,使应急管理工作在具有刚性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一定的弹性,文化的管理可以是档案馆应急管理制度和技术之间的补充。加强档案应急文化管理的工作可以将应急管理安全知识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注重使每个员工都拥有应急管理观念,通过文化来形成档案馆管理层和基层员工之间意识的统一,从而更好的规划应急管理工作。

5.加强对档案馆的差异性管理

我国不同地区面对的自然灾害都不相同,面对的社会环境也不相同,因此在进行档案馆应急管理工作时应该充分的重视到地区的差异性,对不同地区的档案馆采取不同的应急管理对策,针对不同地区的应急管理工作确立不同的应急管理重点。通过加强档案馆的差异性管理来实现档案馆的精细化管理,从而进行有针对的有效率的应急管理,使档案馆应急管理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档案馆应急管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方式注重对这五方面的管理之后,一定要注意评价体系的建立,从而更好的了解应急管理工作真实的效率。在对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上不应该仅仅是管理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档案馆管理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价,来及时的判断构建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档案馆的应急管理,通过对应急管理体系的评价来实时的观测应急管理体系的动态,并且实现对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馆的应急管理工作是档案馆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充分的认识到档案馆应急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构建合理科学有效的档案馆应急管理系统来保证档案馆的安全,促进档案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欣.档案馆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5,04:71-74.

[2]向立文,欧阳华.档案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5,06:64-68.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班组基本管理制度(整理2篇)
  • 下一篇:内部制度建设情况(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