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英汉语言;红色;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61-3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43
1.问题的提出
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颜色词的使用。穿衣讲究颜色搭配,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住房装修关注冷暖色调,外出旅行看五颜六色的自然景观,衣食住行始终需要颜色参与。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语言交流中颜色词的运用丰富多样。常用的表达颜色的词汇集中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但是同一颜色在中西方民族文化中理解意义不尽相同。如在传统中国文化婚礼习俗中新娘以穿“红色”为吉祥色,而在西方的婚礼中新娘以穿“白色”为认同色。中国传统葬礼中祭奠者穿“白色”,禁忌“红色”。而在西方,葬礼中穿“黑色”。由此可见语言交流中颜色的正确使用或许直接影响交流效果。本文以跨文化视角探讨颜色词“红色”在英汉交流中的差异。
2.Red与红的应用
英汉颜色词红色(red)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的“paintthetownred”有“狂欢作乐”之意;“rollouttheredcarpetforsb.”意为“铺展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
英汉语言中均有用红色表达尴尬情形,如,英语中“Herfaceturnedred.”,汉语中也有“脸红”的表达方式。汉语中“面红耳赤”用英语表达为“beredintheface”。
但是两种语言中对其意义的理解并非完全等同。
例1Thepolicemancaughtthethiefred-handed.
警察当场抓住了那个小偷。
本例子中的“red”与汉语“红”的意思毫不相干。
例22011年2月8日上午11:56CCTV13新闻语境:柳素英(女)一边说着“我是美国人,我属猴”,走进一家商店,和店员对话。
柳素英:哥们儿,哪个颜色最代表中国的春节?
店员:红颜色。
(柳素英买了红色的)
红色在汉语中表示吉利。此处柳素英按中国传统节日礼节买“红颜色”,体现出“入乡随俗”的文化心理。
在中国,红色是最吉利的颜色。红表示“红红火火”新年伊始,报纸上就有以“红”字命名的醒目标题:“①国美电器元旦销售取得2010年开门红”“新年盛惠全线飘红,苏宁元旦销售成倍增长”“②中国新年股市有望开门红”。平常也会说,某某是个红人,某某红得发紫等等的赞美语。红色在中国不是禁忌颜色,而是吉利的象征。“红”在汉民族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顺利、喜庆、热烈”等意,汉族男女结婚时,新郎新娘带红花,新娘盖红盖头,穿红棉袄,洞房里点红蜡烛,窗户上贴红窗花,大门口贴红喜字、红对联,放红鞭炮。在汉族的新年中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等,汉族还有“红榜、红包、红火、红利、开门红、满堂红”等象征好运的词语,还有“红人、红星、红娘”,“走红”等与吉祥喜庆好运相连的词语。
在汉语中直接用“红”表达健康,如“红光满面”,“脸色红润”。在英语中却不是直接用“red”而是用“rose”,如“Alicehasrosecheeks.”有时用rosy,如,“Havingagoodresthasbroughtbackrosytohercheeks.”也用pink,如“Tommyisinthepinkofhealth.”。
邓炎昌、刘润清(1989:194)在研究中显示“红光满面”译成英语根本不出现英语中的颜色词,如“你红光满面”译成“Youlooksohealthyandfullofpep.”。“红光满面”在有的词典中用“(one’sface)glowingwithhealth”,这里红光满面是指身体健康,而避免理解为不健康的“红光满面”。
例32010年2月18日(春节假期)。A、B是姐妹。B是姐姐,B带着自己的儿子,女儿到A家。谈话中说到的两个小孩,B的刚满月的孙子和刚8个月的外孙女。
A:(看到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穿的都是红的,颜色可正,中国红,可好看。
B:(脸上稍微有点不好意思)你看我过年也专门穿了个红棉袄,给他(看着孙子)一样,来了一看她(看着外孙女)也穿个红的。
A:红的好,过年都兴穿红的,好看。红的吉利、吉祥。红红火火的。
无论年长年少,穿红色,表示吉祥如意,投射出红红火火的过年氛围。而在英语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英语中的“red”和汉语中“红色”在使用中的不对等性需要我们注意。
3.英汉红色词义的不等性
多数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里的“白”字感到费解,直接省去颜色词“红”、“白”说weddingsandfunerals(喜事和丧事)。汉语的“红”不能直译为英语中“red”,如下表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特征。
翻译的不对等性需要考虑文化差异以及情感色彩。如红豆在汉语文化中是美好爱情的描述,王维在《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摘,此物最相思”。“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花春柳满画楼”(《红豆词》源自《红楼梦》),“红豆”代表了情爱之人的相思之情。但在英语文化中红豆则是表达贬低之意,《圣经》中记载以扫(Esau)因为一碗红豆汤(red-beanstew)把长子的名分卖给了弟弟雅各(Jacob),红豆在英语文化中有“愚蠢”之意。因此汉语“红豆”用“redbean”不合适,依据汉语文化用“lovepea”较为合适。
“红娘”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侍女,促成了莺莺与张生的姻缘,把促成男女姻缘的人称为“红娘”,译成英语为“match-maker”和汉语文化相吻合。
在汉语中经常表达吉祥、祝福的红色在英语文化中有时却大相径庭,如redtape“官样文章”,wavingaredflag“做惹别人生气的事情”。
汉语中的“红”并不是和英语中的“red”总是对应的。如“红眼病”或者“眼红”是汉语中的双关语,既可以指生理上的眼病,也可以指心理的嫉妒,用英语表达则不用“red”却用“green”,“greeneyed”,“greeneyed”源自莎士比亚《奥赛罗》“Obeware,mylord,ofjealousy.Itisthegreeneyedmonsterwhichdothmock.Themeatitfeedson.”(Othello3.3)(啊,主帅,你要留心嫉妒啊,那可是一只绿眼的妖魔,它惯于耍弄爪下的猎物)。研究者以“汉英语言中‘红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中指出在汉语中,凡指顺利、美好的事情,人们喜欢用“红”表示,红色是喜庆的颜色,是“正色”、“喜色”,人们希冀用红色辟邪消灾。
例42008年11月20日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
A:今年我得买个白色的鸭绒袄穿穿。
B:别卖白的,今年咱这个属相穿白的不好,我本来也是想买个白的,听人家说不好,我买了个红的,你也买个红的吧。
A:为啥白的不好?
B:我也不知道,人家说咱这个属相今年不兴穿白的。
A:那我不买白的了。买个红的。
本例中依据民族文化心理A认为红色好,尽管一开始想买白色,但是基于对红白颜色的认知心理,最后买红色不买白色,符合汉语颜色文化特征。红色是吉利色。
中国人以红为贵,源于古代的对日神崇拜。人们的心理认知中红色可以消灾避难,吉祥如意之意,汉语中红色是生命的象征,是暖色,有喜庆之意,因此在汉语中无论男女的名字选择“红”字起名字的例子许多,如“红伟”、“红英”、“红玲”、“红叶”;而在英语中,有称呼Mr/Miss/MrsWhite、Mr/Miss/MrsBlack、Mr/Miss/MrsGreen、Mr/Miss/MrsBrown却很少见到称呼Mr/Miss/MrsRed。这是源于英汉民族的文化认知不同所致。红色在汉语言文化与吉祥、喜庆、热烈、进步、荣誉、热情、革命及正向力量相联系。西方人常把红色与战争、死亡、流血、危险建立常规关系。中国人被人说成很走红,表明运气好,听后感觉心里舒服。英语中与红色有关的词语多为贬义词。红色词在英汉中的使用差异说明使用英语或者汉语,必须考虑英汉文化因素,由此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关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的同时关注中西方文化内容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4.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在教英语中有关颜色的词汇和内容时,教师需要有意识渗透英汉语言对颜色的理解的不对等性,只有这样才可能使英语知识有效地融合在英语跨文化交际中。英语教师肩负跨文化教学及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任。为实现提升文化教学的效果,我们建议:
(1)提升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
英语教师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向,如果教师缺乏文化教学意识,很可能使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成为空话,这样会导致在使用英语中的文化失语现象。因此英语教师需要自觉学习中西方文化提升文化素养,而学校提供平台和创造条件是英语教师提升中西方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如请专家讲座或派教师出去学习等。
(2)英语考试增加文化考查内容
考试评价在一定程度左右着教学和学习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英语听、说、读、写及综合考试中,如在英汉中对red和红的理解的异同出现在文化目标评价中,则会促进文化教学内容的落实和应用,以更好实现各级英语课程标准的文化教学目标。
(3)举办丰富的英汉文化活动
除在英语教师文化教学意识以及考试评价中落实文化评价目标外,平时班级内、班级间、校内以及学校之间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综合目标的提升,减少在英汉交际中由于文化失语产生的尴尬情景,同时为跨文化有效沟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86.
董艳玲.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不对应[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增刊):115-118.
高芳.论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J].河南大学学报,2006(6):169-172.
韩婧.英汉翻译中红色的情感色彩差异[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8-39.
刘全花.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地域;活动;德育;硕果
百色是革命的圣地、红七军的故乡。百色市第一小学(百色市八一希望学校)依托独特的红色资源,结合学校“红色德育”特色,以童谣为载体,开展富有实效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学生通过编写吟唱童谣,规范行为,滋养品德,陶冶情操,寓教于乐,让美德滋润他们的心田,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1地域优势打造红色童谣
1929年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和发动了威震南疆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学校利用红七军政治部旧址—清风楼矗立在原旧校园中央这一得天独厚的“活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红七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这些宝贵的德育资源为教育学生继承革命传统,热爱家乡,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校通过开展开展清风楼前特色队活动:一年级组织新生参观清风楼;二年组级织少先队员参风粤东会馆;三年级组织少先队员走红军桥,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四年级组织少先队员瞻仰百色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园;五年级组织少先队员参加军训活动;六年级组织少先队员走访老红军,了解家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活动让学生收集百色精神故事以及编写民族英雄童谣等,收编突出革命传统教育与富有现代气息相结合的学生歌谣、童谣,营造童谣文化德育,出版了《金色童谣》的校本教材,落实于行动之中。“学校还利用学校网站,红领巾广播站、板报宣传栏、楼道等展出学生童谣作品,使其成为展示学校特色、教师专长、学生特长的优秀平台。
2“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活动,丰富红色童谣
我校作为全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联系点,充分发挥联系点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以“向国旗敬礼”;“祖国发展我成长”;“传唱优秀童谣”;“弘扬民族精神”;“红领巾心向党”;“孝在我心中”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活动都是孩子们创编童谣的积累,蒙月莹创编的《八荣八耻拍手歌》、黄梓娴创编的《珍惜资源崇尚节约》、张馨心的《礼貌歌》郎朗上口,都在校园传唱。
3拓宽德育活动,深化童谣教育
近年来,学校以“童谣教育”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要载体,深化感恩教育、美德教育、礼仪教育、行规教育、法制教育、爱国教育、生命教育等。培养习惯用童谣;主题教育集童谣;如结合十,利用主题班会队会,开展“传红色童谣扬十精神”组织学生童谣诵读活动。节日教育创童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关键词】双语境;红色文化;传承
一、红色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在当代,不仅仅要对现代人进行红色文化思想教育,更应该赋予红色文化以时代精神,以创新思维去让民众获得更大的共鸣,让红色文化转变为物质力量,筑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借助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红色文化意识,增进学生爱国情怀。红色文化蕴含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在各种引诱面前指明方向,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红色文化所寄予的价值意蕴引领青年学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就是传承先烈的坚强意志,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把自己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接班人。新时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红色文化是英语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有效途径,是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激情、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的有力抓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3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教育的根本是教书育人。育人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是课程思政的精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应该努力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政治意识同步提升的育人成效。因而,需要在专业课中有机融入红色文化,共同构建育人大格局。
二、“双语境”下红色文化传承策略
在当代,单一的中文模式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得红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双语境”模式的提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审美选择,利用这种模式手段可更加高效地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途径,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并逐步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当代国人的意识理念和实践之中,真正实现红色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用“双语境”模式传承红色文化的必要性
在新时期,有效利用双语模式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的单一教学已经无法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而这种“双语境”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并满足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通过本土和国际化接轨的方式,在红色文化传统传播方式中注入新的时代血液,更好地将红色文化与国际社会接轨,提升其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其实,利用双语境模式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思维模式是密切相关的。1984年9月,教育部首次把英语纳为高考项目,自此以来国人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便大幅增加。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便不断以高速高质量发展着,因此跟紧时代潮流,融入国际社会是多年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学习英语也成为判定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准之一。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将英语融入红色文化的传承之中是大势所趋,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升了,其思维模式也逐渐中西合璧了,学生们或许更乐于用双语境模式来欣赏或评析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包括了重要的红色文化。用双语境思维去发掘红色文化新的意义内涵与文化价值,利用西方的文化环境包装中国的本土文化,会使红色文化更具时代价值、研究价值和精神价值。用英语传播中国红色文化,不仅彰显了当代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更使他们乐于接受这种传播方式,提升认同感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参与度与时代认同感。“双语境”模式的形成与传播也是不无溯源的。比如在公元742年间,就有鉴真东渡的历史渊源。鉴真通过将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情况下,利用双语境模式,使得当时的人们耳濡目染,了解并学习了我国的佛教文化,使得佛学在日本流传下来,在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同时,也使得世界更加紧密联系,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与举措,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深刻的历史借鉴意义。反观近代,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更是彰显了“双语境”模式对于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促进作用。早在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之前,我国便踊跃出一大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无产阶级者,当时我国的无产阶级力量还很薄弱,封建顽固势力嚣张肆虐,无产阶级要想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代里萌芽生根,就只能通过多种语言之间的融合,将其翻译成中文,方便中国读者阅读学习,也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无产阶级事业之中,并将马克思主义与当时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最终获得了革命的胜利。传统的单一教学已经无法再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而这种“双语境”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并满足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外语学习在当代已融入学生及各界社会人士的生活与方方面面,因此,双语境的使用会使得红色文化在保留其固有价值的同时进行“增值”,大学生们普遍接受,并且会以双语使用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的认同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中英文双语境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向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会比单一使用中文推进传播的方式效率更高。这种推动手段既是时代进步的一种体现,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是大学生能够真正接受并且具有实际价值意义的一种方法。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中英文双语境的方式向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会比单一使用中文推进传播的方式效率更高。这种推动手段既是时代进步的一种体现,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是大学生能够真正接受并且具有实际价值的一种方法。“双语境”传承的模式,兼具刚性和柔性,有力克服了不同语种之间的障碍,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在不同的文化之中寻求他们的类似之处,推动了多种文化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此来获得当代大学生的认可。由以上种种可明显映射出双语境的多种优势,即将语言的使用融入文化传承,相辅相成,随机应变,以争取获得最大程度上的传承效率,具有宝贵的应用价值。
(二)高校传承策略的研究
在用“双语境”模式传承红色文化这一策略的提出下,推行的方式与手段无疑成了重中之重,而高校作为荷载祖国未来血液的机构,就是这一构想提出后首先要尝试推行的试验点,在高校推行“双语境”模式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更具代表性。
三、传承
(一)针对如何在高校推行“双语境”
传承红色文化这一要点,首先,学校领导重视。学校领导应当肩负一定责任感,积极引导和组织在校学生投入到“双语境”模式的设计规划当中,力求做到规范严谨,且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不能纸上谈兵,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转化为实际力量,并且真正做到心中有“传承”二字,不能仅仅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敷衍了事,甚至偷工减料,只做到所谓的“面子工程”,要坚决反对这种行为,领导班子要首先从思想态度上端正自己的行为,实施者才会更加高效地执行。本校处于革命老区城市,拥有新四军纪念馆、多处烈士纪念地和革命纪念地等诸多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盐工十分重视红色文化的开发以及保护工作。对于“双语”传播红色文化方面,首先,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创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活动过程中利用双语模式对红色文化的传播进行讲解,以此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可以通过与当地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共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熏陶。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到当地实践地点开展红色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感,更加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并且在实践基地向导的指引下,能够自发地对红色文化进行双语传播,用多种语言翻译革命历史、革命故事等,也可以用外语翻唱红色歌曲、观看双语字幕的红等等。这些举措,既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高效性和实用性,使红色文化不再仅仅拘泥于书本教育,真正用实践去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教育更具认同感和使命感,增强传承的观念。其次,学校应该大力推动推行方式的多样性与高效性。比如有些革命老区的学校便会组织在校生深入革命基地,去当地考察红色文化,更加近距离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和意义价值,以求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度,并更加尊重红色文化。特别是外语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在一些红色文化历史博物馆里面向在校生或者外国友人进行中外双语的讲解,做到“双语境”传播红色文化,以达到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的目的。在公共场所展开宣讲会也是如今许多高校推行的一种方式。通过大学生进行论坛讲座中双语传播红色文化的相关历史知识,也使得社会各界人士都有了逐步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机会,对于学生个人而言,这不仅能充分彰显他们的外语能力,更能通过这种方式锻炼自己的外语能力,获得满足感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红色文化,激起许多学生内心的共鸣,也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更具效率。此外,中外互译的文本也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早在近代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而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翻译来实现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已经习以为常。高校可以通过时下流行的电子书模式使得红色文化在网络范围也进行传播,这样不仅紧紧跟随时代潮流,也在无形中获得了更多的红色文化的读者,逐步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传统纸质书籍也同样不失为一种选择,电子书籍和传统书籍相辅相成,会最大程度上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而中外互译的方式也是当代大学生更为喜好与偏向的选择。与此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创办中外合作班,与旅游企业校企合作的方式,以此来培养红色文化传播的人才。通过组织本校外语专业的学生或者其他专业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到爱国主义实践基地进行研修和学习,利用外语对红色文化的教学资源项目以及红色旅游项目等进行翻译,用外语对外国友人进行介绍宣传,也可以开展红色文化的表演,利用双语模式进行歌唱、影视等方面的宣传。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提高了自身的思想境界,也激发了自觉学习和继承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高校在推行“双语境”模式的同时要兼具创新性和高效性,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在融入时代精神的同时具有高效性,即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偏向和价值选择。
(二)社会层面的传承策略
针对红色文化的双语境传承,社会相关部门也应加强落实一系列举措。如一些革命老区特别推出的红色旅游景区,在做到传承本地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效益的发展,并且吸引着全国各地或者是全世界的游客来此了解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借助双语境模式的帮助,受众群体也逐渐年轻化和国际化,对于红色文化的世代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红色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广电总局积极倡导创作以红色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文化作品,通过一系列红色主题的歌曲、电影、电视剧、话剧等表演形式,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引导着年轻人的红色文化思维。与此同时,通过把文化作品与双语境模式结合的方式,使得红色文化更具国际化,在逐步取得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度的同时,也培养了社会各界人士双语境思维的发展,以不同的文化视角来理解并传播红色文化,是新时代思维发展的表现,具有进步性和积极意义。通过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方式,通过荧幕的呈现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人的价值观。创新是强大的生产力与驱动力,在当代中国,把创新精神融入红色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通过创新应用VR、AR等技术,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更富有时代精神,利用“两微一端”的平台,让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科技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红色文化需求,紧跟新时展要求,符合新时代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为红色文化融入新鲜血液。在当代倡导“双语境”模式传承红色文化正是因为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才会越来越被更多的高校推崇和执行,是符合时代特征的一种明智选择。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培养红色精神,训练他们艰苦朴素的精神,学生愈发感受到了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包括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与知识,才能为自己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才能够在自己成为社会的一名工作者之后,规范自己的职业操守,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社会人士,这对我国社会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时也会带动一定红色产业的兴起,对于红色产业,人民群众会更具认同感。从长远来看,这些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生产效益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对于社会发展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双语境”模式的推行能有效地将教育、社会与经济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以求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能够有效将红色文化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为大学生德育思政教育开创新的途径,与此同时做到对红色文化的更好的传承,是极具意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任晓丽.高校红色经典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梁文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爱火融融,原是九州寒士子;娇花艳艳,平凡一介小儒生。”这是四川作家、楹联家何永忠对张士儒收藏火花、门票、楹联的赞美。张士儒1933年出生,自1995年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校退休后,一直在做着火花、门票、楹联的收藏、整理工作。迄今,他收藏的火花、门票已逾十万多枚(种),其中不乏珍品,先后参加全国举办的相关展览十余次,获奖多次。他本人亦成为全国火花、门票收藏名家。
火花、门票题材广泛,种类繁多,于方寸间记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面貌,成为艺术收藏品和文物资料,是中国民间收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又叫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青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党员干部了解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张士儒说,我为完善火花、门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内容的收藏、展出和选联,是付出了一定的心血,但我无怨无悔。因为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群众不仅有权爱国,而且必须尽这个义务,这是一种光荣。我能在进入古稀之年为“千秋崇圣地,四海颂英雄”的教育基地尽力,感到十分欣慰!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将火花、门票、对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本无瓜葛的四者融为一体,耗资、费时、劳神、泣血几十载,张士儒主编出版了三本书,全面展示了火花、门票、对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红色专题文化的风采。此举可谓张士儒的独创,在国内绝无仅有,他是这个领域内当之无愧的大家和杰出的红色文化传播者,其意义深远。
2002年出版的第一本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联选》,收录了国家公布的第一、二批201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楹联1600余副,并配以他自己收藏的火花、门票,深受社会好评。该书的出版,是向党的“十六大”献上的一份厚礼,添补了乌兰察布图书出版领域的一项空白。
2009年出版的第二本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联选》(续一),收录对联2129副,其中第三、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联1890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集宁战役遗址”、“凉城贺龙革命活动旧址”、“察右前旗纪松龄烈士纪念广场”对联61副,为开国中将嵌名联177+1副,并为教育基地配门票、图标、火花661枚(种),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和纪念意义。该书的问世,起到了慰藉忠魂、教化后昆的目的,也成为各级机关、广大群众、各级学校参观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指南,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与教育价值。
关键词:英汉、红色、文化内涵、异同
在人们的生活中,颜色词被广泛地用于描写自然、表达情感等。由于人类思维具有同一性,颜色词的运用就具有同一性。然而,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对颜色的价值判断,所产生的联想意义以及颜色词在语言中的运用也存在着差异。下面就以英语中的“Red”和汉语中的“红色”为例,来浅析这一对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
1、“Red”与“红色”文化内涵的相同之处
1.1基本颜色的描述
红色在英语和汉语中,用作一般颜色描述是完全对应的。如:“redflag”为红旗,“redsoil”为红壤,“arednecktie”为红色领带,“theredgross”为红十字会,“orange-red”为橘红色等。在翻译时,可直接对译。
1.2吉祥、喜庆
自古以来,汉民族视红色为喜庆、吉祥的象征,春节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本命年人们要穿红衣,扎红腰带等。在西方,日历上的节日都用红色加以标注,因此英语中“red-letterday”译为喜庆的日子。英语习语“rollouttheredcarpet”译为铺上红地毯,也是喜庆的象征。
1.3羞涩、气愤
红色是人类强烈感情的一种反映,常表示害羞、气愤等。汉语有“面红耳赤”、“羞得满脸通红”、“气的红一阵白一阵”等等。英语中“red”也有类似的伴随意义。“red-faced”指因羞涩而脸红,“redhot”指十分恼怒和激动,这时的“red”可直译为红。
1.4警戒、提醒
在社会生活中,英汉词汇不约而同地选择“red”和“红色”代表警戒和提醒。足球场上,红牌表示将有队员被罚下场;红色交通信号告诫车辆行人必须止步,警车上摇曳的红警灯表示危险;而当发生空袭或暴风雨来临时发出的都是“redalert”。
1.5暴力、危险
汉语“双手沾满鲜血”,在英语中是“be-red-hand”表示正在作案或进行罪恶活动,“redrevenge”表示血腥的复仇,而“theredrulesoftoothandclaw”意为残杀和暴力统治,“toseethelight”意为觉察到危险。汉语中也有“杀红了眼”、“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等表示暴力的短语。
1.6青春、健康
此外,红色在英汉中还都有健康的意思。如“asredasarose”则指面色红润。从心理学角度看,红色还代表热情激烈的意思,在表达此意时,英汉词汇“red”和“红色”也取得了一致的认同,如“充满活力的”则用“redblooded”来表示。
2、“Red”与“红色”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
2.1汉语中“红色”特有的内涵
2.1.1成功、获利
在汉语中,红色代表成功、获利的意思。如“开门红”表示一帆风顺,“红人”表示得宠显贵或事业走运的人,类似的还有“红利”、“红运当头”等。在中国股市中,如果股市上涨,其涨幅和额度均以红色标示,出于追求利润方面的心理认同,中国人民币的百元面额纸币也是红色的。
2.1.2华贵、美丽
在汉语中,红色还代表美丽和华贵。如红颜、红妆。“红颜”指面容姣好的女子,女子盛装叫“红妆”,用“红闺”或“红楼”指富贵人家女儿的闺阁;红色还是一种华贵的象征,如中国古代王侯用大红色涂门户,叫做“朱门”,“红墙碧瓦”和“朱门绮户”象征富贵人家等。
2.1.3忠诚、坚毅
红色在中国戏剧中往往象征忠义、坦诚等品格。中国传统戏曲中某些角色脸上画上各种颜色的图案,用来表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中脸涂红色的人物是红净,往往是性格刚烈、待人忠诚的男性人物,如关羽的一张大红脸象征他耿直忠义的品格。
2.1.4进步、革命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党旗都是红色,象征着“革命和无产阶级事业”,具有“忠贞和进步”的褒义联想,“红军”和“赤卫队”表示革命军队,“红色政权”、“又红又专”、“一颗红心”都代表着打破旧世界的渴望,象征着用鲜血从事革命活动的信仰。
2.1.5季节、感情
在古代汉语中,“红”总与春天相联系,如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红色又象征着感情,深秋时节人们登山观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叶的出现本是自然规律使然,可由于一个爱情故事,使它蕴含了丰富语义,于是就有了“红叶诗”、“传波红叶”等描写情思的诗句。
2.1.6羡慕、嫉妒
在汉语中,红还可以表示羡慕嫉妒,如“患了红眼病”,“红眼”常表示羡慕别人有名或有利而心怀嫉妒。
2.2英语中“Red”特有的内涵
2.2.1亏损、负债
在英语表达中,“red”的意思恰好与汉语相反,在经济贸易词汇中象征亏损、负债。如“inthered”表示亏损、负债,“redfigure”表示赤字,“red-ink”原指记账的红墨水,后引申为亏本,“togetoutofthered”是指摆脱亏空之意。
2.2.2低卑、反动
英语中,“red”有时是一种身份地位低下的象征,如“redcap”在美国指车站搬运工,“redneck”指美国南方的白人农民乡巴佬或政治观点极为保守的人,引申为反动的,“redtape”源于西方以前用红色带子捆装文件,其意义演变为官样文章或官僚作风。
2.2.3恐怖、战争
英美人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受西方资产阶级政府宣传影响,人们常把“red”与恐怖、战争联系在一起。“redarmy”指西方一个恐怖集团,“RedBrigade”则指意大利一极左派秘密恐怖组织,专门从事绑架、谋杀和破坏等一系列恐怖活动等。
2.2.4紧张、
在英语中,“red”则被赋予了紧张、色情等意思。如“aredadventurestory”指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aredlightdistrict”则指花街柳巷。说到“redlight”英民族自然就会联想到有关,西方有些大城市普遍存在“redlightdistrict”(红灯区)即妓院、夜总会等集中的地区,因建筑物外表采用红色而得名。
2.2.5飞行航班
“red”在英文中还指飞行航班,“redeye/redeyeflight”指航空公司提高飞行利用率的夜间飞行。
颜色词作为语言文化殊的一个分支,其独特的语言功能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识和文化传统。英汉颜色词“red”和“红色”在使用及发展中,其含义已远远超越其表面色彩而演变出非常丰富且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red”和“红色”有一定的共性。然而,由于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的不同,更多的表现出了差异性。英汉中表示颜色的词汇丰富多彩,我们在学习中要留心关注,分析比较,这样不仅能不断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给我们的翻译研究,语言学研究以及语言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