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镇产业发展规划方案(收集3篇)

时间: 2024-07-28 栏目:办公范文

镇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三峡地区;乡镇环境规划;三斗坪镇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7025303

1引言

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产生了大规模的移民,涉及范围广、迁徙人口多。三峡水库淹没涉及20多个区(县)的277个乡(镇),1680个村,6301组,有2座城市、11座县城、116个集镇需要全部或部分重建,涉及一百多万需安置移民,1632家工矿企业[1]。如此巨大的移民工程,也决定了移民安置工作的困难性和持久性,移民乡镇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将出现许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选择符合三峡地区区情的乡镇环境规划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乡镇环境规划分析

2.1乡镇环境规划作用

乡镇环境规划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督对促进乡镇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以污染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否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后果。乡镇环境规划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效益的统一,使乡镇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地发展[2]。

(2)指导乡镇的建设和管理。乡镇环境规划中所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目标、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的生产规模、结构布局等,给人们提供环境保护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导乡镇建设和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根据自然环境的纳污能力以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定不同排污者的最大排污量和应消减量,为更加合理地约束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污染防治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3]。

(4)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物质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我国乡镇来讲,合理的乡镇环境规划可以让乡镇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条件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2.2乡镇环境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2.2.1突出特色与重点

每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环境,因此突出乡镇环境规划特色与重点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该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特点,找出制约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并对其进行重点分析、研究,最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4]。

2.2.2.与省、市、区规划相协调

乡镇正处于经济快速上升期,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和复杂,城镇快速扩张导致未来发展的可变性很不确定。因此,环境规划必须以区域总体规划为主线,合理的将环境保护目标容入总体规划之中[5]。要在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与大区域的规划做好衔接。

2.2.3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乡镇环境规划方案要科学合理,符合当地风俗民情,这样才能得到群众支持,尤其是得到政府职能部门决策者的认可,这对规划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只有这样规划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

2.2.4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镇人口的增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乡镇的发展受到制约。这就要求在编制乡镇环境规划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认识到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为前提,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必须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

2.3乡镇环境规划重点内容

2.3.1控制水污染

近年来,库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因此控制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十分关键。一是库区工业污染,长江、乌江、嘉陵江175m水位涉及的26个区县中有51家企业的污染较为严重,直排工业企业共有210家;二是库区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和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污水等经地表径流造成的污染;三是库区生活污水及船舶污染[6]。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3×107t,其中入江约8×103t。

2.3.2防治大气污染

移民乡镇要发展,经济支撑必不可少。由此导致煤炭、石油、化工燃料的大量使用,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硫化物、粉尘等有害物质无限制地排入大气层中,这也是导致三峡地区乡镇大气质量严重恶化的根源。

2.3.3解决“垃圾围城”问题

三峡库区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船舶垃圾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岸边随意堆放、处理率低。仅库区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就达3.79×106t。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7%,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106t,危险废物3.95×105t,综合利用率约为43%,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107t,其中入江约8×103t。

2.3.4控制噪声污染

噪声问题与经济发展同样有很大关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程建设产生的工业噪声,工厂机械生产产生的噪声,城镇交通产生的交通噪声等。由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业的快速发展,噪音扰民现象越来越严重,乡镇噪声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3三斗坪镇环境保护规划

3.1规划区域背景

三斗坪镇位于夷陵区西南部,地处风景秀丽的长江西陵峡中段南岸,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坝址所在地,有“三峡坝首第一镇”之美称。三斗坪镇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降水量1177.34mm,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77~1370mm之间。长江是流经三斗坪镇的最大河流,流经该镇24km,三斗坪境内有大小溪河3条(杨家溪、龙进溪和高家溪),支流39条,全长149km,年流水量15亿m3。

3.2规划范围、期限和目标

本规划区范围为三斗坪镇所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99个村民小组,版图面积177.9km2。到2015年(近期),实现乡镇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破坏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达到生态镇和优美乡镇考核要求。到2023年(远期),全面实现三斗坪镇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努力将其创建成中国旅游名镇,三峡移民创业和谐镇,峡江生态宜居镇,户外运动特色镇。

3.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三斗坪镇水污染源主要以生活废水为主,工业废水污染源主要为生猪养殖产生的废水。镇内河流基本达到地表水Ⅱ类水域功能区水质标准,河流水环境质量良好。大气污染源主要分布在集镇区,以及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自然村,生产源主要集中在矿石开采区和石灰石烧制区。大气质量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较好。噪声污染源主要为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商业噪声和工业噪声,其中以交通噪声污染影响最大。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生活废弃物和采矿企业、石灰烧制、茶叶加工厂和生猪养殖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源[7]。

3.4环境功能区划

(1)水环境功能区划。杨家溪和龙进溪均为地表水环境Ⅱ类功能区,高家溪为地表水环境Ⅲ类功能区。

(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镇内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一类保护区,执行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其他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二类保护区,执行国家二级标准。

(3)声环境功能区划。三斗坪镇乡村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声环境功能区的规定标准值要求。三斗坪集镇、各村委会的所在地,居住人口相对较集中的自然村,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S334省道经过的村庄、居民点,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4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3.5环境保护规划方案

3.5.1水源保护规划

农村饮用水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是建设新农村最为基础也极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饮用水源保护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采取优化保护工程建设、严把农村点与面源污染的集中措施,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9]。

三斗坪镇在水源、水质有保障,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村地区,有供水规模集中在100人以上的饮用水源地9处,水源主要源自于山间溪水。由于现今三斗坪集镇供水水源黛狮沟(山间溪流、泉水)的水量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规划期的用水量要求,规划将高家溪作为三斗坪集镇供水的备用水源地,确定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松树沟水库库区水面及水库周边200m范围内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不等进行人类一切活动,防治农村化肥、农药和养殖对饮用水源的影响。严禁养殖业、加工业等污染源进入。

3.5.2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对三斗坪镇村区域燃煤的生活锅炉、茶炉、大灶逐步进行改造,控制和消减区域内二氧化硫、烟尘的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化工程的进程,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技术和使用沼气,减少生活燃煤量。控制机动车辆造成的大气污染,强化汽车尾气管理,建立有效汽车尾气监督检测机制,切实落实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使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科学化、规划化、法制化。

3.5.3声环境保护规划

合理调整镇区交通设施布局,在S334省道及主干道路两侧控制噪声污染。对经过居民生活、商贸、文教区车辆,采取严格限速、限制鸣笛及车流时间等措施。临近集镇的高层建筑,应采用能降低噪声的建筑材料,住宅建设避免封闭式庭院及周边街坊的平面布置,集镇街道两旁加强绿化。

3.5.4固废污染控制规划

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装袋,定点收集。加强对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逐步实现产业间的物料循环和链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量,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医疗废弃物和其他特种垃圾单独存放,单独处理,对一般医疗垃圾进行焚烧、降解;对一些具有放射性,有毒性,挥发性医疗废弃物采用专用垃圾容器封闭,并具有便于识别的标志,并进行特殊处理,确保医疗垃圾处置的安全性和无害化。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4结语

三峡地区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是乡镇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他结合了区域的资源特色,在环境最大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实现乡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划中重点通过目标控制、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功能区划等项规划手段,在规划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进行环境保护规划设计,进而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方案。

三斗坪镇环境保护规划结合三斗坪镇自然、社会现状和环境质量现状,制定了适合其发展的环境保护方案,从源头上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并针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协调了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三斗坪镇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影响三峡库区后续发展的经济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2]王海云,王振华.三峡地区小城镇的环境保护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2733~12735.

[3]高山.乡镇环境规划研究――从案例分析到理论总结[D].厦门:厦门大学,2006.

[4]杨旗,王静.论小城镇环境规划[J].山西建筑,2013(7):203.

[5]贾涛,陈一静,宋立生,等.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0):15~18.

[6]徐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

[8]郭怀成.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黄磊,方芳,郭劲松.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初探――以重庆市朱沱镇为例[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9(9):50.

镇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篇2

关键词: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城镇管理;城镇经营

1城镇规划

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城镇建设的顶层设计。一旦规划确定,就不能因时间的推移、人员的变化而随意更改,只能结合社会发展、人的需求而逐步补充完善,充实规划内容,使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对城镇规划,必须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对相关服务设施按远期规划进行控制,为今后发展预留空间。对涉及人类所需的具有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其内容必须完整、齐全,达到一次规划,逐步建设,补充完善,满足城镇管理需求。在城镇规划中,应根据各地情况,明确城镇定位和发展方向,分层次进行规划,按梯次组织实施。首先要有全市的宏观规划,各县区规划在市的规划下制定县区规划,乡镇规划在县区的规划控制下,制定本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县(区)规划,应按照全市规划布局,根据各乡镇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人文情况等,按照“一乡一特”或“一村一特”或“一品一特”进行规划。在规划小城镇时,按照全镇人员集中在小城镇居住或沿公路、河流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居住,以提升城镇质量,创造就业机会,繁荣商业贸易。对工业企业,结合现有存量企业情况,产品产业链情况,分片集中布置,凡引入企业,按照产业布局特点进行安排,打破区域限制,从而节约成本,降低投资。

2城镇建设

城镇建是在城镇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城镇建设的科学与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到城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要提高城镇竞争力,就必须完善与之相匹配的基础设施,除功能齐全之外,应按远期规划高起点建设,一次建成,终身使用,避免城镇发展后,基础设施短缺,造成二次建设,增加财政负担,浪费资金。例如,道路建设时,先处理综合管沟,将污水、给水、排水、电力、燃气、通讯及道路绿化喷淋电线、喷淋给水、路灯电线等纳入该综合管沟内,从而避免二次开挖,破坏路面。其次要充分体现城镇风格和人文景观,让其独特性得以发挥功用,才能吸引投资,实现城镇繁荣。

3城镇管理

城镇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管理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发展变化的多样性不断体现,其变化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必须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从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管理效能,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整合管理机构,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档案及相关规章制度,利用经济杠杆,变行政管理为社会管理。

3.1整合管理机构

城镇基础设施由于涉及内容多,管理难度大,涉及部门多,造成部门之间交叉管理。因此,应成立一个总调度机构,下设若干工作部门,分清管理职责和管理内容,一旦出现问题,由总调度机构统一调度,工作部门具体执行,既便于管理,又便于追究责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2建立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档案

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要及时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创建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使城镇管理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对集贸市场、停车场、道路、绿地、树木、游园设施、环卫设施、给排水设施、路灯等原由多家单位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分散,各自为政,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必须通过档案资料的整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建设时间、使用年限、投入资金、详细地点等基本情况用电子图表、三维效果等形式表现出来,纳入视频监控,以便提高工作效益,降低维护保养成本。

3.3建章立制,用制度管理城镇

城镇管理就是对人和物的管理,由于人的文化程度、道德水平、思想观念的差异,其行为因素自然不同,因此,只有通过相关制度的建立,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来规范城镇管理。对违反城镇管理的行为,严格按照制度处理,提升文明程度,让城镇管理从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

3.4利用经济杠杆,变行政管理为社会管理

目前,对城镇基础设施的管理,多为行政管理,有必要对部分基础设施的管理可引入市场机制,变政府花钱养人为政府花钱办事,换句话说,就是政府花钱买服务。例如,对市容保洁、园林养护、道路标识等由政府制定相关标准,向社会公开招标,由中标单位完成工作任务,政府负责督促检查,达到有效管理,市容干净整洁,各种设施有效使用。

4城镇经营

城镇经营实质上是政府通过对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土地增值,税收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解决就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达到共同富裕。

(1)改变观念,消除城镇管理只投入,不产出的误区。在城镇经营管理上,由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投资完成,经营性企业需要利用政府建设的基础设施,可采用向政府出资租用、购买使用年限、出资参与建设的方式,其收入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增加收入后,又可反哺基础设施建设。

(2)要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将市场经济意识与经营城镇的理念引入城镇管理之中,建立公共服务市场体系,让城镇管理逐步向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过渡。对城镇的经营管理,就是出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选好二产的进入、发展好三产,让城镇土地保值增值,实现税收可持续发展,用土地增值收益和税收反哺基础设施的建设。即按照规划和产业布局,由政府出资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入企业,由企业向政府购置土地进行开发利用,企业投产经营后,向政府缴纳税收的模式。

镇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篇3

目前,我国中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不少地区也逐步面临发展瓶颈,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规划缺乏科学性

中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于城镇建设需要,城镇的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没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分区规划,中小城镇的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功能少,服务设施的布局及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的规划没有长远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1.2经济发展模式落后

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落后,产业结构老化,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如果不能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进入低碳环保的发展阶段,将很难跟得上新型城镇什的发展速度。

1.3规划的综合功能不配套

中小城镇在规划中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地区的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而是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因而出现城镇规划中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镇设施现象。中小城镇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中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

1.4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

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权力有限,以规划部门的权限不可能改变城市的不合理建设。在中小城镇中,规划管理人才数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1.5居民生活无保障

随着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城镇慢慢形成半成品的城镇化,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完善,就业没有保障。

2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对策

在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导向下,中小城镇应充分把握国家政策和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的规划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树立科学规划的理念

科学的城镇规划是中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根据自身的资源、产业和人口布局,找准城镇规划的定位,充分利用城镇的自然资源及人文优势,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功能,注重实用原则,多方案规划,规划方案应具有超前性、科学性,打造符合自身产业文化发展的城镇。

2.2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改善民生,应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共同发展。不断完善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等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城镇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优质、方便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2.3倡导节约发展模式

建立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体系。坚持走新型节约化道路,依托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变目前重速度、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政策作出改革和调整,才可能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4加强规划建设管理

中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是以科学的规划建设为基础,另一方面,合理的规划管理是关键,一个城镇的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和法律来监督实施。应利用管理及法律手段来监督城镇规划建设的严格实施,同时处理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案件,确保城镇规划建设的严格实施。

2.5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国家应制定一些帮扶中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政策,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促进城镇居民就业,在城镇化的发展当中,让中小城镇居民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生活质量。

3结语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细则(收集5篇)
  • 下一篇:图书管理的守则(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