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推进,乡村旅游在全国蓬勃开展,这对提升农业经济总量、解决农村闲散人员就业、创建城乡和谐的新局面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问题,这里我们选择几个极为重要的提出来就教于各位同仁,望引起重视。
一规范指导理念
指导理念是指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树立的目标和和观念,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乡村旅游”这一概念的准确定义和阐释。二是推广这一活动的目的、价值、意义所在,即开发理念。
目前流行的概念有农家乐、休闲农业、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业部门用休闲农业,旅游部门用农业旅游;农村工作办公室则使用农家乐。内容相似,交互替代,并且各自推出了示范户、点、村。虽然使人们感受到了通力建设新农村的大好形式,却也暴露了步调不一,各自为政的行政弊端。概念不规范,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有人认为搞好农家乐就是搞好了新农村建设;也有的认为做好休闲农业,便做好了乡村旅游。概念不规范,也使人们认不清方向,抓不住重点,尤其是从事基层工作的同志,面对多种概念,更是无所适从。事实上,国家对这个概念已经有过统一,这就是“乡村旅游”。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议中提出了“乡村旅游”一词;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应该是基于对中央精神的理解。所谓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开展的旅游活动。这是一个相对于城市旅游的空间概念,除已建成的景区、高尔夫球场、大型度假设施外的一切在乡村旅游活动都包含在乡村旅游概念之中。这个定义阐明了两层意思:第一层,这是一种以乡村资源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旅游主体是市民,而不是农民;同时需要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备。第二层,以旅游为纽带,转移消费热点,既满足了市民求新、求异、求知的心里需求,又自然的促进了城乡交流,达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目的。农家乐是指在农户家庭中进行的吃、住、娱的活动,概念内涵狭窄,只是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何况外来人员在农家吃住娱的过程中,更多享用的是公有资源,而不是一家一户的私有资源。休闲农业是从产业的角度的单一定义,就内容而言,也只是乡村旅游中观光的一个方面。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旅游发达的国家,尽管有农业旅游、农庄旅游之说,但正式文件多数仍使用乡村旅游概念。因此,我们应该同国际接轨,把农村、农业、农户旅游的概念统一到乡村旅游之中,以规范视听。
基于对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我们在开发理念上应该以提高农业经济总量,解决农村就业,造就城乡和谐为目标。而不是以开发乡村旅游为幌子,把占有土地资源的矛头由城市转向农村,或租赁一片土地建造企业的疗养院;或修建自己的后花园。吴仪副总理在给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大力开展以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新体验、树立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助农活动,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和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乡村旅游开发理念应该规范到这条主线上来。
二设置开发门槛
从经济学角度看,乡村旅游说到底是因游客空间位移形成的经济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乡村旅游开发,资源是基础,市场是导向。我国乡村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适合开发乡村旅游。我们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适度开发。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必然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我们根据对浙江、四川、陕西、山东、江西、广东五省的大规模市场调查和1500余个乡村旅游点的实地考察,依靠GIS、旅游流等技术分析,借鉴国外经验,得出三个结论。
1.地理位置选择三种类型
一是年游客量在10万人以上的大型景区周边,尤其是山水型景区周围的村落倍受中老年游客和自助游客欢迎,也是对景区接待设施的一种有效补充。二是环城市游憩带(城乡结合部),车程在50分钟左右,有一定的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作依托的村落。如山林、庙宇、河溪、农业科技园、特色农产品基地等,以双休日家庭、亲友市场为主体。三是景观或建筑或民俗奇特的边远山村。如气候、水质特别的长寿村,建筑布局奇异的八卦村,风俗少见的民族村等,是自驾车、驴友市场重点关注的地方。能满足多层次城市居民的心里需求,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点都属于这三种类型。
2.每一个村庄称为一个乡村旅游点
同类型的村庄,优先考虑具备开展旅游活动条件、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的村寨。小的自然村可以两个或三个组成一个乡村旅游点,建筑风格只要能够协调统一即可,不必过于强求所谓“原始”,乡村的内涵可以多种多样。每个乡村旅游点从事餐饮、住宿、土特产品的农户,不能超过总户数的40%,否则,将会形成产业链条中断。余下的60%农户可以从事养殖、种植、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工作,尤其是本地生态型餐饮原料的供应,一般一个农户需要8~10个供应户,产业链还可以合同形式由本村延伸到无条件从事乡村旅游的村寨。
【关键词】旅游业;业态创新;途径;价值
目前,中国旅游业进入了重大战略调整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如何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换代,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把我国从旅游大国建设成为旅游强国,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我国旅游产业变革与业态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的功能作用、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发展动力、发展模式等方面都必将面临深刻变革。在产业功能上,旅游业的生产将日益凸显,服务进一步深化;在产业特征上,旅游产业由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产业内部分化和产业外部融合趋势加强;在产业结构上,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复合结构转化,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合理;在动力机制上,由内生性发展转向内生性和外生性并举,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双力并展;在发展模式上,由政府主导型向多元合作型迈进,由“引进来”转向“走出去”。在我国旅游市场体系日趋成熟、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旅游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旅游产业运营机制更为完善的同时,中国旅游业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也进一步加强,新兴旅游类型或旅游新业态也开始大量涌现,它们在原来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经过产业问不断发展、演变、融合、创新,进而逐渐成为构建整个“大旅游业”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
二、业态与旅游业态创新
1.业态。业态的概念最早应用于零售业。业态一词来源于日本,大约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将业态一词的英语翻译为“TypeofOperation”,将业态视作经营方式的另一种说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超级市场为代表的新业态发展起来,业态一词开始用来分析中国商业。按照2004年实施的零售业态分类新标准(GWI/18106-2004)的定义,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
2.旅游业态。旅游业态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同样没有比较权威和统一的界定,但在旅游产业实际发展过程中,旅游新业态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简单地说,旅游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出某种的形态,也就是旅游业态。根据零售业态的概念以及旅游业的特殊性,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旅游业态是指旅游行(企)业以产品创新为竞争内容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组织方式和经营形态的结合。
3.旅游业态创新。从旅游业态的基本内涵可以看出,旅游业态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创新的理念和思想。旅游业态创新是指通过围绕着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流通等各环节上的具体方法和过程的创新。最近,国家旅游局提出全面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所以,旅游业态创新是实现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新业态的多样化是经济活跃、社会繁荣、科技进步和时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众多特色各异的旅游新业态的出现,不仅是当今旅游业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同时也必将在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三、旅游业态创新的一般规律
旅游业态创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业态融合是旅游业态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如会展与旅游业的融合而成的会展旅游业、工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而成的工农观光业、信息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电子商务业,文化休闲业和旅游业融合而成的文化休闲旅游业,等等。这些新兴业态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成为投资商的热宠。
总结旅游新业态产生和发展一般规律是:旅游新业态特征,先是表现在旅游各行业内部的发展和整合,然后扩展到旅游行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如和航空业、酒店业的融合),继而开始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如与会展、金融、信息网络、文化创意经济的融合)等行业的紧密关联;同时,出于发展战略的考虑,国家大力推行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教育等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联动。所以,在具体范围上,旅游新业态产生的领域是不断扩展与拓宽的,经历了行业内到行业问再到产业问融合的过程;在具体层面和创新重心上,旅游业态创新围绕的重心也是不断转移的:第一层面,旅游各行业内部的发展和整合,业态创新围绕的重心是产品,是对旅游产品品种、类型、价值的创新;第二层面,旅游行业之间的交叉渗透,业态创新围绕的重心是业务,是对企业不同业务进行有机关联和有序整合;第三层面,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各个行业的紧密关联,业态创新围绕的重心是资本和技术,是对资本运转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最后,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教育等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联动,在这一层面,业态创新的重点是市场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可见,旅游业态创新的过程是:从产品层面的创新转移到业务层面创新,再到围绕资本和技术层面的创新,最后发展和落脚到战略层面的统筹兼顾,即价值实现方式的创新。
总体来看,旅游业态的发展是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不断交错的发展过程。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同时递进、并行发展;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不断延伸、逐步扩展。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并不完全取代原有业态,而是对原有业态的补充、更新、拓展和整个旅游产业的提升。这无疑对于当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产业转型有着重大意义。
四、业态创新的主要路径
旅游业态虽然是旅游产业的表现形式,反映在旅游业各个行业层面,但旅游企业才是业态创新的真正主体,所以应从旅游企业本身来研究业态创新机制问题。笔者认为,它应包括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组织创新、供应流通渠道创新、制度创新六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旅游业态创新的重要领域。
1.市场创新。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市场包括需求、供给两大部分和要素及产品两个市场。当前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强劲、出境旅游方兴未艾、入境旅游持续升温,反映出我国目前旅游需求的旺盛势头。在这一阶段,人们对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旅游需求将会快速增加,这使得现代旅游业对高智力人才、高信息科技、高知识资本等要素市场的需求也将明显增长。毫无疑问,巨大的旅游需求潜力必将为市场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产品市场创新方面,新型和专项旅游产品层出不穷,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产品市场的创新活动,如商务会展旅游、水上旅游、森林旅游、红色旅游、演艺影视旅游、购物旅游、科技旅游、都市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等。确切地说,旅游产品创新不但是旅游市场创新的主要方面,也是进行旅游业态创新的核心环节。一个新型的旅游产品的出现往往会引发旅游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某种意义上高端旅游供给甚至会引发更深层次的市场需求。总之,市场创新是旅游业态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产品创新是核心内容。
2.技术创新。现代经济理论已经证明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其成长速度将大大超过一般的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全过程的概念,既包括新技术的发明创造,也包括对新技术的应用和实施。其中,信息技术对旅游业发展影响巨大。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盛,对传统旅游业带来深刻的影响。世界旅游发达国家在资源整合、设施建设、项目开发、市场开拓、企业管理、营销模式、咨询服务、电子交易等领域已经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引发了旅游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产业格局的变革,带来了产业体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并从产业供给链和过程形态上改变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本身不但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要素、新资源,而且催生了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和旅游产品新的生产方式,即旅游新业态的出现。诸如新型旅游中间商的产生、大型旅游集成商的形成、数字虚拟旅游的出现、分时度假业的发展、在线预定业务的剧增、移动电子商务的盛行,等等。所以,技术创新是旅游业态创新的关键环节。
3.经营方式创新。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大型跨国旅游集团的迅速发展,特许经营、合同管理、战略联盟等经营方式使企业获得了大规模的网络化扩张: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旅游企业的虚拟化经营成为可能。所谓虚拟经营,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由多个具有独立市场利益的企业集团通过资本纽带媒介生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或者临时性的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协作关系。另一方面,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分工的逐步细化,致使经营方式的专业化越来越普遍,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服务外包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在旅游行业即是旅游专业服务公司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生产职能外包催生了大量的生产服务需求,现代企业的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使旅游业为生产者提供第三方会展、商务等专业服务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是旅游业态创新的重要途径。
4.组织管理创新。组织机构是企业赖以运转的基础,而管理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组织创新包括组织机构形式的创新、组织过程的创新和组织体系的创新。纵观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化历程,从直线制、直线一职能制、事业部制再到矩阵制结构,这种组织机构形式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再造,而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同时也是组织过程创新和组织体系创新的核心,这些企业内在的变化必然会在企业的外在形态上反映出来,对旅游企业来说往往昭示着旅游新业态的产生,如经济型酒店这一新业态的迅速发展就和经营的连锁化和网络化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密不可分。在管理层面,管理的创新往往意味着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即“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这包括了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职能、管理目标、管理手段和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新变化。当今企业要获得新生和发展必须依赖于组织管理等方面创新,而创新的真正关键不在于能够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是否能够运用自身组织管理的能力协调、整合、利用外部资源。此外,从宏观上来讲,我国旅游管理模式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现代公共管理与服务转变,也为我国旅游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组织管理的创新是业态创新的重要支撑。
5.流通渠道创新。流通业态的概念是从零售业态发端的,是流通领域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流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而现代流通理论即是基于广义流通的概念,指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流转活动,除了商业之外还包括厂家自营的流通、服务等内部业务。这和旅游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根据业态的基本理论,业态的产生主要在流通领域,但是由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即生产和消费的具有同时性和即时性,其流通环节被大大缩减。因此,旅游业态产生的领域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供给领域即生产和供应这一环节中来,而仅非流通领域,这就为旅游新业态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包括诸如在线旅游服务商、中央预订系统提供商、旅游分销系统提供商、旅游商务情报提供商等多重渠道。所以,供应流通渠道的创新是旅游业态创新的纽带。
6.制度创新。制度是企业顺利运转的产权规范,“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物关系以及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行为关系的重要规范与准则”。制度创新虽然不能够直接产生业态创新,但却是推动和保障业态创新的重要条件,是业态创新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和运行体制创新三方面的内容。旅游企业特别是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应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产权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推动产权结构多元化、产权组织体系合理化、产权权责明确化以及积极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旅游行业的发展和旅游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依赖于宽松、完善、规范的经济制度,旅游业态的创新更是需要一个有利于自由发挥潜力展现自身活力的制度规范。制度创新是旅游业态创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五、旅游业态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旅游业事实上是一个由若干不同性质的行业松散组合起来的集合体。所以基于旅游产业本身的特殊性,有学者认为,“业态不仅包括对企业经营方式的基本描述,而且包括对产业组织形式和经济效益的基本认识,旅游业态的内涵不仅指旅游行(企)业经营方式本身,而且包括了旅游产业的构成、生存状态及其发展历程。”这一观点较好地阐述了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和旅游产业问的关系。从概念分析来看,旅游产业、旅游行业、旅游企业是纵向上的一系列概念,而旅游业态是这三个概念横向上的内容。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旅游业态创新的价值和重要性又远远高于企业本身,它对整个旅游行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经纪人;旅游经纪人;佣金
中图分类号:F590.63文献标识码:A
我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日益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次达到21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26万亿人民币,入境旅游1.34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56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世界旅游组织早在1997年就作出预测:到202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但我国的旅游服务的“软件”却不尽人意。在旅游业中,吃、住、行、游、购、娱这六大要素涉及不同的行业,其信息构成具有多元性,很容易造成旅游者和旅游产品提供者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并且,旅游者通常离开常住地,也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等,旅游消费涉及要素较多且具有滞后性(先付钱,后消费)的特点,往往需要较专业的知识,否则会大大增加旅游消费的风险。因此,对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来说,旅游经纪人的产生是有理由的,且是必要的。本文以“旅游经纪人”为研究对象,对“旅游经纪人”概念的界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给旅游决策部门和相关理论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一、“经纪人”的概念界定和分析
经纪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萌芽到发展,从中断到出现,“经纪人”经历千年更迭,饱经百年沧桑,我们可以看到其在社会进程中的不可或缺,在经济大潮的举足轻重。尽管名称不断变换,地位也起伏不定,但经纪人对经济的发展,尤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早在古代就有“经纪人”,从西周的“质人”到西汉的“驵侩”,从唐朝的“牙人”到清朝的买办,都印证了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的繁荣景象。但新中国成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经纪人被当成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政府采取限制和打击政策,连同整个社会对该行业的鄙视和唾弃,使经纪人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纪人重现生机,开始活跃在保险、金融、期货、房地产、文化、娱乐、甚至旅游等各类市场。人们对经纪人的认识也由表象到本质,形成主客观较为符合的科学概念。2004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14号令的《经纪人管理办法》中指出:“本办法所称经纪人,是指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在经纪活动中,以收起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或者等经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在国外,近代经纪人起源于欧洲,在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中,经纪人已逐步涉及所有经济领域。西方国家中最早把经纪制度正式写入法规的是德国。美国布莱克法律大词典将“经纪人”定义为:经授权委托人进行交易,或独立行使为委托人提供与第三人订约的机会,或是充当订约媒介促成委托人与第三者订约和守约的中间人。法国拉鲁斯大百科全书对经纪人的解释是“在商业交易中充当居间商的人”
对不同国家的“经纪人”概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它们在内涵上基本相同,只是外延上有所区别。我国经纪人虽出现较早,但市场经济形成时间较短,因此,经纪人概念较宽泛,而国外市场经济已经很成熟,经纪活动较规范,经纪人概念较具体。
二、旅游经纪人的概念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然迅速,但旅游企业多为中小型的经营形态,在旅游业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性的超大旅游企业势必将与国内的业者竞争我国旅游市场,因此,我国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及规模将必须重整与调适,旅游经纪人将为旅游业寻找一崭新行之有效的调整方向。笔者为此对旅游经纪人的概念进行探讨,“旅游经纪人”是“经纪人”的下位概念,从经纪人到旅游经纪人,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来越明确和具体。
(一)国外对“旅游经纪人”的界定
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对“旅游经纪人”的概念界定也有差异。国外没有单独旅游经纪人的概念,完成旅游经纪人业务的是旅游中介机构。旅游中介机构主要有旅游经销商和旅行组织商和连锁旅游零售商。欧洲的旅游经销商是以交通、住宿及景区服务为代表的某些形式的各项服务进行组合并销售。如汤姆森集团(Thomson)、空旅集团(Airtours)、首选集团(FirstChoice)等。这些大型旅游经销商通过一次性批发整个销售年度的飞机舱位和饭店客房存货来实现资金运作上的规模经济。而旅游者则通过两种方式受益:一方面,包价旅游的低廉花费与个人自助旅游所需花费相比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旅游超市中,消费者只需通过电话或互联网即可轻松预定所需的旅游产品。旅行组织商是指任何能够将住宿、交通或者其他重要服务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旅游要素进行组合并销售给过夜或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的游客的企业或个人。1993年英国实施了《包价旅行规范指令》,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旅游者的经济利益,同时这项指令也使旅行组织商从法律上对于包价旅游的各子产品和服务环节负有了合同义务。连锁旅游零售商即是所谓的旅游商,因为它们在全国各地都设有零售机构,而在这些零售机构之上通常都有一个较大的母公司在负责全面的经营和管理。通过比较,上述中介机构业务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主要包括四点:以获得佣金为目的;委托合同保证实施;引导旅游行业的消费趋向;为委托人提供与第三者订约的机会。
(二)我国目前对“旅游经纪人”的认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时间较短,旅游经纪人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事物,因此,国内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社会上对旅游经纪人的认识还较模糊,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旅游经纪人”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分析。
1.旅游经纪公司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误认为旅游经纪人指的是个人。从法律意义来讲,旅游经纪人这个“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如国外的旅游经销商“汤姆森集团”。因此,旅游经纪公司实际是“旅游经纪人”组织形式的一种。
2.旅游经纪人与旅行社
传统的旅行社经营包括从代售火车票到出售包价度假旅游产品等多项业务。从其行业及游客出游所取的作用来看,具有很强的中介性质。从这个职能来看,旅行社的职能和旅游经纪人有很大的重合之处,但旅行社和旅游经纪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虽然中介是旅游经纪人的职能,但旅游经纪人不仅仅等同于中介。就二者比较而言,旅游经纪人和旅行社的区别体现在:
(1)旅游经纪人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旅游市场意识,将引导旅游行业的发展,而由于大型的旅游集团通过纵向并购增强了自身的控制力,传统旅行社的生存也因此面临严峻的考验。
(2)旅游经纪人的经营理念和服务理念高度一致,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旅游信息,降低旅游者的消费风险,既是旅游者的专家,又是旅游者的管家。而旅行社在经营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旅游者处于被动的消费地位,在经营中过分注重旅游产品供应商的批零差价,造成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不信任感。
(3)在信誉方面,二者虽有共同的地方,但旅游经纪人受自身较高的信誉风险较大,而旅行社受旅游产品及其提供者的经营风险较大。
因此,不能简单的把旅游经纪人等同于旅行社,二者有很大的区别。旅游经纪人对旅游者来说,是旅游者利益的坚强后盾,为买方市场形成集体优势;对旅游目的地相关旅游服务产品提供者来说,充当其市场触角,为卖方市场形成优势。这样,旅游经纪人就能使三方实现真正的共赢。
3.旅游人
2004年国家工商局颁布《经纪人管理办法》在经纪人定义中明确指出,与居间、行纪同属经纪活动方式。说明经纪的外延中含有,而旅游活动实际上是旅游经纪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旅游人一般不拥有旅游产品的所有权,无经营风险,其的对象既可以是旅游者,也可以是旅游企业。旅游者人主要为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提供服务,同时负责安排他们参加旅游活动,旅游者人与旅游企业之间没有较固定、连续的业务关系,只是松散的为旅游企业推介产品,招揽介绍旅游者。旅游企业的旅游人则相反,他们一般与旅游企业订立正式的委托合同,为其旅游产品的销售业务,旅游企业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的服务。有的旅游人具有旅游者人和旅游企业人双重身份。
(三)旅游经纪人的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在旅游经纪人概念上尚无一个科学、统一和权威的定义,而概念不准确性又影响到旅游经纪人这一事物的发展。本文结合国家工商总局关于经纪人的定义和当前我国旅游经纪人的发展现状,试着给“旅游经纪人”定义为: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取得经纪人资格证书,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旅游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和等旅游经纪业务的自然人和法人。
获得旅游经纪人资格证书者可合法从事以下工作:旅行社业务;旅游咨询;旅游广告;旅游保险;旅游交通;旅游培训;旅游酒店管理咨询;旅游票务;景区景点招商引资中介及其他旅游相关中介服务。
(四)小结
首先,旅游经纪人应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要为旅游者提供审美价值、愉悦价值、健康价值、文化价值、知识价值、精神价值、道德价值等。人的旅游需求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它是基础物质需求满足后才产生出来的。旅游经纪人就是要为游客着想,去捕捉和满足游客的需求,即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买什么、住哪里等。事实上,真正抓住了这些要素,也就是抓住了消费的卖点,就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产业效益。第二是桥梁作用。旅游经纪人要把握资源、资本、制度、智慧的结合,发挥智慧在资源、资本之间的桥梁作用,最有效地使旅游资源资本化,同时依靠制度创新来保障和推进旅游业的发展。第三是多种视角,即用学科专家、政府官员、投资者、媒体和旅游者五种视角的结合来提供优质服务。用多学科专家的视角可以保证科学的建议,避免委托人走弯路;政府官员的视角可以体现出很强的趋势把握;投资者的视角可以更好地把握效益;媒体的视角能对市场敏锐反应,把握住卖点。
参考文献:
[1]辛欣.经纪人――悄然复生的新阶层[J].现代商业,1991(6).
[2]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等著,刘莉等译.现代旅游管理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